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材节能
- 企业英文名: Sinoma Energy Conservation Ltd.
- 实际控制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603126.SH
- 注册资本: 61050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4-07-31
- 大股东: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50.66%
- 董秘: 孟祥俊
- 董秘电话: 022-85307668
- 所属行业: 专业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张震、李旭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天津市北辰区高峰路与天宁道交口中材节能大厦
- 概念板块: 环保行业 天津板块 标准普尔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中字头 储能 央企改革 光伏建筑一体化 碳交易 雄安新区 一带一路 央国企改革 地热能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天津
- 成立日期: 1998-06-01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20000700492827M
- 法定代表人: 孟庆林
- 董事长: 孟庆林
- 电话: 022-85307668,022-86341590
- 传真: 022-86896201
- 企业官网: www.sinoma-ec.cn
- 企业邮箱: sinoma-ec@sinoma-ec.cn
- 办公地址: 天津市北辰区高峰路与天宁道交口中材节能大厦
- 邮编: 300400
- 主营业务: 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专业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报告期内,公司围绕节能环保工程、装备制造、建筑节能材料三个主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其中节能环保工程方面,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工程、投资运营、清洁能源工程、建筑节能材料工程业务;装备制造方面,主要从事节能环保装备、建筑节能材料装备、新材料装备研发制造业务;建筑节能材料方面,主要从事硅酸钙板研发、生产、销售业务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建设工程设计;建设工程施工;特种设备设计;建筑劳务分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工程管理服务;节能管理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研发;余热发电关键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软件开发;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合同能源管理;电气设备销售;机械电气设备销售;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轻质建筑材料销售;轻质建筑材料制造;对外承包工程;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环保咨询服务;固体废物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生物质能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建筑材料销售;金属材料销售;太阳能热发电装备销售;风电场相关装备销售;燃煤烟气脱硫脱硝装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储能技术服务: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新材料技术研发;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专业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股票简称:中材节能,股票代码:603126),公司始终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围绕清洁能源、工程与装备、建筑节能材料三个主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能环保综合服务商。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具备研发设计、项目建设、生产运维、投资运营“一体化”服务能力;在余热发电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水泥余热发电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雄厚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在余热锅炉、垃圾锅炉、生物质锅炉、新型墙材装备等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均居前列;拥有领先的以硅酸钙板为代表的建筑节能材料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公司在余热发电、新型建材工程、砂石骨料及特种锅炉制造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业绩突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中材节能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具有清洁能源、工程与装备、建筑节能材料等相关产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中材节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是国务院国资委认定的公司冶理示范企业,多次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最高等级A级评价。公司具备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及时有效的投资者沟通机制,丰富多元的融资渠道。多年来,公司稳健规范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高分红回馈股东,拥有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和品牌美誉度。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公司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公司“1331”战略的指引下,从业务转型升级、国际化布局等方面促改革、稳增长,国际化收入占比达到35.26%,同比增长12.44个百分点,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同时,公司以加强内部管理为抓手,全力以赴抓生产经营,持之以恒推科技创新,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韧性,加快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一)深耕三大主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1、节能环保工程业务清洁能源业务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一是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推进投建运一体化业务的发展。利用公司境外市场资源、多种清洁能源综合管理能力和海外清洁能源投资业务成功经验,签署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氮肥厂绿能低碳项目(以下简称“境外乌兹绿能低碳项目”)和一批为工业园区提供绿色能源供应的新能源项目,其中境外乌兹绿能低碳项目建设装机容量300MW的光伏电站和75MW/75MWh的储能系统,项目总投资额约为13.62亿元。二是持续加大力度拓展国内外新能源业务市场,中电国际塞内加尔、国能江苏省内二期等多个项目合同成功签订或中标,国能江苏武进国茂、江苏惠山中彩、宁波太平洋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成功投运。三是储能业务取得新进展,自主研发的储热技术产品实现商业化应用。传统优势业务压舱石作用持续稳固。一是国内外市场开拓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方面,公司签订了山东鲁南中联、新疆农六师等余热发电项目合同,签订了湖南兴业矿业、甘肃祁连山水泥、湖北京旅建材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合同;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不断深耕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市场,中标了越南VICEM余热发电项目,签订了柬埔寨中咨工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肯尼亚SIMBA余热+生物质电站等项目合同,成功签订加纳GECS矿山余热电站项目合同,进一步拓展了公司水泥行业外余热发电市场。二是已签署工程承包项目顺利完工。浙江江山南方、克州天山水泥、马来西亚CIMA等余热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华润封开碳捕集项目,福建福能龙海、福建福能华安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顺利投产;三是境内外余热电站稳定运行。报告期内,公司在运营的BOOT/EMC余热发电项目共6个,累计完成发电量1.07亿度。2、装备制造业务新产品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新签南宁太阳、福建泰盛、玖龙江西等多个碱回收锅炉新产品供货合同,进一步打开了碱回收锅炉市场;签订废塑料制油新能源装备供货合同,成功进入国家鼓励的资源循环领域;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签订化工废液处置锅炉供货合同,为公司在危废处置领域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国际化步伐加快。签订了印度Meghalaya水泥窑余热锅炉、印度Jodhpur垃圾焚烧锅炉、日本JFE小型生物质锅炉供货合同;按照欧标制造的英国SOUTHCLYDEL垃圾焚烧锅炉和按照日标、美标制造的新日铁NSEA余热锅炉顺利交付,公司高端装备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东亚、南亚及欧洲等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不断增强。3、建筑节能材料业务硅酸钙板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市场开拓、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一是池州年产2,000万m2硅酸钙板项目即将投运,硅酸钙板产能进一步扩大。二是聚焦高附加值产品业务,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创新,向医疗洁净板、防火板、防辐射板等多品种拓展。三是公司产品亮相世界级赛事场馆,并迈向国际市场。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主场馆使用公司生产的硅酸钙板楼板、防火板及装饰地板等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行销澳大利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马尔代夫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材”品牌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尼日利亚属地化经营取得突破,实现产销两旺。(二)持续科技创新,以数智赋能加速转型升级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核心技术升级,加速核心技术成果有效转化。公司研发的第四代余热发电技术及成套装备、大产能数字化低碳硅酸钙板生产示范线分别在江山南方项目、中材池州中成功落地应用;承担的“揭榜挂帅”项目完成核心装备设计和整体数字化工艺系统研发;开展的废塑料低碳循环新能源装备工作取得新进展。二是专注科技研发,持续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积极与国内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成功申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氢能、储能、化石燃料替代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实现公司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新增2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0项,其中成功申请PCT专利1项,实现国际专利零突破,参与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4项,荣获省部级、行业协会、集团科技奖项共13项。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成果实现量质并进。报告期内,公司高质量完成人力、司库、采购、安全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及设计协同平台的建设,并完成清洁能源数字化运维平台优化升级;公司“打造余热发电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案例荣获国家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新绿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入选202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案例;《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和《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项目获得2024年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三)坚持精细化管理,多措并举激发企业活力一是深入推进“两金”压降,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压,完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加大清收力度,应收账款较年初下降23.26%。二是深入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及契约化管理,全级次企业“两书一协议”签订率达100%;大力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公司竞聘上岗率33.33%,管理人员“下”的比例达5.83%。三是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完成大合规评价评审及成员企业合规互评,严格合同评审,做好风险监测及预警工作,实现风险的源头管控。四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保持100%,能耗及碳排放指标连续三年下降,《构建可持续未来:坚定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能环保综合服务商》入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半月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ESG优秀案例。五是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多项殊荣,包括“上市公司董事会优秀实践案例”、“上市公司董办最佳实践案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及“上市公司2023年报业绩说明会优秀实践”。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