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利德曼
- 企业英文名: Beijing Leadman Biochemistr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300289.SZ
- 注册资本: 54401.148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2-02-16
- 大股东: 广州高新区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6.35%
- 董秘: 张丽华
- 董秘电话: 010-84923554
- 所属行业: 医药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华兴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徐继宏、郑晓鑫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兴海路5号
- 概念板块: 医疗器械 北京板块 创业板综 预亏预减 预盈预增 辅助生殖 体外诊断 精准医疗 健康中国 基因测序 央国企改革 病毒防治 医疗器械概念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97-11-05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6000677198
- 法定代表人: 尧子
- 董事长: 尧子
- 电话: 010-67855500,010-84923554
- 传真: 010-67856540-8881
- 企业官网: www.leadmanbio.com
- 企业邮箱: leadman@leadmanbio.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兴海路5号
- 邮编: 100176
- 主营业务: 体外诊断产品、诊断仪器、生物化学品等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集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生产2002版分类目录:Ⅲ类:Ⅲ-6840体外诊断试剂,Ⅲ-6840-3免疫分析系统,Ⅱ类:6840-2生化分析系统,Ⅱ-6840体外诊断试剂2017版分类目录:Ⅱ类:22-04免疫分析设备(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24年05月28日);批发2002年版分类目录:Ⅲ类:6840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诊断试剂(含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23年08月26日);销售Ⅱ类医疗器械;销售自产产品;医疗器械租赁;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出租办公用房、出租厂房。
- 企业简介: 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曼)创始于1997年11月,于2012年2月16日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289。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和参考实验室,并顺利通过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体系考核。2013年12月,公司入驻“利德曼三期总部基地”。由生产区、研发区、生活服务区三部分组成的总部基地,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公司生化试剂日产量升至4000L。至今,利德曼已拥有10家控股子公司,并构建了全国性的经销商网络。遍及全国的业务组织使公司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更快地满足各地客户需求。我们时刻为客户和患者着想,保证随时出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地方。利德曼人一直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推动生物科学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利德曼人相信生命拥有无限潜能,我们愿意为这份崇高的事业贡献力量。
- 商业规划: (一)主营业务简介公司是一家在体外诊断试剂、诊断仪器、生物化学原料等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具备“生化诊断试剂检验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等资质认证,并通过TUV的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ISO13485: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体系认证。公司参考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并已进入JCTLM参考测量服务实验室数据库。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功入选“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行业领军企业”、“2024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百强”;公司继获评“2018年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后,通过“2022年度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字化车间)”认定。公司主要产品涵盖生化、免疫等体外诊断试剂、诊断仪器以及生物化学原料。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包括生化类、免疫类等诊断试剂产品;自产诊断仪器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生物化学原料领域产品包括生物酶、辅酶、抗原、抗体、精细化学品等。公司依托全国性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产品覆盖国内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科研院所、大学研发中心等机构客户。(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1、体外诊断试剂产品(1)生化诊断试剂公司生化诊断试剂产品丰富、覆盖面广,检测项目涵盖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血脂类检测、糖尿病检测、心肌类检测、电解质检测、胰腺类检测、离子类检测、肿瘤类检测、特种蛋白检测以及其他检测,公司是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生化试剂产品最全的企业之一。生化诊断试剂在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检测过程中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常规检测,为临床生化诊断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用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胰腺炎、凝血与纤溶障碍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公司生化试剂适配多款主流全自动生化仪机型,满足终端医疗用户生化检测需求。子公司德赛系统主营产品为德国进口液体即用型生化试剂,产品亦覆盖丰富的检测领域,涵盖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胰腺炎、凝血等主要疾病类型。(2)免疫诊断试剂公司免疫诊断试剂已取得71项产品注册证,为磁微粒化学发光方法学项目,包括心肌损伤及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炎症标志物、性腺激素系列、甲状腺功能系列、糖尿病相关标志物系列、肾功能标志物、传染病系列、生长激素、骨钙代谢系列等检测菜单,可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炎症、传染病等疾病的检测和辅助诊断。2、诊断仪器产品公司主要诊断仪器产品包括: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CI2000S、CI1200、CI1200P等系列产品,该系列诊断仪器是基于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与配套试剂盒组成检测系统,用于临床样本中的分析物的定性或定量检测。3、生物化学原料公司在生物化学原料领域产品包括生物酶、辅酶、抗原、抗体、精细化学品等各种试剂,应用范围涵盖生物科技、临床诊断和化工生产等多个方面。公司是国内极少数掌握诊断酶制备技术的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之一。全资子公司阿匹斯通过借助利德曼多年积累的体外诊断行业渠道、国内各级医疗机构以及科研机构资源,可以服务于体外诊断、临床诊断与医疗、生命科学、食品检测等专业领域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图:公司主要自产诊断试剂和诊断仪器产品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全自动化学发光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析仪CI1200疫分析仪CI1200P分析仪CI2000S生化诊断试剂产品免疫诊断试剂产品诊断仪器产品(三)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公司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发展,公司已建立完整、高效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及服务体系。1、盈利模式公司主要通过销售诊断试剂、诊断仪器以及生物化学原料产品取得销售收入,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产品销售及提供服务收入与生产成本及费用之间的差额。2、采购模式公司执行全球范围内自主采购的模式,结合各子公司的经营模式情况,进行采购。根据销售提供的销售预测结合产品的库存以及物料的供货周期,由计划提供的需求以及原材料的库存预警进行采购。公司部分子公司在销售“利德曼”产品的同时,也代理和经销其他国内外品牌的诊断产品。德赛系统部分诊断产品来自向德国德赛的采购,采购模式为德赛系统根据年度预算、历年销售情况、当年实际销售情况制定和实时调整产销平衡计划,并报公司批准后组织生产和采购。3、生产模式公司主要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订货合同和以往的销售数据,结合库存情况编制不同层次的生产计划。公司根据市场营销部反馈的客户需求以及以往的销量数据,建立安全库存预警。根据库存预警情况以及结合销售预测和库存情况,制定月度的半成品生产计划和每周的成品生产计划。通过合理均衡的生产规划,来满足客户的销售需求及市场增量的需求。4、销售模式公司采用“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经销模式是指公司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将产品销售给终端用户;直销模式是指公司直接将产品销售到终端用户。公司对拥有良好经销商渠道资源的地区,采取经销模式;公司在具备终端医疗资源优势并能提供冷链物流配送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区域采取直销模式。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经销模式销售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8,452.90万元,直销模式实现营业收入5,179.19万元,经销模式与直销模式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84.60%、15.40%。5、研发模式公司立足自主研发,拓展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合作开发模式,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建成以市场和客户需求驱动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成立了以研发、生产、销售和市场为主要成员的跨部门项目管理模式,对产品项目全生命周期(立项、研发、生产、注册和上市)进行全方位的管控,协调各方资源推进项目计划。产学研医的合作是公司以疾病诊疗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形式。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牵头多项省部级科技创新计划的研究课题,推动科研技术转化平台的搭建,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公司研发立足于服务市场、满足市场、促进市场、引领市场的发展方针,推进新产品的设计研发、现有产品迭代升级工作,提供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拓展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平台的合作,开发特色的诊疗套餐产品。公司研发中心基于公司产品生态链条的战略布局,已建立了多个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平台,包括生化和免疫诊断试剂开发技术平台、生化和免疫仪器开发技术平台、生物化学原料开发技术平台、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等。(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公司紧密围绕“十四五”战略规划和2024年度经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贯彻“降本增效、提质增效”的经营思路,积极应对体外诊断行业变化和诊断试剂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地,改进内部运营管理流程,精简优化人员和部门,有效落实降本增效、强化信用管控、防范经营风险等措施。报告期内,受诊断试剂集采政策落地执行导致公司产品销售价格下调,并叠加医保控费等因素,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22.6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79%;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减少、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对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等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10.13万元。体外诊断试剂业务仍是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体外诊断试剂业务实现收入29,726.20万元,同比下降22.06%,占营业收入比重的80.29%;诊断仪器(含配件及耗材)业务实现收入2,474.73万元,同比增长10.31%,占营业收入比重的6.68%;生物化学原料业务实现收入1,431.15万元,同比下降21.05%,占营业收入比重的3.87%;其他业务(主要为房屋租赁业务和服务)实现收入3,390.61万元,同比下降14.32%,占营业收入比重的9.16%。公司通过在溯源体系、产品性能、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市场应用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在体外诊断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包括:1、公司产品线和营销渠道优势逐步体现公司不断提高营销团队能力,深耕终端医疗机构用户,了解临床需求,深入产品临床价值建设。公司推进标杆市场建设,赋能经销商和终端用户。公司全面丰富生化诊断菜单,完善免疫化学发光检测菜单,升级迭代的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推进生免一体化发展。公司生化试剂可以适配多款市面主流全自动生化仪机型,公司不断拓展与国内外知名IVD厂商在诊断试剂和诊断仪器合作,满足终端用户多样化需求。公司通过积极参与诊断试剂集中带量采购,优化集采报价策略,逐步实现以价换量的目标。随着中国体外诊断生产企业近几年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海外市场对于国产厂商仍然有较大的机会,公司亦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品牌推广和学术推广相结合,终端用户对产品的认可度提升公司积极通过全国会议、区域学术会、线上营销、公众号推文、学术营销、专题沙龙、专家卫星会、产品推广会等多种形式,融合多品牌对产品进行深入宣传推广,拓展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大咖课堂和科研课程作为学术引领平台,以学术品牌影响力提高终端用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公司加强标杆医院学术建设、通过区域标杆城市学术会、学术共识推广会、提升区域品牌学术影响力,与KOL专家深入合作,提供个性化学术支持,积极推动“利德曼”、“德赛DiaSys”、“阿匹斯”等多品牌融合战略。3、公司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落实“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措施公司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发展,落实“降本增效、提质增效”等经营举措。在产品研发管线方面,研发团队科学制定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机制。在上游原料端,公司生物化学原料的研发和量产,降低试剂的生产成本,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风险。在生产环节,公司优化生产工艺,实施精益化生产管理,保障产品品质和降低制造成本。公司构建供应链管理和CRM系统数据管理功能,数智化助力经营科学决策。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人员和组织精简方案,内部决策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公司持续秉承稳健、合规的经营理念,防范经营风险,完善风控体系。在国有控股股东资源优势的赋能下,公司品牌推广、业务拓展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4、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发展及政策因素(1)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早筛、早诊、监测预后以及精准医疗需求驱动我国体外诊断市场长期快速增长,不仅检验的范围日益扩大,所运用的分析技术亦愈见多样化,体外诊断行业在试剂、仪器系统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发展。作为塑造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之一,体外诊断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组成,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银发群体催化诊断的内生需求,同时,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疾病诊断与慢病管理需求增多,促消费、鼓励生育政策有望带动消费医疗需求。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增长,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医疗健康保障的更加完善。对于高效精准诊断技术的需求变得更加紧迫,体外诊断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集采催化国产替代,细分领域是国产替代突破口随着生化肝功试剂带量采购从2023年开始正式执行,肾功和心肌酶生化试剂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于2024年6月开始执行,发光试剂采购联盟传染病和激素集中带量采购2024年9月开始执行。《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区域协同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明确了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集采类别和方向,体外诊断行业的带量采购提质扩面,相关政策不断深化落地,为国产产品提供了市场机遇。目前国内生化诊断试剂领域国产替代率较高,生化诊断技术成熟,具有检测成本低的优势,在医疗机构降低检验成本的大背景下,生化在基础检测和基层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中,化学发光已成为临床免疫诊断技术的主流检测手段,国产替代空间仍然广阔,为公司的化学发光产品提供了市场发展机遇。(3)行业政策红利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为我国体外诊断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国产化率,推进体外诊断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进程。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的通知》,基层医疗器械市场再迎新风口;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疗装备更新改造。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等7部门11月27日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规范医疗检查检验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检验结果互认的大背景下,将促进基层医疗设备需求的放量,加快国产设备的快速增长。1、概述(一)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公司按照2024年度经营目标,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受诊断试剂集采落地执行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22.6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10.13万元。公司积极应对试剂集中带量采购及行业竞争变化,抓住集采契机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优化内部运营管理流程,实施降本增效、强化信用管控等措施。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业务仍是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体外诊断试剂业务实现收入29,726.20万元,同比下降22.06%,占营业收入比重的80.29%;诊断仪器(含配件及耗材)业务实现收入2,474.73万元,同比增长10.31%,占营业收入比重的6.68%;生物化学原料业务实现收入1,431.15万元,同比下降21.05%,占营业收入比重的3.87%;其他业务(主要为房屋租赁业务和技术咨询)实现收入3,390.61万元,同比下降14.32%,占营业收入比重的9.16%。本期营业成本17,729.5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83%;销售费用为9,263.10万元,同比下降1.02%;管理费用为8,430.93万元,同比下降5.92%;研发费用为3,295.36万元,同比下降10.63%。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6,839.03万元,同比下降52.29%;本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31,422.69万元,增长88.93%;本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571.01万元,同比下降53.08%。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达到182,242.14万元,比年初下降5.98%;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66,210.06万元,比年初下降4.62%。(二)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回顾1、市场营销方面,标杆市场建设,引领销售业务转化公司持续完善销售计划管理体系、销售及技术的团队建设,着重提高终端用户营销服务能力,推进“生免一体化”产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营销团队产品学术能力,深耕终端医疗机构用户,深入了解临床需求,按照病种不同和需求深挖临床新应用,围绕心血管、血脂、肾功深挖并发症新组合。除常规心衰方向外,公司依托特色重点产品ST2,深挖肿瘤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肾综合征等方向,带动肿标、炎症疾病新组合。子公司德赛系统加强免疫九项检测指标的推广,加强地区检验学术会及医院内学术报告及产品宣讲,积极推进临床通过指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公司积极参与集采,优化集采报价策略,推进利德曼与德赛的双品牌市场运作。2、品牌建设方面,多品牌融合,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2024年公司积极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CACLP)、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国际肿瘤心脏病专委会及共识指南讨论会、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检验临床·融合共进”学术论坛、中国卒中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京沪检验医学论坛、肿瘤心脏病专家共识发布会、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等重量级全国会议,并线上举办ST2肿瘤心脏病学术专题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杭州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NCLM)、京沪检验医学高峰论坛等。在深度和广度上宣传专业化品牌形象,以点带面开展品牌宣传和学术推广活动,运用新媒体增强专业学术推广,推动“利德曼”、“德赛DiaSys”、“阿匹斯”等多品牌融合战略,提升品牌认知度。3、产品研发方面,加强自研创新,夯实竞争优势公司发挥研发和技术优势,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和新产品上市速度。公司研发项目主要围绕体外诊断试剂、诊断仪器及生物化学原料三大领域,各领域主要的研发进展及成果如下:(1)免疫诊断试剂方面:化学发光试剂产品变更注册证2项。(2)生化诊断试剂方面:生化试剂产品取得新注册证1项,完成公司两项核心产品的迭代开发,性能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3)诊断仪器方面:对已量产销售的CI2000S、CI1200、CI1200P机型进行持续优化及功能升级。CI2000P级联系统完成工程样机阶段设计开发,进入工程样机验证阶段。(4)生物化学原料方面,在研项目7项,其中2项通过小试评审,2项通过中试评审。CHO细胞抗体平台项目进入转产阶段,细胞发酵罐已经启用。(5)子公司研发进展德赛系统发挥研发、技术和产学研医合作开发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研发成果转化,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报告期内共有4个临床生化和免疫比浊产品开发项目处于新产品开发和注册不同阶段,另有4个创新研究课题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有2个新产品取得产品注册证。德赛系统积极与医院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和临床研究,推进创新研发活动,增强客户粘性,推动学术带动销售。多年来已经申请并获批立项省部级课题项目10项,2024年,2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完成全部验收工作,取得科委下发的验收证书,另有1项省部级课题正在执行中;2024年5月,德赛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与上海市同仁医院联合研究成果,荣获“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科技文献发表方面,目前德赛系统已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报告期内有一篇新论文正式发表。(6)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新获取专利8项,具体情况如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专利101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4、生产质量方面,保障产能、稳定产品质量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制造能力提升,不断强化内部协同,提升运营效率,保产能、稳质量、保障集采供货。公司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与管控。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依据GB/T42061-2022idtISO13485: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GB/T19001-2016idt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体外诊断试剂现场检查指导原则》和IVDD98/79EC《体外诊断试剂的欧盟指令》、IVDR(EU)2017/746等法规建立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保持其持续改进。公司密切关注各级药监部门医疗器械相关新标准的发布,及时收集外部文件,并进行评审和转化,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公司执行了管理评审和内部评审,输出事项全部按时完成优化,并顺利一次性通过TUV监督审核、二方监督审核等外部审核。公司自2022年6月起,对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niquedeviceidentifier;UDI)管理,公司实现产品可追溯至最小销售单元。5、内部管理方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公司打造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人力管理体系,助力集团化管理效率的提升。公司建设企业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学习氛围,荣获2023年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书香企业”荣誉称号。公司优化内部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培养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建设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助力公司“十四五”战略目标实现。6、公司治理方面,规范运作,健全风控合规体系公司有效发挥董事会在重大决策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的监督作用。公司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推进依法合规建设。公司董事会及时更新并完善了公司制度体系,有效促进公司规范治理。公司获得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上市公司董事会优秀实践案例”等奖项。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