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93-08-06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101190517616D
  • 法定代表人: 王迪军
  • 董事长: 王迪军
  • 电话: 020-82871427
  • 传真: 020-86692750
  • 企业官网: www.gmdi.cn
  • 企业邮箱: xxpl@dtsjy.com
  • 办公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云城北二路129号地铁设计大厦
  • 邮编: 510010
  • 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领域的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等,核心业务是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业务
  • 经营范围: 专业设计服务;建设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人防工程设计;铁路机车车辆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特种设备设计;建设工程勘察;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基础地质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文物保护工程勘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安全生产检验检测;环境保护监测;室内环境检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服务;工程管理服务;规划设计管理;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测绘服务;标准化服务;计量服务;安全评价业务;消防技术服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应用软件开发;对外承包工程;进出口技术。(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是广州地铁集团控股子公司,同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业务范围涵盖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工程的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等领域,共享广州地铁集团建设、运营、综合开发等雄厚资源,工程业绩及设计经验领先业内,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设计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和地铁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已于2020年10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股票简称:地铁设计,股票代码:003013)。现有17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业务遍及广州、北京、天津、南京、西安、成都、武汉、深圳、厦门等40多个城市以及海外,在20多个城市建立了业务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共承接了全国6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总包设计项目,包含地铁、轻轨、城际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自动导轨系统、中低速磁悬浮等多种类型,运营通车里程超过500公里;设计了500多座车站以及500多公里各种不同工法的隧道;完成了多个城市的线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上盖物业、交通枢纽等项目,能够为全球提供完备、系统的城市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上盖物业开发等领域拥有领先的设计技术和科研成果,完成了中国第一条最高时速120公里的地铁线路、第一条直线电机牵引的地铁线路、第一条城际地铁线路、第一条无人驾驶的城市旅客自动运输线路、第一条采用超级电容供电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第一条实现地铁服务水平的160km/h全地下市域快线、第一个超高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的勘察、设计;主编或参编了《地铁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牵引系统设计规范》等30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环境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各级奖项1000多项;拥有450多项专利技术,是业内最富创新精神、最有设计活力、最具增值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智慧轨道交通、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双重红利下,设计院将借助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以前瞻性的思维和视角,科学铺排“智慧地铁”规划目标和节能改造具体计划,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TOD综合交通枢纽等新业务增长点,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聚焦5G、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行业前沿技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培育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致力构建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站在更高起点,设计院将立足华南、辐射全国、逐步走向海外,为轨道交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愿景:致力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技术服务的领跑者。我们的使命:提升城市品质,设计美好未来。
  • 发展进程: 1993年6月29日,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组建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的批复》(穗编字(1993)132号),同意广州地铁总公司设计室与原城建科技开发中心设计室合并,组建地下铁道设计院,并归广州地铁总公司管理。1993年7月26日,广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出具《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证明》,证明地下铁道设计院拥有资金总额为163万元。地下铁道设计院已办理设立时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并于1993年8月6日取得广州市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 2008年1月27日,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深华(2008)审字9104号),经审计,地下铁道设计院截至2007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3,753.41万元。2008年3月18日,地下铁道设计院召开院长办公会(穗铁院会[2008]15号)决定推进公司制改造的有关工作。2008年3月27日,地下铁道设计院第二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制改造方案》。2008年4月10日,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清产核资报告》([2008]羊专审字第13650号)。经清查核实,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地下铁道设计院总资产为9,634.08万元,净资产为3,753.41万元。2008年5月23日,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分公司出具《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制改造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京永穗估字(2008)第002号)。经评估,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地下铁道设计院总资产评估值为10,173.21万元,总负债评估值为5,891.21万元,净资产评估值为4,282.00万元。2008年7月29日,广州市建设委员会下发《关于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化改造方案的复函》(穗建经函[2008]1176号),同意地下铁道设计院公司化改造方案。2008年9月2日,地下铁道设计院取得广州地铁总公司对本次公司制改制资产评估结果备案的确认。2008年11月18日,广州地铁总公司下发《关于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化改造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地下铁道设计院公司化改造实施方案,同意将净资产3,723.81万元作为注册资本转入改造后的设计院有限,其余净资产作为资本公积。2008年12月3日,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验资报告》((2008)年羊验字第15180号)。经审验,截至2008年12月3日,广州地铁总公司以净资产出资3,723.81万元已到位。地下铁道设计院已就上述变更事宜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变动产权登记并于2009年1月14日取得广州市工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公司名称由“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变更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行人系由设计院有限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7月11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审计报告》(信会师报字[2018]第ZC10427号),经审计,设计院有限截至2018年5月31日净资产为81,828.77万元。2018年7月26日,广东联信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出具《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拟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所涉及其股东全部权益资产评估报告》(联信评报字[2018]第A0592号),经评估,设计院有限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221,495.17万元。广州地铁集团于2018年8月9日对设计院有限填报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予以确认。2018年7月30日,设计院有限召开股东会,同意设计院有限以2018年5月31日为基准日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设计院有限截至2018年5月31日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审计报告》(信会师报字[2018]第ZC10427号)审计的公司账面净资产81,828.77万元,按1:0.439943的比例折合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36,00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6,000.00万元,未折股净资产余额45,828.77万元计入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公积。同日,设计院有限全体股东签署了《发起人协议》。2018年8月18日,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同意设计院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本次整体变更有关出资事宜进行了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信会师报字[2018]第ZC10449号),确认全体股东已经完成出资。2018年8月29日,发行人就本次整体变更事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广州市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公司名称由“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变更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2月3日,广东省国资委下发《关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的批复》(粤国资函[2019]162号),同意发行人的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确认广州地铁集团、广东铁投、越秀集团、广州国发、广州金控所持发行人股份性质为国有法人股。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营业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领域的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等,核心业务是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业务。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二)主要经营模式在销售模式方面,公司依靠已经建立的华南、华东、中南、东南、西北、西南、华北七大业务区域,通过广撒网、多渠道、细分析、严筛选的步骤,广泛收集与公司业务有关的项目信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和项目前期跟踪工作,稳步开展经营活动。公司主要通过投标和客户直接委托两种形式获取业务。在生产模式方面,公司获取项目后,根据具体项目的业务类型和客户需求,按照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类等不同业务类型特点,进行下达任务单,组织开展项目策划、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总结归档等环节,开展具体项目生产任务。在采购模式方面,公司建立了相应的采购流程和管理办法,根据具体项目的采购需求和标准,通过招标、比选或直接谈判等采购方式和相应的采购流程,采购必要的专项服务、专题支持、技术服务、设备及办公用品等。在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方面,公司通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取得AAA+顶级认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全方位运行,有效确保了公司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管控,实现了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并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品质。(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轨道交通工程咨询核心业务发展,保持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其中轨道交通领域勘察设计业务仍是公司业绩的主要组成部分。1、概述2024年,是公司对标十四五战略规划的关键之年。公司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党纪学习主题教育,聚焦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全体员工团结奋进,高质量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9%;利润总额5.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93%;净利润5.01亿元,首次突破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0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25%,较上年同期增加0.36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23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89%;——全力保障9条总体线路高质量开通,是公司成立以来开通承担总体线路最多的年份,有序开展全国50个城市30条总体总包和设计总承包线路以及11条咨询线路的设计任务;——深耕核心业务,中标关中城市群富平(阎良)至咸阳机场铁路设计总承包项目,重点推进拓展广州、南昌、苏州、福州等城市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持续多元经营,拓展非轨道交通领域节能改造项目;布局低空经济,研究打造“轨道+低空”多元化新业态;稳步拓展海外业务,首获港铁高低压改造项目设计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年内获各项荣誉265项,获政府科技奖4项,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获部级、省级社会科技特等奖、一等奖合计31项,国务院“科改企业”专项评估荣获优秀评级;——持续推进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规范运作,荣获深圳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A级评价,落地实施上市后首轮股权激励计划,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持续提升投资赋能、提高资本运作能力,高度重视投资者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顺利搬迁进驻地铁设计大厦,采用自主研发先进能源管理系统,打造广州地区第一栋近零能耗高层建筑,改善科研办公环境,激发广大员工工作热情,凝聚团结奋进强大力量,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一、提升设计品质,全面落实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战略(一)聚焦新线建设,集中资源力保规划设计进度。全力确保广州地铁三号线东延段和十一号线高水平、高质量顺利开通,助力实现广东城际“四线”贯通运营,为推动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贡献更多地铁设计力量,有序推进广州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申报工作,配合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申报工作。(二)聚焦设计品质,总结经验提升标准。强化安全隐患防控,组织各工点设计单位定期开展安全巡检,加强设计施工配合及作业面巡查,从设计源头消除和管控重大隐患。加强设计质量管理,开展设计回访,研究提升中心城区站点防洪涝设计标准,持续优化智慧总体总包管理平台应用效果,提升设计管理和服务能力。(三)聚焦行业前沿,创新开展技术攻关。深入开展“双碳”研究,牵头负责广州市轨道交通碳达峰行动相关工作内容,筹划推进实施相关“双碳”行动降低全寿命周期电度成本。牵头推进变径盾构项目设计研究,推进实施搭载首台套可变径盾构掘进装备示范工程,实现站隧一体化绿色建造全球首创。顺利启用地铁设计大厦,采用立面遮阳、呼吸中庭、雨水收集等技术优化能耗管理,自主研发大楼能源管理系统,打造广州地区第一栋近零能耗高层建筑。二、主动谋划出击,拓展业务增长曲线2024年,公司主动求变,改革营销体系,强化“经营为先”核心理念,精准聚焦核心业务领域,持续加大多元业务支持力度,稳步推进海外业务布局,积极打造企业第二增长曲线。持续深耕核心业务。全年外地城市新增关中城市群富平(阎良)至咸阳机场铁路设计总承包项目等多项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铁路设计总承包及勘察咨询服务项目,完成草堂工业区铁路货运专用线勘察设计、北京轨道交通十九号线二期工程设计、常州六号线一期工程勘察咨询服务等三个外地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及国铁项目,拓展巩固了在核心业务板块的优势地位。多元经营持续提升。在节能环保领域,拓展首个非地铁领域节能改造项目珠海联邦制药高栏港原料药厂项目;在TOD及房建领域,中标广州市番禺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公共停车及配套设施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勘察设计等项目;在民建领域,参与首个外地城中村改造项目南宁市鸡村二七八组农民回建住宅及配套公益项目;在工程总承包领域,联合中标湖北省体育局航空运动管理中心基地迁建(一期工程)实操培训用房工程总承包项目。低空经济率先布局。配合业主研究制定广州市“轨道交通+低空”基础设施布局方案,提出至2035年广州市域范围结合轨道交通选址起降设施,与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轨道+低空”多元化新业态;获取“低空飞行试验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低空经济应用研究”等项目,对低空经济新领域抢先布局。海外拓展稳步推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成立海外事业部,以港澳地区为基础支点,积极跟进拓展越南、新加坡、塞尔维亚、蒙古、马来西亚、柬埔寨、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及地区业务市场;首获港铁高低压改造项目设计工作;积极推进贝尔格莱德一号线设计与咨询工作落地,重点推进胡志明地铁及TOD规划与设计工作,稳步推进澳门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三、加强资源统筹,有序推进全国各地项目2024年,在组织好大湾区生产任务的同时,有序开展外地总体总包、设计总承包及咨询线路的设计任务,并积极推进地铁上盖物业开发、有轨电车、市政工程、枢纽综合体、人防等业务。高质量开通承担总体设计任务的长沙一号线北延线、苏州六号线、苏州八号线、宁波三号线二期、深圳三号线四期、郑州六号线一期后通段及佛山三号线后通段共七条线路。各线路结合各地特色,提出一系列创新措施,凭借优质设计与服务持续扩大公司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四、完善内部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持续推动控本增效。制定绩效与业绩挂钩考核标准,强化员工危机意识,全力拓展各地项目,加强收款管理,降低办公场所租赁成本,强化成本控制,严控预算外支出,压缩管理费用,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好“开源节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启动经营菁英训练营、项目管理高级研修班等培训项目,提升员工经营管理技能,年内多名员工荣获“广东省杰出工程勘察设计师”“科创卓越人才”等荣誉。推进股权激励落地。充分运用上市公司相关政策,推进上市后首轮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决策报批工作,高质量完成权益授予及登记,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业绩考核指标,构建与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提升投资赋能作用。制订《投资型业务拓展指引》等引导制度,组织设立江苏星智交通城建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筹划推进各类股权合作项目强化新业务拓展,探索各类新型投资类业务,规范投资企业管理要求,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深化推进国企改革。全面推进落实国企深化改革要求,围绕“科改企业”专项评估指标,细化改革任务和具体举措,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科改企业”专项评估中荣获优秀评级。优化调整战略规划。组织开展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期修编,将低空经济、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等新兴业务以及海外业务纳入战略规划发展目标,构建“1核心、3发展、2培育、N关注”业务布局;提出“新业务增长、数字化转型、区域管理升级、市场经营能力提升、研发创新突破”五大战略落地工程,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