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安泰股份
- 企业英文名: Anhui Antai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安徽省人民政府
- 上市代码: A17093.SZ
- 注册资本: 9003.6631 万元
- 上市日期: 暂未挂牌
- 大股东: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持股比例: 23.43%
- 董秘: 傅贤海
- 董秘电话: 0551-65590431
- 所属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方国权、李月红
- 律师事务所: 安徽天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天达路71号华亿科学园A1幢8楼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安徽
- 成立日期: 2001-04-28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40000728514338U
- 法定代表人: 傅华
- 董事长: 傅华
- 电话: 0551-65590119,0551-65590431
- 传真: 0551-65590415
- 企业官网: www.antaiib.com
- 企业邮箱: antaiib@antaiib.com
- 办公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皖水路与石莲南路交口向东100米安泰股份数字服务产业园
- 邮编: 230088
- 主营业务: 一是系统集成业务,主要指智慧建筑、智慧能源、智慧安防等,市场覆盖政府、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几十个行业领域。二是产品应用及服务,依托“慧核”平台赋能智能化系统集成,促进从工程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升级
- 经营范围: 建筑智能化工程、公共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安装、维护;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工程咨询服务和改造;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信息系统安全集成;太阳能光伏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太阳能光伏电源设备及组件的生产与销售;风电工程的咨询、设计及施工;城市综合管廊的施工、运营、管理;教育器材、医疗器具与维护;计算机及配件、仪器、仪表、通讯设备、机电设备生产、销售;图书销售;绿色建筑咨询服务;物业管理;水平衡测试;能源审计;能效评测;货物及技术进出口;承包许可范围内的境外工程及境内国际招标工程、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机电工程总承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1063)成立于2001年,是安徽出版集团控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登陆新三板,2016年进入首批新三板创新层。公司入选国家智慧城市专项试点企业、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百强企业、安徽省重点软件企业(20强)、首批安徽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通过了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及CMMI5级软件能力成熟度国际认证。 公司目前从事两大主营业务:一是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业务。主要专注于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中的智慧建筑、智慧能源管控、智慧园区管理等细分领域,涉及政府、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几十个行业领域,服务遍及全国30个省市区、300余座城市,累计承建2000多个重大项目,多个项目荣获“鲁班奖、黄山杯、国家优质工程奖”。二是信息化应用及服务业务。基于自主研发的“慧核”基础共性平台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数字工厂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智慧颐养管理平台、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产品。近年来,“慧核”平台入选长三角十二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徽省首批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依托‘慧核’平台的支撑,陆续实施了中央国家机关办公区能源管理平台国产化改造、合肥新九中智慧校园、淮北智慧警务、甘肃省智慧图书馆、高台智慧园区等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公司立足“慧核”基础共性平台,聚焦智能化和信息化两大业务板块,着力培育核心人才、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市场布局、管理机制和人才队伍,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国内知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 商业规划: (一)经营计划2018年度,公司经营管理层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了2018年的经营计划。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7,519.6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76%。实现利润总额9,724.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35%,净利润7,652.6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76%。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稳健增长。(二)行业情况在智慧建筑领域: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为本,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智能建筑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伴随着时间推进技术进步以及人们的思想演变,智慧建筑是在智能建筑的基础上发展的。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智能建筑到智慧建筑的过渡,人们的关注点开始由技术转向用户体验和绿色环保方面。“用户生活质量”“用户需求响应”“环境友好”“节能”“卫生”等。新型的智慧建筑在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上增加了环境人文等特征。因此,可以将传统的智能建筑视为一个设备集成的项目,而智慧建筑由于融入了更多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因素,可以视为一个可拓展的融合的信息化应用体系。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智慧建筑的发展方向将立足于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与建筑的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等功能目标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智能建筑项目也随之不断增长,工程应用促进了我国智慧建筑产品的国产化,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智慧能源领域:智慧能源及节能服务相关行业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住建部颁发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便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工作,进一步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逐步扩大监测建筑数量及监测深度,强化统计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构建分类型的能耗限额体系。建立基于能耗数据的重点建筑用能管理制度,支持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市场机制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促进城市建筑能源资源消费信息数据平台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探索开展基于数据的城市建筑能效比对工作。”住建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则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发改委发布的《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也提出:“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提高用能管理智能化水平。开展统计数据会审和统计工作专项抽查,持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推进数据共享,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应用,推进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信息化,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能源互联网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能耗监管方面,各地区积极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和能耗监测系统建设,统计数据质量逐年提高,统计分析水平不断提高,统计工作信息化取得新进展。随着各级各类公共机构事业发展,特别是教育医疗科技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范围扩大,使能源资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对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节能服务行业将有效带动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制造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咨询评估等相关行业和机构的大力发展,加快形成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市场化特色鲜明的朝阳产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互联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同时也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等挑战。为此,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各个城市都明确提出“智能化改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集聚能力,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软件资源知识模型等制造资源。开展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创新,为用户提供包括设备健康维护生产管理优化协同设计制造制造资源租用等各类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据集成应用,形成基于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工信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指出发展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工业设备上云“领跑者”计划,对高耗能流程行业智能化设备上云用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维修成本,引导企业通过对标优化设备运行管理能力。推动平台间数据与服务互联互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圈。因此,在当前云计算广泛应用的时代,伴随着中国目前企业的登云热潮“能源互联网”的推出和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能效,为公司的智慧能源业务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在相关产业政策的带动下,公司业务实现了较高的增长,营业收入较上年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主要股东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数(股) | 持股比例 |
---|---|---|---|
1 |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1,091,529 | 23.43% |
2 | 芜湖富海浩研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 4,436,990 | 4.93% |
3 | 铜陵市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3,746,360 | 4.16%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