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93-02-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6000107204
  • 法定代表人: 李渝勤
  • 董事长: 施水才
  • 电话: 010-64848899-6618
  • 传真: 010-64879084
  • 企业官网: www.trs.com.cn
  • 企业邮箱: ir@trs.com.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建枫路(南延)6号院金隅西三旗科技园3号楼
  • 邮编: 100096
  • 主营业务: 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大数据产品及服务和数据安全产品及服务等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服务;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电子产品销售;通讯设备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拓尔思”)成立于1993年,是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的始创者,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据安全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公司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229。自成立以来,拓尔思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拥有40+发明专利、1000+软件著作权,一直引领全文检索和搜索引擎数据库、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原始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成功服务了一批国家级重要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成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检索系统、GA云搜索等国家级基础设施的数据管理和检索引擎。公司产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王选新闻科技特等奖等多项重要荣誉。拓尔思坚持“数智+赛道”的发展战略,以优秀的科技能力打造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企业、政府实现数字化升级赋能。公司自主研发的TRS大数据平台、TRS人工智能平台和安全一体化平台,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数字化基座。同时,公司已建立了大规模的数据和知识资产,正在全面构建云和数据服务生态(SaaS&DaaS)。目前,公司的数智产品与服务已被国内外10000余家企业级用户广泛使用,尤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网络内容安全、融媒体、金融科技和开源情报等领域实现了深度应用。基于公司三十年的NLP技术积累和三大数据资产平台积累的高质量数据,公司在2023年全面发力大模型的研发和行业落地,自主研发拓天大模型,并在媒体、金融和政府等垂直行业落地。
  • 发展进程: 公司系由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18日经北京市工商局核准变更登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10108005695166。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2月18日的北京易宝北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25日更名为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19年1月17日和2019年2月12日分别召开了第四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和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及《关于增加注册资本的议案》,同意公司将名称由“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47456.8904万元。2019年2月18日,公司取得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完成了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 商业规划: 公司已在数字政府、融媒体、金融科技、数字企业、公共安全等行业细分领域积累了优质的客户基础与丰富的应用场景,报告期内,公司增加了行业大模型研发投入,加速推进大模型落地应用推广,持续强化AI技术制高点与标杆应用落地,并率先在融媒体、金融风控、金融审计、公安情指行、政务知识问答等场景实现大模型与传统业务的融合,帮助用户提体验、控风险、降本增效,进一步为公司在各行业的应用树立了更高的技术壁垒和领先优势。(一)拓天大模型根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AI大模型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已达到147亿元,并且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一数据表明,AI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快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行业增速来看,AI大模型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增速较快。近三年,我国AI大模型行业的复合增速高达114%,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大模型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8年,我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2024年7月20日,公司自主研发的“拓天大模型”已正式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拓天大模型”在中国信通院“可信AI”评估中获得模型开发与模型能力两大模块4+级的综合评级。报告期内,公司与华为等企业展开合作,推出拓天一体机联合解决方案和拓天大模型AI推理应用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宽了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与市场边界。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及生态建设,并入选“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公司的高质量数据集亦多次入选北京市人工智能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公司入选“中国大模型领军企业二十强”,“拓天大模型”入选《2024中国AI大模型产业图谱1.0版》。“拓天大模型”聚焦优势行业应用,融合公司多年在NLP领域的综合研发实力及关键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利用自有的高质量数据进行预训练,并且针对细分领域场景落地需求进行了系列迭代创新。具体情况如下:①拓天大模型一体化平台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拓天大模型一体化平台的工具链,有效降低大模型工程化落地过程中的项目开发实施成本;加强多模态与大模型的融合能力,如OCR、图像、表格、公式理解等;不断优化长上下文窗口技术,以帮助大模型在特定场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RAG技术大模型的融合;支持模型训练调优的闭环;加强数据中台与大模型一体化平台的无缝融合;支持程序对接、能力对接、数据对接。②拓天.金融行业大模型公司不断调优金融大模型在风控和消保细分领域的行业指令,以提升指令识别精准度,并全面开启现有产品核心功能基于AI原生应用的重构验证。在消保应用场景,公司组织业务专家精读法律文件,迭代审查知识体系,包括审查要点+定义+法律依据等,重新梳理了823个审查要点,提供基于RAG的消保知识库智能问答和案例推荐、依据解析。③拓天.媒体行业大模型公司进一步调优媒体大模型,以推动内容生产的全面智能化,通过深度学习和模型训练,实现对各类媒体信息和任务的高效处理及精准分析,生成的内容将更加符合读者的口味和需求,从而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公司亦在不断加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的自动生成和智能化处理能力的升级。④拓天.政务行业大模型公司针对现有政府门户客户的在线政务问答进行政务大模型调优,包括意图识别、TOSQL、业务范式、RAG生成效果优化等。同时新增工作报告执行情况的场景训练,帮助政府实现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举措分析与追踪,优化报告大纲生成及报告内容段落文本填充、续写等。⑤拓天.舆情大模型公司根据线上反馈数据对各指令和场景进行调优训练,优化材料检索关键词与生成效果、报告模板。同时,对重庆网信、浙江网信、济南网信相关业务场景指令效果优化。⑥拓天.公安大模型公司推出的拓天.公安大模型,目前已支持四川省自贡、泸州等地公安项目中大模型落地用数以及特种业务指令训练优化。(二)行业应用1、融媒体在融媒体领域,公司依托资讯大数据与媒体大模型,致力打造面向各级新闻媒体单位的智能编辑助手,围绕新闻生产策、采、编、发、评、运、屏全流程为融媒体内容生产与内容增值赋能。智能编辑助手通过公司自有的高质量资讯数据进行训练,有效缓解大模型内容生成的瞎编乱造,确保内容真实、安全可控;利用预训练好的模型所涌现的多样化能力,将媒体日常内容编辑过程中的小场景以工具化和指令集的方式,以Copilot的“副驾驶”模式集成在编辑器中,为编辑记者的内容创作提供一系列的智能化生成式服务;打通私域媒资库,借助大模型实现授权内容的快速、准确检索,确保内容素材的版权可靠,并提供智能拟定新闻标题、文章段落续写、内容智能摘要、多语言文章的自动翻译、文章风格改写、以文生图、以图搜视频、视频搜视频等服务。智能编辑助手集“专业媒资库”、“全场景覆盖”、“全流程接入”、“多模态支持”等优势为一体,为融媒体加速数智化转型打通大模型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公司的融媒体业务主要以“软件产品+大数据服务”的融合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融媒体用户已经覆盖了72%的中央媒体,61%的省级媒体,40%的行业媒体。报告期内,公司的中央头部媒体业务增长稳定,已成为人民日报五大核心供应商之一,人民日报国传云项目已上线运行,拓天媒体大模型赋能人民日报社在策、采、编、发、评等全流程的降本增效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了中国环境报社的“碳引擎”智能知识问答项目,合同总金额407.7万元。目前,多家头部媒体已在深度试用拓天.媒体大模型。媒体行业的数据服务的合同金额总体规模及客单价,均提升显著。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媒体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大模型作为媒体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未来媒体行业的趋势,公司致力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引领者与赋能者。2、金融科技在金融科技领域,公司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以“软件产品+大数据服务+订阅SAAS服务”的融合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智能风控业务的用户已经覆盖了5大国有银行、3大政策性银行、92%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中国证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交所、深交所。报告期内,公司深耕存量用户,加大力量推广金融大模型在细分领域场景落地:一是聚焦消保场景,重点研发审查标准产品+大模型应用服务;二是深耕风控场景,重点研发大模型合成风控数据;三是升级产业大脑,创新大模型线索生成服务。拓天.金融大模型智能消保应用是公司针对中小型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整体智能化水平较低、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权威性和专业性不足、消保数据监控分析能力较弱等痛点推出的一款大模型应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要监督、考核事项,随着多项规章制度出台和监管机构处罚力度的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亟需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健全完善消保工作组织机制,并提升消保工作质效。拓天.金融大模型智能消保应用利用大模型技术和应用,构建金融消保领域大模型,应用于智能消保一体化管控系统,赋能事前审查和事后投诉,优化现有审查机制、投诉处理机制、营销模式、内部消保工作机制,推动覆盖消保工作“全客户、全渠道、全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全程监控管理。自2023年8月30日在某股份制银行上线至今,在消保审查方面,累计开展消保审查10万余笔,提出实质性审查意见3万余条,平均每笔审查时间2小时(效率提升150%以上),秒批率约20%,帮助审查人员及时发现并更正可能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隐患,真正发挥出消保审查风险预防作用。在投诉处理方面,该银行客户投诉显著下降(较上一年下降超20%),监管转办投诉量在股份制银行中的排名持续改善。将投诉治理重点逐渐从事后处置延伸到事前防控,实现客户体验和风险产品的跟踪、关联、预测,推动客户投诉前置化解。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多家金融机构推广,客户涵盖银行、保险机构、信托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有效帮助金融机构在事前审查、事中管控、事后监督三大环节推进消保数字化管控工作。3、数字政府在数字政府领域,公司主要面向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提供政府网站集约化、智慧监管、政务舆情、产业招商、数字机关等领域政务应用的解决方案、软件产品及数据服务,依托此深厚的业务基础,通过拓天.政务大模型在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政府办公、智慧水利等领域赋能数字政府解决方案迭代升级。公司政府用户已经覆盖80%的中央和国务院机构,64%的省级政府,52%的地市政府以及400多家地方金融监管单位。报告期内,公司的数字政府业务全面融合拓天.政务大模型,取得显著进展,如利用大模型与政务问答系统结合,能够提高问答系统对用户自然语言和问询上下文的理解能力,自动精准抽取用户需求,提高回复准确性和办事成功率。多轮对话交互还能助力政务问答系统实现业务办理全程引导和协助,打造“对话即服务”、“平台即助理”等政务服务提供模式。目前,拓天.政务大模型已在十几个省市政府的政务热线电话、政府门户网站问答机器人以及专业领域政务知识问答系统等三类细分场景中深度试用。同时,拓天.政务大模型已在数十个部委机关以及省市级政府部门中提供更多其他细分场景的深度试用,具体包括文旅智能助手、公文自动写作、政务机关办公助手、智慧水利助手等。4、数字企业数字企业是公司重点拓展业务版块,主要面向能源、消费电子、餐饮等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内容管理、企业融媒宣传、企业声誉风险管理、企业开源情报等企业应用。目前,公司的数字企业业务主要以“软件产品+订阅制SAAS服务”的融合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数字企业版块订阅制SAAS服务用户已经覆盖了中国能建、中国铁路、国投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人民保险、潍柴动力、海尔集团、鲁信集团、百胜集团、中国通用、上汽通用、九毛九集团、山东航空、浙江国贸等大型企业。报告期内,公司与华兴海安公司达成合作,基于天目开源情报平台为出海非洲的中企提供海外风险预警与利益保护服务,主要利用公司的公开数据采集能力与大数据的清洗加工能力,针对中企出海业务,提供专门的国际风险库、国际法律法规库、国际政治态势感知、国际恐怖主义数据库、安全风险数据库、海外利益威胁预警与分析等服务,帮助出海中企补齐海外利益保护的短板,建立国际综合情报收集与预警、分析能力,提升事前防范预警能力,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利益。公司原有业务与现有央国企用户保持了较高SAAS服务续签率,并与行业头部企业华为建立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拓天大模型一体机、出海企业利益保护、海外舆情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紧密合作。同时,公司拓天大模型已在数家央国企进行广泛试用,主要对内部业务提供智能化的研究、办公、学习辅助,具体包括:智能问答助手,旨在为研究人员在政策资讯获取与分析、成果摘要与提炼、综合智能交互问答等场景下提供智能化服务;研报辅助撰写助手,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专业领域的渐进式智能化写作应用。5、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公司的成长业务版块,主要面向网信、公安、防务等涉密和安全机构,提供公安情指行(情报、指挥、行动)、开源情报、知识图谱、数据安全等领域的产品和数据服务。目前,公司的公共安全业务主要以“解决方案+软硬产品+数据服务”的融合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推出的拓天.公安大模型、国防大模型、开源情报大模型、舆情大模型等,已在数十个公共安全机构中全面展开试用。其中,公司整合全集团的营销资源,加大了公安大模型在情指行一体化平台中的应用推广,拓天.公安大模型已经在四川省自贡和泸州两地公安局落地,主要用于智能安保助手、警情助手、警情报告、合成作战等场景。开源情报服务在防务市场也已有数个标杆案例,并在加速落单中。同时,公司持续加大香港、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市场的营销,与香港某纪律部队合作的二期千万级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合同签订中。2023年公司与香港某纪律部队签署一期合同,主要基于公司的公开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用户提供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领域的开源情报服务,二期有望继续扩大更多领域的开源情报服务合作,并利用大模型为用户深化数据赋能。舆情大模型已在北方某省会城市网信办落地,通过撰写十万余条场景指令语料,收集十万字的研判建议,梳理完成公司30年积攒的舆情样本,通过大模型训练提升AIGC在舆情垂直领域的效果。同时大范围提升AI在舆情领域知识覆盖范围,规划上百个展示要素、60余个报告模板、50余个分析维度、几十个舆情高频和低频问答场景,最终通过AI问答助手和写作助手帮助提升网信工作效率。(三)技术领域1、人工智能公司具有30余年的自然语言处理研发经验,是国内最早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之一,在NLP、知识图谱、OCR、图像视频结构化等领域都具备自主可控的多模态内容处理底层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发展,并积极探索相关技术在产品及业务中的应用。①智拓AI平台公司在智拓AI平台中设计开发独立的强化学习平台,用于更好地训练大量智能体,并在不同智能体之间传输学习参数,以提高强化学习系统的总体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视频标注等功能。②事件平台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大模型推荐和虚实事件库推荐等功能,新增了精确地点预测和事件征兆分析功能,用以不断提升开源情报业务中事件研判与预测的准确性。2、大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对数据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与优化。公司通过采集互联网公开数据,进行清洗、排重、分类、打标、数据融合后,形成数据资源,分发到四大数据产品平台:数家资讯大数据云服务、网察大数据云服务、数星产业大脑平台、天目开源情报云服务,为千行百业用户提供数据赋能。公司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属于公共数据的授权,主要通过自研的海蜘智能化采集平台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采集范围包括新闻网页、APP新闻及APP推送消息、报刊版面、音视频、自媒体平台、博客论坛、国内外各主流社交媒体等。采集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附件以及其他特种数据采集。经过TRS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对采集的源数据进行自动分类、自动查重、实体抽取、多维度知识标注、质量校核等加工处理,实现了互联网非结构化数据到结构化数据的智能转化,在物理上按照一定逻辑归集后达到一定的数据规模,形成可重用、可应用、可获取的数据集合,从而达到数据资源化的效果。因此,公司拥有的高质量数据在数据活性、数据质量、数据时效和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已达到同类数据厂商中的领先水平。四大数据产品均以SAAS、DAAS、KAAS等不同方式,向不同行业用户提供细分场景的在线服务,最终实现数据产品的价格化及商品化。该四大数据产品平台已成为公司的核心数据资产,其营业收入呈稳定增长之势。①数据资产平台公司进一步对数据采集基础设施以及采集源进行了扩容,加强了对海外政策法规数据采集、开源数据采集。目前,公司拥有的数据总量为3000亿条以上,日均更新数量5亿条以上,日均向公司各行业用户推送数据20亿条以上。数据内容包括资讯数据、主题数据、行业数据、报告数据、特种数据5大类,数据模态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GIS5种,新闻资讯采集范围覆盖196个国家与地区,语种130+种。报告期内,四大数据资产平台均基于拓天大模型进行了功能迭代,推出了新应用模块。数星产业大脑:重点研发审查标准产品+大模型应用服务、大模型合成风控数据、大模型产业线索生成服务。数家资讯平台:行业专家知识“人机协作”模式持续更新,覆盖多领域业务场景。优化AIGC智能生成服务与智能报告生成。针对海外业务开展,推出了独立的子平台——全球资讯洞察SAAS服务平台,推出的核心数据服务包括全球资讯多维跨语言检索、资讯一站式订阅、资讯统计分析、多语种翻译比对、资讯导出与多媒体下载,资讯精准导航、全球信源知识库订阅,实体目标检测,是各类专业用户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网察大数据平台:主要进行了AI助手和报告迭代优化、代理商管理、预警等级、复制需求等开发以及日常用户反馈问题以及优化。同时完成了全网检索、全网热榜、数据迁移等新功能开发。针对海外业务开展,启动了英文版网察平台的研发,新增AI报告、舆情分析的AI接口开发等。天目开源情报平台:深化监测日报、简报、专题综合分析、目标透视展示、智能整编等能力,新增元搜索功能,丰富数据标签体系等。针对海外业务开展,开启英文版天目平台的研发。②数据基础设施公司持续进行数据中台(一中心五中台)的升级迭代,完成了一中心五中台的统一认证,使用更加方便;对能力中心进行了能力全景图的开发,可对接入的各厂商、应用、能力的建设与使用情况进行全景展示,对进度与状态一目了然;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系统里存在大量类似的接口,参数及设置项内容很多,操作麻烦,容易出错,为了减少出错率,新增了快速创建类似能力的克隆功能,显著提高创建类似能力的操作效率提升,从10分钟以上降低到只需1分钟左右。公司发布的海贝向量数据库,主要优化了多副本同步、向量搜索性能、向量索引的多线程等能力,利用MMap提高检索效率,增加ScalarQuantization量化支持等;迭代了RAG平台开发,具体包括提示词管理、提示词优化、提示词调试、模板管理和发布、Demo应用优化、增加混合排序与相关问题、新增问题分类、检索规划、问题改写、搜索大模型微调、语料翻译等功能。报告期内,拓尔思海贝向量数据库入选2024中国数据库产业图谱,并通过了向量数据库产品基础能力测试。公司首倡并参与编写的《搜索型数据库白皮书》正式发布。子公司广州拓尔思大数据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三项发明专利,包括:“基于思考链和知识图谱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基于可视化推理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基于开源情报的舆论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这三项专利的获得,不仅充分展示了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研发方面的强大实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3、数据安全新一代FPGA隔离板卡研发基本完成,进入量产装机。4、信创拓天大模型已完成与华为、飞腾、海光等国产化架构的适配。(四)服务模式1、软件产品公司拥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领域的通用产品,包括海蜘大数据采集平台、海聚数据融合平台、海贝搜索数据库、天骄数据中台、智拓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等,在项目中主要用于构建人工智能底座和大数据底座,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数智化能力。公司还拥有数字政府、融媒体、公共公安等领域的行业产品,包括海云集约化智能门户平台、海融智能媒体融合平台等,主要聚焦特定的业务场景。目前,公司的软件产品主要按许可组件+套数的模式进行销售。2、大数据服务公司采集的公开信源数据通过加工处理,通过不同专业模型转化成不同领域的知识数据,实现数据从资源性到经营性的数据资产变现,形成了三大数据资产平台:数家(媒体资讯)、网察(舆情)、数星(产业大脑)的格局。目前,公司的大数据产品主要提供以下计费服务模式:在数据资源方面,公司对公开采集源进行了扩增,持续加大了数据标注服务的投入,保证数据标注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在数据流通方面,公司数据服务类OpenAPI已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湖南、浙江等地的数据交易所挂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与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的数据服务正在数交所上架过程审核中。3、订阅制SAAS服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1+1=N”的数据要素商业模式。“1+1”是指一个大数据底座和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底座。“N”是指行业SAAS服务集群,未来可实现N个云服务产品的拓展。“1+1=N”的商业模式主要依托拓尔思自建的大数据中心,基于自研的大数据底座和人工智能技术底座,面向政府、媒体、金融、企业等优势行业,根据不同场景封装产品,基于公司成熟营销体系迅速推向市场。这种模式实现了同一数据资源在数据资产转化方面的裂变增长,充分体现了公司深耕行业应用,深挖存量客户衍生价值的行业优势,也体现了公司高质量专业模型和知识数据的优势。(五)生产模式公司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客户的数智化发展,整个商业模式正由销售解决方案、软件产品全面转向云和数据服务模式。传统的数字政府、融媒体等行业解决方案的生产由重建设转向重运营、重增值服务,通过叠加专业领域的数据服务,进一步深化公司的服务能力。大模型的生产模式也已由“建-用-管”转向细分领域场景落地。(六)采购模式公司采购内容包括软件安全产品、技术服务等业务实现过程中所需的软件、硬件、材料、附件、工具,其中IT软硬件设备包括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设备、数据库软件和操作系统等。IT基础设施部负责受理公司内部软硬件采购申请,提交审批,组织供应商评价工作,执行采购;商务部负责受理给顾客代购的软硬件采购申请,处理客户提交的审批,供应商监督、评价及执行采购等;行政部负责公司办公用品、产品介质光盘的采购,并负责相关供应商评价;市场部负责公司印刷品的采购,并负责相关供应商评价;公司主管领导负责对公司内部采购业务的软硬件、办公用品等合格供应商进行审批;申请部门/人员配合采购实施人员对采购产品进行验收、保管及维护;销售部根据服务项目的需求提出采购申请。(七)研发模式公司研发人员900人以上,在北京、成都、广州设立了8个研发机构(北京研发中心、数字经济研究院、天行未来实验室、资讯和融媒体产品中心、舆情和网信产品中心、金融和产业大脑产品中心、成都研发中心、广州知识图谱研究院),拥有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据智能创新研发基地,承担过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与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深度合作生态。公司还与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三方共建“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据智能创新研发基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科研基础,旨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业务需求痛点开展应用研发。根据研发总规划、产品研究和开发计划,公司研发部门进入产品立项和项目策划过程,撰写产品研发的《项目立项报告》和《项目计划书》,提交项目立项申请。项目获批后,正式启动产品研发工作,《项目计划书》作为项目整个研发过程中的指导依据,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完整的研发流程包括立项报告、需求分析、关键技术突破、产品设计编码与测试(包含但不限于单元测试)、系统测试、变更控制、研究成果报告撰写、项目验收和产品发布、评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等过程。(八)销售模式公司在全国设立了30余家分子公司和办事处,计划进入海外市场,布局国际化业务,并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央国企、互联网平台公司、行业集成商等。公司软件产品、云和数据服务的销售主要是通过直接向客户销售以及委托合作伙伴销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年来,公司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大量的行业用户认可。基于这些客户逐步新增的业务需求,和他们在行业内的口碑传播,以及公司积极进行行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销售机会可以驱动公司业绩在稳健增长的基础上随着行业市场同步发展。公司所处行业适用的监管规定和行业政策在数据安全领域,公司全资子公司天行网安提供数据安全传输和交换产品及服务。报告期内,天行网安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天行网安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首批从事网络安全及数据交换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中国信息安全市场应用安全的领军企业之一。天行网安是国内第一款安全隔离网闸的发明者,也是公安部边界入围平台项目承建厂商。秉承“安全支撑应用、让数据更有价值”的企业理念,截止目前形成了以数据交换为核心的边界安全、物联网安全、大数据安全三大阵营产品线和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的数据安全提供全面、专业的安全能力。目前,天行网安在政府、公安、军队、金融等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认证,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报告期内,天行网安依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要求,不断完善产品并坚持创新,努力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网络安全产品。同时,信创安全作为天行网安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相关产品正在持续推进国产化系统适配。目前,天行网安已形成了以北京总部为中心,全国31个分支机构为基点,辐射全国的营销及服务体系。随着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提升、用户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尤其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战略的全面铺开,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重要性日趋突显。未来,天行网安将立足泛安全领域,在安全+大数据业务方向,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与服务,成为以数据为核心,安全为特色的应用与平台产品供应商。2023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要求。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发展目标。基于此,指导意见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壮大数据安全服务、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广技术产品应用等7方面提出13项要求。202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重点提出了数据产权制度、流通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安全治理制度等四项数据基础制度,以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2022年10月,《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国家标准获批发布,规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在识别分析、安全防护、检测评估、监测预警、主动防御、事件处置等方面的安全要求,将于2023年5月1日实施。2022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旨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协调,完善法律责任制度,保护个人、组织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2022年2月,工信部再次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意见。办法规范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数据处理活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自2022年2月15日起施行。2020年4月公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同时废止。将网络平台运营者开展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纳入网络安全审查,明确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这两项内容是《办法》修订的主要部分。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对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处理作出规定,为个人信息的处理提供明确的法理依据,为个人维护正当隐私权益提供充分保障,更为商家如何运营掌控的个人信息数据,提供了操作指引以及法律红线。对于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擅自披露个人信息等社会乱象,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得以整治,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021年7月,工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旨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保护网络产品和重要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规范漏洞发现、报告、修补和发布等行为,明确网络产品提供者、网络运营者,以及从事漏洞发现、收集、发布等活动的组织或个人等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各类主体发挥各自技术和机制优势开展漏洞发现、收集、发布等相关工作。2021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并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确立了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以及风险评估、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数据安全管理各项基本制度;明确了开展数据活动的组织、个人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锁定支持促进数据安全与发展的措施;建立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和推动政务数据开放的制度措施。2020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联合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对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2019年9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指出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年营收超过20亿的网络安全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安全骨干企业,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2019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提出了大数据安全管理基本原则,规定了大数据安全需求、数据分类分级、大数据活动的安全要求、评估大数据安全风险,适用于各类组织进行数据安全管理。2019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明确了网络系统的等级保护定级标准,对云计算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和工业控制系统提出了安全扩展要求。对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提升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是我国第一部网络空间管理方面的基础性法律。进一步界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明确网络空间治理目标。网络安全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对保障国家安全、经济社会稳定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的兴起,网络安全防护内容不断增加,对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再加上经济全球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网络安全市场规模长期保持增长态势。1、网络安全市场规模网络安全产业作为新兴数字产业,是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网络安全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技术、产品和服务蓬勃发展。根据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3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根据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规模为1,691.60亿美元,各类因市场环境影响的网络安全项目陆续在2021年后重新启动,远程和混合办公模式逐步增加、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导致网络安全市场进一步扩张。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预计到2028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可达3,540亿美元。2、网络安全行业发展前景(1)政策及法规全面促进行业全面快速发展网络安全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力促进了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网络运营者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履行安全保护义务。在原有的被动防御安全市场基础上,基于主动防御、零信任、大数据分析、安全运营服务等新安全思路和理念的产品市场将快速增长。(2)“零信任”、“隐私计算”等安全技术持续发展零信任架构是一套全新的安全理念和架构,零信任以身份为中心实现动态访问控制,是数字时代下提升信息化系统和网络整体安全性的有效方式,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撑及各安全厂商对技术架构的研究,零信任技术逐渐得到关注并应用,近期得到了大力发展。隐私保护计算的目标是在完成计算任务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计算过程和数据计算结果的隐私保护。数据计算过程的隐私保护指参与方在整个计算过程中难以得到除计算结果以外的额外信息,数据计算结果的隐私保护指参与方难以基于计算结果逆推原始输入数据和隐私信息,在跨部门数据共享及计算领域有着大量需求。(3)网络安全细分市场不断有创新技术及产品需求随着网络安全隔离边界的大量建设,对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的边界运维管理平台产生了迫切需求;基于网络隔离技术的产品交换速率已经向超万兆转换;视频方面,GB/T28181及GB35114标准的落地,对视频的安全交换、安全传输、安全审计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态势感知,主动防御产品仍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安全产品在安全事件分析、密文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方面逐步得到应用。(4)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网络安全新需求全球市场基于AI带来的网络安全投资进入爆发期。根据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Intelligence)新近报告预计,ChatGPT将给生成式AI市场带来为期十年的繁荣,市场规模将以42%的速度扩张,2032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根据浙商证券研究所测算,预计到2025年,国内生成式AI市场空间可达403.52亿元,到2030年市场空间可达2,175.58亿元,未来几年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成长。AI的应用落地带来新安全风险,安全防护难度大幅上升。但AI同时赋能网络安全,促进攻防技术升级。因此,越来越多的安全厂商加速布局网络安全与AI技术的融合,用AI对抗AI成为行业共识,驱动AI安全市场加速爆发。根据Precedence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基于AI的网络安全市场规模为174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1,027.80亿美元,2022-2032年CAGR约19.43%。3、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风险(1)数据泄漏对企业而言,数据泄漏仍然是最大的安全风险之一。数据一直以来是重要生产资料,数据驱动业务决策也成为实践业务创新的核心手段。数据安全日渐成为核心业务系统体系运转的基石,随着数据交易的常态化,勒索软件开发市场的规模化,数据衍生服务的体系化,企业的核心数据保护均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巨大风险。(2)安全产品的联动能力目前,各网络安全产品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迫切需要制定各类标准、规范统一联动接口,对于安全事件,可以在策略、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流程上相互协作,实现最大安全能力。(3)人才风险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制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若企业不能及时聘请一定数量合适的技术人员,或者对技术人员的管控不到位,将面临人才稀缺的情况,从而无法在短期内突破研发领域中的技术难关,形成自身的技术或差异化优势。上市公司通过自有的云计算平台为客户提供网络安全产品或服务,且云安全收入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出了战略安排。延续2023年的发展势头,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显现出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为新时代新征程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引。2024年5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提出:从9方面对2024年数字经济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介绍,9方面工作主要包括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全面筑牢数字安全屏障、主动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等内容。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基础制度、重大设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转型赋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多向发力,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支撑,加快改革破局,拓展新赛道,深化赋能增效,释放数字红利,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二)推进数据要素高质量发展,发挥数字经济倍增效应。在数据要素领域,《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在强调数字中国建设重要地位的同时,将数据要素放到一个更为宏大的“数字中国”图景中,重新阐明了数据要素新赛道的意义。2024年1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规范和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保障等3方面18条内容。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畅通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规范数据资产销毁处置、强化数据资产过程监测、加强数据资产应急管理、完善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和报告、严防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等12方面内容。特别对具有国有属性的公共数据资产管理作出针对性规定,更好的对相关主体管好用好公共数据资产提供政策指导。2024年2月,国家数据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开展全国数据资源情况调查,调研各单位数据资源生产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等情况,为相关政策制定、试点示范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影响下,地方政府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2024年初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中,数据要素被纳入到多省市今年的工作计划中。“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协调发展,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三)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抢抓机遇,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人工智能,政策及时精准发力,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AI”向“AI+”转变。近年来,国家频发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产业政策方面,人工智能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会得到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并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强调人工智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系统谋划,加快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需求的标准体系;2024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体现了中共中央支持科技创新的决心。(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这些政策文件为全方位推进我国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实践指引。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政务服务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2024年实现第一批高频、面广“一件事”的高效办理。当前,我国数字政府在政策、服务、数据、技术和底座等方面,已呈现一体化发展态势。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以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全面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时机已然成熟,建设协同高效的整体型政府需求迫切,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迎来重要窗口期。从政策沿革看,数字政府建设正从宏观到微观推进一体化建设布局;从服务方式看,政府数字履职应用日益趋向一体化协同联动;从数据资源看,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加快形成;从技术特征看,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加速一体化融合;从底座建设看,设施部署明显趋向一体化共用格局。(五)信创从政策驱动的替换,演变为技术赋能+市场需求双驱动下的创新。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我国信创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日益成熟完善,同时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愈加迫切。党政以及八大行业客户经历信创产品的“可用”到“好用”,另外民营企业市场逐渐打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信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政策持续引导推进:从国家层面看,信创相关政策愈加细化和深入,信创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愈加明确清晰。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提出明确目标和行动方案。央国企信创规划持续推进,内部文件频出,保证信创落地实施。2023年我国信创产业政策开始愈加深入和细化,12月财政部会同工信部印发《台式计算机政府采购需求标准(2023年版)》、《便携式计算机政府采购需求标准(2023年版)》,标志着党政信创由中央到省市再到区县慎下沉落到实处。从各地方政府来看,各地陆续出台措施及方案,目标更加明确、行业更加聚熊、方案更加落地。信创产业政策从中央到地方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技术进步支撑产业发展:技术突破是我国信创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我国信创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信创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从今年起,“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在工业制造等10余个领域推开,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综上所述,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不仅体现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还体现在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过程中。拓尔思公司作为A股第一家上市的大数据技术企业,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跃迁新机遇。公司坚持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不断提升数智化服务能力。依托公司已有政府、金融、媒体、安全及央国企等企业级用户基础,公司各行业产品线基于大模型和大数据继续升级“数智力”,同时进行公司人才结构调优,加大算法工程师、知识工程师的吸纳,加速“人才力”,为优势行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增添动能,推动“数实融合”纵深前行。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9,717.65万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10.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81.16万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14.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657.12万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27.28%。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38,828.37万元,较上年末同比增长1.08%。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下:1、大数据软件产品及服务、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及服务收入有所上升,而安全产品和系统集成及其他收入两类业务相较于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安全产品下降主要系传统安全隔离网闸产品受下游公共安全等行业客户原有项目进度推迟及新增项目采购延缓影响所致,系统集成及其他收入下降主要系公司聚焦软件主业而减少系统集成相关业务所致。整体来看,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毛利情况较去年同期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利润方面,公司其他收益为1,532.1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25.28万元,主要系公司本期软件产品即征即退金额较去年同期下降797.11万元;另外,公司本期投资收益为178.84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57.90万元,主要系去年同期公司处置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即广州天目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部分项目收回投资,取得了投资收益970.03万元,而本期相关处置收益较小。2、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AIGC业务扩盘增效明显。为抢抓大模型机遇,公司加大了大模型基础设施的采购、算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多个垂类大模型场景应用的研发,引进了算法工程师和知识工程师、四个数据资产平台大模型应用升级、数据采集扩容等,研发投入(含资本化投入和费用化投入)同比增长13.82%。同时,公司加大了拓天大模型在更多场景的落地应用研发与推广。公司已在金融、媒体、安全、企业等优势行业实现了大模型应用场景的成功落地,如平安银行的审计大脑、招商银行的智能消保助手、人民日报的AIGC智能编辑助手、共青团的团团助手、某省会网信办的智能舆情助手。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环境报“碳引擎”知识问答助手、四川泸州和自贡公安的情指行智能助手、海尔智能客服、某部目标成果智能分析助手、某部社交网络分析助手、某局涉海知识问答与报告整编助手等大模型落地项目,大模型项目收入为4,862.54万元。3、开源数据持续高质量运营,数据服务业务稳盘提质。报告期内,公司对数据基础设施进行了扩容,持续加强了四大数据资产平台的迭代研发,增强了全球资讯和特种数据的采集能力,加强了数据资源精细化知识标。公司目前拥有超3,000亿条高质量互联网中文数据集,并且以日均5亿条以上的更新速度保持高速增长,为公司数据服务用户日均推送数据20亿条以上。报告期内,公司的数据资产平台均融合了大模型的能力,升级了用户体验,公司的数据服务业务稳定增长,新增媒体用户25个,政企用户18个,安全领域用户12个,其中开源数据采集服务项目的最大合同额为1,200万。4、公司出海业务加速,海外营收实现突破。报告期内,公司与华兴海安公司达成合作,基于天目开源情报平台以及公司强大的开源数据采集能力,为在海外开展业务的央企提供政治与经济情报预警服务,规避如恐袭、政局突变等事件风险,并提供专业的情报分析报告,做为领导决策依据,避免央企投资风险。同时,公司与香港某纪律部队合作的二期千万级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合同签订中。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工作1、“拓天大模型”备案成功报告期内,基于在NLP领域30余年技术创新成果、10余年高质量数据和知识资产积累,以及在垂直行业10,000多家企业级用户应用实践,公司自主研发的“拓天大模型”,已正式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拓天大模型”拥有内容生成、多轮对话、语义理解、跨模态交互、知识型搜索、逻辑推理、安全合规、数学计算、编程能力和插件扩展十大基础能力,具有中文特性增强的可控生成技术、融合搜索引擎的生成结果可信核查、融合稠密向量的跨模态能力加强以及支持外界知识及时更新四大创新点。2、TRS海贝搜索数据库系统完成中国信通院向量数据库产品测试2023年4月,在中国信通院“可信数据库”向量数据库产品测试中,拓尔思TRS海贝搜索数据库系统顺利完成向量数据库产品基础能力测试。测试过程依据标准在基本功能、运维管理、安全性、兼容性、扩展性、高可用以及工具生态七大能力域的相关要求。测试结果表明,该产品在向量数据库的功能完备性、易用性、通用性等方面均符合标准要求。3、深度参与信通院搜索型数据库白皮书的编写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编写的《搜索型数据库白皮书》在“2024可信数据库发展大会”搜索与分析型数据库&多模数据库分论坛上发布。拓尔思深度参与了该白皮书的编写,从搜索型数据库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关键特性、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进行介绍,对搜索型数据库的整体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演进趋势进行了概括总结,为技术创新、企业决策提供参考。4、收获众多重磅奖项和品牌荣誉凭借深厚的技术实力与丰富的数智化应用场景,公司赢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主要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股) 持股比例
1 北京信科互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8,062,500 56.72%
2 北京市北信计算机系统工程公司 8,651,400 7.21%
3 深圳市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5,786,100 4.82%
4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转持三户 3,000,000 2.50%
5 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2,571,300 2.14%
6 美联融通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1,286,100 1.07%
7 全国社保基金五零四组合 1,000,000 0.83%
8 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 1,000,000 0.83%
9 宝盈资源优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1,000,000 0.83%
10 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自营账户 1,000,000 0.83%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