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河南
  • 成立日期: 2008-01-26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1030067166633X2
  • 法定代表人: 武汉琦
  • 董事长: 武汉琦
  • 电话: 0379-64088999
  • 传真: 0379-64088108
  • 企业官网: www.citichmc.com
  • 企业邮箱: citic_hic@citic.com
  • 办公地址: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建设路206号
  • 邮编: 471039
  • 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矿山及重型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特种材料等领域的大型设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的开发、研制及销售,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冶金专用设备制造;冶金专用设备销售;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矿山机械制造;矿山机械销售;隧道施工专用机械制造;隧道施工专用机械销售;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销售;黑色金属铸造;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对外承包工程;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海上风电相关装备销售;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风动和电动工具制造;风动和电动工具销售;风电场相关装备销售;风电场相关系统研发;风力发电技术服务;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销售;海洋工程平台装备制造;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储能技术服务;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热力生产和供应;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供暖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燃气经营;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住宿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中信集团旗下的境内A股上市公司。历经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信重工已成长为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重型装备骨干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矿山重型装备和水泥成套装备供应商和服务商,全国领先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多次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被誉为“中国工业的脊梁,重大装备的摇篮”。中信重工拥有两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我国矿山重型装备领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矿用新装备材料安全性分析验证中心。中信重工构建了以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为核心的制造工艺体系,形成了国内领先、全球稀缺的高端重型机械加工制造能力。中信重工全面贯彻和实施国际标准与国际规范,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8个海外公司或办事处,7个备件服务基地,实现了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全流程的国际化布局,市场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信重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守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定位,以践行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使命,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发展”双轮驱动,倾力打造重型装备、工程成套、新能源装备、新兴业务四大产业板块,持续强化国之重器地位,持续强化硬科技实力,持续深化对外合作,努力实现党建和经济两个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重型装备产业板块,定位于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提供大型化、重型化、智能化装备,为矿业、建材、冶金、煤炭、石化、水利、电力等行业提供主机产品及关键基础件,为公司践行国家战略、解决“卡脖子”项目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企业效益与国家使命相统一。工程成套产业板块,依托品牌优势、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的加工制造能力,具有从科研、工艺设计、工程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达标达产的工程总承包实施能力,开展EP、EPC总承包工程的独特优势。成套业务覆盖水泥、余热发电、干熄焦、煤化工、活性石灰、球团、矿渣微粉、矿山破碎及选矿、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新能源装备产业板块,定位于助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开展海上风电业务,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同时拓展高转速高效汽轮机发电机组,以及高倍率、宽温域、高安全性的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新能源装备。新兴业务产业板块,依托上市搭建的资本运作平台,聚焦核心技术,提高细分市场占有率和质量效益,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利润贡献的生力军,打造公司新产业发展的可复制、可借鉴的投资和管控模式、孵化平台。使命呼唤担当,初心引领未来。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中信重工将站位“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担当国之重器重任,倾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信重工力量!。
  • 发展进程: 公司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是“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我国重型机械行业“七大重机”之一,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建材、矿山、冶金、电力以及节能环保等行业的装备国产化和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系经中信集团《关于同意中信重型机械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批复》(中信计字[2007]113号)及财政部《关于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批复》(财金函[2007]218号)批复同意,由中信集团对中信重机进行分立式重组改制,并由中信集团、中信投资、中信汽车以及洛阳经投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26日,公司在洛阳市工商局登记注册,领取了注册号为410300110053941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14年8月6日,本公司接控股股东中国中信有限公司的通知,控股股东名称已由“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中信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工商登记变更。
  • 商业规划: 2024年是公司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是着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形势,公司坚持“平台化建设、生态化发展”业务模式,按照“细化生产运营管理、强化海外市场开拓、深化绿电平台建设、优化合资公司治理”工作部署,立足核心主业,不断延展产业边界,全面改革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愈加释放,创新动力竞相迸发,品牌价值不断攀升,发展质效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宏图正在绘制。中信重工实现营业收入80.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连续实现增长,全年实现3.98亿元,同比增长34.41%,主营业务经营质效持续提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8.16亿元,现金收益比保持大于1,实现了“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有息负债实现四连降,从2020年的53.69亿元,降至20.3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继续保持在7%左右,为公司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夯实基础。(一)2024年工作回顾1.海外开拓,强化国际战略布局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强化海外市场开拓”既定策略,聚焦澳洲、非洲、南美等区域市场,实现了公司批量化、大规格破磨装备在国外超大型矿山应用的全覆盖;成功中标柬埔寨某熟料水泥EPC项目,签订中钢设备球团项目、加拿大金银矿项目、保加利亚金矿项目、紫金矿业塞尔维亚矿山装备项目等一批重大工程成套和装备项目,海外市场开拓成效显著。新设越南、马来西亚、欧洲3个海外代表机构,支撑国际业务拓展至欧洲、大洋洲、非洲、南美、北美、中亚、东南亚等区域;参加加拿大国际矿业大会等一系列国际行业展会;中信重工西班牙公司荣获西班牙财政部下属机构与西班牙维戈自由贸易区联盟联合颁发的“2024年国际化企业奖”,公司国际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实现海外生效订货同比增长超80%,海外市场生效订货总量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2.产业延展,培育企业发展“增长极”在矿山及重型装备业务方面,深耕大客户市场,陆续签订塞尔维亚某铜金矿项目、西藏某锂矿项目等重点项目订单。全力推进“十大核心装备”产业化推广,交付国内最大直径6.2m×98m富氧挥发回转窑、世界最大规格直径7.2m×138.5m特大型煤化工用回转窑、世界最大规格铁精粉用动态选粉机、世界“轧机之王”5600毫米宽厚板轧机、中信重工最大规格GM240-170高压辊磨机等一批首台套产品。“矿井提升机”产品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报告期内,矿山及重型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5.82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69.48%。图示:研制的国产最大规格直径8.2*12.7m溢流型球磨机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方面,聚焦智慧矿山,签订四川、甘肃等地智能化项目合同,开诚智能矿用机器人在“电力辅助作业、异物分拣、指挥调度、皮带机巡检”等多个场景类别的应用,入选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名单。聚焦特种机器人,中标新疆、黑龙江、贵州等总队级消防机器人项目;签订首批次大型油田消防机器人项目;成功研制大吨位7轴机械手、螺栓冲、给料槽拖车,形成了完整的大型磨机换衬板成套设计能力,并签订西藏、甘肃等多个机械手项目合同。聚焦电容器细分市场拓展,中标电力行业头部大客户年度集采;强磁经颅仪用脉冲电容客户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聚焦产业化推广,实现喷浆机器人、辅助运输机器人、异物分拣机器人的首台套和小批量推广应用;推动燃爆气体探测机器人、人防应急巡检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实现煤矿领域大功率高压变频器推广应用。聚焦产品研发储备,重点攻坚百米以上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煤矿井下无人化作业的应用难题,“移动重载智能高空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立项批复。“智能防爆机器人”产品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报告期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0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11.26%。图示:特种机器人参展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新能源装备业务方面,聚焦风电,交付全球单体容量最大16.6MW漂浮式风电基础平台;签订山西省5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总包合同;聚焦微风发电,首台套50KW垂直轴风机成功应用山东高速蓬莱收费站。聚焦储能,成功备案两个“源网荷储”项目,中标秦皇岛某储能等多个项目。同时,依托漳州基地区域优势,拓展非风电钢结构及码头港务业务,一次性签订12台门座机合同等。报告期内,新能源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9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60%。图示:海上风电装备部分产品图示:微风发电项目在特种材料业务方面,聚焦高端铸锻件,专用高强钢铸锻件连续19次护航神舟系列飞船;国内首次采用减压法液压涨形技术完成百万级核电护环研制;创新工艺方法生产最大规格φ7.5m打桩锤砧铁锻件,突破了特大型锥形锻件极限制造瓶颈,打破超大型海工砧铁锻件世界纪录。聚焦耐磨材料,推进《极端环境特种服役构件用金属基复合材料考核与示范应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陶瓷复合小车衬板寿命较铬钼钢提升2倍以上,柱钉复合圆锥破碎机衬板寿命提升34%。签订石化加氢批量订单,首次承接某石化锻焊结构主反应器核心锻件。报告期内,特种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3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16.66%。图示:特种材料部分产品3.科技创新,铸就发展强劲引擎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国家、集团、公司重大专项任务、贯彻落实“四化”部署安排,持续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科技实力。一是全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专项研发球磨机、半自磨机等“十大核心装备”产业化推广研究,承制了世界“轧机之王”5600毫米宽厚板轧机,一批重大新技术、新装备成功推向市场。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直径12.2m自磨机、直径6.96m×52m球团回转窑分获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认定“世界上筒体内径最大自磨机”“世界最大球团回转窑”,世界最大规格直径7.2m×138.5m回转窑投入应用。三是聚焦重大专项,推动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制造热加工工艺数据库”“石化爆燃环境防爆型机器人研制与应用示范”等项目顺利通过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矿用超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驱动系统智能运行与综合评估”课题通过科技部中期检查。图示:“矿物磨机”“矿井提升机”“智能防爆机器人”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报告期内,“矿井提升机”“智能防爆机器人”两项产品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获评“机械工业创新发展优秀企业领军企业奖”“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河南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7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1项。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有效专利1176项,其中发明专利48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261项,作品著作权3项;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17项、行业标准138项,为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研支撑。4.数智赋能,助推精益管理质效提升报告期内,聚焦打造离散型制造连续化精益管理模式,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提高运营质效、赋能企业发展的管理路径。在深化组织机构改革方面,推进业财融合“一体化”体系、招采专业化体系、“大监督”管理体系等深度应用,上线智慧采购平台,着力打造阳光透明、合规高效、高质量的采购管理执行体系;调整营销管理中心核心功能,加强营销战略、策略、模式研究和制度建设、业务协同;设立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机构,更好发挥基础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产业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在加快数字化应用体系建设方面,完成自主可控的数字化精益制造平台开发建设并实现常态化运行,生产管理数据线上化率达95%以上,生产计划编制效率提高30%,生产管理效率提升30%,设备利用率提升10%。参加全国首届“数据要素×”大赛,获得河南省工业制造赛道唯一的一等奖。参加中信集团第二届“绽放杯”数字化应用大赛,三个项目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图示:中信重工数字化安全生产管理平台5.ESG管理,根植企业长青根基中信重工作为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发展策略。围绕“绿色低碳环保、践行社会责任、优化公司治理、关注股东回报”等方面推动中信重工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改进工艺、升级生产设备、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特别是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中信重工积极推动矿业的绿色转型,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矿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建设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通过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在社会责任方面,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产业支持、教育帮扶等方式,推动帮扶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公司治理方面,制修订《公司章程》《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工作细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十余项内控制度,持续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员工成长和员工关怀方面,坚持为广大员工提供广阔平台,完善“金蓝领”工程、“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建立“1+4”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发展的“同频共振”、企业目标实现和员工幸福感提升的“双赢”。常态化开展“春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健康”的“四季送”服务。组织职工参加了大病互助和医疗互助,为326名就医职工获取了互助救助,叠加职工医保报销累计实现报销额达到95%,切实减轻了职工就医负担。在关注股东回报方面,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3.04亿元,年度分红金额占归母净利润比例均达30%以上。在提升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方面,中信重工已连续11年主动披露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24年,秩鼎给予中信重工ESG评级为AA,中诚信评级BBB+。公司荣膺价值在线颁发的2024年度上市公司ESG价值传递奖。6.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政治保障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属42个党组织开展“穿透式”学习,并通过专题学习和交流研讨,明确公司重点任务。深化“业务+党建”模式,把党的建设与传承红色基因相结合,建设“六个一”党建工作体系,打造“一刊、一实践、两活动”四个党建品牌,推动特色党建与生产经营互融共促。高质量完成公司厂史馆改造提升项目,发布以大工匠为主题的新书《力量》并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凝聚起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二)公司面临的形势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继往开来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公司正处在转型升级、赶超跨越的重要机遇期,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从发展环境看,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在波折中稳步前进,成绩殊为不易。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据联合国《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更新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仅2.7%,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制约愈发明显。从国内看,社会预期偏弱,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叠加,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综合研判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且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层次多样,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持续增强。从国家政策看,党中央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2024年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为重型机械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总体研判,我国经济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面对外部的挑战和机遇,公司将持续锚定“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目标,深度融合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注入全新活力,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坚定不移地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大步迈进。秉持“上下一盘棋”的理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精准把握政策机遇,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全方位提升精益管理水平,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力跑出“加速度”,缔造行业新标杆。(三)2025年工作打算中信重工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坚持“平台化建设、生态化发展”业务模式,贯彻落实“四化”部署,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海外基地赋能建设、机器人平台发展建设”等为抓手,深化推进离散型制造连续化精益管理模式,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1.贯彻重点任务积厚成势,持续深化改革再焕活力锚定公司深化改革总体思路,按照公司推进重点任务工作相关要求,真抓实干、系统推进。聚焦“平台”,全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按照既定节点高质量完成实验室工程建设。聚焦“国际化”,深耕细作海外基地赋能建设。构建集总部、海外机构资源于一体的国际技术和服务支持体系,持续壮大公司国际服务团队;加大新基地布局力度,强化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市场开拓。聚焦“前沿”,协同推进机器人平台发展建设。围绕打造通用领域平台,整合领域内不同企业优势,在专项领域开发差异化场景应用产品,支撑市场需求与合作。深化国企改革、对标世界一流专项重点任务和公司发展目标,高标准、高起点系统做好公司“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与编制工作,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2.创新模式机制勇拓市场,实现经营业绩再获突破传统产业聚焦技术突破,通过技术、营销、生产一体化管理,加大研发资源投入,持续研究核心技术,以深刻践行离散型制造连续化精益管理理念持续打造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塑造营销优势,持续服务市场规模扩大。坚持走可持续国际化发展道路不动摇。持续完善海外基地组织架构,打造一支善经营、懂管理、会创新、敢担当、创佳绩的人才队伍,护航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业务坚决落实“平台化建设,生态化发展”思路,通过创新模式,抓住痛点破解。找准市场定位,充分利用好新平台优势,持续开展上下游关联企业合作、组建产业投资共同体,抓住差异化竞争机遇,加强技术研发,加快成果转化,不断拓展业务、打开市场,形成公司发展新的“增长极”。3.推动技术创新纵深发展,筑牢核心支撑再强引擎强化技术营销服务质量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化思维,技术系统与营销系统各单位密切协同、高度配合,提升传统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提升研发产业化力度,助力公司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全力推进国家、集团等重点研发项目实施。加大科技创新创效,积极申报重大课题与项目,同时做好获批项目的实施与验收工作;围绕公司2025年度降本增效工作要求,从全流程出发,系统性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加快推动高水平、专家型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技术人才成长方案,把一批有想法、敢创新、愿立功的青年技术人员培养成为各产业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4.推进精益管理走深走实,促进转型提升再提质效在成本核算上,依托业财一体化平台,有针对性地优化成本结构;通过预算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措施,持续聚焦费用管控,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在供应链管理上,持续推动供应链“补链”“强链”“延链”,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完善供应商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韧性供应链体系。在采购工作中,推深做实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细化“采前”工作策划;深化采购业务数字化、平台化建设,扩大试用物资范围和智能化应用升级,缩短采购链条、降低采购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实现产品高效、低成本按期履约,不断提升产品履约率;开展设备状态监控和数据分析,预测潜在的故障并针对性预防;加大备件管理力度,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和效果。在质量管理上,持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结合多维度信息立体全面对各单位分级评价;将以质量风险动态管控为核心的“155”质量管理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确保质量风险可防可控。5.强化政治引领铸魂强基,红色引擎赋能再有提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公司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紧紧围绕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发展的各个环节。以思想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厂史馆的“窗口”作用,持续开展践行焦裕禄精神贯标活动,推动与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联建。以组织建设为保障。按照集团党委加强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要求,规范子公司党建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两个责任”,持续传导责任压力,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