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93-08-06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101190517616D
  • 法定代表人: 农兴中
  • 董事长: 农兴中
  • 电话: 020-83202600
  • 传真: 020-86692750
  • 企业官网: www.gmdi.cn
  • 企业邮箱: xxpl@dtsjy.com
  • 办公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西路204号
  • 邮编: 510010
  • 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领域的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等,核心业务是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业务
  • 经营范围: 专业设计服务;建设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人防工程设计;铁路机车车辆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特种设备设计;建设工程勘察;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基础地质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文物保护工程勘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安全生产检验检测;环境保护监测;室内环境检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服务;工程管理服务;规划设计管理;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测绘服务;标准化服务;计量服务;安全评价业务;消防技术服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应用软件开发;对外承包工程;进出口技术。(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是广州地铁集团控股子公司,同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业务范围涵盖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工程的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等领域,共享广州地铁集团建设、运营、综合开发等雄厚资源,工程业绩及设计经验领先业内,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设计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和地铁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已于2020年10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股票简称:地铁设计,股票代码:003013)。现有17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业务遍及广州、北京、天津、南京、西安、成都、武汉、深圳、厦门等40多个城市以及海外,在20多个城市建立了业务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共承接了全国6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总包设计项目,包含地铁、轻轨、城际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自动导轨系统、中低速磁悬浮等多种类型,运营通车里程超过500公里;设计了500多座车站以及500多公里各种不同工法的隧道;完成了多个城市的线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上盖物业、交通枢纽等项目,能够为全球提供完备、系统的城市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上盖物业开发等领域拥有领先的设计技术和科研成果,完成了中国第一条最高时速120公里的地铁线路、第一条直线电机牵引的地铁线路、第一条城际地铁线路、第一条无人驾驶的城市旅客自动运输线路、第一条采用超级电容供电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第一条实现地铁服务水平的160km/h全地下市域快线、第一个超高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的勘察、设计;主编或参编了《地铁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牵引系统设计规范》等30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环境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各级奖项1000多项;拥有450多项专利技术,是业内最富创新精神、最有设计活力、最具增值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智慧轨道交通、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双重红利下,设计院将借助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以前瞻性的思维和视角,科学铺排“智慧地铁”规划目标和节能改造具体计划,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TOD综合交通枢纽等新业务增长点,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聚焦5G、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行业前沿技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培育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致力构建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站在更高起点,设计院将立足华南、辐射全国、逐步走向海外,为轨道交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愿景:致力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技术服务的领跑者。我们的使命:提升城市品质,设计美好未来。
  • 发展进程: 1993年6月29日,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组建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的批复》(穗编字(1993)132号),同意广州地铁总公司设计室与原城建科技开发中心设计室合并,组建地下铁道设计院,并归广州地铁总公司管理。1993年7月26日,广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出具《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证明》,证明地下铁道设计院拥有资金总额为163万元。地下铁道设计院已办理设立时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并于1993年8月6日取得广州市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 2008年1月27日,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深华(2008)审字9104号),经审计,地下铁道设计院截至2007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3,753.41万元。2008年3月18日,地下铁道设计院召开院长办公会(穗铁院会[2008]15号)决定推进公司制改造的有关工作。2008年3月27日,地下铁道设计院第二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制改造方案》。2008年4月10日,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清产核资报告》([2008]羊专审字第13650号)。经清查核实,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地下铁道设计院总资产为9,634.08万元,净资产为3,753.41万元。2008年5月23日,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分公司出具《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制改造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京永穗估字(2008)第002号)。经评估,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地下铁道设计院总资产评估值为10,173.21万元,总负债评估值为5,891.21万元,净资产评估值为4,282.00万元。2008年7月29日,广州市建设委员会下发《关于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化改造方案的复函》(穗建经函[2008]1176号),同意地下铁道设计院公司化改造方案。2008年9月2日,地下铁道设计院取得广州地铁总公司对本次公司制改制资产评估结果备案的确认。2008年11月18日,广州地铁总公司下发《关于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公司化改造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地下铁道设计院公司化改造实施方案,同意将净资产3,723.81万元作为注册资本转入改造后的设计院有限,其余净资产作为资本公积。2008年12月3日,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验资报告》((2008)年羊验字第15180号)。经审验,截至2008年12月3日,广州地铁总公司以净资产出资3,723.81万元已到位。地下铁道设计院已就上述变更事宜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变动产权登记并于2009年1月14日取得广州市工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公司名称由“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变更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行人系由设计院有限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7月11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审计报告》(信会师报字[2018]第ZC10427号),经审计,设计院有限截至2018年5月31日净资产为81,828.77万元。2018年7月26日,广东联信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出具《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拟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所涉及其股东全部权益资产评估报告》(联信评报字[2018]第A0592号),经评估,设计院有限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221,495.17万元。广州地铁集团于2018年8月9日对设计院有限填报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予以确认。2018年7月30日,设计院有限召开股东会,同意设计院有限以2018年5月31日为基准日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设计院有限截至2018年5月31日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审计报告》(信会师报字[2018]第ZC10427号)审计的公司账面净资产81,828.77万元,按1:0.439943的比例折合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36,00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6,000.00万元,未折股净资产余额45,828.77万元计入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公积。同日,设计院有限全体股东签署了《发起人协议》。2018年8月18日,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同意设计院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本次整体变更有关出资事宜进行了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信会师报字[2018]第ZC10449号),确认全体股东已经完成出资。2018年8月29日,发行人就本次整体变更事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广州市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公司名称由“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变更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2月3日,广东省国资委下发《关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的批复》(粤国资函[2019]162号),同意发行人的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确认广州地铁集团、广东铁投、越秀集团、广州国发、广州金控所持发行人股份性质为国有法人股。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营业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领域的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等,核心业务是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业务。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二)所处行业情况1.交通强国政策持续释放市场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在构建“交通强国”蓝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逐步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从重建设逐渐转变为建设、运营并重,规划建设规模增速放缓,重心逐步向“互联便捷、装备先进、低碳环保”过渡。在政策收紧的背景下,2018年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年均投资完成额仍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的规模。2023年,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交通强国的重要指导文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行动目标和行动任务。在“交通强国”等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我国轨道交通投资需求将长期持续释放。2.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带来新的市场空间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到2025年,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安排8,800亿元用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城际铁路运营里程将由2020年的1,455公里增加到2025年的2,500公里。随着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南京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市域(郊)铁路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3.TOD模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将“构建轨道交通引导的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发展开发模式,实行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作为重大行动之一。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现有的城市公共汽电车枢纽站、首末站、停保场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车辆基地等,利用场站内部分闲置设施开展社会化商业服务,以及鼓励有条件的存量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实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近年来,广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地相继发布土地和开发相关政策,鼓励对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利用。TOD开发模式拓展了新的发展路径,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4.“双碳”建设带来新业务发展方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国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2024年,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等多项重点任务,明确要推进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指出要加强创新支撑,鼓励行业各类绿色交通创新主体建立创新联盟,建立绿色交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持续制定发布交通运输行业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目录,加快节能环保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轨道交通是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引导承载绿色低碳出行的骨干交通方式,其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加快绿色转型与节能低碳发展已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时代使命,更是推动轨道交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是轨道交通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行动。随着一系列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的政策相继出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降碳增效等逐步成为行业新的业务发展方向。5.数字化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住建”是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推动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BIM全过程应用。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加快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汇聚融合、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打通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审批监管数据链条。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数字技术与勘察设计行业广泛融合和深度渗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6.“一带一路”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一带一路”对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宏观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承接境外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了坚实基础。7.低空经济发展激发新业务发展机遇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产业发展为工程咨询行业带来了新的融合发展机遇。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超100亿元,包括建设广州第一个跑道型通用机场、新建5个以上枢纽型垂直起降场、100个以上常态化使用起降点等。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政策背景下,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逐步释放,为工程咨询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三)主要经营模式在销售模式方面,公司依靠已经建立的华南、华东、中南、东南、西北、西南、华北七大业务区域,通过广撒网、多渠道、细分析、严筛选的步骤,广泛收集与公司业务有关的项目信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和项目前期跟踪工作,稳步开展经营活动。公司主要通过投标和客户直接委托两种形式获取业务。在生产模式方面,公司获取项目后,根据具体项目的业务类型和客户需求,按照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类等不同业务类型特点,进行下达任务单,组织开展项目策划、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总结归档等环节,开展具体项目生产任务。在采购模式方面,公司建立了相应的采购流程和管理办法,根据具体项目的采购需求和标准,通过招标、比选或直接谈判等采购方式和相应的采购流程,采购必要的专项服务、专题支持、技术服务、设备及办公用品等。在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方面,公司通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取得AAA顶级认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全方位运行,有效确保了公司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管控,实现了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并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品质。(四)公司行业地位公司所处的工程咨询行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行业具有较高的资质壁垒、技术及人才壁垒、项目经验壁垒等,进入本行业有较高门槛,呈现市场集中度高、但龙头企业之间竞争较为激烈的特点。公司作为国内首家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拥有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甲级测绘等行业最高资质以及工程咨询甲级资信评价等资质,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设计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业务技术、科研创新、服务品牌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公司承担项目(含已开通和在建)包含地铁、轻轨、城际轨道交通、国铁、现代有轨电车、自动导轨系统、中低速磁悬浮等多种类型;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等大型市政项目;城市综合体、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等大型民用建筑项目;多个城市的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五)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轨道交通工程咨询核心业务发展,经营业绩基本保持稳定,其中轨道交通领域勘察设计业务仍是公司业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概述2024年上半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公司始终重视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健经营,在组织好广州生产任务的同时,有序开展全国50个城市30条总体总包和设计总承包线路以及13条咨询线路的设计任务,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7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0.62%。业务拓展方面,公司主动出击,迎难而上,保证广州本地核心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在华南、中南、西北等地区设计第一梯队的地位和市场影响力,先后在广州、长沙、西安、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中标新项目,同步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重点推进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海外其他地区轨道交通业务拓展;在市政、民用建筑以及新业务发展方面,公司充分利用前期业务布局成果,有效拓展相关园区开发、市政隧道工程等业务,在市政、民用建筑等领域取得有效进展,节能环保、减振降噪以及光伏、储能等新业务稳步拓展;在低空经济方面,公司紧抓政策有利契机,组织成立低空经济工作小组,筹划探索低空摄影、城市智巡、轨道上的“停机坪”、“轨道+低空物流”以及低空服务一体化综合管理等轨道交通与低空业务的创新融合业务。资本运作方面,公司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改革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上市后首轮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授予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召开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发布ESG工作报告,紧抓“低空经济”发展契机,积极筹划覆盖范围较大、机构级别较高的投资者交流活动,实现公司价值信息的双向传递。科研创新方面,公司充分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稳步推进“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重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等科研项目,开展多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各类奖项及荣誉共32项;同时,公司紧抓“科改”有利契机,高质量完成“科改行动”各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目标任务,在国务院国资委的2023年度“科改企业”专项评估中获评优秀。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巩固广州地区轨道交通设计核心业务,加大外地业务发展,强化海外市场拓展,保持轨道交通设计领域领先地位;在保障核心业务发展的同时,公司着力拓展轨道交通上盖开发(TOD)、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空间、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等发展业务,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减振降噪等培育业务发展;同时,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及产业导向,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等前沿赛道,聚焦低空经济、全空间无人体系领域,探索发展“新业务、新技术、新模式、新体系”,推动低空经济与轨道交通业务融合高质量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主要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股) 持股比例
1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311,003,108 76.17%
2 广州越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199,999 1.76%
3 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7,199,999 2.00%
4 广州越秀集团有限公司 7,199,999 2.00%
5 广州国资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7,199,999 2.00%
6 广州创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7,199,999 2.00%
7 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7,199,999 1.76%
8 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7,154,099 1.75%
9 瀚阳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788,949 0.68%
10 珠海科硕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1,691,310 0.41%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