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科创达
- 企业英文名: Thunder Software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赵鸿飞
- 上市代码: 300496.SZ
- 注册资本: 46001.201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5-12-10
- 大股东: 赵鸿飞
- 持股比例: 26.64%
- 董秘: 王焕欣
- 董秘电话: 010-82036551
- 所属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龚伟、谢红新
- 律师事务所: 上海金茂凯德(北京)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9号创达大厦1层101-105室(东升地区)
- 概念板块: 互联网服务 富时罗素 创业板综 MSCI中国 深股通 中证500 创业成份 融资融券 深成500 HS300_ 基金重仓 DeepSeek概念 AI智能体 AI眼镜 低空经济 AIPC AI手机 英伟达概念 多模态AI 混合现实 ChatGPT概念 机器人概念 虚拟数字人 元宇宙概念 鸿蒙概念 抖音概念(字节概念) 边缘计算 华为概念 百度概念 小米概念 车联网(车路云) 区块链 无人驾驶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5G概念 无人机 国产软件 智能穿戴 物联网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8-03-0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672354637K
- 法定代表人: 赵鸿飞
- 董事长: 赵鸿飞
- 电话: 010-62662686,010-82036551
- 传真: 010-82036511
- 企业官网: www.thundersoft.com
- 企业邮箱: ir@thundersoft.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9号院3号楼创达大厦
- 邮编: 100083
- 主营业务: 以“创造丰富多彩的智能世界”为使命,以智能操作系统技术为核心,聚焦端侧智能产品和应用领域,为智能产业赋能。
- 经营范围: 开发计算机软件;销售自行开发的产品;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技术培训;计算机系统服务;商务咨询;从事通讯设备、电子产品的批发及进出口(不涉及国营贸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手续)。(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操作系统为核心不断进行技术积累与创新,业务领域也从最初的智能终端逐步拓展到智能汽车、智能物联网、智能行业等领域,并于2015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成功上市的智能操作系统技术企业。随着智能产业的发展,计算、通信、数据、连接、多媒体、图形图像、AI等通用性技术的积累沉淀,以及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持续创新和优化,都会导致操作系统日趋复杂,操作系统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具备高度的技术壁垒。我们自创业伊始,持续在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目前已拥有操作系统全栈技术和深度技术的优势,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我们在全栈式操作系统技术领域,已实现从芯片层、系统层、应用层到云端的全面技术覆盖。在深度技术领域,已覆盖多个关键领域。操作系统提供硬件的虚拟化和应用的运行环境,处于产业中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连接着智能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随着智能化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智能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愈发紧密相连,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主流模式。在此模式下,底层硬件的创新需要经由操作系统赋能上层应用,而上层应用的创新依托操作系统调用底层硬件的基础算力。因此,操作系统作为连接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桥梁,成为支撑整个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基于操作系统所处的核心位置,我们作为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需要触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推动生态建设方能实现智能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深入且广泛的生态网络,已与多家芯片厂商、云厂商等业务伙伴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卡位及生态优势有助于我们精准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升技术前瞻布局能力;通过把握规模化应用的节奏,更好地持续进行业务拓展,提高全球化布局的能力。同时,我们技术能力的提升、业务以及全球化布局的成功,将进一步推动我们构建新的生态,强化我们和生态伙伴的战略合作关系。我们起源于正处在智能产业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手机、汽车、物联网市场及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在不断与生态伙伴加速协同创新中,构筑起以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壁垒,致力于承担起全球智能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基座提供商”角色;面向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立足于中国的广大市场,与全球产业头部合作伙伴深化生态网络建设,与世界前沿科技不断交互融合,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我们将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出海,促进全球智能产业的融合与进步。我们将通过全球化生态、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业务拓展、全球化人才、全球化投资,进一步赋能全球智能产业,保持我们的核心地位与战略卡位。
- 商业规划: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任务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头条,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重要举措。在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根据“四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与生物医药被提及。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已经成为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并将推动智能时代的加速发展。生成式AI飞速发展生成式AI正在创新和应用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生成式AI的开发,云端将持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正在迅速演进至可以在终端侧运行。混合AI将成就人工智能的未来。融合云计算和边缘/端侧计算的混合AI技术,正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帮助云端和边缘终端之间AI负载的分配和协调,并且实现更加强大,高效的端侧AI。随着芯片厂商人工智能芯片的陆续发布,百亿模型在端侧部署成为现实。混合AI方式适用于几乎所有生成式AI应用和终端领域,覆盖从手机、PC、XR、汽车和物联网,推动生成式AI规模化,以及全球企业客户到消费者个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演进得益于终端设备计算能力的提升、AI模型的优化,以及更高效的AI专用处理器NPU、GPU等硬件支持等。AIPC成为端侧智能落地的关键场景2024年5月,微软推出专为AI设计的新型WindowsPC,即Copilot+PC。英特尔、高通陆续发布AIPC芯片。2024年5月7日,苹果发布M4芯片,M4芯片的极高速神经网络引擎专门用于加速AI任务。在COMPUTEX2024上,高通公司展示了由骁龙XElite和骁龙XPlus平台独家支持的全新Copilot+PC,所带来的生产力、创造力和娱乐体验。分析机构Canalys预测到2027年,60%的个人电脑将具备AI功能。汽车智能化发展突飞猛进,“车路云一体化”迈入了加速发展期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正在从传统的分布式逐步走向功能集成的域集中式架构,并将最终走向高度集成的“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中央集中式架构。中央计算需要其上的操作系统既能支持智能驾驶所要求的强实时、高可靠、高功能安全,又能支持智能座舱所要求的多模人机交互和丰富的应用生态。目前,包括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厂商先后宣布推出支持舱驾一体、中央计算的高算力芯片,这为中央计算架构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重大飞跃,发布了FSDBetav12.3更新。该版本的显著特点是使用了端到端神经网络,有望大大改进特斯拉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进入今年以来,"车路云一体化"加速发展。1月17日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经过半年时间,在今年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报告,基于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定义,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和基础支撑四大领域,在中性预期情景下,预计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为7295亿元、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8%,行业潜力巨大。AI的发展促进"软件定义机器人"时代来临随着AI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中展现出卓越的智能和灵活性。未来,机器人将不仅仅是执行特定任务的工具,更可能成为具有自主决策能力和情感互动能力的智能实体,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随着谷歌旗下DeepMind发布的新型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RoboticTransformer2(RT-2)面世,机器人拥有了“大脑”,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能让机器人学习互联网上的文本和图像,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通用指令,用于控制机器人。2023年9月,特斯拉发布了Optimus人形机器人进展的视频,展示了这款机器人在视觉和运动控制方面的显著进步。截至2024年5月,OptimusGen2在性能层面进一步提升。OptimusGen2的行走速度提升了30%以上,达到约0.6米/秒;全身重量减轻了超过10公斤,这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能源效率,还增加了其在长时间工作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OptimusGen2在机械结构上实现了更多自由度的控制,尤其是在四肢和手指的灵活性上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使机器人能够完成更加复杂和精细的任务,如抓取、操作小型工具和物品。2024年3月13日,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Figure发布了其首个由OpenAI大模型支持的机器人演示视频。这一发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Figure01机器人实现了OpenAI大模型的支持以及Figure的神经网络支持的动作控制等主要特性,并且通过机器人技术与AI结合的优势,实现了人机互动的新高度,多模态智能整合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二)商业模式公司以“创造丰富多彩的智能世界”为使命,以智能操作系统技术为核心,聚焦端侧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领域,为智能产业赋能。依托智能操作系统技术的商业模式公司为产业界提供"IP+服务+解决方案"的三位一体的全栈式、立体化、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的软件产品和方案、以及依托软件为核心的软硬一体产品销售。-IP:即软件许可模式。是指授权客户使用本公司自主拥有的软件产品等知识产权,按照授权期限或客户搭载本公司软件的产品出货量收取相关授权费用的业务模式。-服务+解决方案:即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的模式。是指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专项软件设计与定制化开发,最终向客户交付开发成果,收取开发费用的业务模式,也包括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并开展技术支持、技术咨询、系统维护等服务,收取服务费用的业务模式。-软件为核心的软硬一体产品销售:即向产业链内各类厂商销售软硬件一体化产品,PCBA和整机产品的设计服务、配套软件产品的授权、软件定制工具的提供和软件开发服务等。(三)具体业务的经营情况2024年上半年,公司沿着"操作系统+端侧智能"的战略方向,将目光放在构建长期"可持续,强内核,国际化,新质且高质的计算平台"的长远布局中。在产业需求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下,公司坚定地推进并不断提升"技术为本","生态为王","坚定全球化"的全局部署和综合实力。确保在整车操作系统、工业机器人、端侧智能的创新业务方向上的战略投入,实现产品和技术突破。操作系统+端侧智能的平台化战略2008年创业伊始,公司把握移动操作系统的新兴之势,运用技术研发的核心能力迈入高速发展的市场,也从此奠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增长。如今,智能化计算革命的最新趋势,公司将发力于第二增长曲线(现有业务+端侧智能)以及第三增长曲线(端侧智能+创新业务),沿着全球化布局、提供领先智能操作系统及端侧智能产品和技术的公司的目标而奋斗。操作系统提供硬件的虚拟化和应用的运行环境,处于产业中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连接着智能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随着智能化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智能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愈发紧密相连,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主流模式。在此模式下,底层硬件的创新需要经由操作系统赋能上层应用,而上层应用的创新依托操作系统调用底层硬件的基础算力。因此,操作系统作为连接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桥梁,成为支撑整个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系统技术和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融合,成为支持和优化如深度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等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运行的新型操作系统。同时,融合云计算和边缘/端侧计算的混合AI技术,不仅帮助云端和边缘终端之间AI负载的分配和协调,并且实现更加强大,高效的端侧智能。因此,公司坚定"操作系统+端侧智能"的核心卡位,通过全方位战略转型,构建起"混合AI"时代的全新基础设施以及智能产业的核心技术平台底座。在当今极速变化的时代中,公司全新构建的"操作系统+端侧智能"平台正在不断推动汽车、机器人、以及以手机、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侧智能全场景图谱。整车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汽车平台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共识下,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也经历着由分布式走向域集中,进而走向中央计算单元的融合创新的过程,并将最终走向高度集成的“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中央集中式架构。汽车的产品需求,电子电气(EE)架构的变化,软件系统的深度和复杂,都推动了汽车生态体系的巨大变革。然而,在迈向中央计算的产业趋势下,行业内对于操作系统的开发,并没有形成协同效应,业内也在一直期待中立且开放的整车操作系统的出现。随着混合AI的快速发展,人和机器之间已经可以做到真正的自然对话,也为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带来了新一代人机交互的变革。车机UI/UE的交互方式从传统点击层进式变为事件触发/语音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从而将车机UI/UE的交互方式,从GUI进阶为VGUI(VoiceGeneratedUI)。因此,随着混合AI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拟人化、知识学习、多模态感知、场景推荐、端云结合等五大核心能力,打造出面向中央计算的"端侧智能"原生整车操作系统。从芯片架构来看,智能汽车的芯片已经呈多元化态势。同时,在汽车整体架构上,随着域架构走向舱驾泊融合架构演进,大算力芯片的多元化发展,为AI算法、3D渲染等带来了新可能。产业需要整车操作系统同时支持市场上主流多种芯片,并且可以灵活满足海内外主机厂不同的车型架构的设计和市场需求。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和应用生态,需要既支持国内的应用生态,又支持海外的全球应用生态,可根据车型、区域、用户提供灵活配置。然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市场需求、法规标准、消费习惯以及生态适配等方面面临诸多难题。与此同时,车企还面临着汽车技术架构变革以及大模型等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因此,产业需要融合了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和应用生态,能很好地助力中国车厂的出海战略,彰显了全球化特质的整车操作系统。由于座舱和智驾对系统要求的差异,前者注重人机交互,后者则更注重实时性、安全性,实现中央集中式架构的整车操作系统需要具备复杂且强大的软件开发工程实力、技术实力、创新实力、软硬件跨界等综合实力。因此,产业需要一整套能够帮助主机厂实现快速开发的操作系统基础底座,并在此基础上,主机厂可以打造自己的操作系统,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在上述背景下,面向中央计算的"端侧智能"原生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应运而生。滴水OS通过“全开放、全链接、全球化”的特性,展现了做为行业首发的整车操作系统产品的独特的产业价值。全开放——滴水OS采用了弹性乐高架构,通过虚拟化技术,融合多个操作系统,可以支持多种架构,既支持分离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架构,也支持舱驾融合的中央计算架构,并且滴水OS同时支持市场上主流多种芯片,可以灵活满足海内外主机厂不同的车型架构的设计和市场需求;全链接——滴水OS打破传统的打开APP和程序化的交互,而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直接理解用户意图,并拆解任务,链接全场景和生态应用,通过把各种生态应用变化为原子化服务,融合汽车本身的传感器信号,即时生成用户易于理解的多媒体信息,为用户打造沉浸式的无感交互体验;全球化——滴水OS融合了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和应用生态,既支持国内的应用生态,又支持海外的全球应用生态,可根据车型、区域、用户提供灵活的配置,能够很好的帮助中国车厂的出海战略。"滴水OS"正沿着三大目标,即:"降低车企迈向中央计算平台门槛的难度,给用户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应用体验;成为原生集成端侧智能;沿着国内国外双生态主线发展,帮助中国车企能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而不断拓展并深化和汽车产业链客户的战略合作,成为汽车操作系统和汽车软件赛道中的领军者,不断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公司发布的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将座舱、智驾、舱驾融合等全部打通,成为公司汽车智能化的核心系统中枢。公司通过构建的"OS+域控+生态"的全栈能力,不仅向行业合作伙伴提供全开放、全白盒的选项,来帮助汽车行业提高整车软件研发迭代的效率,并且,融合了"域控-中央计算架构"的产品不断推出。在智驾领域,畅行智驾RazorDCXPantanal(SA8650P)和RazorDCXCongo(SA8620P)域控制器产品已经与多个算法合作伙伴展开了合作;在智能座舱领域,座舱域控制器产品RazorDCXTongass(SA8255P)已经赢得了主机厂认可,获得了量产项目定点;在舱驾融合中央计算领域,重点布局的是单SOC舱驾一体域控RazorDCXTarkine(SA8775P),该域控基于SnapdragonRideFlex系统级芯片平台研发,支持贯穿式8K分辨率长屏,具有全场景、沉浸式、全3D界面,可实现360环视、驾驶员监测、游戏影音娱乐、互联等座舱功能,同时还可支持自动泊车、L2+高速场景智能驾驶功能,是当前市场上极具技术领先性的舱驾融合域控解决方案。软件定义的移动机器人平台现今机器人产业界已经形成通用机器人操作系统的雏形,软件定义机器人正在发生。通过对操作系统、对核心主芯片的理解,以及过去多年积累的软件和硬件一体化能力,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加速布局。公司通过核心技术和生态合作方式实现机器人软硬一体的全栈技术及产品。在面向未来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世界,通过操作系统和算法模型核心能力,使得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智能化和自主性不断提升。公司拥有从硬件控制模块到运动控制、自主导航、感知识别、集群调度自研技术和产品,通过边缘计算能力构建成为通用的系统平台,实现机器人硬件、软件、算法模块化和平台化,从而支撑机器人复杂场景下应用的可扩展性、更适应性和后续的易维护性。在端侧智能的赋能下,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自然,无需进行特定任务编码就能实现与机器人更自然的语言交互和动作执行,智能化的参数基础结合大量的训练数据和复杂的多层神经网络结构,可以准确地理解多种语言和语义信息,通过边缘侧的部署,极大的提升了边缘侧数据处理效率,凭借模型优化和压缩技术,端侧智能以近乎为零的延迟响应进行任务处理,极大降低机器人从指令到动作执行的响应延迟时间,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公司的机器人产品覆盖了当下几乎全部的机器人场景以及全球众多机器人厂商。公司当前的机器人产品主要是面向工业领域的移动机器人(AMR、无人叉车、多关节复合机器人)全系列产品。报告期内,公司不仅推出了潜伏举升型AMR-X150;托盘搬运型FMR-G2-200;升降移载型MCR-C75S1等最新的全系列AMR产品,并且推出了专为AGV自主设计研发的软件平台RSP(RobotSchedulingPlatform)。该软件平台深度整合了硬件与软件,旨在实现对AGV的高效、安全和智能调度,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地图编辑工具、车辆管理平台、调度算法内核、调度基础框架、仿真管理平台、多项目管理物联网平台、外设对接平台、监控运维平台。端侧智能为核心底座的全场景智能终端在端侧智能领域,公司将新型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在操作系统层进行深度融合,在不同算力平台上实现系统优化,助力不同品类的智能产品实现系统剪裁,算法优化及模型的部署,从而实现人与设备基于自然语言的流畅交互,设备和设备以及设备和空间之间的个性化互动,为硬件产品带来全新的智能体验。混合AI和端侧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和操作系统深入结合,必定会使得边侧芯片的推理效率、推理性能和边侧的数据知识结合达到最优。混合AI方式适用于几乎所有生成式AI应用和终端领域,公司正在围绕创新产品赛道,将既有的产品、技术、开发等要素和端侧智能结合,推动端侧智能成为全场景智能终端发展的核心底座。AIPC在MicrosoftBuild2024之前,微软宣布新一代支持终端侧AI特性的Copilot+PC,彻底引爆了AIPC市场。2024年被业界视为AIPC元年,PC巨头们竞相拥抱AI,纷纷推出AIPC产品以抢占PC市场。在MicrosoftBuild开发者大会上,高通技术公司宣布推出面向Windows的骁龙开发套件。该开发套件是一款搭载骁龙XElite的小型PC,旨在支持开发者面向下一代AIPC创建或优化应用程序和体验。公司为该骁龙开发套件提供了从设计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利用原生WindowsonSnapdragon工具链,包括VisualStudio/VSCode和其他runtime、库和框架,面向Windows的骁龙开发者套件使得开发者能够快速将Windows应用程序适配并重新编译为原生适用于骁龙平台的版本,从而为PC消费者打造出色的体验。公司是AIPC产业全栈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与微软,高通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并且在AIPC生态方面也和主流PC厂商建立合作,帮助厂商在端侧场景的落地。AI手机AI手机标志着手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将由深度集成的人工智能功能定义,将对手机行业及用户体验带来根本性的变化。随着AI和手机的不断融合为手机产业带来巨大的技术变革,操作系统和最新的芯片技术将不断推动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创新发展。公司和芯片厂商、云厂商等战略合作伙伴一道进行协同创新,面向产业链中的芯片、终端、运营商、软件与互联网厂商以及元器件厂商提供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授权、一站式操作系统开发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同时,公司拓宽与鸿蒙合作领域,提升技术能力覆盖面。面向鸿蒙强力增长趋势,公司将深度参与研发,抢占技术战略高地,成为鸿蒙生态重要合作伙伴。MR、XR、AR元宇宙关键技术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和AR(增强现实)是构建元宇宙的关键技术。在CES2024上,公司推出其最新的MRHMDPro。这款参考设计搭载了尖端的高通XR2+平台,融合了多个革新混合现实体验的先进功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混合现实新体验。并且,随着大模型在端侧应用的快速发展,生成式AI已经应用于多种XR场景。AR眼镜是公司重要的产品方向,和该产业界的芯片厂商,合作伙伴,业界重要客户等都有不同层面的合作。公司开发了基于AR1的轻量化智能AR眼镜方案,打造端侧智能的能力。“路端”,"车端",”云端"一体化的车路云平台凭借在操作系统,边缘计算,智能驾舱,人工智能,云原生等方向的深厚积累,公司已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中取得累累硕果,在北京、上海、苏州、无锡、重庆、成都等地都有落地的项目;同时在车端、路端、云端具备完善的产品矩阵,拥有领先的MEC产品,成熟的云控平台,全息路口,网联公交和AVP方案。生成式AI赋能的产品解决方案全系列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全场景智能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旨在提升企业沟通与协作的体验和效率,为视频会议领域带来又一创新突破。在CES2024上,公司推出的全系列视频会议解决方案,都已在系统层实现生成式AI赋能,从而让客户在定义下一代视频会议一体机和360AI摄像头产品时实现加速创新。生成式AI赋能的数字人解决方案数字人是边缘AI场景的另外一个应用。公司发布了基于端侧智能和裸眼3D技术的全新数字人解决方案RubikAvatar。这一创新解决方案旨在通过端侧智能部署及私有知识库的快速创建,使企业展厅接待、医院导诊、博物馆导览、零售门店及酒店问询等服务型场景配备AI数字人,不依赖于现有人力就可以提供快速、精准的互动问答,使企业拥有专属新质生产力,以此降低企业劳动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39%。分行业智能软件业务线实现营业收入76,071.2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67%。尽管智能手机产业在逐步复苏中,但是生成式AI等新技术所带来的需求大幅提振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智能手机行业竞争环境依然面临挑战,中低端价位段竞争激烈。对于一些承接项目的选择或调整,也造成智能软件收入的业务下滑。智能汽车业务线实现营业收入110,217.6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4%。智能汽车业务在2023年经历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受汽车厂商验收周期加长、部分厂商车型出货不及预期影响,公司智能汽车业务增速暂时有所放缓,2024年,公司智能汽车业务的重点是积极拓展并保障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平台平稳过渡的同时,全力拓展全球化业务,并全力推进整车操作系统的前瞻战略布局,从而将智能汽车业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智能物联网业务线实现营业收入53,782.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9%。随着端侧智能化,以及行业智能化业务的持续落地,公司智能物联网业务实现增长,公司在端侧智能场景开拓,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分区域报告期内,公司来自于中国的营业收入15.4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02%,来自于欧美、日本等海外国家或地区的营业收入8.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20%。公司发挥全球化布局优势,加大海外业务体系建设,将中国软件行业优势复制到全球各大市场,逐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3.10%。主要原因是:1、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4.49%,毛利额较上年同期减少14,265.84万元。2、研发投入增加。由于公司在既定的"操作系统+端侧智能"的战略方向下,持续在端侧智能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赛道等领域的投入。报告期内,公司在机器人等端侧智能领域持续投入,研发费用增加5,289.8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94%。尽管上述投入影响了报告期内的公司净利润,但对于公司"操作系统+端侧智能"的战略推进,以及新质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构建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关键布局领域的整车操作系统、工业机器人、端侧智能等创新业务方向上的战略投入,正在形成"操作系统+端侧智能"的全新平台化产品矩阵新格局。3、销售费用增加。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拓展全球业务,建立海外业务闭环体系,人工费用、交通差旅费和折旧、IT等日常办公费三项主要业务运营费用增加2,302.4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52%。随着海外业务体系的逐步构建,公司将持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