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雪迪龙
  • 企业英文名: Beijing SDL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敖小强
  • 上市代码: 002658.SZ
  • 注册资本: 63576.0924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2-03-09
  • 大股东: 敖小强
  • 持股比例: 57.83%
  • 董秘: 葛毅捷
  • 董秘电话: 010-80735666
  • 所属行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北京大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刘晶静、王泽斌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高新三街3号
  • 概念板块: 仪器仪表 北京板块 深股通 气溶胶检测 碳交易 氢能源 雄安新区 海绵城市 大数据 北京冬奥 物联网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1-09-2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802661150M
  • 法定代表人: 敖小强
  • 董事长: 敖小强
  • 电话: 010-80735600,010-80735700
  • 传真: 010-80735777
  • 企业官网: www.chsdl.com
  • 企业邮箱: zqb@chsdl.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高新三街3号
  • 邮编: 102206
  • 主营业务: 分析仪器、监测设备等硬件产品的研发制造,信息化平台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为客户提供各类数据应用方案及相关服务,按业务领域可分为环境监测、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工业过程分析、科学仪器等相关业务
  • 经营范围: 制造仪器、仪表;民用航空器维修;生产民用航空器(发动机、螺旋桨);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销售机械设备、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电子产品、汽车、民用航空器;应用软件服务、基础软件服务(不含医用软件);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出租办公用房;租赁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租赁民用航空器。(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注册资金6.3亿元,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业务围绕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的“端+云+服务”展开,主要包括污染源排放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大数据、工业过程分析、第三方检测、污染治理与节能七个板块,通过“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公司现有员工20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300余人,服务工程师1000余人,专利(例如CN114530362A)、软著(例如2022SR0800499)等知识产权400余项。先后获批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产品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等称号。公司始终以“致力生态技术,守护绿色家园”为使命,通过技术、产品、业务及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成就卓越的生态环境企业品牌而不懈努力。
  • 发展进程: 公司前身为北京雪迪龙兴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24日,2002年2月更名为北京雪迪龙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2010年8月,北京雪迪龙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12年2月2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字【2012】151号文批准,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3,438万股,于2012年3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业务领域及产品介绍公司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分析仪器、监测设备等硬件产品的研发制造,信息化平台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为客户提供各类数据应用方案及相关服务,按业务领域可分为环境监测、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工业过程分析、科学仪器等相关业务。公司业务模式围绕“端+云+数据应用”的模式展开,“端”即以分析仪器、监测设备等作为感知层,可提供真、准、全、快、新的监测数据,“云”即以数据采集子站和仪器物联网两个基础软件平台作为传输网络层,实现数据快速可靠安全的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分析等功能,“数据应用”即通过挖掘数据价值,支撑应用层各类综合解决方案的精准实施,通过“端+云+数据应用”的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环保、能源、制造等行业的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速各类创新应用的实施落地,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新动能。1、环境监测(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污染源废气监测、废水监测及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和土壤检测等,是为污染物减排提供自动化、全天候的监测和管理支持手段。环境监测产品系列有:废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废水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噪声监测系统等。(2)生态环境大数据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智能分析、智慧决策”为理念,以数据为核心,以监控为工具,以服务为抓手,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监管精准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公众服务便民化。生态环境大数据产品系列有:污染源综合监管软件平台、碳排放综合分析平台、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支持平台、水环境综合监管软件平台、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城市及园区环保管家监管平台、智慧环境综合监控平台等。(3)污染治理与节能公司开展污染治理与节能业务,主要围绕工业水处理、节水与废水资源化利用、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料场封闭、VOCs治理等领域开展项目建设及运营。(4)环境综合服务环境综合服务包括公司运营维护服务、第三方检测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保管家服务等。2、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1)污染源碳排放监测系列产品污染源碳排放监测系列产品包括红外法碳排放监测系统,适用于工业企业、船舶等碳排放领域,采用非分散红外法(NDIR)测量CO2、CH4、N2O等温室气体;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碳排放监测系统适用于高湿度、强腐蚀性、成分复杂的工况,可测量CO2、CH4、N2O、SF6、NF3等温室气体,同时可测量其他污染气体多达50种组分。同时,公司拥有便携式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和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温室气体分析仪,适用于温室气体比对计量和应急监测。(2)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系列产品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系列产品包括红外法及色谱法的大气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适用于大气中CO2、CH4、CO、N2O等温室气体的在线监测,微型传感器温室气体监测系统适用于工业园区、道路多点布设的监测应用。(3)高精度智能碳排放计量系统高精度智能碳排放计量系统具备计量特性,可实现自动质控、远程核查、远程维护、动态管控等功能,其智能化程度高,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可溯源,有公信力。该系统为企业用户提供高精度的CO2计量,可满足碳排放监测需求,便于碳排放管理;对管理部门,可实现全过程监管,保证碳排放数据真实可靠,为碳评估、监管、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其降低管理成本并实现管控目标。(4)碳账户管理平台碳账户管理平台可以作为政府对企业碳排放审核的管理软件,也可以作为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软件。从政府管理角度,建立碳账户是出于摸清企业碳排放底数、落实减碳责任和提升碳排放监管能力的需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碳账户可以提供碳排放核算法与直测法两种计量手段的数据采集、计算、相互校验与报告生成,协助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及交易,助力企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3、工业过程分析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用于工业生产流程中关键组分的成分分析和测量,将分析技术、信息化技术、数据采集与通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与用户的业务流程优化整合,为节能减排、工艺流程优化、保障产品质量及安全控制等提供实时数据。根据使用行业的不同,工业过程分析业务应用方案主要涉及传统流程工业行业,如石化化工、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空分、热处理等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也包括先进制造及新能源等新行业,如半导体、天然气、生物质发电、氢能、核电等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部分新行业工业过程分析解决方案如下:(1)半导体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电子特气用于电子元件生产工艺中的薄膜沉积、薄膜刻蚀、基板掺杂和腔室清洁等环节或用作载气或保护气,通过对电子特气的纯度进行连续监测,以保证输送到制造全过程的超纯气体的质量,从而确保芯片或电子元件的产品品质。公司半导体电子特气工业过程分析解决方案,是针对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电子特气包括H2、O2、N2、Ar、He、CO2等进行监测,连续监测其中的ppb级杂质气体。(2)氢能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氢既是一种二次能源,也是化工原料和储能材料,氢作为能源具有来源丰富、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三大优势,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公司氢能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可用于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工业副产氢提纯制取燃料氢、加氢站燃料氢质量控制、燃料氢检验检测中心纯度分析等诸多氢能领域应用场景,可分析氢气中的He、Ar、N2、CH4、CO、CO2、NMHC等多种杂质,以监测制氢、用氢等环节的氢气品质,使管道、储罐、燃料电池等相关设施设备安全稳定、长期高效运行。(3)核电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高温气冷堆是一种先进第四代核电堆型技术,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经济性好和用途广泛等优势,冷却剂为化学性质稳定且热力学性能好的氦气,在线气体分析系统对于高纯氦气冷却系统至关重要,其主要用于实时测量和监控冷却气体中的微量杂质气体,包括H2、O2、CO、CH4、CO2、H2O等。公司核电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包括稳定可靠的在线气体分析系统,并配合多流路切换、控制系统以及先进的气体采样分析测量控制系统软件,以确保氦气的纯度和稳定性,进而保障高温气冷堆的安全运行。(4)航空发动机尾气分析解决方案随着全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对航空发动机的排放要求日益严格。通过监测航空发动机尾气排放情况,确保其排放符合国际民航组织CAEP标准等国际及国内相关法规要求,有助于航空公司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避免潜在风险。另外,尾气排放数据也是航空发动机技术研发和改进的重要参考。公司航空发动机尾气分析解决方案实时监测航空发动机尾气排放中的CO、CO2、O2、NO、NO2、UHC、H2O等成分变化,结合尾气冒烟监测系统,可及时发现燃烧过程中燃油喷嘴堵塞、点火系统故障、燃烧室积碳等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客户借助公司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工况下排放特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优化发动机设计,推动国产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进步。4、科学仪器公司及旗下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色谱分析仪、飞行时间质谱仪、二次离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傅里叶红外分析仪、红外气体分析仪、紫外分析仪、XRF重金属分析仪、气体纯度分析仪、甲醛分析仪、比例稀释器、湿度校准仪、颗粒物发生校准仪等核心分析仪器,可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过程、材料检测、新能源等科学研究领域。(二)经营模式公司主要采用直销为主、代理为辅的经营模式向客户销售监测设备等产品,提供环保数据服务及环保综合服务,大型项目可采用BOT、BOO等模式。(三)2024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分析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5亿元,较上年同期6.37亿元下降9.79%;期末总资产为28.87亿元,较上年度末31.56亿元下降8.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4.64亿元,较上年度末26.64亿元下降7.51%。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37.95万元,较上年同期8,213.33万元下降39.88%,主要原因是整体市场需求尚未明显改善,竞争仍然激烈,导致收入和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2024年上半年,公司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现销售收入4.61亿元,较上年同期5.13亿元下降10.20%;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现销售收入0.70亿元,较上年同期1.00亿元下降30.10%;其他业务实现销售收入0.44亿元,较上年同期0.24亿元增长85.32%,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污染治理与节能业务收入增加所致。2024年下半年,公司将坚持以利润为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的“五大任务”,贯彻落实经营管理“两条主线”,深化落实公司“12项重点工作”,加快项目执行,保证服务质量,全力节约各项成本,积极快速处理有风险、不合适、不经济事项,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四)业绩驱动因素1、政策支持与环保投入持续驱动市场扩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民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势在必行,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2023年以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大批环保政策文件频频出台。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严防新增污染,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推动实现城乡“无废”、环境健康。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各级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需求不断提高,促使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将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为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与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协同监测和质控,持续推进噪声监测自动化,稳步开展振动、光、氨气、恶臭污染物等监测;深化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监测试点,建立完善汛期污染强度和入河入海排污口监测评估体系,组织开展重点湖库水生态监测,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监测,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工业园区、交通污染、秸秆焚烧、重金属、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黑臭水体等专项监测。随着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两化三高”的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未来将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生态环境监测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旨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该意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道路,节约、低碳、绿色理念将更加深入产业、深入人心,为各行各业绿色低碳发展带来广阔空间。2、碳排放监测及温室气体监测市场有望提速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2022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指出,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2024年8月,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印发《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指出,要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明确提到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等内容,该方案的实施将充分发挥计量、标准作用,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目前已全面完成了第一阶段试点任务。未来将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推动逐步纳入常规监测体系统筹实施。拓展重点行业企业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监测试点范围,深入开展监测与核算数据分析、比对、评估,加强实测手段与结果在企业碳排放量核算和数据质量监管中的应用。2024年,伴随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开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治新局面,碳交易需求与活力有望加速释放,驱动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要求提升计量、统计、监测能力,碳排放监测及温室气体监测市场有望提速。3、工业过程分析行业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指出,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面向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能源等行业,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包括研发微纳位移传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成分在线检测仪器等。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推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必然趋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随后,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主战场。我国工业行业正处于由大变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企业以安全、稳定、均衡、长周期、高负荷、高质量、高收率、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等多个维度为运行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稳定可靠的工业过程分析系统。随着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安全可控等要求持续提高,安全、降耗、提质、增效等核心诉求凸显,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新增需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工业过程分析技术壁垒较高,国产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在国内的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在国家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背景下,国内分析仪器设备的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技术研发、收购并购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关键零部件及分析仪器整机的国产化水平,逐步向高端分析仪器市场转型。4、打好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2020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2023年8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次指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2023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面向科技前沿、国防安全、先进制造、生命科学、新兴产业等重大应用场景,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仪器仪表龙头企业承担重大攻关项目,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产业链联合项目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解决仪器仪表产业的关键部件、功能材料、共性技术、基础工艺、软件开发等技术瓶颈,推进仪器仪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产化替代。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及科研经费投入提升,科研机构、高校、职业院校等对国产化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科学仪器行业有望茁壮发展,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升。5、新兴数字技术迭代持续推动行业发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十七部门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数据要素×绿色低碳”部分指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融合应用,支撑气象和水文耦合预报、受灾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等。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支持打通关键产品全生产周期的物料、辅料、能源等碳排放数据以及行业碳足迹数据,开展产品碳足迹测算与评价,引导企业节能降碳。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数字加密等多种新兴数字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多学科多场景交叉显著推动了监测技术的进步。“十四五”期间,随着新兴数字技术与监测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充分挖掘各类数据价值,将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等向高精度、动态化和智能化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定向精准调控资源技术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应对气候变化、智慧城市、智慧工业等诸多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业绩驱动因素等内容未发生重大变化。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主要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股) 持股比例
1 敖小强 367,660,000 57.83%
2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10,001,341 1.57%
3 计平 4,902,100 0.77%
4 赵青 4,831,410 0.76%
5 郜武 4,239,220 0.67%
6 王凌秋 4,000,000 0.63%
7 北京海岸淘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3,092,800 2.25%
8 吕会平 2,400,000 0.38%
9 吴雪峰 2,300,000 0.36%
10 方娟 2,286,800 0.36%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