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国中冶
- 企业英文名: Metallurgical Corporation Of China Ltd.
- 实际控制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601618.SH
- 注册资本: 2072361.91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9-09-21
- 大股东: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4.26%
- 董秘: 王震
- 董秘电话: 010-59868666
- 所属行业: 土木工程建筑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张宁宁、张莹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周俊轩律师事务所与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联营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
- 概念板块: 工程建设 北京板块 中特估 破净股 标准普尔 低价股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证金持股 沪股通 上证180_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中字头 HS300_ AH股 低碳冶金 央企改革 装配建筑 PPP模式 一带一路 小金属概念 央国企改革 太阳能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8-12-01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710935716X
- 法定代表人: 陈建光
- 董事长: 陈建光
- 电话: 010-59869999,010-59868666
- 传真: 010-59869988
- 企业官网: www.mccchina.com
- 企业邮箱: ir@mccchina.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中冶大厦
- 邮编: 100028
- 主营业务: 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及其他业务。
- 经营范围: 国内外各类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总承包;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工程设备的租赁;与工程建筑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冶金工业所需设备的开发、生产、销售;建筑及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监理和服务和相关研究;金属矿产品的投资、加工利用、销售;房地产开发、经营;招标代理;进出口业务;机电产品、小轿车、建筑材料、仪器仪表、五金交电的销售。
- 企业简介: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冶)是隶属于中国五矿的特大型建筑央企,有着70余年的光辉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东北地区解放前鞍钢、抚矿的护厂队和修造部,在投身鞍钢修复建设中组建新中国第一批冶金建设队伍,在承担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工程建设任务中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勘察、设计和施工队伍,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冶金建设公司,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94年,中国冶金建设公司更名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冶金工业部部属主要科研院、设计院、勘察院及施工企业分批并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1998年,冶金工业部撤销,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交由中央管理,后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6年5月,更名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2008年12月,发起设立中国中冶。2009年9月,中国中冶在上海、香港两地成功上市。2015年12月,中冶集团与中国五矿实施战略重组。近年来,中国中冶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以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致力于打造具有超强核心竞争力的冶金建设运营最佳整体方案提供者,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基本建设最可信赖的总承包服务商,成为价值创造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强、资源配置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公司科技研发实力雄厚。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28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有效专利5.3万余件,2009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88项(其中2015~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000年以来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58项,累计发布国际标准77项,发布国家标准673项。拥有6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人。与此同时,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3人,全国技术能手9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业务结构合理。近年来,公司凭借在钢铁冶金全流程、全产业链领域70余载积淀的技术和资质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巩固提升冶金业务、优化提升房建业务、扩大提升基建业务,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冶金建设为“核心”,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体”,矿产资源、检验检测、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和水务环保为“特色”的“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多元化业务体系,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是国内产能最大的钢结构生产企业之一,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确定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资质行业领先。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49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其中,四特级施工企业6家,三特级施工企业2家,双特级施工企业4家,位居全国前列。市场覆盖面广。在全球50个国家(地区)设立130余个境外机构,主要分布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中东、独联体等地区,拥有海外矿山7座,其中在产矿山3座。国内二级机构及承揽项目基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70余载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中冶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冶金建设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149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含参建),318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含参建),32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含参建),1205项工程获得冶金行业工程质量优秀成果奖(含参建)。面对当前建筑业“企业管理数字化、产品生产工厂化、从业工人产业化”的“三化”发展趋势,中国中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切实践行“五大核心要义”,认真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和“五型五矿”部署要求,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着力培育新赛道、构建新优势、激发新动能,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企业再转型再升级,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
- 商业规划: 2024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上级各项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奋力开拓市场抢抓先机,狠抓精细管理提升效益,突出科技创新引领赋能,全力化解风险守牢底线,主动谋划企业再转型再升级,为公司“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扎实巩固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主动顺应市场形势变化,强化基础管理能力提升,持续推动公司经营业绩稳中向好、稳中提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12,487.06亿元,其中海外新签合同额931.34亿元,同比增长46.94%,海外业务规模实现两年翻一番;实现营业收入5,520.25亿元,利润总额92.5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78.48亿元,同比增长33.20%,保持了企业基本盘稳定,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充沛能量。(二)业务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再转型再升级步伐稳步迈进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不断优化调整“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业务体系。通过推动实施“五五”战略,巩固提升钢铁冶金业务比重,成功签约山西晋钢智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绿色低碳氢冶金项目、四川氢基竖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中试示范等项目,引领国家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冶金建设国家队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公司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谋篇布局,在经济热点地区的市场份额平稳上升,其中雄安新区新签合同额进入央企前列。公司通过大力实施“五个联动”机制,积极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推动子企业互联互通形成营销合力,联动中标项目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成功构建了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在此带动下,公司成功中标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先进机电装备和物流产业园、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滨海综合度假区酒店等一批超百亿元项目。同时,公司积极推动冶金建设技术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向相关领域延伸,大力拓展特色业务,实现铜、镍、钴等金属资源量持续扩储,并成功开发超高纯硅基电子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等。(三)项目管理水平稳步提升,高质量履约扎实推进公司深入落实《工程项目管理手册》要求,全年开展全级次项目检查14,424项次,《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宣贯培训1,255场次,联动开展首次“大履约”体系检查;年内发布首版《商务管理制度》和《工程项目预结算管理办法》,完成首版《项目成本管控重点工作指南》编制,为推广实施“大商务”管理打下坚实基础。推动项目进度管理能力持续提升,通过进度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推动进度一级预警项目数量占比降低12%,同时通过大力实施“降本增效、综合施策降杠杆化风险三年专项行动”,持续改善经济运营质量。报告期内,公司承建的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自主设计供货的全球最宽厚板轧机——河南安钢周口钢铁基地宽厚板项目成功热试,新疆有色金属冶炼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四川达钢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全线投产,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完成航站楼钢结构封顶,故宫博物院北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江龙高速项目磨刀溪特大桥成功合龙,为保障国计民生、引领行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四)科技创新支撑逐步增强,改革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公司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数字化管理赋能。聚焦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完善体制机制,获批组建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所属中冶建研院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优化重组;所属中冶南方牵头成功获批国务院国资委“冶金工业污染治理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高电压大功率熔盐储能感应加热装置成功投运,自主开发的世界首条炭热还原烟气制硫磺中试线热试成功;示范企业培育再创佳绩,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增至6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0个;资质矩阵建设续创佳绩,特级资质增至49项;企业整体信用持续提升,AAA级子公司增至7家,AA+级子公司达到15家。(五)合规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风险防控成效持续巩固公司扎实推进法治合规体系建设,建立实施子企业“一对一”评价体系,强化合规“三道防线”主体责任,顺利通过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制订20个业务条线的《合规管理手册》和3个重点领域的《合规指引》,引导骨干子企业全面建立合规管理“三张清单”,案件处置和督办成效显著提高,减损挽损及回款额同步提升。公司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突出抓好重大风险防控,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保障,持续推进房地产和PPP、投融建项目风险化解,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止跌回稳”各项部署要求,深入推动存货压降工作,创新土地收储、盘活闲置资产,“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统筹谋划、狠抓落实,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公司深入践行“两个至上”理念,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重点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初步实现了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全面开展“防高坠”专项治理行动,系统规范高处作业,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六)积极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全面落实“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公司积极响应上交所《关于开展沪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的倡议》,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公司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企业再转型再升级,持续优化“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业务结构,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政策,积极与股东分享发展成果,报告期内完成2023年度现金分红14.92亿元,占2023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7.21%,本次经董事会审议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拟继续保持稳定的现金分红比例,拟实施现金分红11.61亿元;高度重视并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持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报告期内公司连续第八年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年度信息披露工作A级评价;积极与股东及投资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报告期内召开三次业绩说明会,举办“半导体新型材料”主题反向路演,有效增进投资者对公司业务的理解与认知,加强公司与投资者的互动与互信。2025年,公司将继续聚焦主营业务,提升全方位价值创造力,以稳健、高质量发展积极回报投资者。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