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正通汇智(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航天正通汇智(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航天汇智
- 企业英文名: Aerospace Harmony Wisdom Technologies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郭常杰
- 上市代码: 837695.NQ
- 注册资本: 2110.0374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6-06-15
- 大股东: 郭常杰
- 持股比例: 35.2975%
- 董秘: 李红云
- 董秘电话: 010-68748056
- 所属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北京东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严娜、孔圆圆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30号A-406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12-10-17
-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1080555707563
- 法定代表人: 郭常杰
- 董事长: 郭常杰
- 电话: 010-68748056
- 传真: 010-68748076
- 企业官网: www.harmonywisdom.com
- 企业邮箱: lihongyun@harmonywisdom.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30号A-406
- 邮编: 100080
- 主营业务: 包含智慧城市数据大脑和行业解决方案,以及高端阵列计算视觉装备和AI机器视觉行业解决方案两大板块。(1)智慧城市数据大脑和行业解决方案:主要围绕我国智慧城市数据大脑、智慧园区、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求,提供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大数据运营指挥中心和展示体验中心,以及综合应急及行业专项应急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和增值服务;(2)高端阵列计算视觉装备和AI机器视觉行业解决方案:阵列计算视觉装备是具有亿级像素超高清阵列智能监控相机,以多源视频流和多维度空间图像数据采集技术突破了传统单镜头视频局限的革命性成就,将在国内外推动了新一代多摄计算成像技术产业化进程及视频应用产业链的升级换代。目前,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包含19镜头、1镜头和5镜头阵列计算相机,以及超过10种面向行业的AI机器视觉解决方案,主要分布在铁路行业AI机器视觉产品体系和智慧城市阵列计算视觉中枢体系,包括铁路站场旅客安全防护系统、线路周界巡防智能监控系统、施工作业安全防护系统、线路地址灾害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对应AI算法集、机场高清全景监控和探鸟系统、港口/码头、旅游景区、大型场馆、智慧工地/园区、城市重点区域高清全景监测等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对应AI算法集
- 经营范围: 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销售自行研发后的产品、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通讯设备、建筑材料、安全防范产品、机械设备、金属材料、五金交电、办公用品、家具、家用电器;测绘服务;环境监测;工程管理服务;文化创意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互联网服务、广告影视服务、宣传片服务、专题片服务;劳务、其他劳务。(依法须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航天正通汇智(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7695)。是专注于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提供技术科研、顶层设计、咨询规划、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四川、江苏、山西、陕西、湖北、内蒙古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核心团队主要由IBM研究院、IBM中国开发中心,以及在智慧城市、应急及公共安全领域局域丰富经验的咨询顾问、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公司90%以上的员工拥有本科学历,其中有十数名员工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中科院博士学位。公司聚焦于S2+C产品战略,即:智慧城市软件及解决方案交付,以及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和服务体系。公司业务涵盖政府信息化建设、应急指挥平台、资源调度与整合、演练培训及物联网监测预警项目规划与开发,主导了北京市、天津市、四川省、山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多个省市级应急、安监、交通、民政、环保、公安等领域大型平台的规划和信息化建设,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全面解决方案提供者。公司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设有研发中心,结合国家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深入进行物联网检测预警项目和云服务平台产品的研发工作,并成为北京、成都、天津等多个城市政府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产业链和云计算服务平台重要参与单位。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按照年度经营计划,对外积极做好市场拓展,对内做好技术创新和升级,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使得公司各项工作稳步开展,中标签署了数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和智慧园区建设项目,获得了客户充分的广泛认可。由于受国家部委体制改革的影响,公司部分公共安全与应急业务招投标进展工作有些缓慢,大部分推迟到2018年末或2019年度,从而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有所下滑。1、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公司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3,888,412.92元,较上年下降45.38%。净利润为1,988,472.12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6.21%,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54,002,254.01元,较期初增长3.83%;净资产26,142,734.96元,较期初增长41.64%。2、市场与营销策略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公司目前的产品和业务战略日益清晰,主要聚焦在三个领域:(1)面向应急管理部、省厅、市区局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2)智慧化工园区一体化解决方案;(3)智慧城市,尤其是新型城镇(街道)一体化平台。这三个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需求明确(且为刚需),通过2018年的努力开拓,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可,为2019年的快速推广和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行业情况1、公共安全与应急行业基本情况公共安全与应急产业是人类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健康和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满足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各阶段)的需求,从事研发、制造、生产、销售和提供相应服务活动的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的集合体。国际上把应急产业叫做EmergencyResponseTechnologyIndustry,直译为应急技术(紧急事务反应技术)产业。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到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8,523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27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228.5亿元。据工信部数据,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08亿元,事故灾害造成死亡失踪69,434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可通过预警、预防、检测、防护和应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防灾减灾,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可大大减少社会和社区危害,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应急管理的物质保障,应急产业的产业地位也逐步确立,并开始发展起来。2007年11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应急产业。2009年9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加快应急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发展聚集园区”。2011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正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单独产业类别鼓励发展。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意见》指出,发展应急产业是提高公共安全基础水平的迫切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重点发展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加快发展应急服务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让应急服务加快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到2020年,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设平安中国”等要求将支撑公共安全与应急产业在未来持续发展。2、公共安全与应急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自2003年开始,我国开始以“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构建国家、省、地市、区县四级应急管理体系,2006年国务院成立应急办,随后全国各级政府和部门纷纷成立应急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所在区域和行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间,各地的应急平台建设开始起步,各个地方和领域的应急相关的企业和公司也在逐步出现和成长,逐步的形成产业链,应急产业初见端倪。“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应急产业腾飞的时期,应急信息化将在政府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带动企业、公众领域的应急市场的大发展,整个市场有着良好的拓展空间。应急产业的健康、有效发展离不开软件行业的技术支撑,软件行业在应急产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应急产业战略升级的行政部门主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能有研究制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拟定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发布行政规章;组织制定本行业的技术政策、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等。我国软件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软件产业实行行业管理和监督;组织协调并管理全国软件企业认定工作;并负责全国软件产品的管理。(2)公共安全与应急市场规模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意见》指出,发展应急产业是提高公共安全基础水平的迫切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重点发展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加快发展应急服务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让应急服务加快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到2020年,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应急产业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北京、张家口、武汉、重庆等地相继出现了各类应急产业园,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据估计整个应急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3、智慧城市行业现状智慧城市建设自2013年1月第一批试点公布伊始,智慧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建设实践阶段。随着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的积极涌入,以及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我国的智慧城市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入智慧城市2.0时代。"十三五"将组织100个城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智慧城市行业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但在建设标准、业务整合、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1)智慧城市建设在“最后一公里”遭遇瓶颈当前现状是政府在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投资巨大,但在智慧服务民生等落地应用层面收效甚微。在很多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不少成果,但与满足市民最直接利益相关联的“最后一公里”需求还有一些距离,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城市病”的初衷还有不小差距。智慧城市建设在“最后一公里”遭遇瓶颈,难以满足群众需求。(2)需要进一步提升联动协同处置能力建立职能部门配合的联动协调处置机制,同时整合、建设可利用的队伍力量,开展社会治理与城市管理智慧化工作。大联动运行机制作为智慧城市管理中枢,将各个科室业务透过网格化体系机制有效贯穿至市居民生活过程中,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3)需要打破行业壁垒,破除“信息孤岛”目前缺乏统一的数据和流程整合架构,各委办局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不能互联互通,数据资源不能及时交换共享。应该着重打通数据壁垒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提升智慧决策能力。4、智慧城市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1)智慧城市建设区域割据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考虑,另一方面地方企业人力物力在当地较为集中,采购多集中于本地及周边企业,导致智慧城市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割据市场格局。区域割据不仅降低了外地企业在当地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也使得当地企业在研发、技术上的投入缺乏动力,不利于形成开放、竞争、高效的市场环境。(2)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破除体制束缚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要遵从“以人为本”,本应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来推动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但是在很多地方的现有体制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因此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有魄力、有能力首先进行体制改革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提供便利条件。(3)智慧城市市场潜力依然巨大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有290个城市入选建设部、科技部牵头开展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80个城市入选发改委牵头开展的国家信息惠民试点,104个城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国家信息消费城市试点。按照国家最新部署,“十三五”还将有至少100个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建设将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等数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台了省级智慧城市规划或行动计划。除地级市以外,众多县级市、镇、园区等也都纷纷启动了各有特色的智慧城市应用项目。根据新华网等公开媒体报道,研究机构预测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元,市场即将集中释放。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为1,634.20亿元人民币,2009年以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35%。2014年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为1,915亿元人民币,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到2018年,总体投资规模将超过3,400亿元。综上所述,从国家政策引导,行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看,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主要股东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数(股) | 持股比例 |
---|---|---|---|
1 | 郭常杰 | 7,447,900 | 35.30% |
2 | 西安戎耀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3,913,892 | 18.55% |
3 | 北京汇智众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 1,628,000 | 7.72% |
4 | 河南开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元和璞新成长1号基金 | 1,370,437 | 6.49% |
5 | 陈静文 | 1,321,116 | 6.26% |
6 | 北京汇智万安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 1,150,160 | 5.45% |
7 | 郑世纲 | 809,204 | 3.84% |
8 | 赵洁 | 679,536 | 3.22% |
9 | 海南华伟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 600,337 | 2.85% |
10 | 中机城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600,000 | 2.84%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