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久之洋
- 企业英文名: Hubei Jiuzhiyang Infrared System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300516.SZ
- 注册资本: 18000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6-06-02
- 大股东: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武汉)
- 持股比例: 58.25%
- 董秘: 吴昌仁
- 董秘电话: 027-59601200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黄晓华、周晗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明泽街9号
- 概念板块: 电子元件 湖北板块 专精特新 富时罗素 创业板综 深股通 预亏预减 央企改革 传感器 军民融合 无人驾驶 无人机 央国企改革 国家安防 北斗导航 军工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北
- 成立日期: 2001-04-27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20115726148813F
- 法定代表人: 郭良贤
- 董事长: 郭良贤
- 电话: 027-59606556,027-59601200
- 传真: 027-59601257
- 企业官网: www.hbjir.com
- 企业邮箱: market@hbjir.com
- 办公地址: 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明泽街9号
- 邮编: 430223
- 主营业务: 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光学元件及膜系镀制和星体跟踪器等业务
- 经营范围: 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指挥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及其零部件、光学元件、光学系统及光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检测、销售;技术开发与转让;咨询服务;机电设备、器件、仪器仪表的批发零售;国内贸易(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项目经审批后方可经营),进出口业务(不含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及技术)。
- 企业简介: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久之洋(JIR),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旗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七研究所。久之洋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6年在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上市,股票代码300516。公司主要从事制冷/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测照仪、星体跟踪器、特种光学元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可提供系统级光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久之洋公司具有高水平的红外、激光、光学、膜系、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团队,获得省部级奖项20余项,国家/国防级专利160余项。久之洋公司也曾多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部级自主创新企业。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工业强基“传感器一条龙”示范企业、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光电科技产业化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光电子协会红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光学镜头及光学元件和光学星体跟踪器等业务。公司自主研发的红外热像仪涵盖全球已有全产品谱系,包括短、中、长波各种波段,以及面阵、线阵、扫描各种体制型号;激光技术专注于信息激光并有限拓展能量激光,产品覆盖激光照射、激光告警、激光通信、激光对抗等各种应用领域,尤其在激光小型化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光学膜系和光学镜头方面,设计与工艺功底深厚,拥有超亿元的硬件投资,特别是在定制特种光学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的光学星体跟踪器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星体跟踪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的团队之一,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优化,公司光学星体跟踪器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得益于公司在技术自立自强的坚持和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红外侦察、激光照射、导航定位、红外测温、成像光谱、气体探测、安防、监测、测量等领域。1.红外热像仪及以红外成像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光电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全系列红外热像仪,涵盖:短波、中波、长波、扫描、凝视、制冷、非制冷、系统化等产品。积极推进以主流红外传感器为主的红外产品应用拓展,凭借完备的红外、激光、光学等自主核心技术优势,研制开发以红外为核心,集侦察、测距、定位、定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系列化多功能观测仪。2.激光类业务公司专注于信息激光并有限拓展能量激光。信息激光方面,公司专注于激光器和激光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铒玻璃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等新型激光器的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相应的产品制造工艺,以激光测照需求为牵引,深入开展激光应用技术研究,在激光测距和激光照射领域持续发力,开发了覆盖激光测距、激光照射、激光告警、激光通信、激光对抗等应用方向的系列化产品。能量激光方面,公司跟踪皮秒激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激光光源为基础,聚焦远程激光照明设备的应用研究。3.光学元件、光学镜头、光学薄膜业务先进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一直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公司已具备可见光、红外、激光等全波段光学元件、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已形成传统光学与现代光学制造相结合的高精度光学零件研制和生产格局。公司光学元件产品覆盖从φ5mm-φ350mm的各类光学平面镜、棱镜、球面透镜及一些特殊的非球面光学元件;光学系统覆盖可见光和各波段红外镜头,其中离轴多反、同轴折反共孔径光学系统,超长焦距、大变倍比光学系统是公司全流程自制的高精尖光学系统的代表。光学检测与测量的主要产品为高精度三维测量仪和高低温传函仪,两型产品的性能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光学薄膜业务方面,公司具备设计和镀制覆盖紫外到红外波段的增透膜、反射膜、分光膜、滤光膜等常用光学薄膜和ITO膜、类金刚石膜、电磁屏蔽膜等特殊功能薄膜的能力,特别是类金刚石薄膜、中波和长波红外光学薄膜等具有光学性能好、耐恶劣环境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镀膜技术和条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4.星体跟踪器业务星体跟踪器是一种高精度飞行器姿态测量仪器,通过收集天体在可见光或射电波段辐射的能量,经天体成像、自动跟踪、目标提取和识别、坐标矢量计算之后,输出光学星体跟踪器装载平台所需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属于姿态测量和航向定位器件,具有全自主、全天时、小型化、测量精度高且误差不随时间积累等特点。相对于太阳敏感器、磁强计、地平仪和陀螺仪等其他常见的姿态测量设备而言,星体跟踪器不仅姿态测量精度比较高,而且能够实现自主导航,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强,是目前卫星等航天器上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公司的系列光学星体跟踪器产品应用环境涵盖大气层内、大气层外,光谱范围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等波段,工作模式涵盖单天体、多天体识别、多传感器组合。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航行平台,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二)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两级研发管理体系。技术研发部为一级研发体系,承担对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支撑作用的“卡脖子”技术、前瞻性技术、基础通用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任务。装备研究部为二级研发体系,以“做强主业、做好产品”为原则,承担应用技术研究及重点新产品研制任务。2.销售模式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挖掘现有客户的需求变化,深耕国内外市场,并通过产业论坛、展会、客户推介等方式进行新客户开发。公司获取订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招投标方式,通过参与竞标获取订单;二是竞争性谈判方式,即通过特定客户以非公开形式向国内具备技术开发经验和能力的供应商发布内部需求进行竞争性谈判从而获取订单;三是直接获取订单方式,通过公司销售团队的市场经营,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配置方案,最终获取订单。3.采购模式公司向供应商采购内容主要为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和外协加工服务。采购计划的制定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实行客户需求采购为主并辅以预购备料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具体为:物资需求部门依据公司生产计划提出统购物资申请,计划部门负责审查和审批统购物资申请和统筹物资储备计划,物资保障部门负责全公司统购物资以及储备物资的采购、保管、发放、调剂及回收管理工作。公司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供方评价与选择规程》的相关要求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和管理,对供应商从产品质量、供货周期、供货价格等方面从严从优把关,从采购端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4.科研生产模式公司结合产品特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坚持成本效益优先原则,延续“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组织生产。同时,为扩大横向市场,对有较大潜在市场前景、客户有需求的产品,经严格的决策程序后,适当采取预先投产的方式。公司以市场输入为源头,以计划管理为抓手,以项目组为实施单元的形式开展科研生产工作。计划部门根据市场立项编制计划,形成年度计划、月计划和专项计划,项目组根据计划要求具体推进项目实施。计划部门每月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考评,严格兑现考核结果,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公司现行的研发、销售、采购、科研生产模式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适合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报告期内,上述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三)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433.99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97.54万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62.65%。业绩驱动因素:一是受装备类项目任务延期调整、技术状态确定推迟、价格调整、阶梯降价等因素综合影响,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不及预期,较上年同期降幅较大。二是受总体单位回款及同比例支付政策等因素影响,公司报告期内回款不及预期,2024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706.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1.76%,导致利润较上年同期降幅较大。1、概述2024年,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公司董事会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履行军工首责,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盯改革发展中心任务,经营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以“七大能力工程”建设为抓手,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受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行业竞争影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433.99万元,同比下降30.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97.54万元,同比下降62.65%。(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按照《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核心作用。公司按照“115433”党建工作体系模型,一体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以重点任务为核心着力点创建党员先锋队和党员示范岗,全程保障产品交付任务;开展“提质增效、建功有我”劳动竞赛活动,推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通过群众凝聚力工程,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激发全员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开展“抓党建、提效率、降成本”专题活动,营造降本增效浓厚氛围,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二)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报告期内,公司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修订了科技创新激励相关管理办法,以科学考评促创新效能提升;二是开展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设计与仿真制造“大集成”开发平台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将实现从基础光学理论研究到前沿产品精准模拟、快速制造的智能化研制生产功能;三是持续优化生产流程,非球面及大窗口产能翻番;革新工艺技术攻克大窗口制造难题,加工能力突破性地拓展到米级,极大拓宽产品应用边界,为抢占高端光学市场注入新动力;四是公司精准锚定市场需求,前瞻性布局契合未来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如:新一代手持设备、新体制激光、特种电视、嵌入式人工智能、EDFA等,通过不懈努力均已实现技术攻关,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后续的商业化应用、市场拓展以及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筑牢了坚实根基。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申请专利50项,获受理4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2项);授权专利5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会议报告和科技论文63篇;参与或独立起草制定标准23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三)坚持市场拓展,开辟价值创造新赛道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虽有所下滑,但在市场经营某些领域实现了突破,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装备领域,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优质产品持续巩固基本盘,积极参与多型型号项目竞标并取得较高中标率。在民用领域,公司逐渐从广泛调研走向聚焦,在高端装备制造、下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战新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外贸领域,公司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指引,扎根目标市场深入耕耘,已建立广泛、优质、可长期合作的客户群体,并具备了向其他国家拓展业务的能力。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后续公司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四)坚持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效力与效率创新与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源动力,面对压力和挑战,2024年,公司从组织机制、人才、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和调整,成效显著。一是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所有职能进行梳理,全方位保障公司各业务线条紧密协同、高效运转;二是重构制度和内控体系,按照“两级三层”的制度体系架构,制修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修订了内控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公司基础管理,提高了运营效率;三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组织并启动岗位设置与评价、薪酬体系、绩效考核等核心体系建设,打造以“能力导向、价值分配、业绩考核”为核心的选人用人、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四是深入贯彻“三赢”理念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升工程”,以“一部门一方案”推动降本增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五)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巩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丰硕成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是国资委为推动中央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部署的专项工作,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指引,也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此期间,公司紧扣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围绕促进公司完善治理和规范运作、强化公司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增进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组织保障等方面开展了95项具体工作。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治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多维度与投资者保持互动,荣获2023年度全景投资者关系金奖;搭建人才梯队,确保工作落地有声,截至本报告期,95项具体工作已全部圆满完成,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2022-2024)”完美收官。公司将持续巩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成果,深化改革破局、创新赋能、优化产业结构、筑牢风险防线,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