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02-11-2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74494301X3
  • 法定代表人: 黄明松
  • 董事长: 黄明松
  • 电话: 021-50809880,021-50804882
  • 传真: 021-59591800
  • 企业官网: www.csg.com.cn
  • 企业邮箱: kdzn@csg.com.cn
  • 办公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泗砖路777号
  • 邮编: 201619
  • 主营业务: 涵盖智能电气、智能制造、新能源充换电等,能够为客户提供涵盖业务全链条的智能化、一体化的整体综合解决方案,打造工业智能化领域的“量身定制”,从而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平台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制造,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开发,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充电桩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通讯设备销售,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机械设备租赁,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软件开发,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电气安装服务。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
  • 企业简介: 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智能”)成立于2002年,于2011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上市(股票代码:300222)。公司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制造业百强企业,自主创新和重点新产品企业。公司发展战略聚焦“数字能源”与“数字工业”两大板块,深耕电网行业超过20年,积累了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的引领下,公司积极布局模块化储能及微电网控制技术,形成集配电、用电、充电及储能为一体的分布式新能源“源网荷储”产品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引导能量有序流动,有效支撑传统电网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有机融合,实现“能源更高效、设备更智能”的美好愿景。科大智能始终关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性,通过领域深耕、与领先技术合作等方式,公司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团队,建立了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设计和技术团队,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与外部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积极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电力科学院等知名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通过联合创新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了上海复科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并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揭牌成立。2019年10月,复科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立。集合发挥各专家多学科、多专业综合优势,围绕人工智能及相关方向业务,研究探讨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开发、国家政策和商业化应用。
  • 发展进程: 公司系由上海科大鲁能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原有30名股东作为发起人,以截至2009年8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51,602,896.86元按1:0.8720的比例折为4,500万股,依法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10年2月9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注册号为310115000722215。 英文名称由“SHANGHAIKDZNSCIENCE&TECHNOLOGYCO.,LTD”变更为“SHANGHAICSGSMARTSCIENCE&TECHNOLOGYCO.,LTD.”,自2011年8月1日起变更。 2012年5月9日,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上海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无地域属性限制的新公司名称“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一)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及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公司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业务主要覆盖智能电气、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三大行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完善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决定。公司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聚焦智能电气、新能源等优势主营业务的发展。1、智能电气行业2024年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正逐步由单纯接受、分配电能给用户的电力网络转变为源网荷储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电力网络,在促进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承载新型负荷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著。为推动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到2025年,实现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发展目标;其中具体提出积极推广高可靠、一体化、低能耗、环保型、一二次融合设备;合理配置监测终端、无人巡检终端、带电作业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加快设备状态智能监测分析、电网灾害智能感知等技术应用;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加强配电网层面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挖掘电力数据价值,促进电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举措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等目标,进一步提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2、新能源行业2024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促进新型储能高效调度运用;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储能,正是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就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加,新型储能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强,有效服务能源安全保障。随着电力市场的改革和电力需求的多样化,工商业用户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工商业储能,一是可以为企业配置后备电源,保障生产稳定;二是基于电价政策,可实现降本增效;三是通过储能落地,为“双碳”献力。《2024年全球储能行业趋势预测报告》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市场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有望延续2023年增长趋势继续翻倍高速增长。未来,工商业储能预计将呈现六大趋势,包括高速增长、价格战、并网备案审批影响、出海布局挑战、智能化提升安全和经济性以及收益模式丰富。3、智能制造行业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技术创新、个性化定制、绿色制造、跨界融合以及多领域集成等方面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智能制造行业,导致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技术创新,以免被市场淘汰,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导致行业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竞争,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佳。(二)报告期内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宏观背景下,面向百年一遇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积极布局主动配电网、储能、机器人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凭借在智能配电网、储能、工业生产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及应用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新型电力、工商业用户、新能源等行业客户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智能电网终端设备、储能、智能机器人、机械手等产品及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1、智能电气公司作为电网公司的供应商,积极布局数字电网、新型电网的发展。核心业务产品覆盖电力系统主要环节,具备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核心设备制造能力和工程服务能力,提供智能断路器、数字环网柜等中压配电智能设备,光伏并网开关、量测开关、集中器、能源控制器、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智慧用电单元等低压用电智能设备以及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2、新能源公司为工商业用户提供不同容量的系列化模块储能产品,既可以用于小型分布式工商业场景,独立部署,也可叠加布置于中大型集中式储能场景,减少整站储能占地面积配置;用户侧储能领域,公司结合户用场景痛点与需求,提供集家用智能充电桩、混合逆变器及户用储能电池为一体的户用绿色光储充解决方案。3、智能制造公司作为国内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深耕非标定制化智能装备、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在相关方案设计、模拟仿真、工艺创新等关键环节形成深厚行业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能够为高端制造业领域下游客户配套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非标定制化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机械手、智能巡检机器人、堆垛机等。(三)经营模式公司智能电气业务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级电力企业及其指定的设备采购单位等,产品销售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根据订单组织生产。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确认功能,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及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将采购计划分解成采购单,经过多方询价从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方进行采购。公司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业务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一般通过参加客户招投标获取订单以及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并创造客户需求进而与客户直接签订订单的方式销售产品。采购方面采用订单式的采购模式,由设计部和生产部提供项目需求采购申请,采购部门根据审核后的采购订单进行采购。(四)市场地位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多年,在研发能力及技术前瞻性、技术沉淀、产品迭代升级、人才积累、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公司电力一、二次设备部分在电力行业内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公司断路器、环网柜、配电终端类等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公司专注技术创新,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难关,多次参与行业新标准的拟定,具备ISO9001质量、安全、环境体系三重认证,并取得CANS认证,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专业便捷的咨询服务,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及服务保障体系,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储能领域的研发及市场投入,提供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和户用储能解决方案,稳扎国内用户侧大中小工商业场景,积极进行全球布局,在技术研发、客户资源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能够提供非标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项目经验丰富,具备优秀的工艺设计和方案设计能力及多年与一线合资品牌的合作基础,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在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占有率较高。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或本体相关业务的,本季度公司产品整体市场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变动30%以上。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