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国银行
- 企业英文名: BANK OF CHINA LIMITED
- 实际控制人: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上市代码: 601988.SH
- 注册资本: 29438779.1241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6-07-05
- 大股东: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持股比例: 64.13%
- 董秘: 卓成文
- 董秘电话: 010-66592638
- 所属行业: 货币金融服务
- 会计师事务所: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何淑贞、王伟、李丹
- 律师事务所: 金杜律师事务所,年利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号
- 概念板块: 银行 中特估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证金持股 沪股通 上证180_ 上证50_ 央视50_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中字头 HS300_ AH股 央企改革 跨境支付 互联金融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83-10-31
- 组织形式: 中央金融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000001000013428
- 法定代表人: 葛海蛟
- 董事长: 葛海蛟
- 电话: 010-66596688
- 传真: 010-66016871
- 企业官网: www.boc.cn
- 企业邮箱: ir@bankofchina.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号
- 邮编: 100818
- 主营业务: 从事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金业务及保险服务等业务
- 经营范围: 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外汇信用卡的发行和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发行及付款;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组织或参加银团贷款;国际贵金属买卖;海外分支机构经营当地法律许可的一切银行业务;在港澳地区的分行依据当地法令可发行或参与代理发行当地货币;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 企业简介: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1912年2月正式成立,先后行使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职能。1949年以后,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统一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业务。1994年改组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面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发展成为本外币兼营、业务品种齐全、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2006年率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银行。中国银行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唯一官方银行合作伙伴,是中国唯一的"双奥银行"。2011年,中国银行成为新兴经济体中首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目前已连续13年入选,国际地位、竞争能力、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大型银行前列。当前,中国银行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控风险为永恒主题,以巩固扩大全球化优势、提升全球布局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关键,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提升治理运营效能、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抓手,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实干笃行中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中国银行是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及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中银香港、澳门分行担任当地的发钞行。中国银行拥有比较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公司金融、个人金融和金融市场等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涵盖投资银行、直接投资、证券、保险、基金、飞机租赁、资产管理、金融科技、金融租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综合服务"的金融解决方案。
- 商业规划: 今年上半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本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践行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发展观,积极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全力提升发展质量,经营业绩稳中有进。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财务效益保持稳定本行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资产负债稳步增长,经营效益表现稳健,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6月末,集团资产总计339,072.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5%,负债合计311,282.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0%。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70.76亿元,净利润1,265.36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76%,净资产收益率(ROE)9.58%,净息差1.44%,成本收入比25.54%。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持续发力,共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6,500亿元。绿色金融保持优势,绿色信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余额同比增长39.77%,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保持中资同业市场首位。普惠金融较快增长,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贷款户数突破130万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授信户数和覆盖率领先同业。养老金融稳步提升,财政社保重点账户覆盖率提升0.29个百分点,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市场排名靠前,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市场份额提升。数字金融加力推进,“绿洲工程”投产交易集约、远程核准等一批公共业务能力组件,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同比增长9.98%,数字货币消费金额排名市场前列。全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效高质量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6月末,长三角、中部地区机构人民币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加大服务乡村振兴力度,涉农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口径)余额2.28万亿元,重点帮扶县机构贷款余额368.32亿元。大力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498亿元,水利行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11%。助力扩内需促消费,个人消费类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市场份额提升。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3,484亿元,增长9.35%。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全球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商行营业收入贡献度稳步提升;跨境人民币领先优势扩大,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参行新增5家、间参行新增48家,继续保持全市场第一,跨境人民币清算量保持全球领先;积极服务“走出去”“引进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融资支持超过3,410亿美元,熊猫债承销、中资离岸债承销、跨境托管全市场份额继续位列中资同业第一。综合化经营质效提升,多家公司核心业务指标实现争先进位。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境外风险管理能力,差异化执行风险策略。有效应对金融市场波动,主动开展重点领域专项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整体可控。全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稳步推进风险化解,风险抵补能力增强,6月末集团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201.69%。不断优化资本管理,资本充足率18.91%。持续强化内控和反洗钱合规管理,不断完善境外合规管理长效机制。财务回顾经济与金融环境202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表现出一定韧性,增长好于预期。全球市场活动有所回暖,国际贸易往来趋稳,通胀整体保持下行,但世界经济仍处在增长动能重塑期,地缘政治环境面临复杂演变,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稳健扩张但增速放缓,欧元区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受困于短期因素扰动,亚洲出口经济体复苏势头明显。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美联储降息预期延后,欧央行启动降息,日本退出负利率。全球流动性供给总体平稳,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震荡上行。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跨境资本回流新兴市场。全球股市波动上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加快成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9%,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贸易顺差30,909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05.0万亿元,同比增长6.2%;人民币贷款余额250.9万亿元,同比增长8.8%;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5.1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上证综合指数收于2,967.4点,比上年末下降0.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1268,比上年末贬值0.6%。中国银行业积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保驾护航。大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提升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服务质效;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加大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民营企业贷款以及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加强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抵御能力充足。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33.10万亿元,总负债397.66万亿元。商业银行上半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6万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6%,拨备覆盖率209.32%,资本充足率15.53%。业务回顾战略业务推进概览今年以来,本行认真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进集团“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战略执行情况整体良好。认真落实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金融本行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动科技金融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生态建设,优化科技金融组织架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6月末,共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6,500亿元。全面升级迭代服务模式,优化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构建“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服务体系,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24家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重点打造科技金融专营支行或特色网点,通过更加高效有序的业务协同机制,快速响应客户和市场需求,更好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深耕重点场景,服务科技金融领域客群。重点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等院校等源头批量拓客场景,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客户画像,分层、分类精准营销施策;聚焦科技型企业核心客群特征,围绕科技型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广专项产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立足科技企业需求特点,持续完善推广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精特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打造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审批流程;发挥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对科技投资、科技债券、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业务的支持力度。深化银政合作,加强科技金融生态建设。持续深化与政府机构的合作,提升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在跨境和个人金融领域的服务水平;建设科创金融生态合作体系,加强与投资机构、产业龙头、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等主体的合作,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强化“中银科创+”品牌形象。绿色金融本行紧扣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积极落实绿色发展战略,认真贯彻《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成为“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为目标,优化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完善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措施,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绿色信贷快速增长。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绿色项目,位列彭博“全球绿色UoP贷款”和“可持续挂钩贷款”中资银行第一;作为委任牵头行,参与全球最大太阳能供电反渗透海水淡化设施项目;支持建设阿布扎比垃圾发电项目,该项目是阿拉伯地区最大的垃圾发电设施之一。6月末,境内绿色信贷余额折合人民币36,659.03亿元,同比增长39.77%。绿色债券市场领先。上半年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983.70亿元,居中资同业第一;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91.77亿美元,居彭博“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资同业第一。位列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人第一。创新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水资源与废水管理等项目。绿色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持续打造“中银绿色+”全球品牌,推出五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存款、贷款、债券、消费等领域。上半年,成功投放全国首笔自然受益型商业ESG挂钩贷款;为获得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小区的住户提供优惠的周全家居综合险(绿色按揭计划客户专享优惠);积极支持国家碳市场建设,首批完成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交易账户和注册登记账户开立,联合承销全国首单银行间绿色商务写字楼类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主承销商协助客户成功发行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联合中债估值中心发布“中债—中银绿色债券指数”,提供优质绿色债券做市报价服务,绿色金融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在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下开展气候风险管理与披露;积极履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转型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职责、可持续市场倡议(SMI)中国理事会副主席单位职责、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成员职责,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办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消博会)“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承办中英绿色金融研讨会,积极推动中英绿色金融交流合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参与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的绿色可持续相关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完成年度绿色金融人才摸排和遴选,按时间进度推进包含3个层次、6个方向,共计约1万人参与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落地;组织开展绿色金融“揭榜挂帅”活动,为绿色金融管理与产品服务创新提供有效激励;在新员工培训中加入绿色金融课程,举办面向不同层级的绿色金融主题培训班,提升员工服务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已出台《中国银行特色网点建设方案》,建成389家绿色金融特色网点,多层次推动境内机构提升绿色金融竞争力。普惠金融本行坚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定位,聚焦服务小微企业市场主体、城乡居民,持续优化产品服务,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持续增量扩面,构建“又普又惠”服务体系。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优化“惠如愿”“中银e企赢”APP功能,打造普惠金融特色网点。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余额20,916.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4%,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客户数突破130万户;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33%,主动让利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整体稳健。助力稳岗扩岗,支持保障就业民生。深化金融助企稳岗扩岗长效机制,连续三年开展“千岗万家”专项活动,上半年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超1,900亿元;服务个体工商户、创业客群及新市民,开展“源来好创业·春暖行动”、惠商支农等专项活动,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金融服务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涉农重点领域,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放,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服务涉农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支持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创新涉农业务线上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持续加强信贷投放,优化机构布局,丰富产品供给,推动重点帮扶县金融服务质效有力提升。发挥集团合力,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依托集团综合经营特色,提供支付、授信、储蓄、跨境、保险、理财、直接融资等各类服务,更好满足普惠客群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养老金融本行全力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个人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个领域,持续打造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积极提升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服务能力。全面为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丰富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产品。持续构建“金融+”养老个人服务体系。在手机银行“银发专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发行定制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养老个人金融产品体系;持续提升渠道适老化服务水平,已建成敬老服务达标网点10,260家、养老服务示范网点1,023家。支持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质效;用足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向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和企业等主体提供优惠贷款,助力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数字金融本行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新动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资产价值进一步显现。推进“业务数据化”,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夯实数据基础,加速“颗粒归仓”工程和“中行一表通”建设,“数据纵横”平台覆盖集团80%的机构;推进“数据业务化”,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加快统一数据标签中心建设,为集团提供统一标签公共服务,聚焦精准营销、反欺诈等重点领域,打造精品数据应用。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司金融领域,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手段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助力基层减负增效,优化客户体验,助力客户规模稳定增长;推进“客户全流程服务”“一点接入、全球响应”重点功能建设,提升全球服务平台管理服务能力。个人金融领域,持续迭代升级手机银行,境内个人手机银行新增住房公积金服务、“理财夜市”等功能,月活客户数峰值突破9,000万户;大力推广境外个人手机银行6.0版本,上线软令牌、线上人民币薪金直汇、APP消息推送、在线修改客户信息等重点功能。金融市场领域,不断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完善线上渠道功能,有效提升客户交易便利性;丰富自动化做市交易策略和交易品种,持续强化交易能力。普惠金融领域,研发“益农快贷”等重点产品,优化“烟商E贷”“抵押贷”“银税贷”等线上产品功能,持续升级“惠如愿”APP特色功能,扩大普惠产品服务覆盖面。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稳妥推进。加速数字人民币与传统优势业务融合,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中助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央行实现首笔“数字迪拉姆”直接跨境支付交易;实现住房公积金、保险、轨交、校园、对公缴费、代发薪等多场景创新突破,落地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无网无电支付应用场景;与手机银行深度融合,推出多种便民优惠服务,涵盖话费充值、电费缴纳、网上购物、绿色出行等小额高频交易场景;不断优化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持续完善产品功能,提高系统安全性、使用便捷性,更好满足政务、企业、个人等多种类型客户支付需求。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主要股东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数(股) | 持股比例 |
---|---|---|---|
1 |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188,791,906,533 | 64.13% |
2 |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 81,777,415,806 | 27.78% |
3 | RBS China Investments S.à.r.l. | 20,942,736,236 | 8.25% |
4 | 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 | 11,785,825,118 | 4.64% |
5 |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 11,317,729,129 | 4.46% |
6 |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 7,941,164,885 | 2.70% |
7 | 瑞士银行 | 3,377,860,684 | 1.33% |
8 | 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1,810,024,500 | 0.61% |
9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 1,655,770,230 | 0.56% |
10 | MUFG Bank, Ltd. | 520,357,200 | 0.18%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