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95-07-14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6188988448
  • 法定代表人: 贺臻
  • 董事长: 贺臻
  • 电话: 0755-26551178,0755-26550772,0755-28483234
  • 传真: 0755-28483900-8102
  • 企业官网: www.leaguer.com.cn
  • 企业邮箱: leaguer@leaguer.com.cn
  • 办公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北区新东路1号清华信息港科研楼十楼
  • 邮编: 518057
  • 主营业务: “科技创新服务+新材料”双主业
  • 经营范围: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基地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及物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含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与创新服务;新兴产业战略投资与运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管理咨询与培训。包装及方案设计、工艺装备及精密模具设计、改性及生物材料研制、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塑料容器、塑料制品的技术开发及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及国际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物业管理、自有物业租赁;应取得许可审批,凭相关审批文件方可经营的项目:塑料容器、塑料制品的生产加工、医药包材、化妆品、消毒剂、美容仪器及医疗器械生产;包装装潢印刷品、其它印刷品印刷;普通货运。
  • 企业简介: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高科技企业和A股上市公司,实控人为深圳市国资委。力合科创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践行深圳国企“双区”建设责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己任,以“提供一流科创服务、培育一流科技企业”为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模式。公司坚持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致力于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批量科技成果转化、硬科技企业投资孵化,依托长期投资孵化的优质科技项目群,聚焦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通过孵化+整合+并购,形成公司的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力合科创在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核心区域拥有创新基地38个,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在北美等地设立了8大海外创新中心;累计孵化服务企业4000多家,投资高科技企业近500家,培育上市企业3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以及2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合科创始终坚持让科技创新种子长成参天产业大树的使命,争做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能冠军。
  • 发展进程: 公司前身深圳丽星丰达塑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7月14日,是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007年2月16日,公司由中外合资企业变更为内资企业;2007年4月29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深圳丽星丰达塑料有限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及国有股权管理的批复》(深国资委[2007]133号)批准,公司以通产实业、丽源祥、中科宏易作为发起人,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更名为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是经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深圳丽星丰达塑料有限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及国有股权管理的批复》(深国资委[2007]133号)批准,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以截止2007年2月28日经审计的净资产120,793,098.39元取整后按照1:1的比例折合为股份公司总股本120,793,098股,并于2007年4月29日经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工商注册号为4403011257419,注册资本为12,079.3098万元。 公司于近日完成了变更公司名称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新的《营业执照》。公司名称变更为“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SHENZHENLEAGUERCO.,LTD.”,将证券简称变更为“力合科创”。
  • 商业规划: 为推动公司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公司继续贯彻落实“十四五”战略规划,充分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系优势,以“深圳市国资系统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为定位,以“提供一流科创服务,培育一流科技企业”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巩固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公司以成果转化项目投资为核心,注重产业应用导向,孵化并参股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公司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及数字经济领域,主要依托既有项目资源,结合市场化搜寻,探索推动并购与产业整合,形成控股的高科技子企业。两种业务模式互融互促,实现公司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一)公司主要业务模式1、科技创新服务公司科技创新服务业务主要包括科技创投业务、科技创新运营服务、创新基地平台服务。科技创投是公司价值实现主要方式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具体体现在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科目。科技创新运营服务和创新基地平台服务是投资孵化业务的赋能业务,保障科技创投业务的稳定性并提升投资回报。(1)科技创投业务公司科技创投业务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为核心,通过直接投资、设立管理基金等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公司通过资本增值或项目退出获得收益,并从在孵企业中识别并筛选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项目,作为产业化子企业候选,对其重点培育,加大赋能力度。公司投资孵化业务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等“硬科技”领域产业,投资阶段以天使期、初创期、成长期为重点,并进一步向概念验证、中试等科技产业链最前端延伸覆盖,涵盖科技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以“耐心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2)科技创新运营服务与创新基地平台服务公司创新基地平台服务以涵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品类空间载体为依托,为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包括办公、研发、生产场地等空间载体的相关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核心区域拥有科技创新基地共38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累计已达10处。公司科技创新运营服务以产业应用为导向,一方面挖掘研判产业端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广泛了解科研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及其成熟度情况,对产业端和创新端信息进行精准的供需对接,充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成功率,并对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市场、培训、咨询、创赛等一系列辅导赋能服务。2、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圳“20+8”产业集群进行谋划,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经济,依托既有科技项目资源,推动产业化项目落地,逐步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领军企业。(1)子公司丽星科技从事日化包装材料制造业务,包括塑料包装材料研发生产、化妆品代工、第三方检测认证、塑料废弃物高质化回收利用等,在化妆品领域的业务覆盖了创意设计—材料研发—包装制造—化妆品灌注—包装回收利用—美容仪器—检测认证的全产业链,包装材料生产及回收的具体产品包括软管类产品、吹塑类产品、注塑类产品等。公司产业链条完备、覆盖了化妆品包装全生命周期,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2)子公司数云科际是数字化建筑服务商,以数字化建筑/BIM标准体系为基础,为建筑资产所有者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规划、治理、运营服务,用AI质检提高建筑数据质量,帮助企业/城市以更低成本构建高质量建筑数据要素,推动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二)公司主要业务发展情况科技创投是公司价值实现主要方式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具体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科目。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设立管理基金等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获得存续期收益以及退出后的资本增值收益。1、投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直接投资、作为基金管理人及公司实际控制的基金(以下简称为“管理基金”)完成投资项目31个,总投资额约2.6亿元,投资领域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先进制造等行业,报告期内已出资项目如下:2、在管项目情况(1)报告期内投资项目IPO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投资孵化企业宜搜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持有境内A股上市公司4家,持有香港H股上市公司1家,项目明细如下:(2)报告期内在投项目概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直投及管理基金在投项目237个。公司直投及管理基金投资项目穿透后分行业占比情况如下表:3、退出情况公司直投及管理基金投资项目以一级市场股权转让或并购、二级市场减持等方式退出。报告期内,公司直投及管理基金项目退出回笼资金约1.8亿元。(三)2024年公司重点工作情况1、科技创新服务(1)深化产学研合作,丰富优质项目矩阵报告期内,公司科技创投业务持续强化“更早、更小、更科技”的策略,投资了氢致能源、精准医械、津渡生物、览翌航空等企业,涵盖海水制氢、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医学诊断大模型平台、电动垂直起降飞器等细分赛道;持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化和规模化路径,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深圳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等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签署成果转化协议。完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转化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挖掘固态电池电解质、多通道dToF信号皮秒精确测时芯片、新一代多孔镍基催化剂、特种作业机器人等早期优质项目;此外,通过种子基金、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向创新链早期延伸,成功挖掘可吸收医用材料、液流电池、柔性压力传感器等多个前沿创新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优质项目矩阵。(2)扩展基金规模,夯实投资业务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与深圳能源共建的安徽深能力合创新基金新增安徽新能源母基金出资3亿元,扩募至11.128亿;与光明区合作设立深圳首支“种子子基金”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正式运作,将长期支持并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打造“耐心资本”典范;继续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重庆力合智创一号基金设立完成,将重点投向智能制造、IVD(体外诊断)以及智能网联车等领域,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3)强化投后赋能,助力企业稳健成长公司科技创新运营服务与创新基地平台服务以产业应用为导向,通过提供场地、资金、技术、市场等一站式孵化服务,为创新团队及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与湖北省的合作,深度参与湖北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以实现产业需求端和创新供给端精准的供需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公司部分有条件的园区继续按照“一城一产业”目标优化创新基地平台服务,培育特色产业群,提升公司的产业链服务能力、投资能力和产业培育能力,目前,惠州、珠海、佛山、重庆等项目分别聚焦能源电子、海洋与光电、新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报告期内,公司已投企业发展稳健,超35家在投企业完成了再融资,总融资金额约11.5亿元,其中程星通信获超亿元融资,迈塔兰斯、氢致能源、毅富能源等企业完成数千万融资;投资孵化企业宜搜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2、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圳“20+8”产业集群进行谋划,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经济,依托既有科技项目资源,推动产业化项目落地,逐步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领军企业。(1)丽星科技承压发展,落实升级转型工作报告期内,子公司丽星科技克服总体订单下降的影响,通过积极开拓新市场、降本增效全力维持经营业绩稳定。在销售端,巩固并拓展现有的包材和灌装业务,部分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头部民族品牌客户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0%,包材业务中的软管新进订单同比增长12%,灌装业务补充了带嘴自立袋、次抛、泡罩等产品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开发彩妆、药包和配方ODM等新业务,其中彩妆包装业务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成本端,通过提高产品合格率和材料利用率、材料替代、节能降耗和严格费用控制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内部采购、人工、制造成本控制均达到年初设定的各项成本计划控制目标。子公司深圳市八六三新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海关总署标法中心正式批准,建设国家WTO/TBT-SPS新型储能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2)数云科际聚焦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化转型报告期内,子公司数云科际城市级BIM模型审查业务成功拓展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存量建筑数字化业务实现新的突破,与华润隆地集团、罗湖区投控集团就既有建筑“数字孪生底座+智慧运维”成功签约开展试点合作,为公司核心产品“云际BOS”奠定基础;BIM平台业务成功切入机场领域,完成西双版纳机场、南昌机场、济南机场等项目签约;数云科际积极服务国家与地方的工程信息模型标准化工作,帮助城市建立统一的建筑/设施数字化标准体系,参与制定的深圳市地方标准《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语义字典标准》《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信息子模型第2部分施工图审查子模型》《园林工程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等三项标准正式发布。(三)2024年度公司荣誉1、力合科创荣获深交所上市公司年度信息披露A评级、深圳工业总会颁发2023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杰出企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最佳实践,以及上市公司价值成长优秀范例、年度上市公司最佳治理建设奖等多项荣誉;2、子公司丽星科技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23年度乡村振兴突出贡献企业、获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的2024年度可持续创新奖等荣誉;3、子公司力合创投荣获投中2023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创业投资机构Top30、投中2023年度中国最佳中资创业投资机构TOP50、2023粤港澳大湾区最佳投资机构30强、2024创投金鹰奖——年度“专精特新”投资机构、投中2024年度最佳国资投资机构TOP100、清科2024年中国早期投资机构30强等荣誉;4、子公司力合物业获评“2022-2024连续三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2024中国产业园区物业管理优秀企业”、“2024助力社会就业优秀物业企业”、“2024中国物业服务专业化运营领先品牌企业”、“2024广东物业行业综合实力企业”、“2024新媒体运营优秀物业企业”、“2024粤港澳大湾区物业服务力百强企业”;5、子公司力合教育荣获“2023年度优秀技术服务机构”。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原材料价格较上一报告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能源采购价格占生产总成本30%以上主要能源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产品生产技术情况主要产品的产能情况主要化工园区的产品种类情况报告期内正在申请或者新增取得的环评批复情况报告期内上市公司出现非正常停产情形相关批复、许可、资质及有效期的情况从事石油加工、石油贸易行业从事化肥行业从事农药行业从事氯碱、纯碱行业1、概述受产业园区销售不达预期、新材料产业的客户销售活动的普遍放缓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园区载体销售收入和新材料产业收入出现下滑;受市场波动影响,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32,091.80万元,同比减少7.75%,实现归母净利润24,546.18万元,同比减少25.41%。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