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6-10-08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710934369E
  • 法定代表人: 王彤宙
  • 董事长: 王彤宙
  • 电话: 010-82016562
  • 传真: 010-82016524
  • 企业官网: www.ccccltd.cn
  • 企业邮箱: ir@ccccltd.cn
  • 办公地址: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85号
  • 邮编: 100088
  • 主营业务: 基建建设业务,基建设计业务,疏浚业务,其他业务
  • 经营范围: 对外派遣实施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港口、航道、公路、桥梁的建设项目总承包;工程技术研究、咨询;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以及相关成套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供应、安装;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冶金、石化、隧道、电力、矿山、水利、市政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各种专业船舶的建造总承包;专业船舶、施工机械的租赁及维修;海上拖带、海洋工程的有关专业服务;船舶及港口配套设备的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业务;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物流业、运输业、酒店业、旅游业的投资与管理;地铁运输、地铁车辆、地铁设备的设计、安装、修理、技术开发。(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装备制造、城市综合开发等,为客户提供投资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和综合一体化服务。中交集团所属中国交建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在全球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中交集团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公司、全球领先的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公司和设备提供商;是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中交集团有60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有作为中国诸多行业先行者的百年老店;有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壮大的国企骨干;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现代企业;有推动公司结构调整而成立的后起之秀;有并购而来的国内外先进企业。中交集团从事相关业务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通过几代员工的持续努力,建设了一大批代表世界、代表时代最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了成熟完备的服务,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中交集团坚持"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秉承"固基修道、履方致远"的企业使命,坚守"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企业精神,强化"以业绩论英雄,英雄不问出处"的价值导向,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全面成为"让出资人放心、客户满意、相关利益方信任、经营者安心、员工幸福、社会赞誉"的受人尊敬的企业。
  • 发展进程: 本公司设立于2006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国资委以《关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整体重组并境内外上市的批复》(国资改革[2006]1063号),同意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独家发起设立本公司。2006年9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以《关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06]1172号)批准了本公司的国有股权设置及管理方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投入本公司的净资产16,171,803千元按66.78%的比例折为108亿国家股,占总股本的100%;国务院国资委以《关于设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国资改革[2006]1173号)批准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设立本公司。同日,本公司发起人召开公司创立大会,决议设立本公司。2006年10月8日,公司取得了国家工商总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6年12月15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2012年3月9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 商业规划: 报告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因素较多,但我国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0%,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及时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公司深入实施“三重两大两优”经营策略,服务国家战略,狠抓现汇市场,“大交通”筑牢领先地位,“大城市”能力显著增强,“江河湖海”持续巩固提升,海外市场营销成绩突出,战新及新兴业务布局全面推进。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额为18,811.85亿元,同比增长7.30%。新签合同额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境外工程、城市建设、水利项目、能源工程等建设需求增加。业务结构不断改善,现汇规模稳步扩张,投资结构持续向好。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34,867.73亿元。公司各业务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3,597.26亿元(约折合510.3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0%,约占本公司新签合同额19%。其中,新签合同额在3亿美元以上项目总合同额257.67亿美元,占全部境外新签合同额的50%。经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共在13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公司加快构建新兴业务格局,加大新兴业务市场开拓,积极打造中交特色新质生产力,各业务来自于新兴业务领域的新签合同额为7,053.47亿元,同比增长46.43%。公司加快工程项目新业务领域转型升级,其中:来自水利项目的新签合同额为764.09亿元,同比增长109.75%;能源工程类项目的新签合同额为813.84亿元,同比增长146.41%;农林牧渔工程类项目的新签合同额为85.05亿元,同比增长248.26%。各业务按照公司股比确认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合同额为1,293.83亿元(境内为1,290.47亿元,境外为3.36亿元),预计在设计与施工环节公司可承接的建安合同额为1,100.84亿元。(一)业务回顾与市场策略1.国内市场报告期,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1.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3.5%。报告期,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风险隐患较多。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础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发挥财政赤字额外空间,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对“两重”“两新”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加速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和工程项目全面落地,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报告期,公司发挥“大城市”“大交通”“江河湖海”产业联动优势,加大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为市场提供一揽子、高品质“中交方案”。一是扛起“大国重器”使命担当,坚定践行交通强国战略,有序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标志性工程平陆运河,提供一体化设计建设方案。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二是聚焦“三大工程”,全面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市政管网建设、老城区改造、人居环境及生态提升等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民生福祉领域积极作为。三是聚焦“3060”双碳目标,依托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赋能,持续打造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品牌,报告期实现新签合同额204.69亿元,获山东、海南、上海、浙江等多地新签项目。承平高速成功入选首批交通部零碳试点项目。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先进技术研究,深度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2.海外市场报告期,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延宕升级,“脱钩断链”愈演愈烈,全球南方加快崛起,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巴以局势依然充满变数,“洛比托走廊”计划出台等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博弈,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持续影响区域市场。基于科技变革、产业变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催生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基建行业发展面临新一轮整合,各国政府对于通过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的意愿进一步增强,跨区域间交通互联互通需求增加,重大项目、优质项目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聚。“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非“十大伙伴行动”以及若干多双边合作机制项下的系列部署安排,都为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2024年ENR统计,全球250强国际承包商的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5.1%,未来国际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坚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以打造“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和“幸福城”为抓手,高水平策划实施“一带一路”沿线惠及两国政府和当地社会民生工程,坚定不移地推动海外业务向“高质量、惠民生、可持续”方向发展。3.分业务情况(1)基建建设业务基建建设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在国内及全球兴建港口、道路与桥梁、铁路、水利、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及环保等相关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按照项目类型划分,具体包括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海外工程等。报告期,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7,005.82亿元,同比增长9.12%。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3,446.44亿元(约折合488.94亿美元)。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268.39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1,095.04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29,473.41亿元。按照项目类型及地域划分,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等、境外工程的新签合同额分别为876.34亿元、2,751.88亿元、162.60亿元、9,768.56亿元、3,446.44亿元,分别占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的5%、16%、1%、58%、20%。①港口建设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企业,承建了建国以来绝大多数沿海大中型港口码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与本公司形成实质竞争的对手相对有限。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港口建设新签合同额为876.34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基建建设业务的5%。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7.88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11.82亿元。2024年1-11月,按照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沿海与内河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为1,979.66亿元,同比增长8.3%。沿海港口投资热点在国际枢纽海港和南北海上运输通道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等领域,内河区域重点攻坚“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十四五”期间新增2,500公里通航目标。本公司以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和成立智慧港航产业联盟为依托,紧跟战略区域经营布局,深度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要区域,紧盯重大项目,成功落地海南省澄迈县马村港三期项目、黄骅港散货港区原油码头一期施工总承包、重庆港主城港区洛碛作业区一期等重点项目。②道路与桥梁建设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道路及桥梁建设企业之一,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以及跨江、跨海桥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处于领军地位。公司公路业务实现了从单一产业链到全产业链(规划策划、可行性研究、投融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资产处置)的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全过程一体化咨询服务产业格局。在公路行业具有领先的技术力量、充足的资金能力、突出的项目业绩、丰富的资源储备、良好的信誉等优势,能够提供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咨询服务。在特大跨径悬索桥建造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在高寒冻土技术研究方面,在桥岛隧工程等全产业链和综合一体化服务方面,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与本公司形成竞争的主要是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基建建设企业。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道路与桥梁建设新签合同额为2,751.88亿元,同比减少21.15%,占基建建设业务的16%。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789.94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778.10亿元。2024年1-11月,按照交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公路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为23,627.02亿元,同比减少10.8%。“十四五”期间,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导向,缓解区域间路网发展需求不平衡,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据统计,全国公路“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项目建设规模约42,000公里,总投资额约31,0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约10,500公里,投资额约19,000亿元;普通公路建设规模约31,800公里,投资额约12,000亿元。“十四五”中期规划调整后,更加强化前端引领和绿色低碳转型,分区域梳理穿城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繁忙路段提级扩容、干线通道、过江跨海等关键性工程。市场布局来看,粤港澳、长三角、华中、东北、西北以及京津冀等区域,市场空间较为广阔。报告期,公司紧跟交通强国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力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市政化改造、智慧交通、“交通+新能源”等增量市场,参与建设G76厦蓉国家高速公路都匀至贵阳段扩容工程与榕江至融安(黔桂界)高速公路项目、云南省G5615天猴高速公路天麻段EPC项目、青藏公路G109线格尔木至那曲提质改造工程(青海段)等多个优质公路项目。③铁路建设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建设企业之一,锚定全面建成科技领先、管理先进、品质卓越的世界一流轨道交通综合服务商战略目标不动摇。国内市场,公司凭借自身出色的建设水平和优异的管理能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但与中国境内两家传统铁路基建企业在中国区域的市场份额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随着国铁集团关于进一步统一开放铁路建设市场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轨交经营布局,公司将在通道性、有价值的货运铁力项目中寻找机会。境外市场,公司成功进入非洲、东南亚等铁路建设市场,建成运营蒙内铁路、肯尼亚铁路等及在建马来西亚东部沿海铁路等多个重大铁路项目,“中交铁道”品牌名片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举足轻重。报告期,国家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11.2%。据统计,从发包量来看,公司市场份额2.6%,为行业第三名,路外第一名。本公司于中国境内铁路建设新签合同额为162.60亿元,占基建建设业务的1%。报告期,铁路围绕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城际铁路,加快发展市域铁路,完善路网布局,全国最长铁路隧道易贡隧道进入正洞掘进。公司已围绕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形成轨道交通业务全产业链布局。依托公司在公路、机场等产业优势,创新打造“轨道+”城市综合运营解决方案。公司坚定践行交通强国战略,成功新签江苏省宿迁市潍宿高铁江苏段站前3标项目、深圳至南宁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省界段施工总价承包(SNSG-2标)项目等建设工程,擦亮“中交铁道”品牌名片。④城市建设等本公司广泛参与房屋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等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公司加快水利、能源业务、生态环保、城市水环境治理等新兴产业布局,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城市建设等项目新签合同额为9,768.56亿元,同比增长23.20%,占基建建设业务的58%。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460.58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305.12亿元。按照项目类型划分,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水利、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海上风电、环境治理及其他分别占城市建设新签合同额的42%、17%、6%、4%、2%、2%、2%和25%。2024年,国家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形成更高发展需求。多项国家政策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助力优势城市群、都市圈房地产和城市更新市场总体企稳向好。民生工程释放行业发展新动能,老旧小区改造、集体租赁住房、政策性安居房、医院学校、公共服务等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双碳目标战略下,房屋建造方式加快转变,数字建造、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进入发展快车道。城市人口聚集对公共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更新、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智慧停车、管网改造等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报告期,公司房建业务积极投身“三大工程”建设,中标郑州金水东关虎屯城中村及片区改造续建项目、天津武清南陈庄田辛庄宋台南商村北商村城中村改造等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徐州铜山、河南信阳、云南楚雄等多地实施保障房项目建设。践行特色冷链物流资源整合者定位,中标湛江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中标呼和浩特阿特斯产业园项目、佛山新材料制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项目。市政业务持续发力新基建、城市综合交通、管线改造等财政支持领域,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建设,成功中标多个县域项目。发力城市复杂交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细分领域,在辽宁、湖北等地,重点推进智慧燃气监管与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落地城镇燃气智慧监管与安全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5G+智慧城市新基建铁塔全国建设等项目,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合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综业务公司全面对接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和城市更新行动带来的新一轮片区开发建设需求,签约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城市更新项目、江西省赣州市三江口片区水西组团南部板块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片区开发模式不断成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致力建设美丽中国,在山东、四川等多地参与流域治理、污水处理项目。报告期,公司持续拓展水利、能源、农林牧渔等业务领域,“第二增长曲线”业务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水利业务,成功中标重庆市向阳水库工程水源工程、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第三批施工标、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延安市王瑶水库扩容工程施工Ⅰ标、Ⅱ标、于桥水库清淤试点工程等项目。能源业务打造海上风电专业平台,实现新签合同额155.33亿元,获华能山东分公司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等多个新签项目,公司拥有多项全国领先的海上施工及运维技术。中标广东省廉江1200MW户用光伏、合创(东明)黄河滩区黄沙治理生态旅游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EPC项目、涉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405兆瓦风电EPC+采购项目、大同市云冈区150MW/15MWh独立储能调频EPC项目等项目。农林牧渔业务中标日照现代农业土地质量与产量提升产业化推广示范EPC项目、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EPC项目、云南省盐津县国家储备林EPC项目等项目。⑤海外工程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海外工程范围包括道路与桥梁、港口、铁路、机场、环保、地铁、建筑、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等各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报告期,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中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3,446.44亿元(约折合48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78%,占基建建设业务的20%。公司立足全球视角,发挥主业优势,积极配合和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在“大城市”“大交通”“江河湖海”领域优势,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沿线民生改善,主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报告期,公司新签肯尼亚加里萨-伊西奥洛标轨铁路项目、澳大利亚墨尔本雅拉有轨电车第五期运维项目、莫桑比克马普托EN1轻轨项目、沙特未来城OXAGON港项目、香港T4号主干路及相关工程、新加坡媒体圈公寓住宅等系列项目等。(2)基建设计业务基建设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咨询及规划服务、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顾问、工程测量及技术性研究、项目管理、项目监理、工程总承包以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及隧道设计企业,在相关业务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与本公司相比,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公司全资子公司中交设计(600720.SH)于2023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资产交割完成后,中交集团设计板块专业化整合初步完成,中交设计成为国内最大的设计类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产业链的龙头引领作用,大力拓展高端市场,助力集团业务发展与升级。中国智宝注入中交设计,主要打造海外设计品牌,坚持向业务前端、高端迈进,引领设计标准走出去,加快设计能力提升以及设计资格资质的落地。在铁路基建设计业务方面,本公司在“十一五”期间进入该市场领域,目前主要业务分布于海外铁路项目以及国内轨道交通项目。报告期,本公司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为526.46亿元,同比下降5.94%。其中,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28.41亿元(约折合4.03亿美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1,792.20亿元。(3)疏浚业务疏浚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基建疏浚、维护疏浚、环保疏浚、吹填工程、流域治理以及与疏浚和吹填造地相关的支持性项目等。报告期,本公司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160.17亿元,同比减少2.67%。其中,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111.75亿元(约折合15.84亿美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3,286.26亿元。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企业,在中国沿海疏浚市场有绝对影响力。业务覆盖港口疏浚、航道疏浚、吹填造地、流域治理、浚前浚后、环境工程等领域。拥有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疏浚工程船舶团队,耙吸挖泥船及绞吸船的规模居全球首位。报告期,本公司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稳步推进投资建造和购置重大疏浚船舶装备,淘汰部分老旧低效的落后船舶,优化绞吸船等装备调度机制,提高施工利用率。全国沿海疏浚投资市场相对稳定,为疏浚行业提供稳定的市场份额,起到压舱石作用;随着“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的铺开,内河航道市场投资逐年提升,京杭大运河、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赣粤、湘桂运河等重大内河项目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依据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强水库库容管理的指导意见》,水库清淤工程在未来十年有较大释放空间。预计未来五年我国水运建设总投资保持稳中略升的趋势,其中内河投资为主要增长点,为公司未来疏浚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报告期,公司集中优势力量,推动重大项目经营,中标大小嶝、梅山港、小洋山、黄骅港等一批重点项目,在湖库清淤、内河航道、水利工程等转型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大生态环保、水资源增量市场发声发力,推进水源地保护、流域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一批具有全局带动性、目标导向性的重点项目落地。(4)其他业务其他业务主要包括公司全产业链盾构机的装备制造、物资集中采购、金融产业支撑等业务。公司盾构装备成套技术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制造、维修直径3.64米至16.07米盾构机百余台,在南京纬三路/和燕路、上海机场联络线、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等大盾构项目与国际一流盾构厂商竞技创新,在跨越江河湖泊及超大、特大城市集约化发展领域建立核心优势。在福州地铁运用双模盾构,通过模式转换适应多种水文地质条件,较传统方法大幅提高施工功效,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公司物资集采模式持续优化,建立内贸企业管控方案,强化源头集采落到实处;动态调整集采目录,探索不同品类区域集采,落实地材集采工作,扩大集采效益;与境外国别区域开展区域集采工作,完善公司海外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化采购管理水平。报告期,本公司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19.40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315.86亿元。5.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情况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类项目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央企之间的“跨界”现象日益普遍,传统基建领域竞争格局“内卷”严重。国家部委出台多项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多个专项行动,逐步细化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非主业投资、海外投资、PPP存量项目处理等监管要求,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投资工作。同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深入推进,存量PPP项目在政府审计整改、财政监督整改等方面监管日趋严格。报告期,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从严管控、高效优质,以价值投资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投资规模合理压缩,2024年按照公司股比确认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合同额为1,293.83亿元,同比下降38%,理性投资回归。二是投资结构持续改善,中短线、轻资产和重点区域项目比重增加,坚持高质量遴选重点项目,海上浮式风电、冷链、港口运营、智算中心等专项研究持续推进,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等新业务领域的投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三是投资风险有效化解,持续关注并研究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落地举措,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地方财政情况以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优先级排序,一地一策、一项目一策,加快推动债务化解、存量盘活的工作,加快资金回款进程,改善现金流水平和各项财务指标。下一步,公司将紧扣“高质量发展突破年”总体要求,控总量、优增量、调结构,提升投资质效,推动投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坚持总量控制,高质量夯实发展根基,按照“量入为出、以收定支,逐步实现投资现金流平衡”的原则,持续控制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统筹考虑长、中、短期项目布局,强化资金周转、快进快出,鼓励投资小而美、短周期、见效快的项目。二是坚持价值投资,高质量遴选投资标的,严格投前评审论证,坚持事先算赢,以现金流和利润贡献为核心高质量遴选投资标的,确保良好的投资收益。进一步提升战新产业投资占比,加快境外投资布局,聚焦基础设施需求潜力大、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别(地区)。三是坚持强化监管,高质量抓好项目执行,全面落实全生命周期监管要求,强化责任担当,抓好工作落实,强化数智化监管手段,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技术赋能投资业务管理。四是坚持投资底线,高质量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密切关注政策走向,严格落实国家各项监管要求,避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持续完善系统性应对方案和整体性防控机制,确保各类风险总体可控。(1)新签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情况报告期,公司各业务按照公司股比确认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合同额为1,293.83亿元(境内为1,290.47亿元,境外为3.36亿元),其中:BOT及BOO类项目、政府付费(非经营)类项目、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的确认的合同额分别是746.95亿元、183.46亿元和363.42亿元,分别占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合同额的58%、14%和28%,预计在设计与施工环节本公司可承接的建安合同额为1,100.84亿元。(2)政府付费项目以及城市综合开发项目情况本公司政府付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4,393.84亿元,累计收回资金为968.74亿元。本公司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1,792.04亿元,实现回款为1,661.74亿元。(3)特许经营权类项目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经统计本公司对外签约并负责融资的并表项目(如有变化以最新统计数据为准),特许经营权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1,950.07亿元,进入运营期项目32个(另有33个参股项目),报告期运营收入为83.29亿元,净亏损为23.40亿元。经审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尚未完成投资额为1,118.27亿元。报告期,公司紧扣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营业收入再创新高,发展态势保持稳健。营业收入7,719.44亿元,增长1.74%。其中,各业务来自境外地区的收入为1,352.61亿元(约折合188.17亿美元),增长16.39%,约占本公司收入的18%。毛利润948.42亿元,下降0.74%。毛利率12.29%,较上年同期减少0.31个百分点。营业利润364.29亿元,增长0.09%。营业利润率4.72%,较上年同期减少0.0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为363.81亿元,增长0.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3.84亿元,下降1.81%。每股收益为1.37元。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