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83-10-31
  • 组织形式: 中央金融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000001000013428
  • 法定代表人: 葛海蛟
  • 董事长: 葛海蛟
  • 电话: 010-66596688,010-66592638
  • 传真: 010-66016871
  • 企业官网: www.boc.cn
  • 企业邮箱: ir@bankofchina.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号
  • 邮编: 100818
  • 主营业务: 从事全面的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其他业务
  • 经营范围: 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外汇信用卡的发行和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发行及付款;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组织或参加银团贷款;国际贵金属买卖;海外分支机构经营当地法律许可的一切银行业务;在港澳地区的分行依据当地法令可发行或参与代理发行当地货币;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 企业简介: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1912年2月正式成立,先后行使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职能。1949年以后,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统一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业务。1994年改组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面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发展成为本外币兼营、业务品种齐全、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2006年率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银行。中国银行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唯一官方银行合作伙伴,是中国唯一的“双奥银行”。2011年,中国银行成为新兴经济体中首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目前已连续13年入选,国际地位、竞争能力、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大型银行前列。当前,中国银行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控风险为永恒主题,以巩固扩大全球化优势、提升全球布局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关键,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提升治理运营效能、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抓手,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实干笃行中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中国银行是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及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中银香港、澳门分行担任当地的发钞行。中国银行拥有比较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公司金融、个人金融和金融市场等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涵盖投资银行、直接投资、证券、保险、基金、飞机租赁、资产管理、金融科技、金融租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综合服务”的金融解决方案。中国银行是拥有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银行。成立112年来,中国银行始终恪守“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的历史使命,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同向同频、和声共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发力点、支撑点,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 发展进程: 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2月5日。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中国银行条例》,明确中国银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1979年3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同时行使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职能,直属国务院领导。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改为中国银行总行,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随后中国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分设。至此,中国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之下的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银行整体改建(以下称"改制")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股份公司"),并于2004年8月26日依法成立。由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代表国家持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2006年5月,本行成功发行了29,403,878,000股H股普通股(包括悉数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部分),并于2006年6月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
  • 商业规划: 综合财务回顾经济与金融环境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总需求增速下滑,总供给逐步改善,通货膨胀压力总体回落,贸易规模总体上升。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美国经济保持韧性,欧洲经济温和增长,日本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新兴经济体相对稳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欧洲央行多次降息,日本两次加息、退出负利率。外汇市场波动加剧,美元指数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回升,区域分化显著。美债收益率触底反弹,日本国债收益率持续抬升。全球股市震荡上行,大宗商品价格中枢下移。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生产保持增长,需求延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产业发展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2%,货物进出口总额(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5.0%,贸易顺差7.1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2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余额255.7万亿元,同比增长7.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08.3万亿元,同比增长8%;上证综合指数3,352点,比上年末上涨12.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1884,比上年末贬值1.5%。中国银行业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服务质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强对低碳转型领域的金融支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普惠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投放,不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对银发经济和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养老金融需求。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智能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抵御能力充足。2024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44.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5%;总负债408.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5%。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0%,拨备覆盖率211.19%,资本充足率15.74%。业务回顾专题一: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今年以来,本行认真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深入践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集团“十四五”规划实施,战略执行情况整体良好。科技金融本行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动科技金融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和高质量发展,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入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力量。截至2024年末,共为10.29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91万亿元授信支持;“十四五”期间,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7,100亿元。构建全层级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和24家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打造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构建“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组织体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水平。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各阶段特点和金融需求,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性、协同性、精准性,推动科技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升级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专属授信模式,推进“创新积分贷”授信模型优化,积极服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发挥全球化传统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出海需求,聚焦解决跨境资金管理痛点,提供优质跨境金融服务。打造全要素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推进实施《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实施方案》,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地区落地,通过科创生态伙伴系列活动,搭平台、强协同、促联动,引入多方资源,批量营销客户,取得良好成效。深化科技金融银政合作,为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开展金融助力“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在多所高校举办十余场金融产品宣讲活动,为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增强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质效。将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作为综合经营公司重点业务策略,提升对科技投资、科技债券、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金融支持力度。在国有大型银行中率先推进并成功设立科创母基金,为科技创新一级市场注入“耐心资本”支持;全力推进AIC股权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业务,与全国18个试点城市全面达成基金合作意向,在北京、苏州、杭州、南京、厦门等城市落地8只股权投资试点基金;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债券的投资及承销力度,为企业科研投入提供融资支持;创新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等险种,通过各类保险产品组合为科技企业提供保险保障;充分发挥金融租赁服务优势,加强对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综合化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本行以成为“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为目标,持续优化完善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荣获《环球金融》《欧洲货币》《财资》《中国证券报》等国内外杂志评选的绿色金融相关奖项。聚焦主业,推进绿色信贷较快发展。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绿色项目,位列彭博“全球绿色UoP贷款”“全球可持续性挂钩贷款”“全球绿色贷款原则贷款”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作为委任牵头行,参与全球最大太阳能供电反渗透海水淡化设施项目,成功投放全国首笔自然受益型商业ESG挂钩贷款。2024年末,境内绿色信贷余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折合人民币40,707.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03%。靶向发力,保持绿色债券市场领先。发行7亿美元境外绿色金融债券和100亿元境内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绿色债券,并成功发行全球首只SGS(可持续挂钩贷款、绿色贷款和社会责任贷款)债券。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618.37亿元,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37.95亿美元,分别位列银行间市场第一和彭博“全球离岸绿色债券”中资同业第一。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位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2024年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人第一。多点协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提供五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存款、贷款、债券、消费、综合化服务等领域。推出覆盖“投、贷、债、股、险、租”等全产品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推出“绿色转型升级贷”等转型金融创新服务,贷款利率与客户低碳转型成效挂钩;为获得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小区的住户提供优惠的绿色按揭家居保险;联合承销全国首单银行间绿色商务写字楼类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主承销商协助客户成功发行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联合中债估值中心发布“中债—中银绿色债券指数”;推出基于个人低碳行为的个人碳账户。共促发展,致力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参与全球绿色治理,积极参加“可持续市场倡议”中国理事会会议、“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和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工作会议等。深化中英绿色金融及生物多样性合作,与英国政府续签《绿色及生物多样性金融合作谅解备忘录》,作为首家中资金融机构加入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三项绿色金融相关成果纳入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文件,领跑主要同业。主办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并发布ESG理财产品。参与承办2024金融街论坛闭幕式,论坛期间发布个人碳账户及绿色理财碳减排协同方案创新等成果。开展业内前沿研究工作,牵头完成《绿色金融国际经验研究报告》,并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布。与水利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队伍,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十四五”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打造包含8大模块、100余门课程的绿色金融在线培训体系,累计超过100万人次观看学习。举办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竞赛、业绩竞赛,组织开展一系列评优评先活动,多措并举激励员工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境内机构绿色金融竞争力,年内评选出绿色金融示范机构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共28家,已建成456家绿色金融特色网点。积极创办绿色金融、ESG等内部主题刊物,发布行业最新动态,提升员工市场敏锐度。普惠金融本行聚焦小微企业市场主体、城乡居民等广大普惠客群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服务,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信贷服务量增面扩、价优质稳,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不断提升线下、线上服务触达能力,累计建成超4,700家普惠金融特色网点,优化迭代“惠如愿”“中银e企赢”APP等服务功能。保持授信支持力度,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余额22,796.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63%,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客户数近150万户。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24%,主动让利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整体可控。聚焦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强化金融服务精准度。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为超过4万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超6,000亿元。支持稳岗扩岗企业生产经营,连续三年开展“千岗万家”专项活动,2024年向稳岗扩岗企业发放专项贷款超3,700亿元,服务客户超6.71万家。开展“源来好创业”专项活动,加大个人创业类贷款投放,为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创业提供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大信贷投放,涉农贷款余额2.5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11.28亿元。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服务质效,重点帮扶县机构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55个百分点。丰富涉农产品服务,推广“粮食种植贷”,为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金融保障,推出海洋渔业“养殖贷”“捕捞贷”,助力“蓝色粮仓”建设。投产“益农快贷”线上产品,提高金融服务便捷度。养老金融本行全力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布局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服务政府、企业、个人三大客群,持续打造具有中国银行特色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银行专业能力,为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提供全面优质服务。截至2024年末,社保卡累计总有效卡量1.24亿张,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数443.58万户,养老金受托资金规模2,590.91亿元,养老金托管运营资金规模1.17万亿元,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年金托管资金规模分别排名全市场第二、第三;作为个人养老金服务首批试点银行,全力支持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实施,开户数量超千万。全力构建一站式养老个人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丰富包括储蓄、理财、基金、保险在内的养老个人金融产品供给,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投资选择,新上线养老理财产品和养老目标基金(含个人养老金产品)共34只,年末管理规模合计425.40亿元。线上推出手机银行APP适老化版本,提供大字体、宽行距、有声读等舒适便捷体验,简化页面,展示转账、医保电子凭证、生活缴费等常用服务。线下持续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已建成敬老服务达标网点10,265家、养老服务示范网点1,145家,对外营业网点敬老服务达标率100%。支持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质效。用足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向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和企业等主体提供优惠贷款,助力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发挥全球化优势,连续五年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银发专场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产业资源融合互通;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举办跨境康养专场对接活动,推动外资养老机构与境内企业深化合作,助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本行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强化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核心驱动作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夯实基础,数据资产价值持续发挥。推进“业务数据化”,持续深化数据治理,整合行内外数据,启动数据“颗粒归仓”工程,完成“中行一表通”建设;数据纵横平台推广覆盖全集团。推进“数据业务化”,统筹完成年度“标签中心”建设任务,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有效支持精准营销、风险防控和运营优化。深化转型,金融服务质效加速提升。公司金融领域,发布境内企业手机银行全新5.0版本,推出跨境金融、普惠金融主题版本,持续丰富服务功能,活跃客户数达399.61万户,同比增长12.57%,荣获中金金融认证中心(CFCA)2024中国数字金融金榜奖下的“企业手机银行年度卓越奖”;持续迭代优化境内企业网银,活跃客户数达732.54万户,同比增长9.23%;充分发挥外汇外贸专业优势,持续完善跨境电商结算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为外贸新业态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全年交易额8,133.27亿元,同比增长39.82%。个人金融领域,积极应用创新技术提升境内个人手机银行服务效能,推出智能语音导航、智能搜索、跨境小助手等服务,适配鸿蒙操作系统;推出“理财夜市”服务,进一步完善代销投资类产品评价模型和风险监测机制,建设更多维度的产品标签应用场景;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达9,793.15万户,同比提升11.59%,全年交易额达46.68万亿元,荣获2024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最佳用户体验手机银行”。金融市场领域,持续提升外汇等产品的线上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银行间做市基础,交易能力有效提升。探索创新,“数实融合”程度更加深入。持续推进开放银行建设,丰富“中银企业云直联”嵌出服务,相继推出“云代账”“云财务”“云薪资”“云直汇”“云e贷”“云监管”六大场景金融服务方案,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中银企业e管家”—企业“人、财、事”数字化服务云平台,支持中小企业“上云赋智”,构建企业代发薪、财务费控等重点场景一体化“非金融+金融”服务。持续升级企业司库系统功能,打造跨境资金、债务融资和智能风控三大特色服务,助力不同类型集团企业财资数字化转型和业财一体化提升。优化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和资产管理等手机银行功能体验,提升金融服务可及性。加速赋能,全球服务渠道更加智能。面向境外公司客户及中资“走出去”企业,依托全球一体化的企业网银平台,持续丰富功能体验,打造全球化线上服务窗口,满足企业全球资金线上化管理需求。面向境外个人客户,推广新版境外个人手机银行服务,优化界面操作和功能导航,丰富手机银行功能,全面提升客户体验。截至2024年末,境外企业网银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4种语言服务,境外个人手机银行覆盖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语言服务,保持中资同业领先。拓展场景,数字人民币应用更加多元。赋能产业链数字金融创新,推出供应链贸易融资数币智能合约贷款,实现定向支付和交易可控可溯。率先推出数字人民币可视硬钱包产品,创新上线余额显示、集成动态二维码等功能,实现硬钱包“可碰可扫”。优化“数币+通信”“数币+交通”硬钱包服务,提升短期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化体验。推出手机银行专属理财,支持自动申购和支付快赎,为数币钱包客户提供优质的余额生息服务和现金管理选择。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