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75-07-01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700193957385W
  • 法定代表人: 曾芳勤
  • 董事长: 曾芳勤
  • 电话: 0750-3506078
  • 传真: 0750-3506111
  • 企业官网: www.lingyiitech.com
  • 企业邮箱: IR@lingyiitech.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龙湾路8号
  • 邮编: 529000
  • 主营业务: 精密功能件、结构件、模组及精品组装等业务,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制造服务与解决方案
  • 经营范围: 制造、销售:磁性材料元件及其制品、合金粉末制品、微电机、机械设备和零部件及相关技术出口;生产科研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等商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承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及开展“三来一补”业务(按粤经贸进字[94]196号文经营);动产及不动产租赁;塑胶、电子精密组件制造技术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五金制品、塑胶制品、塑胶电子制品、模具;货物或技术进出口(国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审批的货物和技术进出口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2018年登陆A股资本市场,股票代码:002600。作为值得信赖的AI终端硬件核心供应商,领益智造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精密功能件、结构件、模组等一站式智能制造服务及解决方案。公司具备模切、冲压、CNC和注塑等工艺流程的技术,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各个工艺领域的隐形冠军。公司精密功能件产品的市场份额及出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领先地位,在质量、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设定了行业标准,成为全球客户值得信赖的"功能件专家",并进一步渗透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市场。2023年,领益智造先后入选财富中国500强、2023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3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等,MSCI-ESG评级跨级跃升至"A"。公司积极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绿色智造为长期目标、人才培养为后盾,以"精益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制造理念,积极锻造"一核四化"制造理念,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公司将继续坚持"客户至上"和"价值共生",凭借在精密"功能件"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科技实力,以强劲的研发能力赋能产品创新,不断超越期待、创造价值,携手客户共筑智能终端"大未来"。
  • 发展进程: 公司前身为江门市粉末冶金厂,成立于1975年,广东省江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1994年,依据江门市委、江门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混合经济创新企业制度的意见》[江发(1993)55号]和江门市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江门市粉末冶金厂“转机建制”试点办法的批复》[江改(1994)12号],江门市粉末冶金厂改制为江门市粉末冶金厂有限公司。 公司中文名称由“广东江粉磁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JPMFGUANGDONGCO.,LTD.变更为GuangdongLYIntelligentManufacturingCompanyLimited。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领益智造”,公司证券代码不变,仍为“002600”。
  • 商业规划: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以“细”颗粒度、“深”科技为核心驱动力,引领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精益化、数据化、自动化及绿色化的新四化智能制造,实现了从制程能力、产品能力到解决方案的全面提升和跨越。如今,公司已成功从传统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厂商转型升级为AI终端硬件制造平台,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制造服务与解决方案。公司业务涵盖AI手机及折叠屏手机、AIPC及平板电脑、影像显示、材料、电池电源、热管理(散热)、AI眼镜及XR可穿戴设备、精品组装及其他、传感器及相关模组、机器人等相关硬件产品领域。凭借先进的模切、冲压、CNC加工及注塑等工艺制造技术,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AI终端设备、汽车及低空经济、清洁能源等行业,并助力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一)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2024年,公司在多个重点项目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涵盖折叠屏、XR智能穿戴、VC散热、服务器散热、高功率电源产品、机器人等领域。同时,公司与海外机器人龙头客户、国内机器人龙头客户、AMD、Brembo等客户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公司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如下:1、AI终端硬件AI终端设备板块涵盖了广泛的人工智能(AI)终端电子产品,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企业级商用电子设备(如数据中心服务器、大型服务器、工控机、电源设备等),以及创新型电子产品(如扩展现实(XR)设备)。此外,该板块还重点拓展了机器人业务,涵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多品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工业和医疗等领域。公司AI终端硬件相关产品是指AI终端设备相关硬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按照终端产品应用可以分为AI手机及折叠屏手机、AIPC及平板电脑、影像显示、材料、电池电源、热管理(散热)、AI眼镜及XR可穿戴设备、精品组装及其他、传感器及相关模组、机器人等业务。公司持续关注机器人相关前沿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也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运用到自动化生产的工业整体解决方案,结合自主研发的多种类、多功能的数控化、自动化设备,致力于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智能生产车间,打造高效的现代化智慧工厂。公司AI终端硬件相关业务的主要产品、服务如下:(1)影像显示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持续普及和用户对手机摄影功能需求的不断提升,手机摄像模组已成为智能手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手机摄像模组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高端手机摄像模组通常配备更先进的镜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以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摄像头模组是影像捕捉的核心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智能终端,用于完成光学成像、拍照摄影、信息捕捉与分析、视觉交互等功能。手机摄像模组(CCM)是手机内置的摄像/拍摄模块,主要包括镜头、成像芯片(COMS)、PCBA线路板、以及与手机主板连接的连接器等部分。屏幕组件作为智能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等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屏幕组件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消费者对显示屏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动了屏幕组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2)材料碳纤维、保护膜类、泡棉、胶带、磁性材料等电子材料在电子设备的制造和运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材料按功能可分为三大类:电子功能材料、封装与装联材料以及工艺与辅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具备电、磁、声、光、热等物理特性,能够实现信息的检测、转换、传递、处理和存储,直接影响电子系统和设备的核心性能。封装与装联材料主要用于电子设备和元器件的支撑、连接和封装,为系统构建提供物理支撑。工艺与辅助材料涵盖电子元器件、功能材料及封装基板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是制备工艺的基础。这三类材料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电子元器件及相关组件的应用体系,对电子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电子功能材料的应用场景较为广泛,涵盖了集成电路、5G通信、智能终端设备、清洁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众多新兴行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电子功能材料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显著增加,更在质量和技术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升级。AI终端产品向轻薄化、高性能、低功耗和轻量化方向升级,而XR、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也将进一步提升对电子功能材料的需求量和产品附加值。碳纤维材料属于新一代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型增强型纤维材料,在电子功能材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在AI终端、体育用品、航空航天、风力涡轮机叶片、交通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制备过程是在超过1000℃的高温下对有机纤维进行裂解碳化,最终形成含碳量超过90%的高性能材料。碳纤维不仅保留了碳质材料的固有属性,还兼具纺织纤维的柔韧性和可塑性。碳纤维凭借其高强度、低密度、良好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在AI终端设备(如折叠屏手机、AI眼镜等)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轻量化与高性能、散热管理、折叠屏与柔性设备等方面。在轻量化与高性能方面,碳纤维能够显著减轻设备重量,同时提升结构强度和耐用性。例如,光大同创已成功将其应用于折叠屏手机的中框和铰链,增强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在散热管理方面,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用于制造散热器和散热片,有效提升设备的散热效率,满足高性能AI设备的散热需求。在折叠屏与柔性设备方面,在折叠屏手机和XR眼镜等柔性设备中,碳纤维可应用于支架和屏幕背板,实现轻薄化、高散热和坚固性,减轻设备重量并提升抗摔性和抗弯折能力。(3)电池电源随着数据中心设备及AI服务器功耗的持续提升,电源管理在服务器运营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服务器电源作为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核心,其重要性随着AI算力的提升而不断升级。先进GPU对AI服务器电源的功率和功率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功率约为10.2kW的H100服务器机架需配置19.8kW电源,而功率约为120kW的NVL72机架则需配置198kW电源。传统服务器电源功率密度大多不到50W/立方英寸,而AI服务器电源功率密度可达100W/立方英寸,这不仅对电源的拓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元器件的应用提出了挑战。未来,AI服务器电源将朝着更高功率密度、更优能效比、更强动态响应能力的方向发展。随着边缘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的兴起,电源模块的小型化和标准化设计将变得尤为重要。此外,电源管理系统将与AI算法深度融合,实现电源的智能预测、动态调度和故障预警,从而为数据中心的绿色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在AI算力提升与服务器轻薄化趋势的推动下,先进AI电源需求将持续升级。(4)热管理(散热)在服务器散热领域,随着AI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计算设备、数据中心、AI服务器等关键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张,图形处理器(GPU)、中央处理器(CPU)等核心部件也不断朝着更高性能升级,这进一步推动散热管理系统需求提升。市场调研机构MordorIntelligence报告显示2024年数据中心热管理市场规模为165.6亿美元,到2029年预计增长到345.1亿美元,24至29年CAGR为15.82%。随着数据中心设备及AI服务器功耗日益提升,GPU、CPU等算力芯片朝着更高性能升级,市场对供电系统、散热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核心组件中电源管理系统及散热系统的价值量显著提升。同时,OpenAI-GPT、Claude、LLaMA等系列大模型迭代升级,以及OpenAI-o1/o3/DeepResearch、DeepSeek-R1等高性能推理模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算力增长趋势,算力翻倍时间明显缩短。高强度、高精度的运算需求不仅仅带来了高能量的消耗,同时也产生各种发热和散热等现实问题。散热成为制约算力提升的核心瓶颈之一,也是限制AI终端产品创新升级的关键因素。在AI终端散热领域,根据散热场景热源功耗、散热要求和空间结构等特点,散热产品通常会单独或组合使用,以满足不同的散热需求。其中,VC均热板凭借其卓越的散热效率,逐渐成为AI手机和PC散热的主流方案。目前,VC均热板正加速向超薄化、结构简单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技术迭代不断加速。未来随着5G时代高功率、高集成、高热量趋势的加剧,VC均热板将成为AI终端的“硬核需求”,市场潜力巨大。例如,3DVC利用三维两相均温技术,突破了传统材料的导热限制,将散热能力大幅提升,有望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5G基站等高功率领域。此外,材料创新和制造工艺改进也将进一步推动VC均热板的性能提升。相关行业研究机构的研报指出,随着AI手机运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发热量不断增加,而手机散热空间有限,急需更高效、高价值的散热方案。散热方案从石墨片逐步迭代至热管、VC、3DVC,实现了从一维到三维的转变。目前,传统散热方案难以满足AI手机需求,以VC为主、石墨及石墨烯为辅的散热组合将成为主流。VC均热板通过内部液体循环相变散热,由金属壳板、毛细结构层和液体构成,壳板材质可选用铜、不锈钢、钛等。随着AI终端高性能、高集成、轻薄化发展,超薄VC均热板需求增加,钛材质的超薄VC均热板对智能手机轻薄化尤其重要。在AI算力提升和手机轻薄化趋势下,散热方案向VC+石墨烯组合及3DVC创新方向发展,手机散热行业规模增速将大幅提升。在热管理领域,公司具备完整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专注于高效散热解决方案,核心产品涵盖均热板、热管、多轴腔体散热元件(BigMAC)、AI算力芯片及服务器散热模组、石墨片、导热垫片、导热胶等关键组件。公司与全球客户在GPU、CPU及AI应用(包括服务器、笔记本、PC、显卡、智能穿戴设备、机器人等)的散热产品上合作,公司整合自主研发的热管与均温板技术,助力显卡等高算力、高性能、高功耗、高热流密度的应用场景,并晋升为AMD核心供应商,并设备实现稳定高效运行。依托自主研发、核心元件自制与工艺整合优势,可提供系统化散热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量身定制优化,满足高性能设备的严苛散热需求。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XR设备、服务器及各类AI终端电子产品,确保设备在高算力、高负载运行环境下保持卓越散热性能与长期稳定性。公司为客户提供铜、不锈钢和航空级钛合金以及钢铜等多种复合材料的均热板散热方案。均热板基于相变导热原理,可将导热率在传统导热器件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其铜材质产品采用纯铜内壁,内壁布满毛细结构并填充纯水作为冷凝液,通过传导、蒸发、对流和凝固等步骤形成汽液双相循环系统。不锈钢材质的均热板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可保证较高的散热效率以及较高结构强度,适用于高端产品;而纯钛材质均热板则专为高端机型及折叠屏手机设计,可实现更轻、更薄的效果。公司的超薄均热板及散热解决方案已成功搭载于多款中高端手机机型,并实现量产出货。公司石墨散热材料涵盖合成石墨、天然石墨和石墨烯。除了多层石墨结构产品,公司还生产包裹石墨产品,兼具缓冲、导电和电磁屏蔽功能。公司通过将石墨与铜箔、导热硅胶等材料复合,整合不同材料优势,满足多样化性能需求,同时降低了下游贴装成本。公司最新研发的高阶散热产品——多轴腔体散热元件(产品名称:BigMAC),适用于高热密度组件的热传导。在与市场先进AI服务器所用的3DVC的对比测试中,BigMAC在400W-1000W功耗条件下的表现更优。BigMAC不仅提供卓越的散热性能,还实现材料成本降低30%、制造成本降低30%、交付周期缩短35%以及良率提升5%,为用户带来更理想的高阶散热方案。(5)AI眼镜及XR可穿戴设备公司深耕AI眼镜及XR可穿戴设备领域,专注于AR、VR、MR和AI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的核心组件与技术研发。凭借对AI终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公司为全球相关领域头部客户提供软质功能件、注塑件、散热解决方案、充电器等关键零部件,并与终端品牌紧密合作,携手提升行业竞争力。(6)精品组装及其他AI终端产业链中游是将上游零部件转化为终端产品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产品的组装及封测过程。其中,ODM/OEM(原始设计制造商/原始设备制造商)模式是中游制造商与品牌厂商合作的重要方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AI终端产品。作为AI终端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精品组装通过供应链整合和规模化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原材料采购、先进制造及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在生产、设计、研发等多方面全方位助力下游终端品牌的发展。中游制造商需要整合上游提供的芯片、传感器、显示屏、电池等零部件,通过高效的生产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性能和品质。AI终端产业链中游是将上游的零部件转化为终端产品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8)折叠屏终端硬件在折叠屏终端硬件领域,公司专注于为全球头部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核心产品涵盖中框、VC均热板、屏幕支撑层、功能件、结构件、充电器、不锈钢、钛合金、碳纤维折叠屏支撑件等关键组件,广泛应用于双折叠屏手机、三折叠屏、折叠屏笔记本电脑、车载柔性屏等终端电子产品。其中,折叠屏屏幕支撑层材料主要包括不锈钢、钛合金、碳纤维等。碳纤维作为屏幕支撑板的关键零件,具有高强度、低密度、模量优异、导电及散热性能佳等特性。公司通过热固性碳纤材料的热压工艺,可实现厚度0.15~0.2mm的产品,其加工的碳板、碳纤维支撑层已大量出货。不锈钢材质的支撑板在优化成本的同时,能够保证较高的折弯寿命和结构强度,适用于对重量敏感度低的产品。此外,钛合金材料凭借高强度、轻量化、抗疲劳、耐腐蚀等特性,也成为折叠屏支撑板的理想选择,能够显著提升设备的耐用性和用户体验。公司具备机器人设计制造和应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自动化方案设计等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公司研发的工控机器人、控制系统及相关技术应用于包括并联机器人、平面关节型机器人、六轴工业机器人、微小型六轴工业机器人、码垛机器人、仿生双臂机器人等。公司研发的智能工业控制器具备驱控一体高度集成,图形化编程,适用广,可驱控各型工业机器人。公司研发的CSV减速器属于RV减速器的进化类型,在传统的摆线针轮减速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结构紧凑、高刚性、高精度、低噪音、速比范围大、体积轻巧、小型高效等特点。人形机器人属于公司产品应用下游,公司重视人形机器人市场机遇的开拓,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深圳市领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鹏智能”)已与HansonRoboticsLimited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就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优化升级、量产测试等方面展开合作。公司拥有伺服电机、减速器、驱动器、运动控制器等人形机器人执行层的核心技术,已为人形机器人客户提供头部总成、灵巧手总成、四肢总成、高功率充电和散热解决方案等核心硬件,在联合开发和整机组装有成熟经验,目标成为机器人本体总成制造商。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动机器人在工厂的各种场景中应用和迭代;持续开发减速器、控制器、执行器、灵巧手等核心部件,解决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的精准、效率和可靠性等痛点问题。针对各类型机器人在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领鹏智能采用智能驱控一体化设计理念,深度整合控制器与外设,推出了一系列控制器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控制器与伺服/步进驱动器分离的设计存在的系统安装空间大、配置繁琐、设备状态监控不便以及多关节高速联动同步性能欠佳等诸多问题。控制器解决方案不仅有效突破了同类产品的性能瓶颈,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易用性和整体性能表现。近期,领鹏智能凭借“高压大功率伺服驱动系统”的技术攻关成果,荣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深圳市人民政府等部门联合开展第二届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揭榜”推进活动优胜单位。随着自研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不断迭代,公司逐步自主开发减速器、运动控制器、执行器、伺服驱动器、和PLC等核心零部件,2014年推出的减速器原型机LRV-20E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9年推出伺服驱控一体控制器“大胜”,2022年推出驱控一体控制器“得胜”,2023年推出六自由度磁悬浮平面电机,2024年推出中空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目前公司推出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中内含多个型号的自研减速器和控制器。公司利用自研控制系统及机器人产品不断提升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自2006年起,公司便开始从事消费电子领域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和制造,2009年,公司自研的自动化技术开始服务于主要客户的产线,并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截至目前已推出多个系列机器人:2009年推出Delt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斑鸠”,2015年进行迭代,2022年推出6轴“斑鸠”机器人;2015年推出“小Q机器人”,并实现大批量上产线;2018年推出双D机器人和巧手机器人,将手工线变为十几米长的全自动巧手线2023年推出仿生双臂机器人“有加”,2024年推出“有加”穿戴式外骨骼示教器。2、汽车及低空经济公司已布局动力电池结构件产品,包括方壳、电芯钢/铝外壳、圆柱电芯铝壳、顶盖、盖板、防爆阀、正负极软连接、转接片等,以及柔性软连接母排、注塑件等汽车相关精密结构件。这些组件用于传输能量、承载电解液、保护安全性、固定支承电池和外观装饰,并具备可连接性、抗震性、散热性、防腐蚀性、防干扰性和抗静电性等功能。在动力锂电池材料成本中,精密结构件占比约为10%-16%之间。公司还切入车用刹车系统一线品牌客户体系,并布局车内电子元器件,如无线快充和自研快充线圈,适配品牌方充电协议,可满足多设备充电需求。基于AI终端硬件累积的精密制造和研发设计能力,公司建立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凭借领先的精密制造、研发设计和商务拓展能力,公司在动力电池结构件细分领域迅速崛起,成为北美新能源大客户的重要供应商。2023年8月公司子公司与德国某整车厂(OEM)旗下动力电池子公司签订了《提名协议》,供应动力电池盖板、模切件以及相关注塑、冲压件。协议履行预计将在2025年至2029年增加约人民币22亿元收入。公司正积极拓展汽车散热模组、车内软包产品、充电产品和车载充电机等。公司研发的碳纤维飞行器旋转桨叶产品实现了技术升级,首次采用了热固性单向CF材料,并结合轻量化夹心三明治结构设计。这种创新设计不仅显著减轻了桨叶的重量,还提升了其强度和硬度,同时增强了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抗恶劣环境能力。3、清洁能源公司光伏储能板块的核心产品包括微型逆变器、储能PCS/GUI及光伏无线网络通讯模块等,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效、智能的光伏储能解决方案。相关产品主要用于将太阳能模组的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并通过自主研发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达到99.8%的发电效率。公司与国际领先的光伏储能领域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微型光伏逆变器等产品的代工服务。相关终端产品在全球市场覆盖率保持领先。凭借在AI终端硬件领域的精益智造、自动化、智能化、和规模化供应能力,公司光伏储能业务与原有业务协同性较强。(二)公司核心制造工艺介绍作为AI终端硬件制造平台,公司坚信“细”颗粒度、“深”科技能够引领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公司在模具加工、设备开发、工艺处理、对原材料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多样化产品的集成等多方面深入实践,积极结合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出智能AOI检测系统及全自动产品检测反馈调节系统、高速精密冲压技术、冲压一件流、无人绿色阳极生产线、CNC智能车间等多种先进核心制造技术及工艺,将多种行业领先的精密制造能力发挥到极致。公司自动调节系统技术成熟,拥有自主硬软件专利,智能AOI检测系统在AI深度学习基础上导入轮廓线法用于零件边缘检验,通过自有产品数据集训练减少Escape/Overkill比率,实现目标功能缺陷0%漏判,实现NoTouch工艺。同时公司设计研发了独有的检测光源光照系统,对于不同产品设计定制化的检测光源及光照方案,搭配不同滤镜、暗场显微镜、角度、颜色等打光方式验证,可满足复杂形状,不同材质及反光情况产品的检测需求。全自动CCD及AOI产品检测反馈调节系统实现生产实时反馈调节,建立在PID算法上的实时反馈调节机制,根据CCD及AOI检测结果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系统进行实时调整,实现对生产误差的实时控制。该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在重点功能件产品、结构复杂及套切尺寸要求严格的产品的生产中,保证高精度生产的同时节省大量后续检查的人力。2、模切一线流生产线体公司模切加工设备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来生产复杂的产品,模切生产线体上有两个典型的技术创新:(1)套切工艺:套切即把原本生产大尺寸产品所产生的废料同步用来生产小尺寸的产品。在线体设计上,可以实现同一个材料被切割成2个形状,从而最大程度提高材料利用率,在此过程中对质量管控同步提出了更高要求。(2)不停机换料模组:传统的模切设备,在每卷材料用完换新材料时都必须停机,从而导致整个模切行业的稼动率较低。公司开发并已实现了原材料、废料和成品的不停机换料技术。这种突破性的技术使稼动率可以提高2倍。过去模切环节会产生废弃的树脂原材料,但应用循环造粒技术之后,能够将原本的废料按照“塑料薄膜废料-破碎-造粒-拉膜”的过程,实现再利用。3、高速精密冲压技术冲压速度一直是冲压工艺挑战的技术难题,高速精密冲压技术是兼具冲压速度与高精密度、效率极快的冲压生产工艺,高速精密冲压是设备、模具加工、模具设计、智能控制等技术的结合体,可有效减少模具开发量,适合精密件的大规模生产,最能充分体现一家现代化制造企业的技术层次和软硬件实力。公司的高速冲压技术,其速度较普通冲床提高了10倍以上,其稳定性依赖于专业的模具设计、模具加工以及整套保养系统。为了匹配高速冲压,公司还开发出高速包装机。其整合了尺寸和外观的自动化光学检测,同步导入了不停机换料技术。高速冲压与高速包装可以将生产效率提升10%以上。公司已在AI终端设备、连接器、汽车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全面应用高速精密冲压技术,具有一人多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4、冲压连续流生产线体冲压连续流生产线体是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和生产场地集中的高效生产方式,广泛应用在小型冲压连续模零件、需焊接或贴合组装类产品领域,主要结合料带冲压、清洗、焊接、检测、落料等工序连线作业,且AOI及摆盘包装工序在同一个区域完成,可根据产品工艺增减连线工站。公司利用连续模料带连接所有的制程,包括冲压、清洗、焊接、检验和包装。典型的技术创新有:(1)循环清洗系统:冲压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水和清洗液来清洁产品。公司开发了循环清洗系统来节约用水,一条红色管道用来收集使用过的废水,并集中输送到中央处理系统,经过过滤后,另一条蓝色管道会重新将其注回清洗机内。此外,三层垂直清洗机可以将清洗效率提高3倍,并节约了设备占地面积。通过导入这套循环清洗系统,共可以节省70%的水、60%的清洗液和30%的占地面积。(2)模块化焊接设备:每一代的冲压产品都会有新的特征,对自动化也有新的要求,因此自动化设备的通用性至关重要。模块化焊接设备在不同生产工序之间实现了装置的共用。当线体需要从产品A切换到产品B时,只需替换一部分装置。该设计可以缩短30%以上的线体切换时间,提高线体的稼动率,减少设备投资。公司已经将模块化设计理念也延升至检验和包装等其他工序的相关设备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线体的标准化水平。冲压一件流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少,产品一致性程度较高,工艺流程中通过AOI检验包装在线进行,无中间仓储及物流过程,有效反馈并控制产品质量,工站增减灵活,有效降低产品成本。5、无人绿色阳极生产线公司的CNC车间配备自动导向车(AGV)与机器人,有序管理生产节奏。AGV自动实现CNC的装夹工作,通过数据信号指引,将已经加工完成的产品从机器中取出。AGV也会进行新刀具更换和旧刀具回收。夹具装卸和刀具更换都在生产管理系统下精准进行,大大提高设备稼动率。此外,CNC智能车间还配备一键测量实验室。前期每台检测机都会配备一名操作员进行零件测量,升级后的一键测量技术可以通过AGV来替代操作员进行自动装夹,提高检测设备的利用率。检测完成后,数据可以自动传输到生产管理系统,并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与加工参数的自动补偿,大大缩短了机台的调试时间并节省技术资源。公司的全自动阳极氧化生产线可以实现实时监控配方并回收化学品和废水。阳极氧化生产车间有大量自动引导车(AGV)在同步运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与产品的接触。AGV在生产线之间实现产品的搬运时与上下料设备自动对接,在机械手的配合下,完成阳极氧化的产品从阳极氧化线体搬运至自动上下料线体。整个阳极生产过程已实现自动化上下料、自动化周转,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保证更高的产品质量。6、其他核心技术(三)行业地位公司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卓越的产品品质、稳健的营收增长、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以及高效的综合运营能力,在多个关键领域稳步积累经验与优势,为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1、概述公司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42.11亿元,同比增长29.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3亿元,经营性现金净流入40.21亿元。公司新业务收入规模提升幅度较大,精益化运营效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1)AI终端:2024年度,公司凭借领先的精益制造能力及在AI终端制造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实现AI终端业务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收入约407.31亿元,同比增长32.75%。因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毛利率17.41%,同比下降4.37个百分点。在各细分产品板块,AI眼镜及XR可穿戴设备、材料、热管理(散热)、传感器及相关模组等终端核心零组件在收入快速提升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毛利水平。但其他部分新产品业务仍处于起量阶段,其盈利能力与公司原有传统业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汽车及低空经济: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低空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公司凭借领先的精益制造能力在相关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业务收入增长显著。2024年汽车及低空经济业务实现收入21.17亿元,同比增长52.90%。(3)其他业务:2024年,除AI终端、汽车及低空经济外,公司其他业务实现收入约13.63亿元。其中,公司清洁能源业务收入11.71亿元,同比下降25.01%,主要原因是客户订单出现阶段性大幅减少等情况。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