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硅宝科技
  • 企业英文名: Chengdu Guibao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 上市代码: 300019.SZ
  • 注册资本: 39311.6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9-10-30
  • 大股东: 四川发展引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16.31%
  • 董秘: 李媛媛
  • 董秘电话: 028-86039368
  • 所属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曾红、王小敏、付依林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大成(成都)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成都高新区新园大道16号
  • 概念板块: 化学制品 四川板块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融资融券 固态电池 有机硅 装配建筑 特高压 小米概念 新能源车 西部大开发 雄安新区 锂电池 军工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四川
  • 成立日期: 1998-10-19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10100713042497M
  • 法定代表人: 王有治
  • 董事长: 王有治
  • 电话: 028-85317909,028-86039368
  • 传真: 028-85317909
  • 企业官网: www.guibao.cn
  • 企业邮箱: guibao@guibao.cn
  • 办公地址: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新园大道16号
  • 邮编: 610041
  • 主营业务: 高端有机硅密封胶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 经营范围: 生产(工业行业另设分支机构或另择经营场地经营)、销售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建筑材料(不含危险化学品)、机电设备(不含汽车)、消防器材、安防产品;技术及信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家禁止的除外,国家限制的待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设备安装、工程安装(凭资质许可证经营);环保工程、防腐保温工程(涉及资质许可证的凭相关资质许可证从事经营);质检技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宝科技”)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高端有机硅密封材料、硅烷偶联剂、热熔压敏胶三大板块为主营业务的新材料产业集团,2009年在中国创业板首批上市(股票代码:300019),是中国新材料行业第一家、四川省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有机硅高端密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拥有行业第一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首个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的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是行业首个由工信部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业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行业唯一被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是行业唯一牵头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行业唯一独家承担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的企业;荣获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高荣誉——中国专利奖,全资子公司拓利科技、江苏嘉好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硅宝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中空玻璃、节能门窗、装饰装修、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电子电器、锂电池、机场道桥、轨道交通、电力防腐、特高压输变电、卫生用品、商品标签、医疗护创等众多领域;成功服务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南京园博园水下植物园、北京冬奥会“冰丝带”国家速滑馆、上海中银金融中心、西安奥体中心、成都大运会东安湖体育中心、深圳会展中心、三亚凤凰岛等众多大型地标建筑工程。
  • 发展进程: 本公司系2008年4月16日经硅宝有限股东会决议通过,由成都硅宝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起人为王跃林、王有治、郭弟民、李步春、曾永红、王有华、蔡显中、陈艳汶等8位自然人
  • 商业规划: 2024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旧严峻,中国经济总体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胶粘剂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传统领域的存量需求、新兴领域的新增需求为胶粘剂行业创造了可观的市场空间。但行业仍存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的情况,市场竞争加剧明显,行业愈发向头部企业集中。有机硅上游新增产能落地高峰结束,有机硅单体产能供大于求,有机硅上游原材料价格跌至历史最低点,行业整体承压运行。公司作为有机硅密封胶行业龙头企业,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优质高端配套材料,凭借强大的技术、品牌、规模、平台、人才、管理等优势,市场份额持续提高。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建筑胶稳居龙头、光伏胶提质增效、电子胶树立标杆、汽车胶乘势而上、偶联剂多做贡献、锂电材料实现突破”的工作思路,通过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精益生产和管理效能,产销量再创新高,全年销售重量24.51万吨,同比增长34.38%,稳居中国有机硅密封胶行业龙头地位。2024年由于有机硅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销售价格有所下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5,897.71万元,同比增长21.2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52.69万元,同比下降24.63%。(一)经营业绩回顾1、建筑胶稳居龙头2024年,随着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政策加码,推动了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存量房改造提升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带动装饰装修材料消费量持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住建部等数据,202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下降23.0%;房屋竣工面积73,743万平方米,下降27.7%;城中村改造扩围至300多个城市,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790个;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仍是有机硅密封胶最大的应用领域。公司深耕建筑胶行业多年,拥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中空玻璃、节能门窗、装饰装修、装配式建筑等领域,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深度拓展大客户、培育优质经销商、拓展新渠道,销售重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建筑胶行业龙头地位和品牌优势,积极培育大经销商、发展新经销商,不断拓展销售渠道,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公司产品成功应用于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成都科创生态岛等多个重点工程和地标建筑,得到业主方和客户的高度认可。报告期内,由于有机硅原材料价格下滑、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价格有所下降,公司建筑胶销售重量超15万吨,继续保持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54,829.33万元,同比下降5.72%。2、工业胶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和市场培育,在多个战略性新兴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本土化。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动力电池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为胶粘剂行业提供新的增量空间。公司坚持“与巨人同行,与高手过招”,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持续加大品牌投入,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应用领域,与行业头部企业和行业标杆客户开展合作,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动力电池等领域均保持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工业胶产品实现销售重量同比增长22.66%,实现销售收入82,665.40万元,同比增长17.45%。(1)电子电池行业在电子电池行业,公司拥有性能优异的导热、灌封、粘接和防护密封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领域,在高端电子产品中进口替代优势明显。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因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扩张而迅猛发展,动力电池用胶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同比增长41.5%。同时,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据工信部、商务部数据,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比同期工业增速高6%;家电以旧换新带动8大类产品销售量超560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中,智能家居产品换新1000万件;国产高性能电子电池胶粘剂进口替代效应显著,加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消费品“以旧换新”、低空经济等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持续推动将催生粘合剂旺盛需求。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标杆客户的合作,提升在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兴通讯、华工科技、禾赛科技、大疆无人机等客户的市场份额。公司电子电池胶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88%。(2)汽车行业在汽车行业,公司产品应用于汽车车灯和汽车主机厂等。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产销稳中有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商务部数据,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及整车用胶进口替代,为汽车胶粘剂提供了稳定的增量空间。公司与宇通客车、金龙汽车、法雷奥、华域视觉、星宇股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入合作,成功导入赛力斯、海拉车灯等头部企业。报告期内,公司汽车胶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59%。(3)光伏新能源行业光伏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有机硅密封胶是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的主要粘接和密封材料,可用于边框密封、接线盒粘接及灌封、汇流条密封、薄膜组件支架粘接等。2024年光伏行业需求仍维持高位增长,但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行。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组件产量分别达到277.57GW、588GW,同比增长28%、13.5%,有机硅密封胶需求量仍保持增长态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与隆基、通威、正泰、阿特斯、中环等多家光伏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扩大在头部企业中的市场份额。报告期内,受行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影响,公司光伏行业用胶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9.76%。(4)电力行业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我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6083亿元,同比增长15.3%。特高压输变电建设、电网设备大规模更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等行动持续带动相关有机硅绝缘材料需求的显著增长。在电力防腐、特高压输变电、电网改造、电抗器维保等多个领域,公司持续发展并拓展新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加强与中国五大电力公司的业务合作,首次进入有色金属金川集团和中国铁塔公司工程项目。3、热熔胶稳步增长2024年,公司完成对江苏嘉好全部股权交割工作,于2024年11月取得100%控股权,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江苏嘉好是国内热熔胶行业领军企业之一,产品主要应用于标签印刷、卫生用品、防水卷材等行业。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江苏嘉好积极应对行业竞争,高效匹配客户需求,依托绿色认证体系拓展市场,实现产销稳步双增长。2024年,江苏嘉好实现营业收入102,695.91万元,同比增长24.66%,实现净利润4,932.59万元,同比增长8.34%,超额完成2024年度承诺业绩目标。自2024年7月开始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报告期内,并表营业收入57,019.4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76.15万元。4、硅烷偶联剂优化升级安徽硅宝是专业从事硅烷偶联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EVA膜、密封胶、涂料、塑料等行业,服务于海优威、苏州赛伍、阿特斯等知名客户,成为瓦克、三星、KCC等海外知名企业的优质供应商,出口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报告期内,受行业供需关系变化影响,硅烷偶联剂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下行状态,公司硅烷偶联剂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9,523.36万元,同比下降4.68%。5、锂电材料实现突破公司硅碳负极业务在2024年实现重大突破,完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销售的关键跨越。产品线全面覆盖砂磨硅碳、普通硅氧等成熟产品及预镁硅氧、新型硅碳等高端系列,适配液态、半固态和固态电池体系,并已通过多家工具电池和3C电池客户的测评认证。目前1000吨/年中试线稳定运行,累计实现百吨级销售,其中新型硅碳产品取得吨级突破。随着3000吨/年产能建设推进,公司正重点发力预镁硅氧和新型硅碳产品,深化与战略客户从研发到量产的全程合作,加速硅碳负极在高端电池市场的商业化进程。6、海外市场逐步扩张公司坚持“走出去”策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机硅密封胶、硅烷偶联剂、热熔胶产品已远销印度、巴西、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国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2024年公司继续加大对新领域、新区域和新客户的开发,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出口销售收入29,318.78万元,同比增长225.89%。7、电子商务持续发力公司电子商务持续发力,通过天猫、京东旗舰店、京东自营、抖音平台等主流线上平台进行销售,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丰富家用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装饰装修高端品质的要求,让硅宝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报告期内,公司线上平台访客数120余万人,同比增长20%,数十万客户线上购买。(二)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公司依托全球化品牌战略,致力于打造有机硅材料国际知名品牌。公司旗下核心品牌硅宝、TALY、嘉好、好巴适、正基、海特曼、硅瑞特形成多维度品牌体系,深受市场、客户、行业、政府的广泛认可。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战略传播+精准触达”策略驱动品牌价值提升,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公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入推进市场推广工作,先后参加第30届铝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大湾区国际胶粘剂与密封剂展、第27届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行业年会等国内外行业顶级展会21场,举办大型技术交流会359场,邀请客户参观考察300余次。公司布局全媒体平台实现多渠道宣传,通过全球有机硅网、有机硅商城、正和岛等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及微信视频号、官方抖音号短视频、小红书联动传播,加之微信公众号、电视媒体、广播电台、机场广告持续推广,行业第一家开启AI数字人直播,抖音粉丝突破30万,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品牌地位及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入选全球有机硅企业TOP10,连续4年上榜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综合类)榜单,连续7年荣登中国房地产/国资国企建筑胶供应商10强榜单榜首,再获建筑胶十大首选品牌,荣膺中国建筑防水协会40周年“行业领军企业”,荣获第六届建筑门窗幕墙行业金轩奖——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奖,2024首届光储创新技术大赛·中国光储前沿技术贡献奖;公司获评“太阳神”全球光储·中国名片奖——2024年度制造典范企业,2024正和岛“年度标杆企业”;高性能防水耐候密封胶荣获第十届北极星建筑奖,硅宝631车灯用聚氨酯热熔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LED首创奖优秀奖。同时,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玻璃绝缘子生产商赛迪维尔“优秀供应商及战略合作伙伴”,携手辰显光电加入中国Micro-LED战略联盟。(三)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公司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CNAS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在成都、深圳、上海建立研发中心,配备国内一流的研发设备、检验仪器,近三年均保持研发费用投入过亿元。公司深入开展以有机硅材料为主、其他新型材料为辅的产品开发和应用工作,建立健全的有机硅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硅烷改性聚醚(MS)、热熔胶、环氧胶、丙烯酸胶(PAA)等胶粘剂相关技术体系。为满足锂电池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需求,公司组建专项研发团队,研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锂电池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及专用粘合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技术引领战略,全年开展重点研发项目100余项,研发投入11,187.17万元,同比增长9.39%,研发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其中,压缩密封用单组分热固化粘接剂、锂电池用低密度有机硅阻燃密封材料等2项核心产品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彰显公司在前沿材料领域的硬核实力。在建筑胶领域,瞄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万亿级市场,公司攻克行业长期存在的复杂工况下粘接材料老化失效难题,自主研发BIPV专用高性能结构胶系列,配套开发智能打胶机器人系统,形成“材料+装备”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全流程工艺革新。明星产品硅宝1092高性能硅酮结构密封胶,凭借超强耐候性与结构稳定性,通过德国iftRosenheim(德国门窗技术研究所)的欧盟EOTAEAD090010-00-0404检测,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国际严苛测试的企业,奠定中国密封胶技术全球话语权。在汽车胶领域,在汽车轻量化与电动化趋势下,公司聚氨酯密封胶突破性解决高温烘烤与热水浸泡后性能衰减问题,成功打破进口垄断,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高强度风挡玻璃用聚氨酯结构胶通过赛力斯等头部车企验证。同时,汽车帘式气囊密封胶实现量产交付,正式切入高附加值安全气囊制造领域。在动力电池胶领域,自主研发的低密度、高阻燃有机硅密封材料,以轻量化设计和UL94V-0级阻燃性能填补国内空白,获得比亚迪、大疆等头部客户批量采购,支撑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与无人机安全性能升级。在光伏胶领域,创新推出双组分快速固化有机硅密封胶,固化效率较传统产品得到大幅提升,减少后固化能耗大大降低,助力光伏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产品已通过可靠性验证并全球放量。在电力胶领域,RTV防污闪涂料远销欧洲、南亚等市场,为跨国电网建设提供长效绝缘防护。在电子胶领域,超高导热凝胶界面材料突破热管理瓶颈,获中兴等客户认证并规模应用于5.5G基站。公司将以“材料+解决方案”双轮驱动,深化新能源、汽车电子、5G通信等高增长赛道布局,构建全球化技术壁垒,持续以创新材料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国家专利53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获得授权国家专利21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新增主导和参与制定标准7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荣获省级专利奖优秀奖1项,再获中国氟硅行业创新型企业、四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百强荣誉称号。(四)产能提升,数字转型公司深耕有机硅密封胶行业26年,已发展成为拥有9大生产基地、37万吨/年高端粘合剂生产能力的新材料产业集团。报告期内,10万吨/年高端密封胶智能制造项目全面达产,公司有机硅密封胶产能21万吨/年,2024年产能利用率超95%;安徽硅宝8500吨/年硅烷偶联剂技改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硅宝新能源5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专用粘合剂项目实施顺利,建成3000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生产线、10000吨/年动力电池用有机硅粘合剂生产线、5000吨/年聚氨酯密封胶生产线,将于2025年投产使用。公司通过收购江苏嘉好,扩充11万吨/年热熔胶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公司粘合剂整体实力。公司深入实施数智化转型,系统推进生产运营体系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基于“智造+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公司重点构建智能制造基础架构,相继部署资产设备管理系统(EAM)、仓储管理系统(WMS)及质量管理系统(QCS)三大核心平台,并成功试点上线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全面夯实生产运营管理平台(MOM)基座,同步深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打通经营管理与生产执行的数字链路,实现全流程的可追溯性、精细化管控与智能动态调节,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生产质效。公司荣获“成都市智能工厂”称号、安徽省数字化车间。(五)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构建起“引育留用”四位一体人才管理体系,持续引进高端人才,搭建人才梯队,优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公司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汇聚行业人才资源。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员工300余名,现有员工1900余名,研发人员263人,硕士、中级职称以上高端人才175人,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公司借助成都、上海、深圳等地域优势,吸引大量高端人才,与公司携手并进,共同成长。伴随公司业务发展壮大,2023年8月公司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方式实施新一期股权激励,向224名核心骨干员工授予694万股限制性股票。2024年9月2日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期归属上市,归属激励对象220人,归属205.2万股,授予价格7.96元/股。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归属感,实现骨干员工发展与公司价值的深入绑定,让员工享受到公司发展的红利。(六)投资与并购1、设立硅宝(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优势,吸引高端人才,解决有机硅行业高端材料技术难题,提升公司技术研发实力,更好地服务长三角经济圈客户并辐射全球,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公司2024年1月2日与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书》,决定在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元江片区购置约16亩工业用地,投资15,000万元用于建设有机硅先进材料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项目包括硅宝上海研发中心、硅宝上海营销中心、5000吨/年电子及光学封装材料生产线等。硅宝(上海)2024年2月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报告期内,本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及相关手续办理工作,预计2025年开展基建工作。2、收购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为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布局,拓展公司业务领域,丰富公司产品品类,增加公司在热熔胶领域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2月20日公司与苏州嘉好(2024年12月6日更名前名称为太仓嘉好实业有限公司)、史云霓签署《关于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权收购框架协议》,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江苏嘉好100%股权。2024年6月11日公司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和2024年6月28日召开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拟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收购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议案》,同意公司与史云霓、侯思静、王凡、如皋市嘉博投资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如皋市嘉盛投资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股东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江苏嘉好100%股权。2024年7月12日公司披露《关于以现金方式收购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进展公告》,公司收购江苏嘉好100%股权事项中的首次交割工作完成,公司受让史云霓及侯思静合计所持苏州嘉好72.00%的股权,公司进而可实际控制江苏嘉好60.91%股权。2024年8月20日公司披露《关于子公司嘉好股份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的公告》,江苏嘉好2024年8月21日起终止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2024年9月18日公司披露《关于以现金方式收购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进展公告》,公司收购江苏嘉好100%股权事项中的第二次交割工作完成,公司受让史云霓及侯思静合计所持苏州嘉好100%的股权,并受让史云霓、嘉博投资、嘉盛投资、侯思静、王凡合计所持江苏嘉好15.59%的股权,公司进而可实际控制江苏嘉好76.50%股权。2024年11月25日公司披露《关于以现金方式收购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进展公告》,公司收购江苏嘉好100%股权事项中的第三次交割工作已完成,江苏嘉好企业类型按约定已由“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嘉好公司名称由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江苏嘉好热熔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取得江苏嘉好100%股权。2024年,江苏嘉好实现营业收入102,695.91万元,同比增长24.66%,实现净利润4,932.59万元,同比增长8.34%,超过业绩承诺目标。江苏嘉好是热熔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通过并购江苏嘉好迅速切入消费品胶粘剂赛道,完成从工业级到消费级胶粘剂市场的全场景覆盖,有利于公司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与公司在技术、产品、市场和地域等方面的协同互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符合公司长远发展规划战略。3、获得广西华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红款项2023年1月硅宝投资与广西华纳及其原股东等签署《股权增资协议》,硅宝投资使用自有资金3000万元对广西华纳进行增资,取得广西华纳3.53%的股权。2024年广西华纳经营稳定,公司按持股比例获得广西华纳2023年度利润分配。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