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福建
  • 成立日期: 1988-08-22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50000158142711F
  • 法定代表人: 吕家进
  • 董事长: 吕家进
  • 电话: 0591-87824863
  • 传真: 0591-87842633
  • 企业官网: www.cib.com.cn
  • 企业邮箱: irm@cib.com.cn
  • 办公地址: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江滨中大道398号兴业银行大厦
  • 邮编: 350014
  • 主营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
  • 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买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资产托管业务;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依法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以银行为主体,涵盖信托、金融租赁、基金、银行理财、消费金融、期货、资产管理、研究咨询、数字金融等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不断完善覆盖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已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公司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买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资产托管业务;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
  • 发展进程: 兴业银行是中国首批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1988年8月26日开业,总行设在福建省福州市。1988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在福建省福兴财务公司的基础上筹建区域性、股份制的综合性商业银行,即“福建兴业银行”(本行曾用名称)。1988年5月19日,经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批准,福建省福兴财务公司、福建投资企业公司、福建华兴投资公司等三家企业作为发起人公开向社会招股筹建“福建兴业银行”。1988年8月22日本行正式设立并领取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闽司登字136号)。2003年1月8日,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核准文件,依法为本行办理了名称变更登记,本行取得了重新核发的名称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500001000202)。
  • 商业规划: 3.1行业情况2024年上半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银行业积极把握内外部形势,抓住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宏观形势方面,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通胀具有粘性,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有所分化。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扎实推进,新产业新产品日益成为新的增长点,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国内结构调整阵痛有所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政策举措方面,上半年,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组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对重点领域支出的保障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强监管严监管态势进一步延续,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行业发展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银行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体保持稳健运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升级优化产品体系和服务方式,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截至2024年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47.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场景应用与创新,扩大延伸服务对象,在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金融需求的同时,提升风险防控、管理决策、精准营销等数字化能力。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3.2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深刻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将“国之大者”化为“行之要务”,立足实体经济转型方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助力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向“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转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一是锚定经济转型方向。将“三张名片”“五大新赛道”“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以优质产品服务优质客群,以优质客群带动银行客户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在为客户、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价值银行。将“盈利能力强、客户合作深、风险成本低、业务结构均衡、经营特色鲜明”作为公司价值银行建设的目标,持续强化“战略执行、客户服务、投资交易、全面风控、管理推动”五大核心能力建设,锻长板、固底板、补短板,打造市场认可、具有兴业特色的价值银行。3.2.1经营成果符合预期3.2.1.1营收利润同比增长、费用支出同比下降报告期内,公司以实干创造实绩实效。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回正,实现营业收入1,130.43亿元,同比增长1.8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49亿元,同比增长0.86%,拨备前利润831.68亿元,同比增长3.74%。利息净收入同比正增长,息差降幅收窄,实现利息净收入748.91亿元,同比增长4.22%,净息差1.86%,同比下降9个BP,降幅较一季度收窄。投资类收益稳健增长,提升投资交易能力,实现其他非息收入254.07亿元,同比增长8.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呈现结构性亮点,受监管降费政策、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9.42%,但理财新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18%、托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0%、代客FICC业务收入同比持平。推进成本集约化管理,合理控制一般性、日常性开支,强化资源投入产出要求,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3.02%。3.2.1.2存款成本有所改善、信贷加力服务实体报告期内,公司推动资产负债表重构再提升。存款成本管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存款付息率2.06%,同比下降20个BP,已达到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位数。信贷投向服务实体,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提升信贷投放质量、节约资本、提增效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报告期内,公司将“三张名片”“五大新赛道”“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绿色贷款、科技贷款、普惠贷款占当期贷款(不含票据)新增比重为45.41%、32.76%、20.37%,其中,科技型企业绿色贷款增量占当期贷款(不含票据)新增比重为17.3%。3.2.1.3资产质量整体稳定、拨备处于合意区间报告期内,面对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资产价格下跌等外部经营环境,公司信用风险管控形势仍较为严峻。按照“控新降损”要求,公司持续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零售信贷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及时化解处置风险资产,严格管控风险成本,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资产质量整体稳定,公司开展重点授信产品的重检,强化授权授信及差异化政策的后评价,推进风控模型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建设,持续增强复杂市场环境下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受宏观经济结构转型、房地产市场调整、零售交叉违约严格认定等因素影响,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1.08%,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关注贷款率1.73%,较上年末上升0.18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在稳健运行区间内。拨备处于合意区间,报告期内,公司计提减值损失343.04亿元,同比增长10.20%,拨备覆盖率237.82%,保持充足水平。账销案存清收力度加大,实现集团账销案存清收67.13亿元,同比增长8%。3.2.1.4市场排名晋位升级、外部评价渐次提升公司稳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前20强、《财富》世界500强,其中,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银行1000强第16位,较上年提升1位。荣膺英国《银行家》杂志“2023中国年度银行”大奖,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2.2五大能力建设稳步推进3.2.2.1提升战略执行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轻资产、轻资本、高效率”发展战略,以增强盈利能力为目标,提升战略执行能力,持续压降存款成本、优化贷款布局、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推进高质量发展。负债经营重点推动存款“稳规模”“降成本”。将拓展低成本结算性存款作为推动负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推进“织网工程”,大力拓展代发、收单、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同时,通过高成本存款到期置换、“手工补息”治理等,在保持存款规模稳健增长的基础上,优化存款结构、压降付息成本。报告期内,公司企金存款较上年末增加1,563.07亿元,其中,企金低成本存款日均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61%,企金存款付息率2.01%,同比下降25个BP。零售存款较上年末增加926.01亿元,其中,零售低成本存款日均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95%,零售存款付息率2.20%,同比下降4个BP。同业结算资金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个百分点。资产经营重点推动贷款“稳投放”“优布局”。企金方面,以“区域+行业”为抓手,通过研究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特点、明确行业核心企业、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加快绿色、科技、普惠等重点领域资产投放,持续推动资产结构调整。报告期内,绿色、科技、普惠等“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领域的企金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3.13%、9.25%、16.54%,均高于对公贷款增速。零售方面,加快零贷中心、零贷模型、用卡场景等重点工作建设步伐,通过改革创新推动零贷发展。个人经营贷款、消费贷(不含子公司)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长5.66%、5.67%。按揭贷款受房地产市场恢复影响,较上年末下降0.88%。重点区域方面,公司加大重点分行资源配置,着力提升重点分行对全行的贡献,重点区域分行贷款(银行口径,不含票据)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43个百分点,达到57.16%。中间业务重点推动经营“强抓手”“释动能”。保持理财、托管和投行优势,大力拓展FICC等轻资占业务。财富方面,兴银理财日均规模稳定在2.3万亿元左右,较上年末增长4.92%,同比增长6.13%。基金、保险代理销售量同比增长243.41%、23.46%。托管方面,强化销托、投托联动,托管规模达到16.30万亿元,产品只数保持全市场第二位。投行方面,非金债承销位列行业第二,并购融资、银团融资投放分别同比增长32.16%、50.88%。FICC方面,把握市场时机,适时扩大外汇及贵金属业务敞口,通过跨市场、跨产品组合策略交易,实现外汇及贵金属衍生品交易营收17.2亿元。3.2.2.2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以深入服务客户为目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持续健全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产品交叉销售体系、场景生态服务体系。零售方面。重在推进经营体系化建设,通过加强客户经营、服务陪伴、数字运营、业务联动、管理评价,提升“长尾向三金、三金向私行”输送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零售客户数超过1.04亿户,较上年末增加323.99万户,增长3.2%,其中,贵宾客户达到458.7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75%,私行客户达到7.4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16%;通过存量经营,将61.26万户长尾客户提升至三金客户(黄金、白金、黑金客户),10,878户三金客户提升至私行客户。同时,公私联动新拓展零售代发工资客户数134.3万户,同比增长14.64%,新拓展私行客户数5,419户,同比增长20.18%。企金方面。重在推进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搭建高质量拓客及存量提升沙盘,推进“客户基础夯实、低成本存款上量、营收增长”良性循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企金客户数达到147.0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94万户,增长4.96%。其中,企金潜力及以上客户达到33.6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17%,新开户中潜力及以上客户占比为10.67%,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存量潜力及以上客户流失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同业方面。聚焦客户覆盖率、产品使用率、营收增长率“三率提升”,以及主结算、主托管、主交易、主投行“四个主办”,对境内主要行业的同业法人客户合作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依托“同业朋友圈”优势,联动零售获客,提升集团经营贡献。3.2.2.3提升投资交易能力报告期内,公司面对金融市场低利率、低波动的态势,以巩固和发挥金融市场长板优势为目标,提升投资交易能力,做优表内投资配置,做强表外资管规模。一方面,优化表内投资类资产配置,持续健全“研究-决策-执行”机制。研究方面,推动投研一体化机制建设,集中整合研究资源,加强业研融合,将子公司兴业研究的研究能力赋能投资交易端,提升宏观预判、行业分析、交易行为分析能力。建立快速研究成果交流渠道,保持高频度定期线上路演,为资产投资交易决策提供扎实有力的研究支持。决策方面,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固定收益投资业务策略会基础上,建立投资交易敏捷工作小组,通过科学严谨、动态灵活的策略讨论与制定,持续打造专业投资交易能力,提升投资效益。执行方面,持续打造债券银行、FICC银行。债券方面,依托“研投承销托”体系,增强利率债、信用债承销、投资、做市交易能力,通过择机减持国债、地方债,增持优质债券资产,获取较好投资收益,并通过债券承销和投资,带动托管业务发展,提升综合收益。FICC方面,持续完善全市场、全客群、全链条、全生态“四全”FICC业务体系,打造交易生态圈,保持在债券、利率、汇率、贵金属等领域做市交易业务的市场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做强子公司资产管理专业能力,更好服务集团,做强资产管理、做大财富管理。报告期内,公司成立“资产管理业务策略小组”,更好形成全集团统一的资管市场研究、战略规划、业务策略和协同联动。同时,持续推动兴银理财、兴业基金、兴业信托等子公司提升专业能力,推进资管业务转型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兴银理财综合理财能力累计26个季度居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榜首,跻身IPE2024全球资管500强第83名,排名较上年提升2位,蝉联中国资管机构第6名。兴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规模达到3,163.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8%,其中,非货基金管理规模2,177.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8%。兴业信托管理资产规模2,796.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3.2.2.4提升全面风控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向风险管理要效益,做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零售贷款、新赛道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化解工作。房地产风险总体可控。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房地产政策,推动房地产风险化解和转型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对公房地产融资余额7,510.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09.26亿元,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产业园区、住房租赁等新领域。不良资产率3.65%,较上年末上升0.62个百分点,主要是公司结合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条件,加强对存量项目的风险评估,对部分短期内较难满足保交房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及时下调风险分类等级、计提充足减值损失,推动经营机构加快风险化解。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对公房地产融资的拨备水平在4.95%,项目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GDP万亿以上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稳定城市的余额占比超80%,其余项目也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整体风险可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保持平稳。报告期内,公司落实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政策要求,把握中央化债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保持融资平台业务资产质量总体平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1,516.43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99.48亿元,不良资产余额45.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7亿元。受业务余额减少影响,不良资产率3.00%,较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融资平台不良金额较小,对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影响可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湖北、山东、浙江、湖南、四川等经济发展较好、财政实力较强的东、中部省份。同时,绝大多数项目已完工或建设进度正常,具备项目项下地方政府付款责任条件,为公司向地方政府争取化债资源,推动业务余额压降和风险化解提供了可靠保障。信用卡风险管控效果稳步改善。报告期内,公司有序推进信用卡风险管控与转型发展,有效遏制不良资产上升势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贷款余额3,685.74亿元,不良贷款率3.88%,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逾期率6.52%,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存量风险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依托内外部数据和标签工具,完善风险客户动态管理机制,提升风险识别和区分能力,前瞻性风险指标入催额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平均入催额同比下降12.65%;不良资产清收效能持续提升,通过“百日攻坚”和总分协同的清收管理机制,上半年不良清收额同比提升18.44%;新发卡客群质量提升,背靠集团提高两卡联动、公私联动获客能力,依托场景加大“3新”客群的获取力度,即新毕业客群、新消费客群、新能源客群,持续优化客群结构,新发卡早期风险指标稳步改善,低风险分层客户占比较上年末增长约4.4个百分点。零售贷款风险可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个人按揭贷款余额10,664.38亿元,不良率0.65%,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个人经营贷余额3,438.62亿元,不良率0.80%,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余额(境内且不含子公司)909.15亿元,不良率1.78%,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针对零售风险,公司从产品设计、风控逻辑、流程管控、模型策略等方面优化零售信贷全流程管控,严格零售交叉违约认定,不断夯实零售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提升零售风险防控。新赛道风险高频跟踪。公司持续增强研究、科技赋能风险管理,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构筑“研究+业务+风险”三位一体的研究赋能机制,依托每月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一月一行业”深入剖析细分赛道风险与机遇,支持行业准入规则修订、支持营销指引制定,促进研究对风险授信管理、业务发展的针对性、前瞻性支持,保持对新赛道重点领域风险的高频跟踪与动态调整。同时,围绕新赛道业务设立专业的业务团队和风险团队,建立以基层专业人员挂帅的“链长制”,带动新赛道全链条业务的协同拓展,并保证风险和业务的融合;推进风控数字化转型,加快“技术流”评价体系升级迭代,提升新赛道专业管理能力。对于新能源行业,公司始终聚焦龙头企业合作,对于光伏装备、动力电池等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风险,公司积极调整风控策略,综合考量行业地位、先进产能占比、成本控制能力、经营及盈利能力、研发能力、销售渠道建设及财务稳健程度等指标,全面实施白名单管理,名单外集团及下属企业原则上不新增授信敞口,存量敞口择机压降,从严控制跨行业进入新能源行业企业集团的授信。3.2.2.5提升管理推动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以向体制改革与经营转型要效益为目标,提升管理推动能力,一体推进“三化”“三基”工作,向基层赋能、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向业务赋能、为业务增效。一体推进“三化”“三基”工作。以管理标准化、营销体系化、运营数字化“三化”为抓手,推动基层员工、基本制度、基础管理为核心的“三基”管理提升,形成总行与分支行在战略、信息、目标上的一致性,更好服务客户。“三化”方面,通过“五虎山论坛、支行评比、支行账本”三位一体与“三化”指南编制,向基层赋能、为基层减负。举办“五虎山论坛”,由总行部门负责人、集团“首席”、分行行长、支行行长上台宣讲,将最新政策导向、优秀营销打法、典型业务案例、实用系统工具向经营一线直接传导;开展“支行评比”,让1,200家综合性支行同台竞技,做到“知己所长、明己所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发展氛围;上线“支行账本”,全面、可视化展现支行客户、业务、资负、效益等方面的经营指标数据,让支行管理做到“心中有数”,营销决策做到“有数可依”;启动“三化”指南编制,通过对重点客户、产品、业务、系统的梳理,提高全行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服务输出。“三基”方面,通过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本制度体系、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向基层赋能、为基层减负。从减“冗余”、减“分散”、减“手工”、减“重复”多方面破题,围绕流程优化、集中作业、线上化替代、整合报表等,避免多头检查、重复培训和叠加考核,坚持既压数量又提质量,为基层减负松绑;从工具赋能、数据赋能、机制赋能、文化赋能多维度发力,以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手段为基层管理提供更多专业支持与服务保障。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公司数字化转型已经从谋划期、建设期到建设期、收获期转变。截至报告期末,手机银行和五大线上平台客户量、业务量等多项指标均持续增长。手机银行有效客户数达到5,982.2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68%,其中,月均MAU达到2,054.81万户,较上年同期新增198.15万户。“兴业管家”FAU(FinanciallyActiveUser金融活跃客户,季度登入且产生实质交易行为)较上年末增长35.95%。“兴业生活”注册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6.76%。“钱大掌柜”注册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5.58%,绑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3.48%。“兴业普惠”注册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60.94%,累计解决融资需求较上年末增长19.75%。“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6,323.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61%。持续加强前沿技术创新应用,赋能各类业务开展,打造AI财富顾问辅助39家分行服务近8,000名私行客户;企金产品助手赋能企金客户经理1,500余人,问答准确率达92%以上;智能交易机器“小兴兴”完成7,000余次报价服务,完成总成交额超740亿元;利用智能语音技术落地对话机器人,覆盖276个业务场景;利用大模型技术实现16家外部机构18类研报摘要智能生成,每月生成6,000余篇研报摘要。3.2.3“三张名片”“五大新赛道”“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3.2.3.1推动“三张名片”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1)绿色银行公司通过打造绿色银行,服务“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客户效益、社会效益、银行效益的平衡发展。客户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围绕企业客户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公司持续加强多元化产品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客户数6.5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1.70%,其中,深绿客户(客户主营范围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较上年末增长10.58%至5.96万户,带动存款规模超2,000亿元,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推动绿色理念融入业务经营,稳步推进绿色银行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集团口径绿色融资余额2.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5%,绿色融资余额超500亿元的分行达到13家。其中,“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增长11.16%至1.18万亿元,“减污”领域绿色融资余额增长12.01%至4,698.82亿元。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9,1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1%,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36%,存量贷款收息率与对公贷款基本持平。根据统计,人行口径绿色贷款所支持的绿色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01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409万吨、年节水量1,047万吨,实现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强化。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领域合作,加强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发挥兴业碳金融研究院融智服务优势,构建双碳专业服务模式,积极构建碳盘查、双碳战略咨询等一系列咨询服务产品,打造ESG咨询管理服务标杆案例,形成行业低碳转型研究报告与业务指引。拓展服务“五篇大文章”。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同时,推动绿色金融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重点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公司通过“绿色+科技”,支持绿色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绿色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31,136户,绿色融资余额7,297.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5%,绿色贷款余额3,488.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09%;通过“绿色+普惠”,加大“分布式光伏贷”“茶易贷”“林票贷”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农业农村等小微领域服务;通过“绿色+养老”,探索绿色养老社区建设,为医疗康养等领域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方案,落地公司首单养老金融领域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绿色贷款。(2)财富银行公司通过打造财富银行,构建“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价值循环链,在服务“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的过程中,为零售、企金、同业客户提供全方位资产配置方案。客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财富队伍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具备完整零售财富产品销售资格人员达到9,102人,具备企金财富产品销售资格人员超万人。零售财富持仓客户数854.9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33%;企金财富持仓客户数12.8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7.73%。产品货架体系不断丰富。一方面,强化财富、资管和投行板块协同联动。发挥投资银行资产获取和构建优势,与集团资管子公司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安全、高效的资产配置服务。报告期内,投行向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1,116.33亿元,同比增长16.48%。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优选产品。零售方面,截至报告期末,与379家机构达成代销合作,存续产品数量近2万只,形成满足客户现金管理、稳健增长、收益进阶、保险保障等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企金方面,在重点布局现金及类现金、低波纯债等主流固收类产品的基础上,加快“固收+”资管产品的优选引入。截至报告期末,已合作资管机构23家,上线资管产品359支。同业方面,“银银平台”财富产品涵盖公募基金、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基金专户、信托计划等多品类产品,其中,同业客户可供选择基金产品超万只。渠道销售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财富业务策略小组工作机制,构建“市场研究-资产构建-投资策略-大类资产配置”全链条决策机制,立足合规,提高复杂产品销售能力。零售端,财富产品销量1.47万亿元,同比增长18.91%。理财产品销量1.33万亿元,同比提升16.28%,主要是围绕客户需求,加大稳健类固收产品配置力度。基金销量582.75亿元,同比提升243.41%,主要是抓住债券市场机会,通过积极推动债券类基金产品销售,使客户获得良好的产品持有期体验,进一步带动基金销量增长。实现代理保险保费151.12亿元,同比增长23.46%,主要是聚焦头部险企,提供优质期、趸交产品和增值服务。积存金销售84.91亿元,同比增长420.06%,主要结合金价上涨的有利契机,推出积存金二代创新产品实现销量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集团零售AUM规模4.88万亿元(含三方存管市值),较上年末增长1.88%。企金端,财富AUM日均规模4,1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同业端,“银银平台”机构销售保有规模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61%。拓展服务“五篇大文章”。发挥大财富价值循环链的作用,利用财富管理资金募集、灵活配置资产等功能,一方面,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精准对接,加大对专精特新、绿色低碳、养老产业、数字产业等领域资金支持,有力服务“五篇大文章”,另一方面,在满足零售客户、企金客户、同业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养老金融财富产品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并为客户提供家庭服务信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服务信托工具,丰富客户家族(庭)财富管理工具。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超170支,位居行业前列,管理50周岁及以上客户综合金融资产规模1.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6%。(3)投资银行公司通过打造投资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宽频的“商行+投行”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发展。客户服务拓面上量。开展“投行万里行”客户宣传与产品推介活动,聚焦央国企、上市公司等,分赴16家分行、与214家企业见面。结合与客户的交流,形成上市及拟上市公司、地方国企、建筑施工企业等三类投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直接触客提升拓客效果、优化客群结构。截至报告期末,投行业务服务集团重点客户561户,同比增长17%。公司大投行FPA规模4.43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497亿元,其中,大投行FPA余额超1,000亿元的分行达15家。重点产品保持优势。公司继续保持在债券承销、并购融资、资产撮合等领域的优势。报告期内,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4,143.88亿元,列市场第二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境外债券规模33.10亿美元,列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DMI排名数据);承销类REITs规模20.32亿元,列市场第一位(Wind数据);落地多项市场首单债券业务。在并购、银团、资本市场等领域持续发力,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并购融资投放884.90亿元,同比增长32.16%,市场排名领先;银团融资投放1,067.45亿元,同比增长50.88%;资本市场业务投放178.74亿元;落地代理推介业务393.09亿元。四大协同不断完善。投承协同方面,发挥“研投承销托”优势,通过整合承销优势、投资优势,擦亮“债券银行”品牌。报告期内,集团通过投承协同,联动投资规模1,156.43亿元。投贷协同方面,与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协同推动科技客群服务,争做优质科技企业主办银行。投私协同方面,持续为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助力“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价值循环链。投研协同方面,与兴业研究继续推进“投研协同”合作机制,在重点业务领域建立研究与业务之间的双向互动,加强金融和产业的融合分析。拓展服务“五篇大文章”。针对科技金融,公司建立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投行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截至报告期末,投行服务的科技金融客户的融资余额5,6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11%。针对绿色金融,公司建立绿色债券、绿色并购、绿色银团、绿色资本市场、绿色代理推介等在内的产品体系。报告期内,绿色投行业务累计投放1,266.36亿元,其中,承销绿色非金债券市场占比达到10.52%,排名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3.2.3.2推动“五大新赛道”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1)科技金融报告期内,公司将科创金融服务拓展至科技金融服务,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作科技金融客户16.5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63%;科技金融贷款余额9,035.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5%;不良贷款率0.44%,低于企金贷款平均水平,资产质量维持良好。优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在建立科技金融“六专”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形成“1+19+150”的总分支、前中后台协同体系,即总行牵头,19家重点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50家科技特色支行及专营团队的队伍体系为科技金融主阵地。在总分行设立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及“四位一体”工作专班。持续完善科技金融客户体系和产品体系。强化集团内部和外部合作两大协同,构建科技金融特色产品与服务体系。集团内部协同上,围绕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推动“商行+投行”协同赋能,打造“1+4+N”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实现从账户开立到代发结算、融资融智等全链条,以及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外部合作协同上,深化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园区、创投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合作,利用“同业朋友圈”优势,形成“股贷债保”联动、“金融+非金融”的多层次服务体系。聚合资源搭建科技金融强生态。以“政策链、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人才链”为核心,搭建生态伙伴体系。政策链围绕获取信息、参与试点、参与决策、引导地方政策加大对接;创新链围绕科研人才、研发资金、成果转化三条主线,把握技术创新各关键节点加强协同;资本链聚焦“投资+上市”场景,搭建资本链伙伴联盟,面向科技企业提供“商行+投行”“金融+非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产业链围绕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上下游加强客户建设;人才链着眼科技企业“创始人+高管+营销人员”的公私一体化经营。(2)普惠金融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产品线上化、场景数字化”主线,拓展线上场景专案,完善线下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485.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9%,不良贷款率0.92%。公司营业网点2,101家,较上年末增加16家,其中传统支行1,097家,较上年末增加13家,社区支行839家,较上年末增加3家。报告期内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3.61%;普惠小微贷款户数24.5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76%。强化“兴业普惠”获客与运营。采用“标准化+场景化+重点分行”模式,将“兴业普惠”打造为普惠金融重要获客渠道。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普惠”平台注册用户28.6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86万户,增长60.94%;累计解决融资需求金额3,223.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1.67亿元,增长19.75%。打造普惠金融特色产品。持续丰富线上“兴速贷”产品体系,通过大数据应用及流程优化,推进产品线上化,助力客户便捷高效融资。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推广“工业厂房贷”“兴业普惠贷”“连连贷”等拳头产品,线下优势产品余额1,353.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5.17亿元,增长12.94%,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特色场景建设。按照“区域+行业+场景”工作思路搭建特色场景,以点带链、以链织网,提升获客能力。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园区、专业市场、商会协会等打造典型线上场景专案样板,批量服务场景普惠客群。截至报告期末,企金线上信用场景贷款余额303.17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5.54亿元,增长5.40%。打造兴业特色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围绕专业批发市场、金融特派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服务各地特色产业等四个维度,构建兴业特色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以金融特派员为“友”、以物联网为“手”、以卫星为“眼”的乡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打通金融下乡的“最后一公里”,赋能乡村振兴。截至报告期末,涉农贷款余额7,271.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38%;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5%。(3)能源金融报告期内,公司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发展的同时,支持水电、光伏、风电等领域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发展,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能源金融客户数6.15万户,按同口径较上年末增加4,435户,增长7.77%。对公融资余额8,475.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6%,其中,贷款余额4,247.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5%,不良贷款率0.24%。深耕能源化工领域细分赛道。积极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发展,支持煤炭保供,加强调峰、集中供热等火电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研究优势,积极把握增量配电网、新能源、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机遇。截至报告期末,新能源装备制造融资余额593.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97%;传统能源融资余额2,809.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9%;化工领域融资余额3,530.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22%,在能源金融占比增长至41.65%。做好四大产品服务。重点做好投行、商行、公私一体化、数字金融四大类产品服务,通过创新权益融资服务,与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合作;通过供应链金融,延伸服务产业链客户;通过公私一体化经营,带动零售金融业务发展;推动产品服务线上化,提高客户服务效率。截至报告期末,供应链拓展上下游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36%;代发工资企金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8.43%;通过线上化审批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贷款较上年增长551%。以能源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方面,聚焦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细分领域客户。截至报告期末,能源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2.37万户,融资余额4,751.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1%,贷款余额2,537.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80%,余额占能源金融贷款近60%。绿色金融方面,聚焦光伏、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细分领域客户,传统能源和化工的绿色转型需求等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能源金融客户中包含绿色金融客户1.93万户,融资余额4,772.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31%,贷款余额2,087.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42%,余额占能源金融贷款近50%,不良贷款率0.005%。(4)汽车金融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汽车金融场景生态新变化和客群新需求,持续推进重点客户经营和行业客群拓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科技型企业发展,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企金端汽车金融客户5.51万户,按同口径较上年末增加2,752户,增长5.26%;对公融资余额4,223.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7%,其中贷款余额1,641.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6%,不良贷款率0.27%。零售汽车消费贷和信用卡分期余额101.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65%。推动汽车金融向“行业全生态金融”经营发展演变。汽车金融服务的企业客群涵盖零部件制造销售、整车生产销售、汽车经销商、汽车租赁公司、二手车商、终端购车企业以及动力电池和车辆回收企业等众多领域。在“造车”场景建设上,新能源整车制造及动力电池产业制造领域的业务规模、合作客群处于同类型银行第一梯队。在“买车”场景建设上,通过数字化升级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业务办理实效,优化传统经销商业务策略,经销商合作客群数量及业务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在“用车”“换车”场景建设上,通过定制化方案稳步推进与出行及二手车领域头部平台及客户合作。加快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金融业务已成为公司汽车金融转型发展的重要桥头堡,为公司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报告期末,新能源汽车相关融资余额1,648.28亿元,在汽车金融中的占比达39.03%,较上年末提升13.1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827.95亿元,占比50.43%,较上年末提升8.73个百分点。以汽车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截至报告期末,汽车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9,123户,融资余额2,650.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3%;绿色金融客户1,754户,融资余额1,942.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41%。(5)园区金融报告期内,公司把园区作为服务“五篇大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和落脚点,构建“一支行一园区、一园区一产业、一产业一服务、一服务一生态”的服务模式。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融资规模22,437.4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75.42亿元,增长10.74%,其中,园区金融贷款规模13,604.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92.61亿元,增长7.87%。坚持数字化引领。充分发挥公司园区生态服务平台的数字化能力,为园区运营商、园区企业、园区个人等各类主体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通过不断提升系统运营能力,丰富产品功能配置,优化客户使用体验,为园区招商、管理、运营等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非金融”互联的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园区内企业的合作覆盖率。坚持生态圈搭建。深耕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为产业集群客户提供工业厂房贷款、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园区线上贷款等服务,2024年上半年园区贷款新增992.61亿元,其中超过70%投放至园区内企业,切实服务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园区产城人融合,为园区内个人提供代发工资、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专属服务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互联的园区金融闭环生态。以园区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积极服务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科技型园区,以园区为场景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66,918户,融资余额8,976.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1%;面向园区内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打造零碳园区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客户中包含绿色金融客户18,869户,融资余额6,965.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服务普惠客户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客户中包含普惠金融客户21,636户,融资余额1,060.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6%。3.2.3.3推动“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公司遵循“企业级、标准化”方法,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发力场景生态建设,在增强数字技术对金融业务赋能增效的基础上,以数字金融推动科技金融、养老金融增量提质,促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优化升级。(1)夯实信息科技底座坚持以“企业级、标准化”方法论做好信息科技基础工作,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企业架构实施,加快推动现有老旧系统的“旧城改造”和企架统领下新系统或组件的“新城建设”,以达到减少重复建设、整合多种能力和服务、避免流程断点与数据孤岛的目的。完善数据标准化建设,建成3.3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逐步推动数据字典从“主要领域”向“所有领域”覆盖;持续完善数据中台,推动全行数据向数据中台集中,增强数据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减少基层数据录入和表格工作量;丰富数据标签,更好刻画客户特征、行为特征,赋能数字化运营、数字化风控。加快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持续加强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赋能一线业务开展,已经在财富管理、资管投研、合规风控、运营管理等领域使用。(2)发力场景生态建设积极推进场景生态建设,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类生态场景,构建“金融+非金融”全方位服务,助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报告期内,公司开放银行API接口2,228个,较上年末增长14.79%,覆盖机构9,412家。持续推进政府、教育、医疗、园区、批发市场、制造业、金融业、新消费8个重点场景生态建设,以及“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场景建设。在科技金融方面,自主研发“园区生态服务平台”聚焦科技企业聚集的园区,面向园区运营、企业服务、产业招商等领域提供数字化赋能,报告期内,园区生态服务平台已在全国553个园区上线使用,累计登录人次42.3万次。在绿色金融方面,推动建设“双碳管理平台”,为70.18万零售客户、2,100多家企业客户创建“碳账户”,并基于企业碳账户落地部分碳减排挂钩、碳资产质押业务。在普惠金融方面,在88家农批市场上线“兴业普惠·智慧市场系统”,对接农批市场356家,全场景融资余额超200亿元。升级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累计开立兴业钱包800万个,拓展数币商户13万家,签约数字人民币合作银行125家。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主要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股) 持股比例
1 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3,511,918,625 16.91%
2 中国烟草总公司 1,110,226,200 5.34%
3 福建省财政厅 1,020,000,000 20.40%
4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962,069,038 4.63%
5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008C-CT001沪 948,000,000 4.56%
6 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险分红 801,639,977 3.86%
7 恒生银行有限公司 639,090,000 12.78%
8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622,235,582 3.00%
9 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95,242,545 2.87%
10 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 573,954,303 2.76%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