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99-09-16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715234767U
  • 法定代表人: 王碧安
  • 董事长: 王碧安
  • 电话: 0755-88242600,0755-88242614,0755-88242612
  • 传真: 0755-86676006
  • 企业官网: www.dongjiang.com.cn
  • 企业邮箱: ir@dongjiang.com.cn
  • 办公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北区朗山路9号东江环保大楼1楼、3楼、8楼北面、9-12楼
  • 邮编: 518057
  • 主营业务: 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
  • 经营范围: 废物的处置及综合利用(执照另行申办);废水、废气、噪声的治理;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建设及运营;化工产品的销售(危险品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可经营);环保材料、环保再生产品、环保设备的生产与购销(生产场所营业执照另行申办)环保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及应用;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从事货物、技术进出口业务(不含分销、国家专营专控商品);物业租赁;沼气等生物质发电。
  • 企业简介: 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东江环保”)创立于1999年,深港两地上市环保企业(股票代码:SZ002672,HK00895),是省属国有控股企业。经过25年发展,东江环保已成长为以工业和市政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稀贵金属回收为主,水治理、环境工程、环境检测协同发展的大型集团企业,是广东省及国家环保骨干企业。目前,东江环保具备44类危险废物经营资质,公司年危废处置能力超280万吨,公司本部及所属企业共60家单位,业务网络覆盖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及中西部市场等危废行业核心区域,服务客户2.5万余家。未来,东江环保将牢牢把握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重点推进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工艺协同处理,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以资本运作提速规模扩张,通过自身不断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将东江环保打造成各级政府、园区企业最优质的环境服务商。
  • 发展进程: 1999年 深圳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专注于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2003年 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HK08230),成为国内首个在境外上市的民营环保企业。 2005年 入选“《福布斯》2005中国潜力100榜”;东江环保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与法国威立雅集团共同建设广东省首个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 2006年 以涨幅243%的成绩位居胡润榜“2006最有投资价值的海外上市公司”第五名。 2007年 东江环保跨出工业领域,拓展填埋气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餐厨垃圾、电子废弃物等领域。 2012年 东江环保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于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SZ002672。 2013-2014年 东江环保大力拓展无害化处置业务,加快全国性布局,扩张至福建、江西、安徽、新疆等地区。 2015年 东江环保收并购7家环保企业,重点布局环渤海区域。 2016年 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东江环保将树立国有控股、A+H两地上市的混合所有制优秀典范。 2017年 优化战略规划,聚焦危废主业,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释放产能,危废处理资质达160万吨,营业收入达31亿元。 2018年 江苏汇鸿成为第二大股东,公司新一届党委出炉。 2020年 创建“三色东江”党建品牌。
  • 商业规划: 公司坚持“践行生态文明,服务美丽中国”的使命,持续深耕工业和市政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业务,并配套开展水治理、环境工程、环境检测等业务,以成为“一流的生态环境治理服务商”为目标不断奋进。1、工业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业务公司深耕工业危险废物业务二十余年,危险废物经营资质总量、种类、处理能力位居行业前列,在不断强化危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技术路线的组合对复杂多样的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使不同类别的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理与处置,消除危险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隐患。2、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业务公司已形成对含有色金属废料、废渣等废弃资源及其他物料回收再利用的成熟生产工艺,可综合利用的有色金属物料包括锌冶炼、铅冶炼、铜冶炼、钢铁冶炼企业及其它有色金属回收行业二次资源,所属企业雄风环保年可处理废物达6.64万吨,年综合回收各种稀贵金属近2万吨。3、生态环境服务业务公司聚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需求,提供涵盖市政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环境检测与咨询等多元化服务,具备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及一站式环保管家服务能力,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搭建环境治理智慧化平台,强化降碳减污协同能力,致力于为政府、园区及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服务。4、智慧环保、信息化建设业务公司引入5G、AI、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延伸出危废处置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多个智能化场景,打造运营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的现代化危废智能化工厂,实现生产智能化。公司自主研发了以“智慧环保运营”、“智慧安环管理”、“危废智能化工厂”、“有容一体化融合平台”四大方案为核心的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获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1、概述2024年,公司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危废行业激烈竞争与公司经营困局。报告期初新班子到任后迅速统一思想,确定“保经营,点燃新希望”的新目标,精准谋划“三极四强”改革举措,对市场、运营、科研、人才、投资等体系进行多轮改革,优化管理架构、提升经营效率,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公司经营取得一定成效。尽管面临行业环境持续恶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新投产项目转固带来大额折旧摊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亏损8.41亿元、同比减亏约4,627万元,利润总额亏损8.80亿元、同比减亏约717万元,综合毛利率为5.59%、同比提升1.26个百分点,经营性净现金流1.25亿元、同比增长12,084.36%,表明公司新班子“稳经营”系列举措取得初步成效,为后续产业升级及转型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综合环境服务业务拓展上,公司依托子公司前海东江创新推出“环保慧诊”“环保管家”等服务模式,与多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在智慧环保管家、在线监测、土壤修复等领域开展合作,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在存量工业危废业务转型升级方面,公司通过积极推进工艺开发和技改,实现工业危废及市政废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同时,推动资源化产品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烟花级氧化铜、无水氯化铜等新产品实现量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此外,公司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积极布局新赛道,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尽力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资产资金方面,公司进一步优化资本布局结构,力推“去亏压规”专项行动,全年完成10家亏损企业和5家规下企业治理。同时,坚决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完成多项资产盘活,有效回笼资金,降低经营风险。在资金管控上,成功发行中期票据募得5亿元资金(发行利率2.77%),实现年度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至3.3%,并追回大量应收账款,有力保障了公司经营“血脉”。科技创新方面,全年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累计建设各级研发平台21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累计拥有各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打造了涵盖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的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多层次科研平台。同时,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全年新增授权61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含1件美国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55件。新增1件“一种碱式碳酸铜的制备方法”美国授权专利;累计授权63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128项。降本增效方面,公司深挖各环节增效空间,通过对废包材资源化利用、资源化产品结构调整、蒸汽资源利用等业务领域进行系统梳理,制定了极速增效“作战图”,同步推进23个“极速增效”项目,降本创效取得明显成果,推动公司整体综合毛利率逆势增长。同时,推行“一企一策”差异化降本,深入落实“技改”赋能、工艺优化、辅料替代、以废治废、等降本关键举措,完成全年降本“攀高”目标的123%,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人才建设方面,公司全面优化人才结构,全年共精简机构65个,大力推动竞争上岗,开展7批次82个中层管理岗位竞聘;市场化引进国内211/985、双一流大学及海外名校人才;建立起管理、职能、业务、技术和生产5类人才成长通道,打通多通道发展路径,打破“论资排辈”桎梏,通过一系列激励举措,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前,危废行业仍然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公司将尽力做优现有业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积极从国家政策、企业文化、自身优势等方面汇聚强大力量,坚定围绕最新战略规划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向着“中国资源循环产业领军企业”和“中国优秀的综合环境服务商”的转型目标迈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