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7-11-05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710935150D
  • 法定代表人: 戴和根
  • 董事长: 戴和根
  • 电话: 010-52688600
  • 传真: 010-68217382
  • 企业官网: www.crcc.cn
  • 企业邮箱: ir@crcc.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40号东院,香港九龙尖沙咀漆咸道南39号铁路大厦23楼
  • 邮编: 100855
  • 主营业务: 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
  • 经营范围: (一)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码头、隧道、桥梁、水利电力、邮电、矿山、林木、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和线路、管道、设备安装的勘查、设计、技术咨询及工程总承包;(二)境外工程和境内国际工程承包;(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承包;(四)工程建设管理;(五)工业设备制造和安装;(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七)汽车、黑色金属、木材、水泥、燃料、建筑材料、化工产品(危险化学品除外)、机电产品、钢筋混凝土制品及铁路专线器材的批发与销售;(八)仓储;(九)机械设备和建筑安装设备的租赁;(十)建筑装修装饰;(十一)进出口业务;(十二)与以上业务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 企业简介: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中国铁建,英文简称CRCC),2008年3月10日、13日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上市(A股代码601186、H股代码1186),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43位,连续19年跻身世界500强。公司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经营范围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知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基础设施运营商、高端装备制造商、战新产业发展商。公司具有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维护和投融资完整的行业产业链,具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的能力。在高原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确立了行业领导地位。公司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数字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向着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的愿景不断迈进。
  • 发展进程: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为国资委管理的具有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对外经营权的特大型综合建筑企业集团。根据总公司于2007年3月27日所召开的董事会第二次临时会议,全体内外部董事一致通过总公司主营业务整体改制上市的决议。随后,总公司于2007年4月3日向国资委提交了中铁建股改[2007]56号文《关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上市的请示》,拟以2006年12月31日为重组基准日安排其下属从事主营业务(建筑工程承包、勘察、设计、监理、物资供销、机械制造、房地产开发等)的单位(以下统称“重组净资产”)进行资产评估以便注入拟由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制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国资委于2007年8月17日下发的国资改革[2007]878号文《关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整体重组并境内外上市的批复》,批准总公司整体重组并境内外上市的方案;批准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公司;批准公司先发行A股,待A股上市后再择机发行H股的方案。2007年11月1日,总公司取得国资委国资[2007]1208号文《关于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资产评估结果予以核准的批复》,对重组净资产的评估结果予以核准。根据国资委2007年11月2日发出的国资产权[2007]1216号文《关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委同意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公司。根据中发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评估后的重组净资产净值为人民币949,874.43万元,国资委同意将评估后的净资产按84.22165865%比例折为股本,共计800,000万股,由总公司独家持有;未折入股本的人民币149,874.43万元计入公司的资本公积。根据上述国资委国资改革[2007]878号文以及国资委于2007年11月4日发出的国资改革[2007]1218号文《关于设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公司,总股本为800,000万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作为重组安排的一部分,根据总公司与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签订的重组协议及其他相关文件,重组净资产将以重组基准日(即2006年12月31日)经批准的评估后的净资产值分别折合为公司的股本计800,0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和资本公积,公司注册成立后的全部股本均由总公司直接独家持有。因此,公司于注册成立后,随即成为总公司直属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07年10月24日,总公司已向公司投入货币资金人民币24亿元作为首期出资。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于北京市成立,并办理完成工商登记手续,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000001004130。注册成立时公司的总股本为800,000万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公司已收到总公司向公司缴纳的第2期出资款,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及实物出资共计人民币70.99亿元,其中实收股本人民币56亿元,资本公积人民币14.99亿元。据此,总公司需向公司缴纳的注册资本的全数金额已到位。2008年2月25日至2月26日期间,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了245,0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的A股,发行价为每股人民币9.08元,于未扣除发行费用前的总筹资额约人民币222亿元,该A股已于2008年3月10日开始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08年2月29日至3月5日期间,公司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了170,6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的H股,发行价为每股10.70港元,于未扣除发行费用前的总筹资额约183亿港元。该H股已于2008年3月13日开始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2008年4月8日,公司行使了部分H股超额配售权并因而再次发行18,154.15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的H股,发行价为每股10.70港元,于未扣除发行费用前的总筹资额约19亿港元。该H股于当日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开始挂牌交易。截至2012年末,公司累计发行股本总数1,233,754.15万股,注册资本和实收股本均为人民币12,337,541,500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联合印发的《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财企[2009]94号)以及该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公告》(2009年第63号),公司控股股东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须按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数量的10%,划转其所持本公司24,500万股国有股给社保基金会持有。该部分股份已于2009年9月22日变更登记到社保基金会转持股票账户。
  • 商业规划: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战略引领,统筹做好生产经营、改革创新、基础管理,企业发展活力动力得到有效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经营质量趋优向实。推动高质量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公司出台《高质量经营指导意见》和《高质量经营考核办法》,加强对项目标前预算收益率、高质量合同占比、优质客户项目占比等关键核心指标考核,有效提升了新签合同落地率、转化率和收益率水平。全年新签合同总额30,369.678亿元,连续三年新签总额突破3万亿元。其中,海外新签合同额3,119.779亿元,同比增长23.39%,再创历史新高。生产运营稳产增效。公司把推行全面精细化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大变革,作为提高企业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开展供应链管理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狠抓存量资产盘活。雄安新区、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相关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沪苏湖高铁、银昆高速公路项目等重大工程顺利完工,澳门大桥、澳门轻轨横琴延长线建成通车献礼澳门回归25周年,全球最高酒店建筑阿联酋迪拜蓝天酒店交付,国内第一艘5,000吨自航式全回转起重船顺利下水,生产运营保持平稳。(二)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公司把全面精细化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企业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努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671.71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24.74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41%,同比提升0.06个百分点。公司围绕“一利五率”和“五个价值”指标体系,扎实推动价值创造行动。开展供应链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体化智慧供应链平台,物资集采节资率4.76%,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提高业财融合水平,严控非生产性开支,规范各级差旅费管理,推动各级总部社会化市场化改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同比下降6.51%和4.85%。扎实开展“三金”压控三年行动,全年置换回收保证金、回收3年以上难点债权、列入政府化债项目回收款均取得重大突破;狠抓源头控制、人员归位、奖惩激励,全年销售回款1.07万亿,营业收现比超过100%。(三)深化改革动真碰硬。落实“精干、精简、精细”工作要求,加快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出台系列重要制度办法,打出深化改革的“组合拳”。一是自上而下推动瘦身健体。各级总部部门、人员优化精简,全面推行竞聘上岗,持续压减法人户数,根据发展需要调整所属企业管理层级,实现“四能”机制的有益探索。二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360度全覆盖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强制分布、刚性兑现。全面加强对二级单位党委书记、董事长的考核,强化子企业董事会对经理层的考核,健全完善业务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聚焦战新产业发展、项目精细化管理、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一企一策”确定特别奖惩事项。三是按照“收入比贡献”思路,对全系统薪酬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和重构,合理拉开薪酬差距,有效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四)战新产业启航提速。公司印发《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意见》,明确8大战新产业、24个重点方向领域和80个主要细分赛道。建立战新产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工作专班”机制,成立投资项目评审委员会,以“四层筛选机制”优选青苗,夯实准入、质量、咨询、论证四道关口。对战新项目投资分类设置差异化财务评价指标,推动资源向战新产业倾斜。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正式投运,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施工的上海明园智慧停车库顺利完成封底,竹缠绕发展公司入选“启航企业”,标志着公司在绿色低碳建筑、深地空间利用、竹基产业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公司在塞尔维亚、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地中标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在几内亚探索形成“基础设施+分布式光伏”实践案例,海外战新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五)科技创新强力赋能。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搭建“1+9+N”科技创新体系。2024年,公司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制定《中国铁建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战略》,印发《关于加强中国铁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国铁建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意见》,中国铁建科学技术研究总院以及绿色低碳、地下空间、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竹基产业等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加强与科研院校、国资央企、“小巨人”企业联合,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联合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部级和行业级创新平台34个、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11个。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高质量完成3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任务,成功获批建设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新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依托重点工程成功斩获国际隧协“超越工程奖”和41届国际桥梁亚瑟海顿奖,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7项。联合主导发布国际标准3项,首次联合起草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标准1项,获得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4项,全年新增授权专利7,740件,其中发明专利2,696件、同比增长34%。自主研制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获评“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及系列产品”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