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万集科技
- 企业英文名: VanJee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翟军
- 上市代码: 300552.SZ
- 注册资本: 21313.3112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6-10-21
- 大股东: 翟军
- 持股比例: 41.02%
- 董秘: 刘明
- 董秘电话: 010-59766888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罗军、安小梅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2号院2号楼5层523-4室
- 概念板块: 软件开发 北京板块 富时罗素 创业板综 深股通 低空经济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星闪概念 数据要素 激光雷达 电子车牌 ETC 边缘计算 华为概念 车联网(车路云) 无人驾驶 智慧城市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94-11-02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10810114488XN
- 法定代表人: 翟军
- 董事长: 翟军
- 电话: 010-59766888
- 传真: 010-58858966
- 企业官网: www.wanji.net.cn
- 企业邮箱: zqb@wanji.net.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院中关村软件园12号楼万集空间
- 邮编: 100193
- 主营业务: 从事智能交通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工程安装、售后服务业务
- 经营范围: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无线数据终端、车联网终端产品、车载无线终端产品、机动车检测、光电子产品及雷达、车用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产品、微电子产品、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系统集成;产品设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产品安装;专业承包;销售自产产品;技术进出口;以下项目限分支机构经营:生产加工(装配)智能控制系统、控制仪表系统、载波通信传输设备、通信发射机、接收机、公路交通数据采集器、车载电子标签(OBU)、路侧读写单元(RSU)、自动化计量设备。(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万集科技、股票代码:300552)成立于1994年11月2日,是专业从事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历经廿余载的研发积累和实践经验,公司在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及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了车路两端激光雷达、V2X车路协同、智能网联路侧智能感知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ETC、动态称重等多系列产品,为智慧高速、智慧城市提供全方面综合的解决方案、系统、产品及服务。 公司在北京、武汉、深圳、苏州建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在北京顺义区建设了42500平米的现代化科研生产基地,拥有CNAS认证实验室和产品测试中心。公司在全国设立六大分子公司、事业部和32个地市级技术服务中心,凭借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体系、紧密支撑的研发生产机构,为客户提供实时、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2030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等科技项目。“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项目”、“工信部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项目”。公司是北京市科委认定的首都提升计划工业设计领军机构、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北京市经信局认定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同时是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北京市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单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试点单位。 公司拥有建筑企业资质、乙级测绘资质、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和产品研发体系CMMI5认证,并通过了ISO9001、IATF16949、ISO14001、ISO45001、ISOIEC27001等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获得了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四个一批工程企业”、“中关村高成长企业TOP100”、“中关村瞪羚计划重点培育企业”等多项荣誉,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励。 公司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积极吸纳人才,为产品性能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万集科技拥有一支800余人的研发团队,研发占比45.53%,公司累计主导或参编标准76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47件,其中发明251件,累计授权软著243件,激光雷达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354,V2X智能网联有效专利89项。 公司拥有强烈的使命责任,志在通过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改变人类出行方式,成为服务于全球的世界级企业。在这一使命的指引下,公司持续迸发出蓬勃活力,并在长期发展中使之不断得到延展和升华。
- 商业规划: (一)所处行业情况公司属于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行业。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正构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我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数字交通,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出行服务、车路协同等重点领域,引导智慧交通、数字交通产业化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多项政策的推动下,高速公路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成为当下公路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2024年5月1日,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推进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自2024年起,通过3年左右时间,支持30个左右的示范区域,打造一批线网一体化的示范通道及网络,力争推动85%左右的繁忙国家高速公路、25%左右的繁忙普通国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2024年7月25日,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下发《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第一批)公示》,此次名单包括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和四川省,覆盖范围较广。与此同时,国家设备更新预计将会带动交通行业设备的大规模替换更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其中重点包括支持交通运输设备的更新。2024年6月7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推动新一轮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换代,支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市场蓄势待发,由过去碎片化和孤岛化的小规模市场,迅速走向规模化、批量化和标准化的蓝海市场。2023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并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L4+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推动了车辆、道路与云计算之间的协同进步,对道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智能网联城市端应用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6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组织专家对首次集中申报的方案进行了初审和择优评审,研究确定了9个进入试点的联合体。下一步,四部门将加快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本次应用试点从“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和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应用两个维度开展更加深入的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通过城市级的规模化应用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加速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推广演进。2024年7月3日,五部委《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等20个城市(联合体)入选,标志着“车路云一体化”进入规模化落地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此政策的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实践和驱动引擎。根据2024年3月1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信息,我国已经建成一批智能网联新型基础设施,完成3000余个路口智能化改造,安装一万余套各类路侧设施,完成约50万个5G基站,实现道路信息的实时感知和有效通信。双智城市建设向规模化示范城市迈进,城市智能网联建设将由碎片化转向全域大规模推广,给智能网联建设注入了新的驱动力。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交通的重要支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住建部近年来推进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强调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的城市更新行动,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设施、推进数字基础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城市发展。同时,汽车产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与城市融合发展,共同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协同进步。“双智试点”城市已初步形成,通过双智城市实现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与汽车产业转型的紧密结合,未来双智城市建设将向规模化示范城市迈进。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演进,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1、主要业务概述公司本着从“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的国家发展总基调出发,基于在交通行业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积淀,充分理解交通行业的客户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智慧城市等方向不断突破传统、追求创新。公司围绕“车”和“路”构建泛在感知业务生态,以人工智能、车路协同、数字孪生共性技术为基础,形成物联网全域融合感知、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跨域资源共享与交换三大核心驱动能力。主要业务可概括为5大事业部、2大基础支撑体系、2类业务组团、2个营销体系。其中,5大事业部包括智能网联事业部、激光产品事业部、汽车电子产品事业部、ETC产品事业部、称重产品事业部;2大基础支撑体系包括北京、武汉、苏州、深圳的研发体系以及全国32个地市级技术服务中心的客户服务体系;2类业务组团包括18个分子公司和智能ETC等创新业务;2个营销体系包括国内业务营销和国际业务营销。2、车路云一体化主要产品及用途(1)路生态(2)车生态3、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产品+服务”的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产品及系统销售和服务提供。公司向客户销售智能网联、激光雷达、汽车电子、ETC、动态称重等相关产品及配套软件或平台系统,并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技术培训等流程,最后经过验收合格,取得对方的完工验收单,收取项目合同款,获得收入与盈利。此外,公司根据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更新与升级。(三)报告期业务经营情况分析2024年半年度,受益于数字中国智慧交通的建设,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779.8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8%,公司专用短程通信收入稳步增长。报告期内,随着车路云一体化及高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相关政策的发布,公司为应对下半年车路云一体化及高速公路业务的展开,在报告期内加大了市场拓展力度,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同时,主要由于专用短程通信业务市场环境竞争加剧,部分产品价格的下降影响了其毛利率以及整体毛利率下降。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经营情况如下:1、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方面,公司经过多年技术创新、产品转化、方案应用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实践落地,具备了“车、路、云、网、图”全方位技术能力,建立起了“规划-建设-应用-科技创新-标准规范”的车路云完整生态链。公司在感知、通信、计算、平台等方面,持续强化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全息立体感知、实时动态数字孪生、车路云多要素协同等核心能力,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提供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协同辅助驾驶、协同安全预警等服务。在感知层面,公司已经在多地实现了不同等级的道路感知系统建设,满足自动驾驶汽车、辅助驾驶汽车、网联汽车对道路感知系统的不同需求,对各地区路侧智能化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在通信层面,公司在报告期内量产了分体式车载智能终端,为行业后装车辆V2X大规模上车提供了优选方案。在平台层面,公司智能网联云控平台,积极赋能车端、道路管理和数据服务,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车路协同服务,为运营单位提供运行监测、车辆监管、运维管理等服务,为测试机构提供测试评价平台服务。在数据构建层面,公司对交通数据进行采集与整合,构建了交通场景数据集,通过场景智能化生成、加速测试等技术,打造场景高覆盖、测试可加速、工具可协同、评价可互信的大型自动驾驶测试评价系统,应用到自动驾驶测试中,目前已在同济大学自动驾驶测试场等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在方案应用层面,公司在城市端发布了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测试场、智慧交管三大系列方案,为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应用赋能,同时兼顾城市精细化治理应用。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各地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市场工作,中标了深圳科技大学自动驾驶测试场项目、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等项目。在高速端,公司发布了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项方案,按照《公路工程适应自动驾驶附属设施技术规范》的要求,积极支持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建设,重点开展的项目包括京港澳高速收费站智慧化项目、潼湖隧道智慧化项目等。2、传统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广ETC车路协同系列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以适应交通运输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的需求。ETC车载产品方面,公司深度参与多省业务模式创新,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单片式OBU产品先后在北京、江苏、广东、河北等省份开展直播销售,进一步扩大了产品市场份额。同时,语音播报OBU产品需求大增,已在北京、青海、安徽等省份上市销售。公司首创的摩托车OBU,创新性地采用了三段一体柔性设计,能够适配市场上多样化的摩托车型号,同时具有IP67防尘防水等级、防拆、超长使用寿命等特点,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量产并销售。ETC路侧产品方面,公司积极响应数字化转型及国产化相关政策,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开发出具备信息精准采集及发布能力的ETC信息服务天线、ETC信息服务终端等产品,以实现交通突发事件信息的精准推送和伴随式出行服务。新产品采用鸿蒙操作系统,硬件国产化率超过85%,实现自主可控。报告期内公司开发多种解决方案,在收费稽核方面,数字化稽核解决方案形成ETC门架精准感知、作弊车辆精准推送、稽核工单自动发起+协查+审核的闭环解决方案,一站式解决稽核难题。在基础数字化转型-智慧扩容方面,公司新增开发智慧服务区方案和服务区智算一体机,有效帮助管理者实现基础运营、安全监管、信息发布、科学经营四大目标。在安全增效方面,公司新增开发ETC长大桥隧运行监测、ETC路网监测运行监测等方案,通过ETC+数字孪生+车辆仿真+事件检测等技术,用低成本方式实现关键场景的车辆安全驾驶服务,为管理者提供高效的管理服务。目前,上述解决方案在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省份新增项目落地。报告期内,为响应高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公司加快应用新一代信息采集、智慧分析与处理系统,推进实施数字化管养系统、运行监测预警平台、数字治超及大件运输全链条监管系统建设,构建基于超限超载基础数据的智慧交通大脑,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推动基础设施安全增效。公司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省级入口治超联网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省界综合管控方案、高速公路入口疏堵系统等项目在山东、河南、重庆、安徽、陕西等地实施,有效提高了安全风险识别预警、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能力,提升道路信息化水平,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改进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水平。3、车侧业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方面,公司积极推进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在传感器感知套件开发、域控制器软硬件开发、真实测试场场景仿真、车路云一体化赋能自动驾驶等方面工作。公司打通了车路协同感知、车路云交通信息交互、车路云协同决策控制,实现了基于路侧的实时赋能场景(例如鬼探头、红绿灯共享、超视距感知)、基于边缘云的协同赋能场景(协同决策)、基于中心云的离线赋能功能-基于路端海量场景库的自动驾驶规控算法训练与测试。公司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积极与车企展开合作,加快实现车路协同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及产业化。车载激光雷达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推出半固态192线激光雷达,具有结构轻量化、工艺精简化、成本降低化等特点,能够实现多维传感器的外参标定和数据融合,提升激光雷达的收发效率和产品性能。公司与主机厂和自动驾驶公司进行192线激光雷达联合测试认证,并开展车载激光雷达自动化产线的搭建,为前装量产项目定点做好准备。公司提升硅基全固态激光雷达OPA研发进程,进行功能验证,实现更多技术突破。公司与自动驾驶企业、机器人头部企业、互联网企业及系统集成商全面沟通,在提升原有激光雷达产品市占率的同时,突破行业重点客户以及拓展新场景新行业应用。伴随CNCAP(2024)和五部委“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V2X即将迎来规模化部署,公司经过多年战略深耕,推出了C-V2X自研模组、自研协议栈、场景库以及多款车路两端通信终端等V2X全栈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赋能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并在多家主机厂、智慧城市、示范区取得落地实践应用。前装ETC方面,公司与重点车企进行长周期合作持续供货,并对前装ETC不断升级,以适应ETC支持车路协同的需求。4、全球化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与韩国代理公司ChasyRobotics拟共同成立万集(韩国)合资公司,致力于将万集激光规模化销售进入韩国机器人和汽车巨头公司。公司ITSLiDAR突破捷克、阿根廷、韩国、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南非、马来西亚等国家,将激光雷达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收费站内的激光车型分类(LiDARforTollingAVC)。公司成功搭建全球高速公路收费站车型分类数据库,并与墨西哥、西班牙、秘鲁、哥伦比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的高速公路运营商开展项目合作。另外,公司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如美国CES消费电子展、荷兰阿姆斯特丹交通展览会IntertrafficAmsterdam、亚太智能交通大会ITSAsiaandPacific,探讨公司激光雷达、C-V2X方案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落地应用,将公司WIM+LiDAR(动态称重+激光雷达)、全息路口V2X、智慧高速等场景解决方案在全球市场上进行推广。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主要股东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数(股) | 持股比例 |
---|---|---|---|
1 | 翟军 | 56,170,720 | 70.21% |
2 | 崔学军 | 6,478,800 | 8.10% |
3 | 北京银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 3,935,520 | 4.92% |
4 | 田林岩 | 3,228,480 | 4.04% |
5 | 北京银汉兴业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 2,361,280 | 2.95% |
6 | 上海承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1,574,160 | 1.97% |
7 | 刘会喜 | 1,345,440 | 1.68% |
8 | 朱伟轩 | 1,345,440 | 1.68% |
9 | 李少林 | 1,029,680 | 1.29% |
10 | 房颜明 | 343,200 | 0.43%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