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04-03-01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759565082B
  • 法定代表人: 吴磊
  • 董事长: 吴磊
  • 电话: 021-33261888
  • 传真: 021-52082103
  • 企业官网: www.shanghai-electric.com
  • 企业邮箱: service@shanghai-electric.com
  • 办公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110号
  • 邮编: 200002
  • 主营业务: 公司主导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 经营范围: 电站及输配电,机电一体化,交通运输、环保设备、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的相关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提供相关售后服务,以上产品的同类产品的批发、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佣金代理(不含拍卖),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电力工程项目总承包,设备总成套或分交,工业设计服务,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石油钻采专用设备销售,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医疗设备租赁,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对外承包工程,电力设施承装、承修、承试,普通机械设备安装,专用设备修理,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技术服务。
  • 企业简介: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专注于能源、工业两大主战场,从能源的生产与传输,到智能化的工业生产与自动化系统,再到“海陆空网油”全产业链,让科技创新有为,赋能千行百业,为人类美好生活创造绿色可持续价值。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在能源领域,上海电气打造“风光储氢”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遍布全球的“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和“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为世界带来全方位的能源革命;在工业领域,我们以扎实的极限制造能力聚焦船舶工业、陆上交通、航空航天、智能电网、油气化工五大核心产业链,同时提供工业母机及基础件、数字医疗、智慧楼宇等解决方案。面向未来,我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积极布局未来能源装备、未来工业装备等高端前沿领域。秉承“开放协同、合作共赢”的理念,上海电气将继续协同全球客户、合作伙伴和广大员工等创造者,提供更卓越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赋能全球创新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上海电气拥有超过120年的发展历史,坚定不移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正成为原创技术的强劲引擎。在国家关键技术领域,上海电气承担了多个国家关键“卡脖子”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上海市及其他省市级科学技术奖94项,创造了多个世界、国内以及行业第一,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位列中国机械行业榜首。
  • 发展进程: 发行人的前身为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是经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沪国资委重[2004]79号《关于同意组建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由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及汕头市明光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有限公司于2004年3月1日取得上海市工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100001007213,注册资本9,010,950,484.91元。其中:电气总公司以所持17家公司的股权及固定资产出资,分别作价人民币6,257,765,435.91元和3,185,049.00元,持股比例69.48%;其他股东以现金人民币2,750,000,000.00元出资,持股比例30.52%。
  • 商业规划: 2024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呈现差异化发展的形势,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面对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复杂环境,集团上下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紧贴国家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对标先进,稳中求进,重点突破,攻坚克难,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1,161.86亿元,毛利率为18.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52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48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1,536.0亿元。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891.0亿元(其中: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326.2亿元,核电设备人民币78.9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173.8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119.2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422.9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222.1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1、聚焦国家战略,坚持深层次融入发展大局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坚持深层次融入国家产业优化和上海市经济发展大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项目,聚焦解决国家“卡脖子”核心技术,不断培育和锻造承接国家战略的能力。报告期内,我们深度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助力我国自主研制的300MW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样机的总装下线并点火成功。在核电领域,报告期内,我们共承接核岛主设备39台、常规岛设备2台套,顺利出产核岛主设备31台、常规岛设备1台套;累计完工交付31台套核岛主设备,既涵盖全面推进批量化建设的“华龙一号”、CAP系列堆型项目,也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我们已实现华龙系列轴封型核主泵的100%国产化能力,实现了F级重型燃气轮机透平叶片的批产加工,初步实现了国产重型燃气轮机透平叶片精密加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报告期内,我们支持了燃气轮机、先进核能、新能源、储能、工业母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个国家及上海市重点科研专项。我们积极把握国家能源政策机遇,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重大技术创新、首台(套)、首批次应用中体现大国重器的担当作为。在燃煤发电领域,我们持续发力煤电“三改联动”市场,保持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实现机组节煤降碳、深度调峰、热电解耦及高效供热,持续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重要作用。报告期内,我们相继中标甘肃腾格里沙漠河西新能源基地配套金昌2×1000MW调峰煤电项目,荣盛金塘2×660MW项目、国家电投分宜发电厂2×1000MW机组扩建项目、淮南洛河电厂四期2×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项目、华润仙桃二期2×660MW超超临界燃煤项目、华电望亭2×660MW机组扩建项目等多个订单,为能源结构升级注入新动力。在风电领域,公司下属电气风电连续11年保持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第一,积淀了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样本库,打造了多个标杆海上风电项目。报告期内,电气风电定制的亚洲首制海上风电SOV运维母船“至臻100”和“至诚60”完成交付,集高效运维、绿色运维、智能运维、安全运维于一体,两艘运维母船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海上风电场运维服务的市场需求,也将填补国际海上风电运维装备的需要,电气风电将紧抓国内外市场发展机遇,最大化提高船舶的经济效益。由电气风电牵头编制的《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于2024年5月发布,推动我国漂浮式风电设计规范的标准化进程,进一步促进我国深远海风电市场的发展。我们加快培育和打造重点产业“链主”,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我们依托自身的极限制造能力和集成装备实力,为飞机制造及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高端制造用户提供安全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并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部分,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的本土化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宝尔捷获得国际飞机制造商在国内的飞机总装线合同,将通过宝尔捷上海公司实现该“交钥匙”项目的本土化交付,持续引领航空航天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我们中标数字化航空发动机装配智能工厂(一期)项目,为客户量身打造国内首个包含多模块、多系统的航空发动机智能工厂交钥匙工程,同时斩获C919前机身与中后机身壁板自动钻铆生产线订单,助力自动钻铆设备国产化。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下属上海电气泰雷兹交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TSTCBTC®自主信号系统方案先后中标长春轨道交通9号线(空港线)一期工程、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工程、上海轨道交通21号线一期工程及一期东延伸工程,上海地铁6号线更新改造工程和武汉地铁3号线一期更新改造及二期工程等信号系统项目,完成广州、郑州、合肥等地6条地铁线路的信号系统项目交付任务,为城市快捷发展和群众便捷出行贡献力量。在工业基础件领域,我们的叶片业务已实现从传统煤电汽轮机领域向航空、航天、燃气轮机领域的跨越,从单一的能源叶片业务向各类航空叶片、关键核心部件、热端部件等高端产品的升级,成长为“两机”领域关键核心部件制造的龙头企业。我们的轴承业务在航天航空、高铁轨道交通、医疗器械、工业装备和汽车轴承等领域不断拓展市场。2、坚持自立自强,加快推进科技攻关突破我们以硬核科技推进产业布局,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由我们参建的首例“300MW级煤电机组发电机利旧改造增加调相机功能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我们参与联合研制的国产首套百万级(1300MW级)核电发电机护环锻件通过专家组验收,达到了进口护环锻件制造水平,标志着百万级核电护环锻件国产化制造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发布了国产最大2×9MW双驱磨机电机,通过数字化技术仿真分析手段协同设计,对电磁方案、冷却方案、结构方案等进行了多轮迭代,优化技术参数与结构形式,极大提升了电机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新能源领域,电气风电完成全球最大容量的构网型10MW级风机下线,该风机针对沙戈荒中高风速项目环境与大容量机型需求定制化开发;完成全球首台16MW级海上低频机组下线,在中远海大规模海上风电、沙戈荒大规模新能源汇集组网和广域弱电网等场景下有广阔应用场景。我们发布了新一代Z系列碱性电解槽产品,单体制氢规模覆盖50-3000Nm3/h,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产品。由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研发的行业首台20Hz低频高电压万能式断路器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鉴定通过,标志着我国在低频高电压万能式断路器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海三菱电梯借助数字化仿真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评价与测试技术三大支撑技术,围绕核心技术、核心部件的突破展开攻关,发布了12.5m/s超高速电梯,创造了中国制造电梯运行速度的新纪录,全面覆盖当前超高层建筑对电梯的需求。我们秉持“坚定不移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我们与国内具有专业特长的高校、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科创生态圈。我们发布了上海电气科技创新若干意见(2024版),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牵头联合筹建的“上海市资源电热转化与循环重点实验室”获上海市科委批复筹建,该实验室紧扣国家“双碳”目标、新型工业化战略以及上海市绿色航运、无废城市战略,深入研究电化学、热化学两大技术路线,并积极拓展“数据+机理”的AIforScience研发新范式,致力于将生活生产中的末端废弃物定向转化为绿色燃料和绿色材料,以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我们的重点产业技术实力继续提升,自主科技研发项目获得多个奖项。报告期内,由公司下属赢合科技参与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我们参与的《电池储能系统精细化管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基于非定常燃烧理论的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与高稳定燃烧技术及应用》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百万千瓦级超低背压超长轴系二次再热汽轮机研制及应用》、《广义电机系统振动噪声的精准测算解耦溯源与全流程治理技术》、《华龙一号核岛主设备成套大锻件研制及产业化》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们参与的《600MW高温气冷堆主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特等奖。3、深耕高端装备产业链,持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深化产业链拓展和协同,加快核心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等储能技术路线,构建多元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我们已掌握从10MW至660MW等级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化装备方案,能够灵活满足各种规模需求的空气储能项目。报告期内,我们参建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录,该项目是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并入选国家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我们参建的江苏国信淮安2×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是首个采用熔盐作为高温储换热介质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设计储热温度达到行业最高,整个储能系统转换效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报告期内,凭借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我们中标了江苏灌云储能项目的10MW/20M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我们为内蒙古能源集团磴口县605MW/1410MWh储能项目供货的50MW/200M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已完成交付。在氢能领域,由我们投资建设的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获得生物质收储、生物质处理及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生物甲醇ISCCEU认证,实现了绿色甲醇从原料端到生产端的全流程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ISCC认证的以生物质和绿氢为原料的大规模绿色甲醇生产项目。报告期内,我们在碱性和PEM电解水市场持续发力,斩获电力、交通、化工等多领域氢能订单,并签约法国温贝格5兆瓦光伏制氢站项目,实现海外市场突破。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加快核心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我们持续加大智能制造领域投入,推动更多工厂实现智能化升级,目前已有10家下属企业获评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我们积极打造能源和高端装备数智转型的“上海电气方案”,通过加强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沿技术应用,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数字产业生态系统各主体实现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拓展数智融合应用新场景,全面提升产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报告期内,我们发布了“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5.0,结合智慧供应链、能碳智慧管家、数字工程师、安全可信可靠四个维度更新迭代,从而形成工业全价值链在平台端的联接。4、实施管理变革,充分激活企业发展潜力我们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持续推动公司治理和管控优化,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激活企业发展潜力。公司下属上海联合滚动轴承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分别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科改企业”和“双百企业”,将作为参与“科改行动”、“双百行动”等国企改革专项工程的试点主体,目标打造成为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双轮驱动”的创新型国有企业。我们通过实施集团总部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集团总部“党建引领、战略管控、资源配置、队伍建设、风险防范”等核心职能作用,突出战略引领,强化市场能力,优化经济运行职能,整合优化推进“大部制”。通过大客户总监制度,优化集团资源共享,促进集团内多领域的配套协同。持续扩展与优化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提升集中采购品类和覆盖率,提升管理效率。建立碳管理服务平台,运用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系统化开展绿色低碳管理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持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科技专家大讲堂、项目带头人研修班等人才培养项目,总结优化集团技术培训生、上海工程师选调培养生招聘和培养机制,储备培养各关键赛道未来卓越工程师。围绕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与各大高校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工程硕博、打造行业特色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产学研协同模式,着力打造育才新生态。依托李斌技师学院,成立上海智能制造工匠学院,积极培养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紧缺型、复合型工匠人才,并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的2024年度100家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名单。在选优配强干部和优化考核激励上持续发力,突出选人用人鲜明导向,推动考核结果应用,落实“干部能上能下”,推动干部梯队年龄结构逐年优化;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做到奖罚并重。2025年,我们将继续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紧贴国家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能级,攻坚硬核科技,优化管控治理,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擦亮“上海制造”金字招牌,为强国建设和城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