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80-01-14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618869509J
  • 法定代表人: 麦伯良
  • 董事长: 麦伯良
  • 电话: 0755-26691130
  • 传真: 0755-26826579
  • 企业官网: www.cimc.com
  • 企业邮箱: ir@cimc.com
  • 办公地址: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港湾大道2号中集集团研发中心8楼,香港德辅道中199号无限极广场3101-2室
  • 邮编: 518067
  • 主营业务: 集装箱制造业务、道路运输车辆业务、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和物流服务业务
  • 经营范围: 制造修理集装箱及其有关业务,利用该公司现有设备加工制造各类零部件结构件和有关设备,并提供以下加工服务:切割、冲压成型、铆接、表面处理,包括喷沙喷漆、焊接和装配;集装箱租赁。
  • 企业简介: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公司致力于在如下主要业务领域: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提供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支持这些业务蓬勃发展的有:提供专业资金管理的财务公司,以及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的融资租赁公司。作为一家为全球市场服务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4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集集团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初期由宝隆洋行派员管理。1994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2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目前是A+H股公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为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招商局集团等。诞生时即深深植入的国际化基因,出类拔萃的公司治理结构,长期以来对于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的不懈追求,使得中集快速成长为在全球多个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
  • 发展进程: 公司的前身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是由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与丹麦宝隆洋行、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992年12月,经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深府办复[1992]1736号文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以深人银复字(1992)第261号文批准,由本公司的原法人股东作为发起人,将本公司改组为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1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本公司更名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并领取了企股粤深总字第10115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10年,中集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成立。
  • 商业规划: 本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物流及能源行业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产业集群主要涵盖物流领域及能源行业领域。在物流领域,本集团仍然坚持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发展出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辅之以物流服务业务及循环载具业务提供物流专业领域的产品及服务;在能源行业领域,本集团主要从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海洋工程业务方面开展;同时,本集团也在不断开发新兴产业并拥有服务本集团自身的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2024年1-9月,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289.71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951.24亿元),同比上升35.5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及其他权益持有者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8.28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4.96亿元),同比上升268.87%;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3357元(去年同期:人民币0.0830元),同比上升304.46%。本集团主要板块业务经营情况如下:(一)在物流领域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集装箱贸易需求回升,根据行业权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CLARKSONS)2024年9月的预测,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增速将从2023年的0.7%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2%,并预计2025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将继续增长2.8%。为应对红海危机长期化、港口罢工等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缺箱风险,客户备箱意愿较强。受此影响,2024年前三季度,本集团集装箱制造业务产销量同比明显增长,其中干货集装箱累计销量248.63万TEU(上年同期:47.65万TEU),同比增长约421.78%;冷藏箱累计销量9.34万TEU(上年同期:8.01万TEU),同比增长约16.60%。2024年前三季度,本集团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经营主体——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车辆”,证券代码:301039.SZ),在全球销售各类车辆合计94,749辆/台套,同比下降18.51%,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58.23亿元,同比下降19.14%。国内市场方面,物流运输市场增速放缓,商用车终端市场承压,但得益于“星链计划”的全面实施,国内整体车辆销量同比逆势提升。同时,中集车辆开启针对罐车生产组织结构性改革的“雄起计划”,并参与制定《道路运输食用油罐式车辆》企业标准,为国内罐车运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海外市场方面,随着北美半挂车需求回归常态,北美半挂车销量前三季度同比回落;受欧线海运供应链波动影响,产品交付成本上升,欧洲半挂车市场需求减少。中集车辆欧洲业务积极推进供应链重组及业务协同整合,同时积极开拓其他海外市场新增客户,其中澳洲业务保持增长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本集团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及救援设备业务经营主体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天达”)继续完善其海内外各地生产和营销布局的整合工作,推动一体化营运以提升整体营运效率,项目完成验收交付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提升。继年中通过项目公司开拓民航地面电源业务后,中集天达正努力探索更多业务发展的新路径,开拓与空港及消防业务具协同效应的新领域,推动业务多元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推出不同的刺激经济措施,助益中集天达前三季度新增订单同比增加,此外,尚有其他即将出台的包括支持地方财政等方面的调节逆周期措施,预期将为行业需求带来增长机遇。2024年前三季度,本集团物流服务业务营业收入与盈利指标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核心产品业务实现同比量价齐升。但受欧美需求前置导致旺季提前于第二季度开启,以及第三季度新船集中交付导致运力供给充足,海运运价波动剧烈。本集团物流服务业务紧随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深耕客户场景化需求,创新打造一体化多式联运优质产品,谋篇布局美国、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同时着力提升“数智化”水平和深化组织融合,践行高质量发展主题。第三季度,进一步延伸海运服务链条;重点推进中亚联程空运航线,进一步拓宽欧线产品类型;整合内部专业化陆运资源,成立陆运公司统一对外运营。本集团的循环载具业务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循环包装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碳中和,主要为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光伏、家电、生鲜农产品、液体化工、橡胶和大宗商品等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循环载具研发制造、共享运营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等服务。2024年前三季度,循环载具服务业务经过精益运营和数字化的管理,已于年内成功扭亏为盈,但制造业务中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载具产品受行业需求不振影响较为明显,业绩有所承压。(二)在能源行业领域2024年前三季度,本集团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业务主要经营主体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安瑞科”,证券代码:03899.HK)收入实现整体平稳增长,同比增长8.0%至人民币179.69亿元。截至2024年9月底中集安瑞科整体在手订单约人民币277.32亿元,同比增长25.2%,前三季度累计新签订单人民币207.6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1)清洁能源分部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6.2%至人民币125.99亿元。2024年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与进口量双双增长,带动水、陆清洁能源业务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造船相关业务与LNG车用瓶销售增长显著,前三季度累计交付6条液化气船;氢能业务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5.1%至人民币5.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上游制氢领域,鞍钢中集项目(首个焦炉气制氢联产LNG项目)已正式投产,在国内首创将智能技术与能源产储运销用场景相结合,打造“端到端”绿色生态,项目模式正在加速推广复制中。(2)全球化工罐箱需求逐步改善,化工环境业务回暖,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下滑,但是化工环境分部2024年第三季度收入环比第二季度增长21.5%。(3)液态食品分部在手订单饱满,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平稳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受国际局部战争及全球新能源转型放缓影响,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水平,海工装备市场继续恢复向好。2024年前三季度,随着海工新接订单陆续进入建造期,本集团海洋工程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75%。2024年前三季度,已生效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21%至32.5亿美元(去年同期:14.7亿美元),包括2条FPSO船体、1条FLNG修改造、3条滚装船(含客滚轮),创下历史最高接单金额记录,并首次突破产品类型、斩获FLNG改造总包订单;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同比增长42%至74亿美元(去年同期:52亿美元),其中油气、风电及滚装船订单占比约为3:1:1。项目建造及交付方面:7月16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在烟台基地码头顺利漂浮,为后续桩腿、2000T主吊机吊装做好准备;8月建造的华夏鸿鹄01顺利完成试航工作;9月P83FPSO艏部模块在海阳码头顺利完成滑移下水开始合拢作业。(三)拥有服务本集团自身的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中集财务公司坚守“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经营宗旨,围绕自身功能定位深耕细作,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不断强化资金归集服务能力,积极发挥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优势,提升集团全球资金管理效率,保障集团资金安全。紧贴集团产业实际,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精度,积极提供资金支持,前三季度累计为成员企业提供信贷投放资金折合人民币56.84亿元,实现集团整体资金充分运用。落实集团外汇风险管控政策,持续加强外汇服务能力建设,有效降低集团外汇交易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为成员企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集团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本集团海工资产运营管理业务涉及的各类海工船舶资产,包括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恶劣海况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起重/生活支持平台、400尺自升式钻井平台、300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国际油价在每桶70至85美元区间波动,市场重新聚焦原油需求的不确定性。展望未来,钻井平台市场整体状况依然强劲,由于可用平台供应增长有限,而对钻井平台需求的稳步增长导致可用性趋紧,钻井平台行业的前景仍然积极。截止报告期末,本集团已上租海工资产报告期内正常执行租约合同,继续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结合市场变化,持续推动资产处置业务。(四)创新业务凸显中集优势冷链物流: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竞争加剧趋势较为明显,冷箱制造业务致力于巩固标箱行业领导地位及提升盈利能力,积极拓展特箱增量市场,推进业务商业模式探索和升级。前三季度,冷链物流业务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同步加大新客户拓展力度,医药冷链业务大客户显著增长,同时通过与国货航合作推进航空医药货物试点等业务。储能科技:在双碳大背景下储能行业不断延伸出新的应用场景,市场需求保持增长趋势。分市场看,国内市场行业呈现出竞争加剧的态势;海外市场迎来供应链端的诸多挑战。报告期内,本集团储能业务规模呈稳定发展态势,虽受到市场、价格、产能等因素影响,但通过加深核心客户合作、差异化竞争、创新商业模式等举措,紧抓市场机遇,积极拓展新业务,努力形成跨周期的持续盈利能力。模块化建筑:报告期内,模块化建筑业务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提升。模块化建筑业务在扩大国内市场区域的同时聚焦香港、北欧、澳新、美国、英国等市场。此外,受益于数据中心需求的提升,模块化建筑业务加强自主产品研发能力,前三季度全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应邀参加“2024亚洲数据中心展”,该产品集研发设计、预制生产、运输、现场安装和设备调试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引领数据中心建设交付新未来。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主要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股) 持股比例
1 深圳市立业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75,018,595 5.10%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