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重庆
  • 成立日期: 1991-08-27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001046219007657
  • 法定代表人: 江凌
  • 董事长: 江凌
  • 电话: 023-68157868
  • 传真: 023-68157868
  • 企业官网: www.cpicfiber.com
  • 企业邮箱: cpic@cpicfiber.com
  • 办公地址: 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B区
  • 邮编: 400082
  • 主营业务: 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研发、生产、销售
  • 经营范围: 生产、销售玻璃纤维系列产品、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产品、玻璃纤维用浸润剂及助剂、空气分离制品(压缩或液化的氧、液化的氩、压缩的氮〈限长寿区分公司经营〉)(按重庆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设立批准书核定事项从事经营);玻璃纤维工业成套技术与成套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从事非配额许可证管理,非专营商品的收购出口业务(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除外);贵金属及合金材料、合金制品的研发、加工、销售、租赁及回收业务。道路货物运输(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在许可范围内从事经营);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复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玻纤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柱企业。公司专注于高性能新材料,致力于研制品质稳定、持续创新的高性能产品,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为核心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复材下设北美公司、欧洲公司和香港公司3家销售子公司,在重庆、珠海、常州以及海外的巴西、巴林等地建有生产基地,玻纤纱年产能突破100万吨,玻纤布年产能达到2亿米。公司玻璃纤维产品品种主要包括无碱玻璃纤维无捡粗纱、细纱、短切纤维、方格布、织物等,产品质量得到合作伙伴的广泛认可。
  • 发展进程: 1991年6月1日,重庆市玻纤厂与PC国际、玻璃原丝公司、鲍里斯在重庆签署了《合资经营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合同》及《合资经营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章程》,各方同意合资设立“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为中国重庆市大渡口区庹家坳,注册资本为342.00万美元,其中:重庆市玻纤厂以现金、房屋及土地使用权出资239.40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70.00%;PC国际以设备出资47.88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14.00%;玻璃原丝公司以技术及设备出资27.36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8.00%;鲍里斯以技术及设备出资27.36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8.00%。1991年6月25日,重庆市经济委员会核发了《关于<重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重经发[1991]外63号),同意重庆市纤维厂与PC国际、玻璃原丝公司、鲍里斯合资举办“重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并同意国际复材有限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及股权比例。1991年7月10日,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核发了《重庆市经贸委关于重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合同、章程的批复》(重经贸函[1991]281号),确认国际复材有限合同及公司章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有关规定,批准其生效。1991年7月11日,国际复材有限取得了重庆市人民政府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批准证书》(外经贸渝资字[1991]26号)。1991年8月27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国际复材有限核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工商企合川渝字第00181号)。 公司系由国际复材有限按照经审计的净资产折股整体变更设立。2017年9月28日,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关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审计报告》(众环审字(2017)160195号),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际复材有限经审计净资产值为人民币2,775,115,318.29元。2017年11月11日,云南省国资委向云天化集团出具《关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事宜的复函》(云国资规划函[2017]131号),同意国际复材有限推进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工作。2017年12月17日,国际复材有限就其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评估项目向云南省国资委进行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并取得《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备案编号2017-171),经备案的评估基准日为2016年12月31日,经备案的净资产评估价值为人民币410,000.00万元。2017年12月21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公司出具《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渝大)登记内变字[2017]第134871号),核准公司的名称由“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企业类型变更登记申请,并向公司核发新的《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001046219007657)。 2017年9月30日,北京中同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拟增资扩股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中同华评报字(2017)第913号),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际复材有限净资产的评估价值为人民币410,000.00万元。2017年12月29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大渡口区分局向公司换发了《营业执照》。2018年12月28日,公司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减少注册资本的议案》,同意公司按照0元对价回购云南云熹已确定无法实缴的增资对价人民币645,000,000元所对应的公司371,268,293股股份,并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371,268,293元,公司其他股东认缴股份数额及注册资本不变,比例相应调整。2019年4月8日,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公司换发了《营业执照》,载明公司注册资本已减至307,087.8048万元。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营业务情况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玻璃纤维是一种以白泡石、叶蜡石、高岭土、石英砂、石灰石等天然无机非金属矿石为原料,按一定的配方经高温熔制、拉丝、烘干及后加工等而制成的高性能无机纤维,具有机械强度高、绝缘性好、耐腐蚀性好、轻质高强等特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能够替代钢、铝、木材、水泥、PVC等多种传统材料,在风电叶片、汽车与轨道交通、建筑材料、工业管罐、电力绝缘、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二)公司主要产品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的玻璃纤维均为无碱玻璃纤维,主要产品包括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制品两大类。根据产品形态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公司玻璃纤维产品可分为粗纱、细纱、粗纱制品、细纱制品四大类,具体情况如下:(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以提升管控能力、理顺管控关系为出发点,全面调整了内部组织机构,明确总部战略管控中心、财务管控中心、风险控制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四大管控定位,进一步整合了生产系统、供应系统、销售系统。盈利模式方面,公司主要通过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研发、新技术的运用以及生产工艺的优化,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获取销售收入,盈利主要来源于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采购模式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组织机构调整,设立采购物流中心,整合采购业务与职能,修订并完善了公司《采购操作规范》,指导各业务机构实施采购活动。财务物流中心负责物资采购、贵金属采购、服务采购、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其中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废旧及闲置物资的处置、仓储管理、物流管理。报告期内,公司建立有完善的采购管理流程,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在供应商选择、调查、评价与管理,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包装材料采用“年度框架协议+月度采购合同”相结合的采购模式,仓储物流、能源通常采用年度采购合同模式,设备、备品备件、办公用品、贵金属等通常按批次签订采购合同。生产模式方面,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生产模式,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组织机构调整后,公司下设大渡口生产中心、长寿生产中心,各生产中心根据年度销售计划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匹配各线产能进行产能预算,做到产销平衡。销售模式方面,公司的销售活动由市场营销中心负责,搭建有完善的销售体系和销售业务流程,公司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通常采取银行承兑汇票、电汇、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并根据每个客户的资信情况及付款方式、周期,公司给予不同的信用限额。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市场研究投入,通过客户交流、专业展会、技术论坛及专业杂志广告等产品宣传及推广途径,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1、概述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而多变,玻璃纤维及制品行业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多,公司及各大玻纤企业积极应对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持续优化结构、控制产能,行业逐步跳出了“内卷式”恶性竞争漩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十四五”发展战略,以“做强做优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为目标,深化改革、深耕主业、深挖市场,全面分析市场发展规律,强化内部管理,抢抓市场机遇,稳定生产运营,严控经营风险,优化资本结构,不断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截止年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62亿元,同比增加2.87%;利润总额-3.79亿元,同比降低160.78%。(1)党建引领,深改革、夯作风、破难点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谋划、积极作为,重建管理体系、重构产业布局、重塑品牌优势、重振发展信心,深抓上市后各项工作落实,狠抓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工作落地,形成《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完成提升行动整体进度92%。以提升管控能力、理顺管控关系为出发点调整组织机构,干部员工队伍纪律意识明显增强,执行力、协同力显著提升。紧跟组织机构调整变化,优化薪酬管理体系。规范岗位薪酬占比,重新设置各岗位薪档,打通管理和专业层级的岗位薪酬,形成更强的团队凝聚力和组织向心力。同时,完善公司干部管理制度体系。结合集团第三轮巡察选人用人工作反馈问题,优化完善干部管理体系。修订《国际复材干部管理办法》《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明确中层干部任期制、契约化管控模式及职业经理人选聘程序等。制定《中层助理选拔任用管理办法》,明确中层助理选拔程序及培养方式。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助推公司成为专业化领航上市公司。输出14个大类、72项小类的《权责清单》,构建“一核引领、多元筑基、细项精构”制度体系。将治理透明度转化为市场认可度,全年积极参加各类机构投资者策略会,开展多次线上线下机构投资者调研及生产基地实地考察活动,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可。2024年公司荣获“云南省省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的殊荣。(2)数字领航,更低碳、更智能、更高效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数字赋能,打造智能制造标杆。通过承接《云天化集团数字化五年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司数字化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公司数字化转型五年规划。坚持战略引领:公司聚焦智能产线、精细生产、卓越运营、敏捷研发、智慧园区5大业务领域,充分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新能源高模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工厂建设。坚持数字提效:报告期内,公司在新建生产线部署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系统,行业首次成功上线烘干工序辅助排产系统,员工操作效率提升80%,烘干工序能耗降低0.5%。行业首次部署基于边缘计算终端的烘干单元智能优化控制系统,燃烧器天然气用量降低约8.5%。坚持自主研发:公司自研QMI(质量预警触发平台)数智化技术系统,初步完成质量控制计划、FMEA、SOP管理平台、质量能力评价平台开发,形成2个质量闭环管理构建,以控制计划为指引,深入分析生产流程,识别关键控制点,明确监控指标、检测频率和判定标准,与统计过程控制(SPC)相结合,应用SPC分析方法对关键控制点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异常预警,快速响应和处理质量问题。(3)创新提质,筑基础、强平台、重转化报告期内,公司强化创新提质,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创新发展,以全链条创新推动市场、研发、生产的深度融合。致力基础研发,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开发专用织物,解决了可降解环氧树脂的疲劳性能,满足海上风电头部企业要求;基于自产原料的开发,实现短切纱拳头产品301HP第三代、核心产品305G第二代玻纤配方的升级和开发,实现所用浸润剂水剂成本降低34%,两类产品自产率超过50%。致力平台建设,搭建创新转化桥梁:获批国家级科研人才平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4年度共获得科技平台及资质认证4项;加强与头部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项目攻关联合体,2024年度承担重庆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科技基金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致力成果转化,加速科技应用步伐:推进清洁能源用材料的环保性及可持续发展,联合法国ARKEMA完成液态热塑性树脂用玻璃纤维纱及织物的认证,并率先试制出近百米的热塑风电叶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开发热塑性尼龙边框,成为全球首个获得TüV(莱茵)认证、可用于大型组件的热塑性边框;99GPa超高模玻纤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突破,H04线TM3运转率稳定在92%以上,NE率达到82%,漏板最长寿命突破新记录。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