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建工修复
  • 企业英文名: BCEG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300958.SZ
  • 注册资本: 15673.657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3-29
  • 大股东: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持股比例: 41.91%
  • 董秘: 赵鸿雁
  • 董秘电话: 010-68611688
  •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潘高峰、闫志波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京顺东街6号院16号楼3层301
  • 概念板块: 环保行业 北京板块 创业板综 融资融券 QFII重仓 微盘股 新型城镇化 土壤修复 国企改革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7-11-09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10566840059XP
  • 法定代表人: 路刚
  • 董事长: 路刚
  • 电话: 010-68611688
  • 传真: 010-68096677
  • 企业官网: bceer.bcegc.com
  • 企业邮箱: ir@bceer.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京顺东街6号院16号楼
  • 邮编: 100015
  • 主营业务: 提供环境修复综合服务,主要包括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技术咨询与运营服务等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检验检测服务;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服务;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工程技术服务(规划管理、勘察、设计、监理除外);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土壤及场地修复装备制造;土壤及场地修复装备销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技术进出口;环保咨询服务;环境保护监测;货物进出口;进出口代理;机械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租赁;仪器仪表销售;机械设备研发;建筑材料销售;建筑工程机械与设备租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建工修复300958)是环境修复综合服务上市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致力于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水环境、矿山、农田等生态修复,以及固废、危废的处置与循环利用。公司业务涵盖环境修复相关的咨询、设计、治理、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条。凭借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股东在工程建设和城市综合服务方面的产业链优势,为客户提供土壤污染防治系统解决方案、修复“产业协同”解决方案、资源再生解决方案和智慧环境管理解决方案,实现良好生态环境增值赋能,并积极探索棕地开发、无废城市、绿色园区等创新模式。公司牵头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在国内率先开展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牵头或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20余项课题。在“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中,累计承担项目课题数量在业内名列前茅。公司掌握20余项关键技术,满足多种类型的复杂污染场地修复需求,拥有180余项境内外专利授权,构建了综合全面的技术体系。公司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江三角洲等重点区域深入布局,业务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完成和正在服务的环境修复项目达300余例。承接实施天津农药厂修复项目、广钢白鹤洞地块修复项目、云南红云氯碱厂含汞盐泥处理项目、海豚橡胶地块修复治理项目、四川省会东县野牛坪大堰灌区农田土壤改良项目等国内标志性项目。公司还在广西落地环境综合管理服务模式,在浙江成功实践棕地开发服务模式,在云南探索固废利用+矿山修复的“以废治废”模式等。多项案例入选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名录,项目实施经验与服务能力在业内位列前茅。公司担任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单位。先后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全国环保优秀品牌企业、北京市模范集体、首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环境修复综合实力标杆企业、北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企业等荣誉。
  • 发展进程: 2007年10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商务局下发《关于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合同、章程及董事会人员组成的批复》(朝商复字[2007]1417号),批准建工发展与盈佰利共同签订的合资企业修复有限合同、章程生效,并同意董事会组成。修复有限据此取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商外资京字[2007]05474号)。2007年11月9日,修复有限取得北京市工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10000450031473),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且标注注册资本待缴。2007年11月19日,建工集团出具《关于投资设立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建投[2007]299号),同意建工发展投资设立修复有限。2008年2月3日,北京凌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验资报告》(凌峰验[2008]76号),修复有限已收到建工发展缴纳的注册资本600万元人民币现金和盈佰利缴纳的注册资本折合400万元人民币的港币现金。2008年2月4日,修复有限取得了北京市工商局换发的删除“注册资本待缴”字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实收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 修复有限全体股东建工集团、中持环保、红杉聚业、红杉盛业、国管中心作为发起人,以修复有限经致同审计的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143,903,998.53元折为9,600万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发起人按照各自在修复有限的出资比例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相应数额的股份,净资产超过股本总额的47,903,998.53元部分全部计入资本公积。2013年9月11日,修复有限召开2013年第六次股东会,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关于修复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方案的议案。2013年11月1日,北京市国资委出具《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对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拟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评估项目予以核准的批复》(京国资产权[2013]233号),核准修复有限拟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评估项目。2013年11月4日,修复有限全体股东签署了《关于设立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之发起人协议》。2013年11月14日,北京市国资委出具《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13]246号),同意公司设立的国有股权管理方案。2013年11月20日,致同出具《验资报告》(致同验字[2013]第110ZC0208号),确认公司各发起人的出资已足额到位。2013年11月26日,公司取得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110000450031473),注册资本为9,600万元。 1、2018年12月,建工修复增资2018年11月,建工集团、中持环保、国管中心、红杉聚业、红杉盛业和建工修复共同签署《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发行股份认购协议》,约定建工修复的注册资本将由9,600.00万元增加至10,699.24万元,增加部分由建工集团、中持环保、国管中心投入人民币14,999.99万元以溢价方式认购,其中,建工集团认购增资股份786.26万股,认购价款为10,729.17万元,中持环保认购增资股份244.27万股,认购价款为3,333.33万元,国管中心认购增资股份68.70万股,认购价款为937.50万元。2018年11月26日,建工修复召开2018年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建工集团、中持环保、国管中心以现金14,999.99万元认缴建工修复新增加的1,099.24万元出资额,增资价格为13.65元/股。根据北京国友大正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拟增资扩股涉及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项目资产评估报告》(大正评报字[2018]第172A号),评估基准日为2018年1月31日,建工修复在评估基准日持续经营状况下股东全部权益的账面值37,819.08万元,评估值131,000.00万元,增值额93,180.92万元,增值率246.39%。2018年11月7日,北京市国资委出具《关于对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增资项目资产评估予以核准的批复》(京国资产权[2018]166号),核准了建工修复经北京国友大正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大正评报字[2018]第172A号《资产评估报告》)的截至2018年1月31日为基准日的股权价值为131,000.00万元。建工修复就上述增资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于2018年12月14日取得了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建工修复的注册资本变更为10,699.24万元。2019年10月25日,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中汇会验[2019]4764号《验资报告》,经审验,截至2019年9月29日,建工修复已收到建工集团、中持环保、国管中心缴纳的新增注册资本10,992,359.00元,以货币出资。建工修复变更后的累计注册资本为106,992,359.00元,实收资本为106,992,359.00元。2、2019年10月,建工修复股权转让2019年9月23日,中持环保与青域知行签订《股份转让合同》,中持环保将其持有的366.41万股股份(占建工修复总股本的3.42%)以每股13.64584元的价格转让给青域知行。2019年9月27日,中持环保与嘉兴岚轩签订《股份转让合同》,中持环保将其持有的512.98万股股份(占建工修复总股本的4.79%)以每股13.64584元的价格转让给嘉兴岚轩。
  • 商业规划: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环境修复综合服务商,始终以成为人类宜居环境创造者为愿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环境修复解决方案。凭借深耕环境修复领域并具有行业技术积累的高素质专业化团队、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丰富的项目运营管理经验,致力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以及水环境、矿山、农田等生态修复,并积极拓展固危废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业务范围涵盖环境修复相关的咨询、设计、治理、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条。(一)主要业务公司提供环境修复综合服务,主要包括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技术咨询与运营服务等。具体而言:1、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提供的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涵盖项目技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后续风险管控及持续管理咨询等不同阶段,具体包括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水环境和矿山等生态修复、垃圾填埋场治理、高品质农田建设。(1)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公司开展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场地修复。场地修复指采用工程、技术和政策等管理手段,将地块污染物移除、削减、固定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动。(2)水环境修复与生态提升项目针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采用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水体污染、去除富营养化,重建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3)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对采石场、煤矿、金属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结合工程技术和生态手段,以植被-土壤系统的恢复演替为主要目标,构建适宜的生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磷矿等可利用矿的废弃地,利用“固废资源化+矿山修复”解决方案,打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生态融合产业,推动矿山修复后价值提升。(4)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填埋场调查、封场覆盖、防渗体系构建、渗滤液导排与处理、填埋气导排与处理、筛分与资源化处置、植被和生态系统重构等解决方案对正规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5)农田生态修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源头控制、农艺调控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生物技术、集成优化物理-化学-生物联合技术措施,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田安全利用模式,减少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输入、总量或降低其活性,从而降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风险,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2、技术咨询与运营服务公司提供的技术咨询包含环境修复行业前端的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修复项目过程咨询和环境应急咨询。公司提供的运营服务目前主要针对石油开采和冶炼企业产生的污油泥等相关固废、危废,通过水洗、热解、焚烧等工艺进行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油泥的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二)经营模式根据项目特点及客户需求,公司服务模式主要包括EPC模式(含IR-EPC模式),及其他模式:PC模式、RCM模式、TCS模式等,具体而言:1、EPC、IR-EPC模式IR-EPC模式即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工程总承包模式(EnvironmentalInvestigationandRiskAssessment-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在IR-EPC模式下,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前的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并与客户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承担项目整体的规划设计、材料采购、项目实施和管理,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全面负责,完工后将项目整体交付给业主。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及业主要求,IR-EPC模式下存在项目前期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服务不是由公司完成的情况,该种模式为EPC模式。2、其他模式(1)PC模式PC模式即专业承包模式(ProcurementConstruction),PC模式与IR-EPC模式的不同在于,项目前期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规划设计不是由公司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直接获得可实施的项目方案和技术参数。在PC模式下,公司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场地补充调查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并进行可行性试验后确定修复工艺设计,再根据工艺设计完成材料采购、项目实施和管理,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工期负责,完工后将项目整体交付给业主。(2)RCM模式RCM模式即风险管控与运营模式(RiskControlandManagement),指公司提供环境修复服务并在修复完成后持续进行风险管控和监测等运营管理,或根据业主要求及项目特点重点进行风险管控和运营管理。随着环境修复从单纯侧重工程治理逐步向源头修复与风险管控相结合转变,公司承接的提供长期风险管控和运营管理服务的项目逐渐增多。根据运营对象的不同,RCM模式下包括一般性风险管控项目和面向区域环境的综合环境服务项目。(3)TCS模式TCS模式即技术咨询服务模式(TechnicalConsultationServices),指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括环境修复行业前端的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修复过程咨询和环境应急咨询等服务。公司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过程中,综合运用高密度电阻、MIP、HPT等技术手段,为客户后续修复、区域/地块开发再利用规划等提供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指导项目实施和再开发工作。(三)修复行业发展情况“十四五”初期,在“双碳”战略下,国家颁布多项政策,对环境修复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无废城市工作方案、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政策的出台为环境修复提供了新机遇;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态共同体,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要求为修复目标的定位和修复方案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进而对行业从业机构提出更综合的设计实施能力要求。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对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要求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严防新增污染,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扎实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分阶段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盖。依法加强建设用地用途变更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联动监管,推动大型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适时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环境风险。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新的商业模式的实践为行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自2021年4月和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同意实施两批94个EOD试点项目,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EOD项目的实施试点与本导则的发布,为行业新的商业模式的落地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也将更加有利于行业空间的拓展,并推动行业内的竞争向更加综合的维度发展。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目标已确立,行业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将提高。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环境质量底线,落实自然生态安全责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源头预防,系统保护。健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精准科学,依法管控。聚焦区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精准科学施策,依法依规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明确责任,协调联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地方党委和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分工协作工作机制,提高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明确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降低大宗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综合利用率目标,为从业企业提出更高的探索方向和实践要求。为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磷石膏综合利用行动方案》,深入推动磷石膏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提出到2026年,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更加丰富,利用途径有效拓宽,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65%,综合消纳量(包括综合利用量和无害化处理量)与产生量实现动态平衡,建成一批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专业化龙头企业,在云贵川鄂皖等地打造10个磷石膏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链发展韧性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力、跨产业跨地区协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在开拓资源化利用新场景方面,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推动以磷石膏为原料生产水稳基层材料等路基材料、路基填料、路基加固材料、边坡绿化喷筑材料、胶凝型护坡材料、隔音屏障、充填材料、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材料等。扩大磷石膏在露天矿坑回填、井下充填、地下采空区充填等领域的综合利用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在道路交通、土壤改良、石漠化土壤治理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利用磷石膏进行土壤改良时,需对磷石膏中重金属含量以及改良后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推进环境治理行业的向上游延伸,建设绿色矿山,绿色开采及矿山环境生态修复“齐抓共管”。2024年4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8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参照绿色矿山标准加强小型矿山管理。矿山企业要落实矿山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方案,明确绿色矿山建设任务和进度,落实“边开采、边修复”等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依法开采的矿山,要执行最严格标准规范,严格落实绿色开采及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相关要求,全面做好减缓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地影响的措施。多渠道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2024年3月,《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到,202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4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67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44亿元,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安排40亿元。同时,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并安排120亿元。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4年4月,央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和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支持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加强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的金融支持,完善相关投融资模式。(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建工修复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环境修复业务的公司之一,成立初期即成功完成了多例曾备受社会关注的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多年来持续保持行业内领先地位。根据《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回顾与展望(2007-2017)》(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编制),收集的2012-2017年国内实施的286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中,公司获得66例项目,合同金额37.5亿元,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均排名第一。根据《2021年土壤环境修复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著)显示,2021年修复工程项目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建工修复位列上市公司之首。2023年公司再次荣获“固废细分领域(土壤修复)领跑企业”荣誉称号,这是自2014年以来公司连续第十年荣获该奖。自2021年上市后参与信息披露评价以来,公司连续2年均获评信息披露评价A级,并荣获中国证券报评选的“第二十五届上市公司金信披奖”。公司现已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全国200家示范企业中,公司是唯一一家入围的环境修复行业从业单位,同时,公司还入选北京企业联合会评选的“2023北京高精尖企业百强”、“2023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百强”名单。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第十五批环保企业信用评价中,公司再次获得AAA环保企业信用评价,体现了公司领先行业的守信意识、守信能力及守信表现;公司还获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AAA级信用企业、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AAA级信用企业、入选2023年度“北京市共铸诚信企业名录库”名单等荣誉。2024环联(第十一届)固废资源化论坛主论坛对固废处理各细分领域,在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环保企业授予“固废领域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建工修复获此殊荣。建工修复成立以来多方面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第一、业绩领先自公司承接我国第一个污染场地修复商业化项目(北京地铁10号线宋家庄交通枢纽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以来,相继创造了行业内多项突破:1、突破性完成多种典型污染场地的修复项目国内首例农药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北京红狮涂料厂土壤修复项目;国内首例焦化场地修复项目——北京焦化厂南厂区土壤修复项目;国内首例石化场地修复项目——兰州石化老硝基苯装置拆除及土壤修复项目;国内首例土壤和地下水联合修复项目——河北汽配厂Cr(VI)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场地调查及修复项目。2、承担多个大型污染场地修复项目(1)天津农药厂修复项目该项目为截至目前国内单标段最大项目,中标合同额17.27亿元人民币。该项目的特点其一为面积广、深度大,修复体量大;其二为污染因子多,土壤修复目标污染物21种、地下水修复目标污染物5种;其三为污染分布不均衡,不同区域和不同深度污染物交错分布;其四为项目周边人口密集度较高,二次污染防控标准高,因此对于修复工艺选择及现场监督管理有更高标准的要求。针对上述难点、特点,该项目大规模综合运用原位热脱附、原位化学氧化(高压旋喷、浅层搅拌)技术顺利完成修复,为行业大体量项目的大规模技术应用、多技术高效协同和场地安全智慧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马(合)钢修复项目马(合)钢中部片区污染土壤修复项目2标段是2022年全国较大的场地修复招标项目,公司中标合同额4.99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位于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场地修复工作是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一部分,是合肥市“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工程,也是安徽省已开工单体最大的土壤修复项目。项目创新实现了智慧化平台管理及工厂化运行模式,建立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治理效能。获得2022年度第二批“合肥市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和合肥市市政工程“庐州杯”奖。该案例入选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名录。(3)广钢地块修复项目该项目是典型的钢铁冶炼类场地污染项目,公司中标合同额4.399亿元。根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和土壤研究所编制的该地块土壤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土壤中超标的重金属有铅、硒、锌、砷、汞、铜、镍、铬8种,其中铅、硒、锌超标较高,铅最大超标倍数179.2倍;监测的16种多环芳烃中,存在超标的有11种,苯并(a)芘最大超标58.4倍。根据招标文件所载,待修复地块涉及1730m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182476m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基于该项目具有体量大、污染物情况复杂且污染浓度较高的特点,公司综合运用了热解吸技术、土壤淋洗技术、化学氧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现场多种技术和设备协同处理。首次在业内建立了“工厂化修复”的多技术协同处置系统。该项目入选《2019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名录》,对国内钢铁冶炼类场地污染修复技术应用标准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4)四川省会东县野牛坪大堰灌区农田土壤改良项目该项目为农田土壤改良项目,公司中标合同额约2.16亿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农田污染治理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项目采取植被清理、田块归并平整、钝化修复、污染隔离、客土取土回填、田坎与田埂工程以及作物替代种植等改良措施。安全利用率以修复后农田种植的农产品可食用部分为考核单元,可食用部分特征污染物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相关限制的要求。(5)连云港徐圩新区土壤改良项目连云港徐圩新区因紧邻黄海,土壤质地黏重且盐碱化不断加重,土壤综合地力减低,不利于作物生长。该项目涉及2400余亩土壤改良,公司在对项目土壤结构、环境指标以及土肥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制定科学高效的改良方案,恢复土壤的品质,为该区域今后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也为行业提供了大规模盐碱地土壤改良示范。此外,北京广华新城项目(合同金额总计4.8亿元)、云龙磷矿矿区修复治理项目(中标金额3.33亿元)、海豚橡胶地块修复治理项目(中标金额3.17亿元)也均为公司承接的业内大体量项目,体现和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修复工艺路线的优化与协同、修复装备的使用效率与安全、项目现场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管控水平。3、突破性完成罕见污染场地修复项目(1)云南红云氯碱厂含汞盐泥处理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罕见的汞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基于污染程度精准划分的多技术协同修复路线,针对含汞盐泥及高浓度含汞污染土壤开创性应用间接热脱附工艺修复,先后攻克进料计算、温度控制、停留时间和含汞尾气处理等难题,实现了修复过程和效果的精准控制及尾气的达标排放;针对中低浓度污染土壤,采用稳定化修复工艺,在场地修复的同时,实现汞资源回收再利用。2023年1月公司再次成功中标该项目二期工程,中标合同额1.40亿元,刷新国内汞污染场地治理为主的修复项目规模,也是建工修复以品质履约赢得市场的重要成果。(2)天津油墨厂地块修复项目该场地历史上先后涉及香料厂、油墨厂两家企业,香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二甲苯麝香、葵子麝香和酮麝香等污染物质。麝香污染是国家标准未收入的较为少见的污染物,由于麝香物质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不仅具有特殊刺激性气味,而且难以降解和修复。公司利用异位热解吸及风险管控系列技术填补了国内麝香类污染场地修复的空白。4、突破性开创行业内新的业务模式公司首创环境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成功引入棕地开发服务模式,探索性实践固废利用+环境修复的“以废治废”模式、环境修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等,业务空间逐步向高附加值延伸。2016年,建工修复作为联合体牵头单位承接了泰兴虹桥新型城镇化环境建设综合项目,在长江大保护示范江段,建设虹润湿地公园、虹桥四桥港风光带、长江美食公园等,结合环境改造与观赏及商业开发打造别致景观,助力当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滨江生态休闲特色城市。2021年,公司承接海口云龙磷矿矿区修复治理项目,将磷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地下水、土壤、植被等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环境风险的磷石膏,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与老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径,实现“固废利用+矿山修复”产业的跨界协同。在上述项目良好履约的基础上,公司陆续中标多个矿山修复项目,其中2023年6月,公司中标5.38亿元“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桃树村委会磷矿生态修复项目回填区施工总承包工程”,2024年1月,公司中标3.70亿元“云南云天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海口磷石膏无害化处理项目EPC总承包工程”。第二、技术领先1、多项应用技术获得国家及行业权威机构认可近五年来,公司多项应用技术获得国家及行业权威机构的认可,其中:2019年,污染土壤双轴混合搅拌异位修复技术被认定为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污染土壤双轴混合搅拌异位修复技术、土壤及地下水浅层搅拌修复技术、注入井原位修复技术、土壤及地下水高压旋喷原位注射修复技术、宝山南大地区41-07地块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原武汉染料厂生产场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工程、广钢白鹤洞地块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共计4项修复技术、3个修复工程入选《2019年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名录》,入选技术及工程数量居当年参评单位之首。2020年,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注入井-原位化学氧化(IW-ISCO)分层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浅层搅拌-原位化学氧化(LSM-ISCO)精细化分区修复技术、复杂污染场地高压旋喷注射-原位化学氧化(HPRI-ISCO)成套精准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土壤异位直接热脱附(E-TDU)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土壤异位间接热脱附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六价铬异位还原稳定化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场地电加热-热传导式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等七项技术被认定为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原位传导式电加热脱附修复技术、云南红云氯碱有限公司含汞盐泥处理工程入选《2020年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名录》;同年,清华大学、建工修复等单位所完成的“复合污染土壤低扰动多维协同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0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污染场地受污染建筑渣块一体化快速清洗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复杂有机污染场地燃气加热原位热脱附治理技术、有机污染场地气味抑制设备等三项技术被认定为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复杂有机污染场地燃气加热原位热脱附治理技术、污染场地受污染建筑渣块一体化快速清洗以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和芜湖新兴铸管弋江老厂区5#地块土壤修复工程入选《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名录》。2023年,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以下简称“《目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配套编制了《目录》技术依托单位名单。建工修复“污染砂性土壤快速分选淋洗一体化装备”成功入选,并被评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推广技术。“污染砂性土壤快速分选淋洗一体化装备”是公司依托国家863课题,历时9年自主创新的重要技术成果,至今已先后研制更新了5代产品,构建起一整套技术标准和专利体系。公司自主创新成果“复杂污染场地高压旋喷注射—原位化学氧化成套修复技术”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获评土壤和生态修复领域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公司“污染场地模块化水平阻隔系统”和“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原位碱解修复技术”2项成果成功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5部门公示的北京市第十八批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名单,被认定为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新服务。2024年4月,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选的《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正式发布,建工修复3项工程入选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1项技术成果入选生态环境保护实用装备名录。2、部分技术经第三方认定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十余年修复项目的经验积累,公司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包括化学氧化/还原、热脱附、原位热脱附、气相抽提、土壤淋洗以及固化稳定化等修复技术,其中部分技术经第三方认定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11月,“钢铁冶炼场地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耦合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经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鉴定,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构建了针对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破碎筛分+土壤洗脱(淋洗)+热脱附+固化/稳定化”耦合修复技术链,并形成了针对复合污染土壤的洗脱(淋洗)和热脱附预处理关键工艺参数,可显著提升修复效率、降低成本。2020年11月,“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连续管式原位注入技术及装备”经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鉴定,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修复提供了一种高效、实用和经济的钻注一体化技术和装备,具有集成度高、自动化能力强等优点。2024年6月,“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绿色修复关键技术与功能材料研究及应用”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鉴定,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研发了绿色氯代有机物修复技术,形成了场地氯代有机污染羽(DNAPL)精准刻画方法、绿色Bio-ISCR材料及其化学生物协同技术、高效精准注入技术/装备及高效化学氧化工艺设计、修复监测和调控技术整套解决方案,为解决我国复杂氯代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治理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3、多项技术获得省部级、市级、行业科技奖项基于大量典型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及重大修复项目的实施,公司技术体系得以不断升级,通过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成果累积,相关技术成果已获得多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省市级科学技术奖及其他行业奖项。2023年,“地下水污染精准识别与系统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土壤—地下水污染电法精准刻画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山东省环保产业环境技术进步奖”。2022年,公司“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基于有机固废协同利用的Cr(VI)污染生态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污染土壤修复及生物毒性调控”项目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参与多项标准制定结合公司技术研发、技术实践应用与改造、装备设计与升级,发挥公司修复项目实施与管理经验等优势,公司始终基于我国土壤修复与风险管控的技术水平现状与先进技术装备发展需求、国家和地方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最新管理要求及思路等,积极参与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公司累计主/参编标准、指南、工法等50余项,其中38项已发布实施。公司参编的《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2019)有助于加强污染地块环境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作;公司参编的《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HJ1165-2021)对于规范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建设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参编的《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13部分:独立焦化企业》(GB/T32151.13-2023)有助于夯实我国碳排放管理的基础,助力行业实现碳达峰的目标,降低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研发能力领先1、技术与研发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团队为公司在环境修复领域前沿技术创新与实践提供了核心动力,确保公司在未来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技术研发人员中本科学历77人、硕士学历104人、博士及以上学历2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62%,144名技术研发人员获得中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研发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杰出工程师青年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首都市民学习之星”、“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多项荣誉。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书鹏,基于20余年环保从业者经验,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之一,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关于推进环境领域职业资格建设的建议,2024年5月,环保工程师注册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执业工作迈出重要一步,为规范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保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及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依托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牵头/参与了40余项由科技部、原环保部、北京市等官方机构批复的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占比超50%。在“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国家重点专项课题中,公司获批参与了10余个项目/课题的实施,牵头完成了3个项目,充分展示了在修复行业中的科研领先地位。目前,公司参与的多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顺利通过课题/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为推动行业、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打造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司牵头建设了污染场地修复领域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与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土壤修复领域头部科研单位的共建合作,定位于打造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源头与智库,未来将建设成为面向世界、引领行业的核心技术研发高地。依托实验室开展持续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形成适合我国污染场地特征的关键修复技术系统,为公司保持技术领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检测技术领域,公司已成功取得中国计量认证(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双重认证,标志着实验室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管理体系的规范性方面达到了国家和国际认可标准,为公司技术服务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同时,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CNAS能力验证提供者(PTP)资质,具备对实验室技术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能力,标志着机构能够在土壤检测领域内提供权威、公正的服务,对于提升实验室的社会公信力、促进技术交流和行业监管具有重要意义。4、借力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赋能前瞻性技术研发战略2023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微生物修复将在未来得到更多的重视。公司在站博士后带领研究团队针对目前国内外有机污染物降解微生物驯化流程复杂、耗时长,市售菌剂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一地一剂”的治理理念。该理念融合了“自上而下”有针对性地操纵自然群落组成、“自下而上”合理设计与构建合成群落的菌剂构建策略,通过构建有机污染物降解微生物菌种库,结合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并利用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推出针对性微生物菌剂产品,为实现污染场地有机污染高效去除提供技术支持。第四、项目管理水平领先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GIS、VR等技术,通过厂区视频安全网系统、用电监控系统、人脸识别与定位系统、扬尘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及恶臭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场地空间全时全方位封闭管理、场内人员识别与作业安全防护,以及现场扬尘、噪声、异味实时监测与管控的及时与有效。结合项目实践建立了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旨在通过数字化赋能标准化,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公司实现跨越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并进一步在行业内建立土壤及地下水全周期管理的“数字档案”,为十四五期间,土壤污染防治新阶段中的四大行动——保护、预防、管控、修复,提供实时的、可追溯、可持续的分析数据,提高土地整治的统筹管理能力。2022年,公司自主研发的“生态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在科技部主管下中国技术创业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共创杯”全国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施工组一等奖,展示了公司智能建造技术发展水平,成为修复行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2023年度公司收到云南海口工业园区云龙磷矿项目、安徽合肥马(合)钢中部A区、C区片区污染土壤修复项目2标段、郑州兰博尔老厂区地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项目EPC工程总承包、南京原煤制气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业主发来的表扬信,高度称赞公司项目团队用科学精准的技术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以专业敬业的履约精神打造服务标杆。(五)公司上半年业务发展2024年上半年,公司回款周期延长,对公司现金流产生一定影响,面对环境的变化,公司突出重点,主动谋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24年上半年,公司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强化政治引领,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切实履行管党治党监督责任,强化作风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积极配合党委巡察工作,紧密围绕落实“十四五”规划,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发展目标,坚持党建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上市公司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为修复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大多元业务领域拓展力度。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业务拓展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累计中标多项大宗污染固废类项目,并成功落地磷石膏运营类项目,不仅增强了公司在固废利用和矿山修复领域的专业地位,也为地区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志着公司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与地方政府的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中标生态环境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对公司在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业绩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公司还围绕水环境、填埋场、农田及盐碱地利用、区域生态修复等项目,提供了全过程的技术支持,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公司持续关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并通过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等,探索投资带动类项目的落地,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积累。针对市场需求和工程实际,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相关科技计划,聚焦场地精细刻画、微生物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材料和工艺研发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上半年,公司申报省部级科技奖项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2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6项并发布4项,行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此外,公司积极开展小试、中试、技术调研等活动,为项目提供样品分析、技术优化、质控和航拍测绘服务,有效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应用和积累。在资质方面,公司获得了CNAS17043能力验证提供者资质,维护了CNAS17025和CMA检测资质,并有效管理了200余台套实验室仪器设备。2024年7月,公司通过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服务认证”,认证服务等级为一级,证书编号2024-001,成为全国首家通过一级认证的环境修复从业单位。持续推进项目标准化管理。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进项目标准化管理,以项目履约为核心,加强安全生产、施工生产、商务合约和设备物资管理,确保事业部各部门协同高效运作。安全管理成效显著,无重大安全事故和环境违法事件。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和项目结算,有效降低履约风险,提高风险防控和合法合规管理水平,增强项目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效益最大化。提升企业管理,促进高效运营。财务管理方面,持续加强业财一体化信息化建设。加强了资金管理和融资管理,推动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优化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保障了资金安全。通过保持宽松的授信额度,公司确保了经营的灵活性和资金的流动性。同时,公司优化调整了融资结构,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信息化建设方面,利用ECO系统助力高质量信息化项目建立,并积极开发生态软件,推进无人机专业作业,提高了公司在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影响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优化了人才配置,助力人才发展,加大了青年员工的培养力度。同时,公司坚持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联动,激发了高绩效行为,并建立了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全面实施了企业年金计划。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主要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股) 持股比例
1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5,687,152 61.39%
2 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 11,613,770 10.85%
3 天津红杉聚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8,982,456 8.40%
4 天津红杉盛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6,175,439 5.77%
5 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 5,739,654 5.36%
6 嘉兴岚轩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5,129,768 4.79%
7 苏州青域知行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3,664,120 3.42%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