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复洁环保
- 企业英文名: Shanghai CE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孙卫东,李峻,吴岩,许太明,黄文俊
- 上市代码: 688335.SH
- 注册资本: 14803.4592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0-08-17
- 大股东: 黄文俊
- 持股比例: 16.48%
- 董秘: 李文静
- 董秘电话: 021-55081682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周立新、石春梅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国权北路1688弄A7幢801室
- 概念板块: 环保行业 上海板块 专精特新 破净股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微盘股 碳交易 氢能源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11-11-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585295915N
- 法定代表人: 黄文俊
- 董事长: 黄文俊
- 电话: 021-65647488,021-55081682
- 传真: 021-65641899
- 企业官网: www.ceo.sh.cn
- 企业邮箱: ir@ceo.sh.cn
- 办公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国权北路1688弄湾谷科技园A7幢8楼
- 邮编: 200438
- 主营业务: 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站)提供污泥脱水干化及废气净化技术装备及服务,集高端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集成、安装与运维服务为一体,为客户安全、高效地实现污泥减容减量及恶臭污染物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处理、污染减排;同时,依托核心技术,公司业务逐步向工业固废与特种物料固液分离领域拓展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软件开发;固体废物治理;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热力生产和供应;供冷服务;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制冷、空调设备销售;机械设备销售;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机械设备租赁;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复洁环保”)是在国家及上海市政府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于2011年11月18日注册成立,总部设立于中国上海。2020年8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代码:688335.SH)。复洁环保是一家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长期持续创新与积累,已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真空脱水干化一体化技术和废气净化系列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具备相关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站)提供污泥脱水干化及废气净化技术装备及服务,集高端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集成、安装与运维服务为一体,为客户安全、高效地实现污泥减容减量及恶臭污染物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处理、污染减排;同时,依托核心技术,公司业务逐步向工业固废与特种物料固液分离领域拓展。复洁环保目前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和一家分公司,分别为复洁环境工程(苏州)有限公司、浙江复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依托国际先进的高端环保技术与装备,复洁环保正努力成为提供污泥处理处置、工业固废与特种物料固液分离、废气净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努力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 商业规划: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继续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攻坚之年。国家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鼓励绿色产业发展,以优质生态托举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天更蓝、水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环保行业市场增量空间逐渐缩小,在环保政策驱动力不足,地方财政支付能力下降的大环境下,传统模式环保业务的增速已基本停滞,环保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公司主要客户为行业内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以及龙头民营企业,近年来资金面持续较为紧张,新建需求收窄,重点区域项目新建与招标进度迟滞,公司报告期内在手订单不达预期,是导致公司2024年收入规模大幅下降,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一)2024年度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689.6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7.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8.1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0.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986.6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3.06%;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37,422.99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10.38%;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16,950.32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6.76%。(二)2024年度主要工作回顾1.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进战略转型升级随着2020年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环保行业仅进行末端治理已无法满足要求,亟需向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等领域拓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经济,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模式,以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可助力公司在能源再生、循环经济等领域布局,抓住政策机遇。公司登陆科创板后,在上市公司全新治理架构和治理体系的指引下,通过多次研讨,广泛凝聚共识,明确提出公司由“成为提供污泥处理处置、工业固废与特种物料固液分离、废气净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全面转型为“以创新为根本,致力于成为全球节能低碳高端装备的领军企业”的新定位,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推动公司战略和业务布局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公司于2022年成立了以先进热泵技术装备为主要产品的节能事业部、并购控股了以综合性双碳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捷碳科技;于2023年投资了拥有先进金属固态储氢技术装备的铂陆新能源,牵头立项实施了城镇污水厂“制氢-储氢-热电联供”全链条中试试验应用研究项目;于2024年组建成立“华理-复洁绿色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同步启动“沼气制绿色甲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合作研究开发,实施并购以向工业领域客户提供热泵装备及能源管理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普霖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战略布局,公司业务日益多元化,通过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发展和商业化应用,业务范围已从单一提供污泥等物料处理处置、废气净化技术,逐步扩展至节能降碳技术、双碳综合服务与清洁能源先进技术等多产品组合和多业务协同发展的模式,公司已从传统的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为节能低碳高端装备与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向客户提供节能增效、绿色降碳综合性服务。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厂、垃圾厂利用自身资源,依托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高效制取氢能、绿色甲醇等各类绿色能源,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技术水平,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由末端治理的能耗物耗大户向能源资源宝库转变。2.立足国内精耕细作,亮相海外提升品牌国内市场稳中有升。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立足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重点市场精耕细作,以优质项目为主线,深挖市场潜在资源,深度服务重点客户需求。通过参加国内外行业旗舰展会,行业协会促进技术交流会,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项目现场、装备制造中心、研发基地参观,加大销售渠道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优化产品结构和成本,从技术到管理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用户体验等一系列措施,向潜在客户传递前瞻趋势、分享创新实践,获得多个细分行业领域的高度认可。通过不懈努力,公司2024年新签订单、年末在手订单较上年同期均明显增长,其中成功签约深圳福田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污泥脱水低温干化系统功能包项目,为公司2025年经营业绩改善提供保障。渠道建设提质增效。公司进一步加大国内营销网络建设,于3月设立北京办事处、7月设立山东分公司,以加强在京津冀、东部沿海城市等重点区域的项目拓展力度;于10月应邀在香港沙田污水处理厂开展试验技术服务并取得了香港渠务署等各方的高度认可,推动了公司节能低碳先进技术与高端装备在香港、澳门地区应用的新空间。国际市场实现破冰。依托公司募投项目“低温真空脱水干化成套技术装备扩建项目”的建成投产,公司可定制化生产更多类型、规格型号的干化滤板和高端滤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高端滤板在污泥处理、新兴化工、锂电、制糖等工业领域固液分离细分行业的应用,出海亮相6月德国法兰克福阿赫玛展会(ACHEMA)和11月德国过滤与分离工业展览会(FILTECH),提升公司品牌海外知名度及国际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生产优势、质量优势、价格优势开拓国内与海外的高端滤板市场,协同提升公司新建产能的利用率。3.研发强度保持高位,汇聚资源驱动创新2024年,依托于公司募投项目上海市政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究与验证基地的全面建成投用,公司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的污泥等有机固废无害化资源化”的研发战略目标,持续开展污泥泥质及药剂数据库建设、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装备、污泥处理产物资源化、先进热泵开发与创新应用、污水污泥制氢-储氢-用氢、绿色能源化工等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3,389.60万元,同比增长5.5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技术人员总数98人,占公司总人数42.06%;报告期内共获得知识产权17项,其中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证书10项,发明专利年度授权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全资、控股子公司已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08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18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已累计承担9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并累计参与编制各级各类标准超20项。报告期内,公司自主开发并申报的“基于高温水源热泵的污泥低温真空脱水干化一体化技术”,作为系统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之一,成功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创新驱动平台领航。公司积极汇聚资源,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推进高水平、有特色、体系化的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良好进展,为公司技术创新任务的实施打造了坚实基础,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公司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成立了“NICE-复洁环保联合创新中心”,双方将共同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资源聚集、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精诚合作;公司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上海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综合绩效评价;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组建了“华理-复洁绿色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通过开展变革性技术创新、中试验证、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推动城镇污水厂、垃圾厂利用自身资源,高效制取各类绿色燃料,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氢能、绿色甲醇等清洁能源先进技术和节能低碳高端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公司向绿色能源化工领域的战略性转型与发展,做强绿色制造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4.延伸布局绿色燃料,助力航运低碳转型绿色燃料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利用生物质制备绿色甲醇等绿色燃料,助力上海“无废城市”建设,实现上海本地绿色甲醇产能,是极具前景的技术路线。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在前期产学研合作基础上,依托组建成立的“华理-复洁绿色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同步启动“沼气制绿色甲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合作研究开发,并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指导下共同建设完成了“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临港基地”,于2024年8月投入实体化运行,致力于为绿氢、绿色甲醇、绿色液化天然气、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氨气等新能源燃料提供相关技术路线优化和工艺流程提升服务,为合理确定工艺标准提供支撑。2025年3月20日,公司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华东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共同建立国际航运绿色新能源研发、生产、加注、应用全产业链协作体系,共同推动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临港基地建设,支持打造绿色船燃加注服务中心。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公司将积极服务临港战略布局,强化绿色燃料变革性技术创新策源,推进国际航运绿色能源认证,融入新片区绿色燃料应用产业生态,推动清洁能源变革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作出积极贡献。5.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氢能示范新质生产公司节能降碳技术装备之一高温水源热泵技术装备已在多个污泥脱水干化项目中成功实现应用,项目运行稳定并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和直接运行成本。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业务,依托公司先进热泵技术装备高效余热利用的技术优势,与水务、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开展试验合作,积极推动更多城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厂以及其他工业领域的高效余热综合利用与节能降碳。在“双碳”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公司先进热泵技术装备将成为新的潜在利润增长点。公司控股子公司捷碳科技在双碳综合服务领域持续深耕与突破,2024年捷碳科技辅导十余家企业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称号以及省级绿色供应链、零碳工厂称号,辅导1家工业园区获得省级绿色园区称号;顺利完成首个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申报项目,并助力2024世界宠物博览会打造国内宠物行业首个碳中和展会;自主研发的能碳管理系统1.0版本正式发布,全年共签约7个能碳系统建设或申报项目。截至报告期末,捷碳科技在手合计106个减排量项目,其中:8个CCER项目、18个VCS项目,4个GS项目和73个普惠碳资产项目、1个GCC项目、1个I-REC项目以及1个GEC项目。公司与铂陆新能源等多方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指导下共同立项的《城镇污水厂“制氢-储氢-热电联供”全链条中试试验应用研究》项目选址在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通过利用光伏发电的电能电解水制氢,以及利用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制氢,后续衔接安全固态储氢技术装备、氢燃料电池及高效用氢场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污水厂“绿氢制备-固态储氢-高值利用”的全链条应用与循环经济示范。该项目自2024年3月底开始进行中试试验,截至2024年末已累计制备绿氢超过66,000Nm³(纯度为99.9999%),累计发电超过26,300kWh,累计实现热能回收超过94,500MJ,累计减少碳排放超过14,980kg。项目研究成果将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6.坚定打造人才强企,提升ESG践行可持续作为科创型企业,公司极为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全资、控股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合计233人,较2023年末增长12.02%,在研发、营销、制造、专业职能、管理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业务能力扎实、行业经验丰富,具备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公司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持续完善各专业领域人才配置,不断优化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一是优化绩效考核方式,紧紧围绕经营目标层层分解,充分激活员工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及时调整人才结构,优化领导班子,有效发挥干部积极性,促进改善公司经营业绩;三是通过职业等级评定,厘清公司员工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组织一系列内外部培训活动,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了公司整体人才队伍的建设;四是通过开展人事稽核,对公司及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监督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三个归属期与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个归属期的归属工作,积极完善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活力。公司积极践行ESG理念并将其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过程,一方面积极打造绿色低碳业务矩阵,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投入与领域拓展,另一方面依托捷碳科技在碳计算、节能减碳路径分析及降碳综合解决方案等碳咨询领域的综合专业能力,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公司上市后连续三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基础上,2024年编制发布了首份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报告全方面展现了公司在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的实践经验和高质量发展成果,向市场描绘了更清晰立体的公司形象。2024年,公司ESG实践受到评级机构高度认可,相继获得“第二届国新杯ESG金牛奖百强”“2024财联社致远奖—ESG先锋奖”,并在WindESG评级中表现突出,A评级为行业领先。7.精益管理改善经营,提质增效强化内控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内部管控,促进公司稳健发展。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要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对公司相关制度进行修订;二是坚持依法治企,确保内部决策合法合规,对重要决策、制度、合同、资金使用等事项进行法律双向审核,强化事前风险控制,积极处理和化解诉讼纠纷案件,坚定维护公司利益;三是强化资金管理,部署应收账款催收、资金归集专项工作,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公司运营资金收益。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多举措积极加强应收账款回款工作的开展,收回部分长账龄(2-3年及3年以上)应收账款,冲回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并形成当期利润2,555.52万元;四是持续深化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化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系统推进采购降本、管理降本、产品降本,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全方位质量效益提升;五是坚持质量强企,公司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提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并以参评杨浦区质量奖、上海市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等为契机,建立完善公司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持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复洁环保节能低碳高端装备制造“四化融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支撑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六是全方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公司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公司安委会每季度通报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安全教育培训及应急演练情况、项目安全巡查情况以及安全生产投入情况,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正常运营得到充分保障。公司坚持质量强企,追求卓越绩效,以高质量的节能低碳装备供给助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报告期内,公司“四维一体”数字化智能质量管理模式荣获首届杨浦区质量金奖,获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年上市公司文化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