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四川
  • 成立日期: 1994-02-2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1010020258792XX
  • 法定代表人: 刘卫东
  • 董事长: 刘卫东
  • 电话: 028-83967192,028-83967900,028-83967182,028-83967599
  • 传真: 028-83967248
  • 企业官网: www.xuguang.com.cn
  • 企业邮箱: xgzq@xuguang.com.cn
  • 办公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镇新工大道318号
  • 邮编: 610500
  • 主营业务: 电力设备业务,军工业务,电子材料业务
  • 经营范围: 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电子真空器件、电子整机、高低压成套配电装置、电子通信产品(不含无线电子发射设备)、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电子应用产品、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1995]外经贸政审函字1529号文件核定范围,从事进出口业务。批发和零售电子电器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模具、专用陶瓷、工业气体、建筑装饰材料、火灾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消防器械;提供科技咨询服务。
  • 企业简介: 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国营旭光电子管厂,1965年创建于四川广元。公司拥有法瑞克、易格机械、西安睿控、旭瓷四家子公司。公司1990年迁址新都,1994年股份制改造,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历经50余年,公司以真空开关设备、电真空器件、电子陶瓷材料、智能控制快速开关、专业设备制造等多元化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为主业,涉及电子管、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高低压成套配电装置、直流输配电以及电子陶瓷、电子工业专业设备和动力能源制造、金属零件精密铸造、嵌入式计算机等领域。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从金属零件加工、精密陶瓷制造到智能电气装备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 发展进程: 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系经成都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成体改(1993)104号文批准,由国营旭光电子管厂(又名国营第七七九厂)整体改组独家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成立日期为1994年2月28日。2002年11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2〕110号文核准,本公司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3000万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0353。 公司证券简称于2020年6月24日起由“旭光股份”变更为“旭光电子”。
  • 商业规划: 2024年,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外部挑战,公司在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领导下,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指引,充分发挥电力设备、军工、电子材料三大核心业务板块的竞争优势,深化改革创新,通过提质增效系列举措的扎实推进,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健增长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电力设备领域,公司紧跟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趋势,业务规模及效益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在高压及新型电力业务领域取得显著突破,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军工板块,公司紧抓新域新质发展机遇,加速推进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应用,实现了业务的稳步拓展和有效提升,市场认可度与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电子材料业务方面,公司全力推动氮化铝材料的产能释放及技术创新,高品质氮化铝粉体年化产能达到募投项目设计目标,并成为国内率先实现超高热导基板批量供货的企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持续扩大在半导体零部件国产化领域的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646.41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47.62万元,同比增长10.53%;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904.9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158.95万元。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情况:(一)战略引领系统谋划,加速推进技术和产品升级突破,“新”的动能愈发强劲。公司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实现技术优势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产品竞争力的转化,全力打造产业升级的新引擎。真空灭弧室:在高压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方面成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自主研发的126kV真空灭弧室已通过国内多家整机头部企业的型式试验验证,并进入挂网运行阶段;145kV和252kV真空灭弧室已完成主要功能型式试验,同时成功中标南方电网550kV高压大容量真空灭弧室项目。为响应电力设备绿色化发展趋势,公司加快推进高压产品产线建设,为未来市场供应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大功率射频电子管:新开发的550kW和650kW大功率电子管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组定型鉴定,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大功率电子管已在可控核聚变、科研医疗、3D打印及新材料制备等离子体设备等领域获得新订单。随着可控核聚变及大科学装置等高端领域对大功率电子管需求的不断扩大,公司凭借国内独有的制造技术优势,其产品将为业务增长注入新动力。新型电力及新能源成套设备:为藏东南800kV柔直工程开发的高压直流断路器用快速机械开关顺利通过国家电网性能试验,为公司在特高压领域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针对海上风电市场需求,公司开发的国产替代高、低压真空断路器已向多家客户供货,开发的真空快速旁路开关不仅成为德国Borwin6海外柔直工程的唯一合格供应商,还获得了沙特海外柔直工程项目新订单。同时,公司252kV真空型双断口断路器已顺利通过全部型式试验,成为国内首个以双断口方案通过252kV大容量试验的厂家;252kV真空型单断口真空断路器已完成基本开断试验,有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嵌入式计算机业务:紧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及关键领域国产化需求,积极推进技术深度融合与场景创新。AI人工智能领域,成功推出睿智DeepSeek边缘一体机系列产品,支持DeepSeek全系列模型灵活部署,可满足政务、交通、电力、医疗及企业等多部门协同处理海量数据与实时任务的需求,助力用户提升效率、优化决策。极低温测量领域,推出多款温度变送器产品,有效解决了极低温测量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并在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航空航天及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关键部件国产化方面,与国内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基于国内主流芯片和自主可控生态系统,开发了系列创新功能模块和嵌入式CPU产品,成功为部分科研机构、院校及企业实现了关键组件和软件的国产替代。此外,公司深耕垂直行业,其智能解决方案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智慧高速公路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氮化铝材料业务:成功实现氮化铝粉体年化产能500吨的目标,并推出高、中端产品组合,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工艺创新,实现了氮化铝粉体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显著降低成本,进一步巩固了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公司突破基板连续烧结技术瓶颈,开发并投产国内首套氮化铝基板连续化生产设备,为大规模量产奠定坚实基础。在新品开发方面,公司成功推出230W/m·k及以上的超高热导基板,成为国内率先实现批量供货的企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激光器、雷达、射频等高端领域实现封装材料的国产化替代。此外,公司开发的高韧性、高抗弯基板已进入IGBT领域应用验证阶段,有望成为国内首家供应商;氮化铝黑瓷结构件也已进入半导体设备领域客户的验证阶段,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司产品结构。(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规模扩张,“进”的空间持续拓展。面对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市场竞争加剧及高端产品需求增长等多重挑战与机遇,公司通过深化与现有客户的战略合作,积极开拓新客户和市场,成功实现了多领域市场的快速拓展和产品份额的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1、电力设备业务做大做强:公司通过深耕国内外市场、全力争单保单、实施精细化运营及定制化营销策略,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双重提升。真空灭弧室产品方面,公司强化订单获取与交付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产销规模达120万只左右,创历史新高,行业领先地位得到巩固。大功率电子管产品方面,积极应对外贸挑战,聚焦新兴应用市场开拓,在可控核聚变和半导体设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同时,公司加速布局旁路开关和快速开关市场,成功承接多项柔直工程和海上风电项目产品订单,推动了新型电力及新能源成套设备业务的快速增长,全产业链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告期内,公司电力设备业务板块实现销售收入86,351.62万元,同比增长16.68%。2、军品业务及电子材料业务做精做深:1)军品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持续强化市场开拓和业务配套能力,经营质效稳步提升。易格机械:成功开发新客户6家,并与重要客户建立了从科研到批产的产研合作模式,推动战略客户订单稳步增长及次新客户订单快速提升。同时,持续强化精密大型零件铸造及加工能力,确保了科研项目和批量生产任务的高效交付。西安睿控:加速从定制化向产品化转型,深度融合产品与业务,持续推进国产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同时,不断突破技术、产品和行业边界,进一步扩展智能嵌入式技术在军工、工业控制、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智能装备:顺利完成某型号特种装备交付,运行稳定,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同时,通过加大资源配置,新承接多项国产化装备设计与制造任务,产品已进入测试和整机联调阶段;伺服驱动模块类业务与用户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并提供测试样品。随着军工业务的持续深化,公司预计将陆续获得更多量产订单。报告期内,公司军工业务板块实现销售收入36,724.12万元,同比增长11.77%。2)电子材料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了产能、产品性能和合格率的全面提升。依托精细化管理和持续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客户资源,加速推进产品验证与市场导入,氮化铝产品在半导体、新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目前,公司已与超过400家客户建立批量供货合作,并成为百余家客户的主要供应商。报告期内,公司电子材料业务板块实现销售收入7,302.33万元,同比增长67.16%。(三)坚持创新变革为引领,持续提升管理和运营效能,“稳”的根基更加坚实。公司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革新工作方法,构建专业化能力体系:1、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融合。通过与领军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科研院所联合技术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2、数字化运营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整合,持续完善业财一体化平台功能,强化财务数据对业务运营的指导作用。在应用层面,全面部署智能数据可视化系统,构建覆盖各业务单元的管理驾驶舱,实现核心业务指标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深化精益管理:围绕“极致成本、极致效率”目标,优化产品成本模型,建立精细化费用管控标准。通过实施零配件标准化、物料损耗管控、能源效率提升及供应链协同优化等举措,显著提升成本控制力。同时,打造端到端业务流程闭环,强化研、产、销等环节的协同联动,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构建高效运营体系。(四)以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基石,系统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聚焦内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夯实组织能力,推动组织变革与提质增效。1)治理体系优化:实施“破局立新”组织变革计划,以战略为导向,敏捷为核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打造高效协同的战略型组织。2)领导力赋能:构建清晰明确的领导力责任标准体系,整合目标管理、经验分享、专项培训等多元化发展手段,提供全方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加速领导者战略执行力和创新领导力的提升。3)人才强基:实施关键岗位人才全景扫描,构建精准化、动态化的人才配置机制。通过打造“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赋能人才价值最大化,驱动团队向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方向迭代升级。4)绩效革新:创新构建协同型绩效管理体系,以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为核心,将绩效管理与职业发展、能力建设体系紧密结合,打造开放、动态、互融的绩效生态系统,推动组织与员工双赢共进。5)风控护航: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落实“国九条”及新公司法要求,通过系统培训、风险排查、流程优化等措施,构建全业务链风险防控机制,保障稳健运营。6)文化铸魂:创新党建工作,融入红色基因,通过特色主题活动传承军工精神,开展多元化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品牌,注入发展动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