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信银行
  • 企业英文名: CHINA CITIC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 实际控制人: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上市代码: 601998.SH
  • 注册资本: 5564516.2264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7-04-27
  • 大股东: 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64.79%
  • 董秘: 张青
  • 董秘电话: 010-66638188
  • 所属行业: 货币金融服务
  • 会计师事务所: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注册会计师: 史剑、叶洪铭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高伟绅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0号院1号楼6-30层、32-42层
  • 概念板块: 银行 北京板块 中特估 破净股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证金持股 沪股通 上证180_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HS300_ 转债标的 AH股 央国企改革 央企改革 互联金融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87-04-20
  • 组织形式: 其他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101690725E
  • 法定代表人: 方合英
  • 董事长: 方合英
  • 电话: 010-66638188
  • 传真: 010-65559255
  • 企业官网: www.citicbank.com
  • 企业邮箱: ir@citicbank.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0号院1号楼6-30层、32-42层
  • 邮编: 100020
  • 主营业务: 向政府与机构客户、企业客户和同业客户提供公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托管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向个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业务、个人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养老金融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政府与机构、企业、同业及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 经营范围: 保险兼业代理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结汇、售汇业务;代理开放式基金业务;办理黄金业务;黄金进出口;开展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业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最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4月,本行实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A+H股同步上市。本行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禀赋优势,以全面建设“四有”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为发展愿景,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实施“五个领先”银行战略,打造有特色、差异化的中信金融服务模式,向企业客户、机构客户和同业客户提供公司银行业务、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向个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个人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养老金融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机构、同业及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本行在国内153个大中城市设有1,451家营业网点,在境内外下设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阿尔金银行和浙江临安中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7家附属机构。其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在香港、澳门、纽约、洛杉矶、新加坡和中国内地设有31家营业网点和2家商务理财中心。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和境内设有3家子公司。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为本行全资理财子公司。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本行与百度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的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阿尔金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有7家营业网点和1家私人银行中心。本行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始终在党和国家战略大局中找准金融定位、履行金融职责,坚持做国家战略的忠实践行者、实体经济的有力服务者、金融强国的积极建设者。经过30余年的发展,本行已成为具有强大综合实力和品牌竞争力的金融集团。
  • 发展进程: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成立中信实业银行。2004年4月1日,银监会批复同意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40亿元。2004年12月,中信集团向中信实业银行拨付资本金25亿元人民币。2005年3月25日,银监会批准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77.9亿元。2005年8月,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2006年4月13日,中信集团与中信国金签订协议,约定以2005年12月31日为转让定价基准日,中信集团向中信国金转让本行19.9%的权益,转让价格以本行按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后的2005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基础,溢价15.3%,且不低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核准的资产评估结果,实际总对价为约53.008亿港元。作为对价,中信国金向中信集团定向发行新股。2006年12月31日,由中信集团与中信国金作为发起人,以发起设立方式将本行整体改制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3,111,311.14万元人民币,中信集团持有本行2,639,420.22万股,占本行A股和H股发行前全部股份的84.83%;中信国金持有本行471,890.92万股,占本行A股和H股发行前全部股份的15.17%。2007年,本行控股股东中信集团与境外战略投资者BBVA签订了《股份及期权购买协议》。根据协议,BBVA于2007年3月1日完成认购中信集团公司所持本行股份1,502,763,281股,占本行A股和H股发行前全部股份的4.83%。2007年4月27日,本行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上海601998,香港998HK)。本次公开发行上市共发行A股2,301,932,654股,H股5,618,300,000股(包括中信集团划转给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国有股份以及BBVA和中信国金分别行使的反摊薄权利和追加认购权利购买的新股)。发行价:A股5.8元,H股5.85港元。公开发行后,本行共有A股26,631,541,573股,H股12,401,802,481股,总股本39,033,344,054股。2009年2月,BBVA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逆市增持中信银行,将其持股比例提高到10.07%。2009年12月3日,BBVA又行使其于2006年11月22日与中信集团签订的股份及期权购买协议(经修订)项下所享有的期权,从中信集团购买1,924,343,862股中信银行H股。本次增持的股份于2010年4月1日完成交割。至此,BBVA持有本行5,855,001,608股H股股份,占本行已发行股本的15.00%。2011年6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配股的批复》(证监许可[2011]963号)和《关于核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境外上市外资股配股的批复》(证监许可[2011]952号)核准,本行分别进行了A股和H股配股,并分别于2011年7月和8月完成了相关发行事宜。本次配股合计发行了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的5,273,622,484股A股及2,480,360,496股H股,本次配股最终共募得资金257.86亿元人民币。2013年10月17日,中信股份受让BBVA持有的本行2,386,153,679股H股股份,约占本行股份总数的5.10%。截至2013年10月21日,中信股份增持中信银行股份事项已取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交割完毕。本次增持完成后,中信股份在公司拥有的权益增至66.95%,BBVA继续持有公司9.90%的股份。
  • 商业规划: 公司所处行业情况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宏观层面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0%,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2、1.3、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5%、25.2%、30.3%。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实施。各级财政部门供需两侧发力,加快实施进度,加力落实存量和增量财政政策。积极支持科技强国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各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等,推动各地下沉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推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支持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财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有力促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2024年多次实施重要货币政策调整,推出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明确央行政策利率,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综合施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扎实推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重点机构和重点区域风险处置稳步推进,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持续完善。监管政策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引导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发布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切实提升金融机构合规管理有效性,推动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2024年度,银行业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总资产保持增长,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截至202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资产44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0%,拨备覆盖率为211.19%,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15.74%。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本行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禀赋优势,以全面建设“四有”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为发展愿景,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实施“五个领先”银行战略,打造有特色、差异化的中信金融服务模式,向政府与机构客户、企业客户和同业客户提供公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托管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向个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业务、个人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养老金融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政府与机构、企业、同业及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治理规范高效。本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建设,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通过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管理,不断健全公司治理和业务运营体制机制,形成了管理高效、分工专业的组织架构体系。参照现代银行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党建工作要求,搭建了“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按照前台、中台、后台相分离的原则,建立起涵盖总行部门条线和分支行板块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各治理主体规范运作,有效履职。综合协同优势明显。本行充分发挥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优势,遵循“一个中信、一个客户”发展原则,加强集团协同和行内协同,推动协同与业务发展及客户经营深度融合,打造金融“五篇大文章”及资本市场、跨境金融、存量盘活、风险化解等特色协同服务场景,持续拓展协同生态圈,向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综合金融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开拓创新活力凸显。本行是中国最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创新不仅是深植于本行的基因,也是驱动本行发展的新引擎。本行传承和发扬“开拓创新”的中信风格,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投行业务、跨境业务、交易结算、汽车金融、财富管理、出国金融、养老金融、信用卡、外汇做市等业务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风险防控科学有效。本行持续健全“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质效。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效传导稳健的风险偏好。深入推进“五策合一”,聚焦国家战略重点,深耕行业研究,根据政策导向、监管要求、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授信策略,优化资产结构,提升风险回报。坚持控新清旧,抓实授信全流程管控,持续加固资产质量。持续推进数字化风控建设,提升“技防”“智控”水平。金融科技全面赋能。本行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为业务发展全面赋能,推动本行成为一流科技型银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驱动业务和运营模式转型,打造数据驱动型发展模式。投产国内大中型银行首个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统,金融科技综合能力实现全面跃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由点及面深度渗透到业务各领域,成为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化厚植发展底蕴。本行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宣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全员将其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准绳,坚守金融为民初心,以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本行“全面建设‘四有’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的发展愿景提供价值引领和文化滋养。人才队伍专业优秀。本行深入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能力和价值贡献导向谋划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一体推出干部管理、人才发展、激励约束等系列改革制度,持续健全适配战略、支撑发展、驱动转型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纵深推进《中信银行“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持续弘扬“凝聚奋进者、激励实干者、成就有为者”的人才观,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人才配置,总分联动持续建强“六支人才队伍”,整建制实施全行示范性人才工程。突出源头培养、自主培养,强化全行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支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和建设“五个领先”银行战略的人才队伍。品牌主张深入人心。本行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金融品牌,打造“值得托付未来的价值银行”。报告期内持续深化“让财富有温度”的品牌主张,以品牌传播为引领,制定《中信银行2024年度品牌传播方案》,联动全国19城举办“极地来信”品牌整合活动,连续18年赞助中国网球公开赛,持续扩大品牌“朋友圈”。以业务传播为支柱,做好中信银行奋力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主题宣传,举办第二届“信·新”品牌高质量发展论坛,推动品牌传播与业务宣传同频共振。以日常传播为基石,统筹协同营销传播,融入节气节日品牌元素,使得品牌浸润人心。报告期内,本行在Brand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排名上升至19位,体现了市场对本行品牌的高度认可。经营业绩概况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本集团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各项要求,全面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入实施新三年发展规划,推进“五个领先”银行建设,全行上下克难奋进、主动作为,取得良好经营业绩,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经营业绩向上向好,净利润稳健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1,46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7.39%;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资产质量总体平稳,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664.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5亿元,增长2.60%;不良贷款率1.16%,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9.43%,比上年末上升1.84个百分点。资负规模平稳增长,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95,327.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31%;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7,201.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03%;客户存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7,782.3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04%。报告期内,本集团加大实体经济服务力度,绿色信贷、战略新兴、制造业中长期、普惠金融、涉农贷款增速均高于总体贷款增速。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