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腾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腾景科技
- 企业英文名: Optowide Technologies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余洪瑞
- 上市代码: 688195.SH
- 注册资本: 1293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3-26
- 大股东: 余洪瑞
- 持股比例: 18.29%
- 董秘: 刘艺
- 董秘电话: 0591-38178242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陈连锋、蓝惠东
- 律师事务所: 福建天衡联合(福州)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福州市马尾科技园区珍珠路2号(自贸试验区内)
- 概念板块: 光学光电子 福建板块 专精特新 融资融券 预盈预增 机构重仓 并购重组概念 光通信模块 激光雷达 华为概念 光刻机(胶) 无人驾驶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量子科技 医疗器械概念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福建
- 成立日期: 2013-10-12
-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501050797815747
- 法定代表人: 余洪瑞
- 董事长: 余洪瑞
- 电话: 0591-38178242
- 传真: 0591-38135111
- 企业官网: www.optowide.com
- 企业邮箱: ir@optowide.com
- 办公地址: 福州市马尾科技园区珍珠路2号(自贸试验区内)
- 邮编: 350015
- 主营业务: 各类精密光学元件、光纤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光电元器件与光电模块研发、生产和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腾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位于福州马尾科技园区(目前所属地为福州自贸区)。公司是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组件、光纤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光通信、光纤激光等领域,其他应用领域包括量子信息科研、生物医疗、消费类光学等。公司凭借在光学光电子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突破并掌握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光学薄膜类技术”、“精密光学类技术”、“模压玻璃非球面类技术”、“光纤器件类技术”、“衍射光学类技术”五大类核心技术平台,涵盖了光电子元器件制造的主要环节,形成了从光学元件到光纤器件的垂直整合能力和紧密联系的技术体系,运用核心技术生产的主要产品技术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能够为光学光电子各领域客户提供各类精密光学元组件与光纤器件的解决方案。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了一支高效的研发团队,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福建省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了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技术创新成果。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光学光电子主业,深耕精密光学和先进光电技术创新,加强垂直整合能力建设,按照年度经营计划持续推进各应用领域的业务发展,多措并举提质增效,不断夯实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础。(一)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4,514.0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936.8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5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635.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2.20%。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29,920.60万元,较报告期初增长19.55%;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92,135.74万元,较报告期初增长2.0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每股净资产7.12元,较报告期初增长2.01%。(二)主要业务回顾1、紧跟AI算力驱动光通信行业快速发展趋势,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业务提质升级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4,514.07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4,428.5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82%。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分类,其中精密光学元组件业务实现收入35,514.83万元,同比增长25.45%;光纤器件业务实现收入7,606.36万元,同比增长34.61%;光测试仪器业务实现收入1,307.39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内GouMax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所致)。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分类,其中光通信领域实现收入22,325.75万元,同比增长83.46%;光纤激光领域实现收入15,858.77万元,同比下降13.77%;科研、生物医疗、消费类光学、半导体设备等新兴应用领域合计实现收入6,244.06万元,同比增长83.62%。主营业务收入按地区分类,其中境内收入为34,437.51万元,同比增长27.42%;境外收入为9,991.07万元,同比增长44.10%。报告期内,受益于A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驱动算力基础设施及相关的数据中心建设,高速率、大带宽的光互联需求增长,光通信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重点聚焦光通信领域,持续丰富产品品类,为光通信领域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积极调配生产资源,柔性化满足光通信领域客户的交付需求,推动光通信领域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公司持续开拓新兴应用领域业务,在生物医疗、半导体设备等新兴应用领域的高端光学模组产品业务取得显著增长。报告期内,在光纤激光行业面临下游价格竞争等因素影响情况下,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推动光通信、半导体设备、生物医疗等应用领域的业务增长,毛利率水平逐步上升,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及市场宣传,积极参加美国西部光电展、美国光纤通讯展、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欧洲通讯展等数场国内外行业展会,提升行业知名度,把握最新技术动态和需求动态,广泛接洽行业客户,积极开发各应用领域的客户订单。2、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矩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公司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高端元器件国产化进程,积极进行光学光电子行业的技术研究和前瞻布局,持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加深、拓宽技术护城河。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722.38万元,占营业收入10.61%,同比增长38.28%。公司持续丰富完善既有的核心技术平台,健全和完善衍射光学类核心技术平台,推进建成精密光学机械与电子集成类核心技术平台。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开发附加价值更高的器件与模组产品,使公司产品结构往更高端方向提升,加强技术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此外,公司持续提高研发项目管理水平,优化研发投入方向,将研发资源投向市场前景好、符合公司长远规划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授权9项专利,其中5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提交9项专利申请,其中6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提交2项软件著作权申请。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88项专利,其中14项发明专利,74项实用新型专利。(1)在生产技术方面,公司围绕行业、客户需求,突破一系列产品工艺问题,推进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主要有:解决了光场转换器件的紫外衍射元件的设计和加工问题;解决了玻璃小透镜产品的在线测试问题和切割问题;解决了高端精密多光束模块的加工和空间角测试精度问题;解决了用于高精度激光锁波体光栅的多参数快速精密测量问题;解决了3端口和5端口高品质光通信环形器组件的可靠性问题;(2)在产品量产方面,公司持续推进数据中心高速光通信、半导体设备、AR领域的产品研发及量产,为公司的光通信、半导体设备及AR领域的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有:在高速光通信领域,实现了方形精密非球透镜产品的量产及RX-Block器件实现小批量生产;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实现了精密棱镜模组的批量生产及紫外激光匀化器小批量生产;在AR领域,实现了智能眼镜关键光学部件AR光机的小批量生产;(3)在生产自动化方面,公司通过系列举措和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公司柔性化生产制造水平,主要有:实现了载物机器人在产线执行传递任务;实现了微透镜的在线自动检测;实现了自动擦拭设备应用于光学元件生产;实现了光纤插芯组件的自动化装配设备开发;实现了管帽组件的自动化检漏设备开发。3、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增强发展动能在业务布局方面,公司推进合肥控股子公司的功能晶体材料和器件建设项目部分产品开始批量化生产,着眼于晶体材料及器件业务的长远发展,合肥控股子公司在报告期内进行了增资扩股,引入了员工持股平台及外部投资者,资金实力和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南京分公司开展的AR领域的纳米压印衍射波导片及近眼显示光机模组产品初步完成产品开发并持续迭代,为完善AR领域光学产品的从元件到模组的解决方案奠定坚实基础;完成对美国GouMax公司的并购,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并推进在境内合资公司的高迈光通讯技术(福建)有限公司的设立及产线搭建,按计划开展光测试设备/模块产品的试制验证,实现成熟产品在境内的生产能力;公司在武汉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开展光引擎项目,建设光引擎封装工艺技术平台以及培育规模化制造能力,推动公司实现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能力延展、升级,丰富在高速光通信领域的产品品类,并在光通信器件技术向硅光、CPO等集成化演进升级的趋势中,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具价值含量的光通信产品,不断增强公司在光通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外生产资源布局方面,公司在泰国购置土地并自建厂房,完善光通信、生物医疗等领域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通过系列举措进一步拓宽公司的发展空间,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4、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在资金管理方面,公司严格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规范运作》等相关法规及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募集资金实行专户存储,规范募集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公司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报告期内,面对公司进入跨国/跨地域经营的新发展阶段,公司财务部门切实加强人员配备及业务能力,对美国、泰国、合肥、南京、武汉等地的分/子公司的财务实行垂直管理,加强财务核算及预算管理,优化资金调度,提升防风险能力,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赋能,不断提高整体运营效率。5、践行投资者为本理念,多措并举推进市值管理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贯彻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要求,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从各个维度开展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和维护工作;通过业绩说明会、机构调研会议、券商策略会、中小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投资者热线电话及上证e互动平台等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与投资者互动交流,及时、准确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经营发展信息,促进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同,并通过向管理层反馈来自资本市场的信息,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报告期内,公司召开了3次业绩说明会,开展线上交流、线下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的投资者关系活动110多场次,累计参与机构800多家次,其中还举办了一次中小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活动。公司通过业绩说明会及上证e互动等线上渠道累计回复投资者问题70多个。公司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主办的“2023年报业绩说明会优秀实践”奖,获得2023-2024年度福建省上市公司协会投资者关系管理最高评价——A级评价。报告期内,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公司使用部分超募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382,13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954%,支付的资金总额为1,034.10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上述回购股份拟在未来适宜时机全部用于股权激励及/或员工持股计划。公司还启动了第二次回购股份的计划,拟使用自有资金和/或自筹资金(包括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行提供的股票回购贷款)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含),不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含)。报告期内,公司派发2023年度现金红利总额为1,293.55万元,占公司2023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1.05%。为切实提升股东的获得感,公司进行了中期分红,中期分红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1,289.68万元,占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23.25%。公司还制定了《未来三年(2024-2026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积极践行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不断提升股东回报能力。6、持续发布ESG报告,完善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持续推动ESG体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完善工作机制,在2024年发布第三份ESG报告,针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对于公司发展最关切的议题,围绕股东责任、环境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行业责任等五个维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公司在2023年各项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所践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及成果,更好地满足国内、国际投资者对公司ESG管理与实践信息的关注和需求,有助于加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声誉和公信力,提升股东、客户、员工对公司的认同。公司2024年继续获得ESG评级A,行业排名第七(7/521),还获得秩鼎ESG评级A、商道融绿ESG评级A-,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并荣获2024年证券市场周刊ESG金曙光“最佳绿色供应协作力”“最佳绿色环保创造力”等奖项。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