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凌钢股份
- 企业英文名: Lingyuan Iron & Steel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上市代码: 600231.SH
- 注册资本: 285216.513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0-05-11
- 大股东: 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持股比例: 37%
- 董秘: 王宝杰
- 董秘电话: 0421-6838192,0421-6838259
- 所属行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郭顺玺、张万斌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重光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辽宁省凌源市钢铁路3号
- 概念板块: 钢铁行业 辽宁板块 破净股 低价股 标准普尔 沪股通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转债标的 东北振兴 央国企改革 页岩气 参股银行 基本金属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辽宁
- 成立日期: 1994-05-04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21130012320998XE
- 法定代表人: 张鹏
- 董事长: 张鹏
- 电话: 0421-6838192,0421-6762383,0421-6838259
- 传真: 0421-6831910
- 企业官网: www.lggf.com.cn
- 企业邮箱: lggf_zqb@126.com
- 办公地址: 辽宁省凌源市钢铁路3号
- 邮编: 122500
- 主营业务: 冶金产品生产、经营、开发,黑色金属矿石开采、洗选及深加工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冶金产品生产、经营、开发;经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以下经营项目由取得有关行政审批或许可的本公司独资公司经营:黑色金属矿石开采;黑色金属矿石洗选及深加工;冶金机械制造及备件加工;冶金产品经营项目开发、设计、安装及管理;公路运输;铁矿石及铁精粉收购;住宿、餐饮服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道路与土方工程施工;楼房拆迁;室内外装饰、装修;房屋租赁;物业管理;氧(压缩的液化的)、氮(压缩的液化的)、氩(压缩的液化的)、氢气批发。(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经辽宁省体改委辽体改发[1993]第154号文批准,于1994年5月4日由原凌源钢铁公司(1997年12月29日改制为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凌钢的主体,2000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凌钢股份多年入选上证180、沪深300指数,是中证380指数和中证光大阳光指数样本股,具有通畅的资本市场再融资能力。主营业务为冶金产品(含副产品)生产、经营、开发;经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以下由取得有关行政审批或许可的本公司独资公司经营:黑色金属矿石开采,黑色金属矿石洗选及深加工,冶金项目的科研、设计、安装及管理,公路运输,铁矿石及铁精粉采购。主体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节能化。公司是凌钢集团唯一的钢铁产品生产单位,通过近年来大规模技术改造,现有年产钢能力600万吨,全国首批通过了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审核。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公司是全国冶金系统ISO9001-2000产品质量认证企业,“菱圆”商标是全国驰名商标。主要产品优特钢、精品建材和中宽带都获得了中国冶金产品金杯奖,并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工程和知名厂商首选。公司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日清日结”先进管理模式,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激励、竞争、制约机制,被辽宁省树为企业管理的典型。大力开展挖潜增效,并已逐步形成了长效机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向更宽的领域拓展。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通过了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评定。公司不断加大对环保项目的投资力度。煤气实现了零放散,自发电比例达到了70%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人造富矿、冶炼、轧材系统余热全部回收利用,高炉全部实现了TRT发电。所有环保设施均采用国家推广的先进技术,所有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实现了钢渣零排放。在全行业率先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吨钢耗新水1.4吨,行业排名第一。公司始终秉承“自强、诚信、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在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组织管理等方面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奖,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影响力也显著增强。
- 商业规划: 报告期,面对多重压力叠加、多重困难交织、多重挑战并行的复杂形势,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一)坚持集约生产,提质达效,综合效率持续提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持续深挖内部潜力,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5#高炉、RH炉、4#棒材等多条产线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尤其是5#高炉11月平均日产达到6,661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优化内外部物流组织,吨钢物流费用降到335元,同比降低20元。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45)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HRB400E)产品获得2023年度冶金产品实物质量品牌培育“金杯优质产品”;热轧带肋钢筋在2022—2024年度全国质量能力分级中被评为“优秀质量”等级。(二)坚持结构调整,做强主业,经营效果持续改善。全力拓展采购渠道,深入落实“地矿地用、东矿西用、外矿地化”,地方矿直采率实现由0到100%的历史性跨越。全力推进“两进一退”,3#、4#、5#棒材实现全优钢生产;品种钢材产量占比达到61.9%,同比提高17.26个百分点,“去螺增优”效果显著,调品指数累计完成-349元/吨,同比提升70元/吨。销产研财协同发力,成功开发个性化及国标新产品46个,其中轴承钢、工业纯铁等7个新产品填补公司空白。荣获四项新产品、新技术省级科技成果,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三)坚持防范风险,强化融资,资金管理持续加强。在增授信、降成本、调结构、卸担保等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资金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与年初相比,新增授信37.54亿元,资金弹性大幅提升;综合融资成本2.72%,降低1.06个百分点;中长期借款比例提升至92%,增长11个百分点,财务结构更加稳健;银承保证金比例降至10%,下降18个百分点,保证金总额从9.35亿元降至1.96亿元,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关联担保6.54亿元全部解除,担保风险完全消除,融资方式实现全信用的新突破。(四)坚持全面发力,加速改造,项目建设持续推进。1#-4#高炉装备升级建设项目高效有序推进,已完成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均按国家最新标准运行,BOO制氧机项目正在按期推进。(五)坚持精益管理,协同发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完成管理提升项目131个,全面承接重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了涵盖14个部门、16项管理职能、56个业务领域的规章制度体系;完善优化授权体系,规范细化了总部业务审批与核心业务授权清单;完善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物流等业务的协同联动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5项共性技术协同项目和6项合作研发现已取得阶段成果,中宽带45钢边部裂纹缺陷降级比例由1.2%降低至0.16%,大棒材AK-B3探伤合格率稳定达到95%以上,实现历史性突破。(六)坚持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依法治企成效显著。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加强法治建设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法治管理制度体系,制修订了《全面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合规管理办法》等24项管理制度,法治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提升案件管控质量,加强合同管理,数字赋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制定了《2024年法律纠纷案件“减存控增”工作方案》,引入风险管控提前介入机制,系统开展法律培训,提升全员法律意识。强化合规管理延伸拓展,重大决策事项实现“一岗式审查”,将首席合规官审查嵌入审查机制,重大决策事项合规审查机制更加完善。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