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0-11-23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801210593B
  • 法定代表人: 罗新伟
  • 董事长: 江春华
  • 电话: 010-82078686
  • 传真: 010-62032013
  • 企业官网: www.ieforever.com
  • 企业邮箱: irm@ieforever.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8号皇城国际中心A座12层
  • 邮编: 100011
  • 主营业务: 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 经营范围: 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企业征信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华科技300365.SZ)2000年创立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科技园,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1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上市。恒华科技凭借雄厚的软件研发实力、卓越的专业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丰富的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经验,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于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交通等行业领域。公司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BIM平台和技术应用创新,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以电力、水利、交通设计业务为技术支撑,以行业信息化应用为载体,以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为目标,以教育培训和认证为保障,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恒华科技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向格局。国内市场以北京为总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与能源、水利、交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方面,公司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政策,设立海外办事处,将公司的产品及服务拓展至海外市场。
  • 发展进程: 公司的前身为成立于2000年11月的北京恒华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截止2009年12月31日,以经审计的净资产2,732.02万元按约1:0.9993比例折合为2,730万股,由原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兴华所对此次变更进行了验资并出具了“(2010)京会兴验字第4-003号”《验资报告》。恒华科技于2010年1月26日召开了股份公司创立大会,股份公司设立的工商变更登记于2010年1月28日办理完毕。
  • 商业规划: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本公司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于公司的产品功能及用途,公司所处细分行业为工业软件之BIM软件行业。BIM技术以建设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其核心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实现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造价、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拆除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集成,同时也能够使得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在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中实现共享与传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缩短工期。BIM技术被认为是继CAD之后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第二次“科技革命”,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实现从设计到建造再到运维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未来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共计十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章节中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纳入,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应用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等技术的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设计图纸智能辅助审查软件、协同设计平台软件等自主可控数字化设计软件研发”。当前,我国BIM软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使用的平台类软件主要为国外软件,国内厂商主要以项目管理和单点应用类型的产品为主,BIM底层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随着“新基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BIM技术作为支撑该等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自主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加强BIM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BIM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国产BIM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二)下游行业情况公司作为“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深度挖掘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持续开展自主BIM核心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和理念的融合,主要产品及服务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公司业务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将对公司业务发展带来持续积极的推动作用。1、电力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的推动下,能源数字化已成为助力节能减排的关键路径。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保障。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文件要求“推动新型储能智慧调控技术创新,结合新型储能多场景和市场化运行需求,积极开展新型储能与其他电源协同优化调度技术、规模化储能系统集群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等研发攻关工作”;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发布了《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等政策,相关政策重点突出了“电力交易经营主体增多,除了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新增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也明确了“电力市场交易类型包括电能量交易、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容量交易等,新增了容量交易”,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落地实施阶段;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等9项专项行动,有效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意见强调“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切实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2、交通行业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2024年全国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要点强调“开展近零碳服务区探索创新,围绕双碳目标,落实交通运输领域和公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有关工作要求,推动近零碳服务区建设,推进服务区光伏基础设施建设”;5月,财政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通知指出“有效利用已有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的新模式新形态”。通过运用BIM技术,可以实现交通领域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信息共享和项目全生命期的可预测和可控制,有效促进交通行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交通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3、水利行业智慧水利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等智能化技术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工程,相比于传统水利,智慧水利可以促进水利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2月,水利部办公厅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数字孪生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关政策强调“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统筹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守牢水利网络安全底线,驱动引领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数字化是建设智慧水利的重要基础,BIM技术可为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数字化智慧化提供必要技术支撑,水利行业BIM应用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三)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产品在国家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BIM等技术大力推进的市场机遇下,公司结合产业趋势及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组织改革和战略升级,确立了“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定位。在整体战略目标引领下,公司集中各业务体系优势力量,聚焦行业细分领域,按照业务属性及专业化经营策略,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公司业务布局图1、BIM平台及软件BIM平台及软件为公司核心业务体系之一,定位为BIM平台及工具层软件研发、销售,涵盖自主可控的底层BIM平台、GIS平台、物联网平台及应用快速开发平台等。以及BIM设计系列软件、BIM造价软件、BIM基建平台、BIM运维平台等软件产品。(1)核心技术平台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与技术迭代,公司形成了“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适用于网页端和移动端的“轻量化BIM引擎(BIMEngine)”、“轻量化GIS引擎(GISEngine)”、“物联网平台”;具备低代码快速开发功能的“应用快速开发平台”;集BIM、GIS、快速开发、物联网应用于一体的BIMWise数字化工程全生命周期产品平台,高度兼容国家电网BIM标准的“GIM引擎平台(GIMEngine)”以及“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等核心技术平台,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三维设计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2)BIM设计系列软件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BIM底层技术平台,研发了围绕电网工程设计领域的三维线路、变电、电缆、配网设计软件以及三维设计评审平台等软件产品,以及面向新能源设计的三维光伏、风电场设计软件等产品。同时,研发的输电设计造价一体化软件可有效打通设计、造价业务与数据流程,实现设计、算量、造价一体化。公司的电网设计产品内置行业标准及相关设计规范,设计深度已达到施工图级别,可满足用户工程设计业务中工程勘察、协同设计、造价一体化、设计辅助评审、三维数字化移交等应用要求,全面支撑电网设计企业开展三维设计工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输变电及新能源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3)BIM基建平台公司将BIM技术与AI、物联感知、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采用“Web+移动端+大屏端”的展现方式,汇聚施工阶段关键数据信息,构建工地现场数字孪生模型。产品集成了丰富的数字基建施工管控组件,统一数据来源和标准,并支持用户灵活配置,通过组件关联和数据共享,实现“人机料法环测”的一体化、智能化管控,有效提升施工安全及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已服务百余项特高压、超高压等各类电压等级的智慧工地建设项目。(4)BIM智慧运维平台BIM智慧运维平台是依托BIM+GIS、无人机、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全面集成电网本体数据、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环境数据,建设线路、变电站、通道、环境信息的三维全息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巡检路径规划、无人机巡视、缺陷智能识别、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仿真模拟、故障预警,辅助决策优化,全面降低故障发生率,助力电网运检管理的降本增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业务,利用公司研发的BIM平台及相关软件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规划、设计、咨询、运维等业务,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相关市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工程应用示范。在电力行业,公司现已构建了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资质认证范围覆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多个领域,可面向送变电工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充换电站(桩)、智能微网等业务领域,提供规划咨询、工程勘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综合能源业务方面,公司面向园区、工业企业、公用建筑、数据中心等客户群体,以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建设为基本原则,综合冷、热、电、气等负荷需求,为用户提供涵盖能源供应、能源运营以及能源信息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储能方面,公司基于对电力行业的深度理解与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分析,可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储、风光火储、调峰储能、调频储能等规划设计服务。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业务以“平台驱动业务拓展”为战略目标,基于自主BIM平台进行行业资产可视化管理及数字化应用服务,服务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1)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基于多样的传感手段建立感知网络,实现对电网运营、用户用能、公共设施安全运维等场景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面向各类能源供应商、能源服务商、工业园区、用能用户提供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交易、能源消费、能源管理等多元化能源服务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含云售电平台、配售电一体化平台、安全监控管理平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智能运维调度管理平台、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2)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是基于自主研发的BIMWise技术底座,将BIM/GIS、物联网、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交通、港口航运业务融合,以平台化、智能化、一站式、全流程的建设思路,助力各领域企业搭建智能化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主要产品包括智慧基建工程管理平台、智慧港口平台、机场平安工地数字化管控平台、资产可视化管理平台、集群桥梁健康监测管理平台等,业务范围横向贯通设计、造价、施工、管养等各环节,专业覆盖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等诸多领域,为客户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3)水利资产数字化应用水利资产数字化应用是基于国产自主化技术平台,以“全方面感知、全方位展示、全业务判断”作为总体目标,以“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挖掘、智慧应用”为建设方向,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确化决策为路径,综合利用云计算、遥感、5G、BIM+GIS、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维仿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水利综合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期管理平台、水利工程运行期管理平台、数字孪生流域应用系统等。4、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大数据应用业务依托自主BIM平台、IoT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平台,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征信、能源数据分析、用电行为分析等电力垂直细分领域大数据应用,培育公司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包括面向电力垂直细分领域的煤改电大数据智能平台、电力大数据征信系统、电力大数据分析平台、电力物联网智能平台等产品,双碳智慧应用包括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碳资产管理平台等产品。5、数字教育数字教育业务主要围绕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开展BIM专业培训、认证、竞赛、评优以及海外培训交流,为公司BIM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国内外销售进行前期推广,获得客户的预认可。数字教育业务将以公司多年积累的行业用户资源为抓手,打通垂直行业培训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建立业务生态闭环,强化公司在电力、交通、水利行业产品和专业技术的品牌影响力,挖掘市场需求,促进与其他业务体系的协同发展。(四)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1、盈利模式公司以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用户,通过提供BIM软件产品、智能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及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等获得收入和利润。2、研发模式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采用业内主流的IPD(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研发模式。具体而言,基于公司产品集中运用多学科多专业技术且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应用的特点,公司建立了以“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为核心的研发架构,将用户所处行业的专门技术与可复用的底层技术平台相结合,强调研发工作在跨部门和跨团队之间的协作。其中,平台研发中心负责底层技术的研发工作,底层技术是公司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根据用户需求归纳的可以复用于多个业务场景及产品的核心技术,如DH3D、DHGlobe等。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中心下设若干产品研发小组,负责针对各行业领域进行研发工作,并最终由产品团队交付商业化产品。公司的研发流程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收集与分析、研发项目立项、制定研发计划、项目定期跟踪评审以及项目验收总结等阶段。3、采购模式公司在软件产品、基础平台研发过程中需要采购的主要为软硬件设施,以及在软件产品部署过程中外购的少量硬件产品。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采购流程,供应商经过资质审核、内部评审、商务谈判等环节,入围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在采购环节,遵循至少有三家合格的供应商进行竞争性谈判的原则,数额较大的采购会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同时,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并对数额较大的采购进行专项审计,规范公司的采购管理。4、营销模式公司通过各地分支机构的设立,建立了覆盖全国及部分境外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通过定向客户拜访和销售、开展用户大会、线上线下培训会、参加行业展会等多种方式向各终端用户推介产品及服务,通过投标方式或者商务谈判方式获取订单。(五)市场地位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工作和在电力行业的积累,拥有了自主BIM核心技术以及完整的业务体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进行平台技术的迭代更新,保持核心技术平台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不断完善更新“三维设计核心算法库”,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当前,公司BIM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在电力行业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BIM设计系列软件包括输电线路设计、电缆设计、配网设计、变电设计以及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诸多产品,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覆盖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各专业软件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电力设计企业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并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与验证。其中,三维输电线路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同时,公司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电力能源行业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公司凭借自主可控BIM核心技术,以基于BIM的三维设计为切入点,将BIM技术应用在电网资产建设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电网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电网工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付、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过程管控以及资产运行维护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了BIM在电网工程建设全周期的贯通,真正实现BIM核心价值,为公司打造“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构筑了较高的商业壁垒。(六)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始终围绕“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这一核心战略目标,深耕BIM平台及软件、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核心主业,持续推进自主可控底层平台和软件产品的研发创新,坚持稳重求进,着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904.94万元,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631.34万元。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工作如下:(1)BIM平台及软件方面:公司始终将自主研发BIM平台及软件作为战略发展的核心,紧密围绕用户需求驱动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升级Engine系列底层技术平台,其中GIM引擎平台(GIMEngine)新增了量测、激光点云功能模块,显著提升用户空间数据获取、使用和分析效率;新研发BaseEngine平台,是一款集中式的身份管理认证、单点登录(SSO)平台,高效管理用户身份和权限,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坚持科技创新,全新升级三维设计平台,提高平台的长线路工程及专业间协同设计效率、特高压工程设计精度及工程数据的应用效率,全面服务特高压工程高质量建设;陆续发布电缆三维设计系统、光伏电站三维设计平台新版本及输电线路不平衡度计算软件、防雷评估计算程序、VR辅助勘测设计平台(SLWVR)等多款新产品,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公司设计软件竞争力和市占率。持续开展行业大语言模型(LLM)技术应用研究,在智能问答、Agent任务智能助理及工作流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公司终端产品研发提供AI技术支撑。同时,公司积极响应信创国产化号召,全面布局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设计软件研发,推进BIM软件与国产自主品牌的兼容互认,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石。(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依托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以及专业的技术实力,应用自主研发的三维设计系列产品,深入开展电网设计咨询等相关业务,持续加大电力业务及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市场开拓,为客户提供从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电力服务。以国家低空经济政策为抓手,积极拓展无人机勘测业务,综合集成无人机飞行器、遥感传感器、遥测遥控、通信、导航定位和图像处理等多学科技术,通过实时获取目标区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快速完成遥感数据处理、测量成图、环境建模及分析,精准完成勘测业务以满足各类工程项目的需求。大力拓展数据中心配套综合能源相关业务,发挥公司电力业务优势,为数据中心项目提供用能规划、新能源设计以及能效管理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服务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充分开拓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重点聚焦高速服务区、大型商超及文旅景区、公交场站、物流场站等大型物流枢纽,依靠自身在数字化建设运营、能源行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积累,为客户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数字化运营为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加快“光储充一体化”、“光储直柔”、“交能融合”等场景构建,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关项目已在北京、宁夏、广东等落地。(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深入挖掘不同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需求。在智慧能源领域,公司承建“电网生产管理系统项目”,全力支撑客户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枢纽平台,为电网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结合当前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及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研发分布式源网荷储、虚拟电厂等软件产品。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加速布局智慧港口与机场的数字化市场,创新推出全国民航机场设施健康智慧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机场道面沉降、道面结构、道面环境、边坡稳定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与可视化管理。在智慧水利领域,公司对水利工程智慧建设管理平台、智慧水库数字孪生平台以及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三大系列产品持续研发升级,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全面智能化覆盖。(4)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数字教育方面: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重要补充,在报告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在能源大数据分析领域,通过不断优化碳卫星数据同化算法,对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冬季清洁取暖监测服务平台等进行持续研发升级,逐步完善了碳浓度数据反演模型与数据质量,提高了碳卫星有关碳浓度与碳通量等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在数字教育领域,公司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实施中非职业教育共同建设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专业职业院校、企业、产业市场需求等办学优势,利用优质国际项目资源和国际合作实践及培训管理经验,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卢旺达积极推动共同建立中非电力丝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加强中卢乃至中非在电力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数字化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主要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股) 持股比例
1 江春华 8,481,000 20.19%
2 智汇创投 7,500,000 17.86%
3 罗新伟 5,684,000 13.53%
4 方文 5,684,000 13.53%
5 陈显龙 4,421,000 10.53%
6 陈晓龙 3,158,000 7.52%
7 胡宝良 3,158,000 7.52%
8 杨志鹏 1,297,000 3.09%
9 牛仁义 1,266,000 3.01%
10 肖成 250,000 0.60%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