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交大思诺
- 企业英文名: Beijing Jiaoda Signal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邱宽民
- 上市代码: 300851.SZ
- 注册资本: 8693.34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0-07-17
- 大股东: 邱宽民
- 持股比例: 24.04%
- 董秘: 童欣
- 董秘电话: 010-62119891
- 所属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金敬玉、杨美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立业路3号院2号楼1层101
- 概念板块: 交运设备 北京板块 创业板综 预盈预增 一带一路 国产软件 铁路基建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1-06-06
-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108802103845P
- 法定代表人: 李伟
- 董事长: 李伟
- 电话: 010-62119891
- 传真: 010-62119895
- 企业官网: www.jd-signal.com
- 企业邮箱: jdsn@jd-signal.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立业路3号院
- 邮编: 102206
- 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
- 经营范围: 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应用软件服务;仪器仪表维修;技术检测;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通讯设备。(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6日,并于2005年首批通过铁道部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交大思诺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领域,为了构建完整的列控车载系统,全面掌握核心安全技术,多年来公司持续进步,坚持自主研发、原始创新,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公司研制成功轨道电路读取器TCR,运用于在京津、武广等高速客运专线动车组上,性能稳定可靠。公司于2008年研制成功应答器系统(包括地面应答器、车载查询器、应答器地面电子单元),并通过了铁道部技术评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答器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有力推动了中国铁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公司发展的支柱。放眼海外,对标国际标准,公司研制的有关产品先后通过西班牙欧洲应答器测试中心(CEDEX)测试、SIL4级功能安全评估、CRCC认证等一系列第三方认证,取得国家铁路局铁路运输安全/基础设备生产许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证书、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公司于2017年通过相关认定,获得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资质。交大思诺长期以来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与国内外铁路信号系统的多个开发、生产和集成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长期的技术推广过程中与广大用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稳定的互赖关系。提供最先进可靠的信号产品,提供最专业的技术服务,推动铁路信号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当前铁路快速发展的时代,交大思诺将珍视来自各方的支持与信任,肩负责任,持续追踪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合作,与各方一道共同迎接机遇与挑战,以更加优异的产品和技术来回馈社会。
- 商业规划: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情况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主要体现为产品的系统设计及软硬件开发和产品实现的全流程管控。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39.82万元,同比增长74.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19.97万元,同比增长196.76%,主要原因系受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及线路开通规划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各类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应答器系统产品实现销售收入8,100.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93%,主要系应用公司应答器系统产品的线路本期开通增加所致;公司机车信号CPU组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6,182.7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31%,公司轨道电路读取器产品实现销售收入945.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0.65%,主要系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下游需求增加所致。(二)公司主要产品简介公司专注于应答器系统、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和轨道电路读取器(TCR)等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研制的产品均实现了业界安全完整性等级中最高的安全等级SIL4级。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为应答器系统、机车信号CPU组件、轨道电路读取器(TCR)和LKJ系统,广泛应用于城轨、普铁、高铁等领域。公司各类产品的主要用途如下:(三)经营模式公司整体业务模式如下:1、研发模式公司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公司研发内容主要为系统设计和软硬件开发,并将安全分析和管理贯穿于研发全流程。在研发过程中,研发部门负责具体研发设计工作;验证确认部门进行验证、测试和确认;安全质量部门对研发的全流程进行管理,主要负责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功能安全管理。2、采购模式公司的采购工作主要由计划采购部负责,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通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PCB等;此外,公司还会向外协厂商进行采购。对于原材料采购,公司采取询价采购的方式,以客户订单及客户需求计划为基础,结合采购周期、生产计划及市场供求情况,从合格供应商清单中选择合适供应商进行采购,合理优化库存。对于外协的采购,公司主要以外协厂商的生产能力为依据选择外协厂商,基于历史合作情况,公司目前已与多家外协厂商形成较为稳定而良好的合作关系。3、生产模式公司采取自主生产和外协相结合的方式,以销定产,制定生产计划,组织产品生产。根据产品类型及其涉及到的相关工艺流程,公司生产分为核心板卡生产和整机生产。对于核心板卡生产,公司采购通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PCB等通用原材料,通过外协方式完成电子产品通用的板卡焊接工序后,公司检验并进行软件烧录,形成加载有核心软件的板卡。生产完成的核心板卡一方面作为机车信号CPU组件的产成品,直接销售给合作工厂,并授权合作工厂进行机车信号产品整机的硬件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作为应答器系统和轨道电路读取器的核心组件,进入后续整机生产组装环节。整机生产组装环节属于常规的工业制造,公司主要采取外协的方式完成。公司向外协厂商提供加载有核心软件的板卡,外协厂商按照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计划负责其他硬件制造,并完成整机组装,公司负责产品的检验和最终销售。4、销售模式公司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对于长期合作的列控系统集成商,如交控科技、通号设计院、和利时等,通常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年度销售框架协议;对于铁路“四电”工程总承包商、各铁路局,主要通过投标方式获取业务,投标流程为:客户发布招标信息—报名参与投标—提交投标方案—招标方组织方案评审—招标方宣布中标公司—中标方与招标方签订供货合同。(四)业绩驱动因素1、公司所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行业,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及根据《中长期铁路规划2020-2035》,轨道交通行业未来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建线路市场空间,早期建成的部分轨道交通线路亦存在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运营需求,列控系统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2、创新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公司非常重视创新工作,为了保障企业的技术进步,公司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实现产品性能及应用领域的升级与拓展;加强技术研发管理,提升技术队伍业务水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完善研发激励及人才培养制度,从而保持行业优势地位。(五)行业发展情况及公司产品行业地位1、行业发展情况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应用领域看,公司主要产品是列控系统的关键设备,所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行业。公司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轨道交通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1)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之一获得国家重点支持。2022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推动轨道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占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密度,完善城市路网。新线建设方面,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在2024年1月1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2023年,全国共有27个城市新增了54段城轨新线、新段或延长线,累计新增里程884.55公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共有59个,运营里程累计达11,232.65公里。除新线建设外,早期建成的部分轨道交通线路亦存在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运营需求,2024年6月13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指导意见》提出“要梳理各设备设计寿命和使用情况,对涉及安全的车站与行车设备结合使用期限和运行状态进行改造,提高车辆和设备系统的整体质量技术水平和安全可靠性。”预计到2030年,我国有将近85条轨道交通线路进入信号系统改造周期,线路总长度约2,500公里。(2)铁路市场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3万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1.7万公里左右。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了中国铁路2035年、2050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新时代中国铁路发展美好蓝图,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另外,国家几大城市圈规划将极大推动市域铁路的建设。2022年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重点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到2025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根据2024年3月1日国铁集团发布的《2023年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28.30%,2023年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45亿元,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776公里。尽管我国铁路里程总量已取得快速增长,但网络密度和人均里程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而远期来看,中国铁路市场前景依然广阔。除新线建设外,“十一五”和“十二五”前期开通运营的8,000多公里高速铁路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期,普速铁路新建里程逐渐增多,因此国内铁路行业正处于新建为主向新建与升级改造并重转变的阶段。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列控系统关键设备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城轨、普铁、高铁等领域。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也将长期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未来,公司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抢抓市场机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持续推进公司的稳健发展。2、公司产品行业地位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列控系统关键设备供应商,通过二十多年的持续稳健经营与持续创新,在行业中已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相关产品已构建较强的技术壁垒。2001年,公司创始人邱宽民、徐迅等人作为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的主要设计者,创立公司并率先实现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产品的产业化规模生产,目前,中国国铁集团下设的18个全部铁路局集团公司均装备有公司机车信号产品。2007年,公司成功研制出轨道电路读取器(TCR)并应用于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该设备是当时京津城际高铁列控系统中唯一完全国内自主研发的车载设备。2008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答器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公司应答器系统产品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的高铁线路、动车所和几十条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线。2021年,公司产品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获得《铁路产品认证证书》,目前公司是国内LKJ系统仅有的三家合格供应商之一。基于公司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产品的突出贡献,公司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此外,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主持或参与编制了《运基信号[2011]154号CTCS-2级动车段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JT-C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设备检修规程V1.0》、《TJ/DW164-2014动车段(所)调车防护系统暂行技术条件》、《TB/T3484-2017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TB/T3485-2017应答器传输系统技术条件》等多部行业技术标准。(二)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情况1、专利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获得专利168项,其中发明专利140项。2、商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获得注册的商标10项。3、软件著作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软件著作权90项。4、土地使用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全资子公司拥有2项土地使用权,具体情况如下:。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主要股东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数(股) | 持股比例 |
---|---|---|---|
1 | 赵会兵 | 2,610,000 | 3.00% |
2 | 王永和 | 1,560,000 | 2.39%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