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兴物联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碧兴物联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碧兴物联
- 企业英文名: BESCIENT TECHNOLOGIES CO.,LTD.
- 实际控制人: 何愿平
- 上市代码: 688671.SH
- 注册资本: 7851.8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3-08-09
- 大股东: 西藏碧海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西藏必兴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持股比例: 25.31%
- 董秘: 潘海瑭
- 董秘电话: 0755-23307259
- 所属行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王娜、鲁李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67区留仙三路1号润恒工业区厂房2栋301
- 概念板块: 仪器仪表 破净股 专精特新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微盘股 国产软件 注册制次新股 数字经济 大数据 智慧城市 物联网 节能环保 次新股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12-01-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5891936251
- 法定代表人: 何愿平
- 董事长: 何愿平
- 电话: 0755-23307259
- 传真: 0755-23306325-6666
- 企业官网: www.bx-tec.com
- 企业邮箱: ir@bx-tec.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龙腾社区汇智研发中心C座15-17楼
- 邮编: 518101
- 主营业务: 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各类感知层设备硬件及大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是:环境监测仪器、计量仪器、环保设备、精密仪器、电子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环境监测系统设备的技术开发、销售及相关技术咨询;环境咨询业务;环境污染治理设备的销售、安装、维护(仅限上门安装、维护);废水废气治理;软件产品的技术开发与销售;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务;化工产品(不含化学危险品)、仪器、仪表、通讯器材的销售;货物及技术进出口;汽车销售;水文服务;水资源管理;防洪除涝设施管理;市政设施管理;水利相关咨询服务;智能水务系统开发;物联网应用服务;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经营项目是:环境监测仪器、计量仪器、环保设备、精密仪器、电子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环境监测系统设备的生产。
- 企业简介: 碧兴物联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碧兴物联”;股票代码:SH.688671)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的创新型高科技上市企业。公司专注于物联网感知设备及大数据领域的自主技术开发,致力于构建万物感知、万物互联的行业智慧化应用与技术服务,业务涉及:数字生态、数字水利、数字海洋、数字农业、城市数字化管理、公共安全大数据等诸多领域的软硬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碧兴物联拥有一支行业领先的创新研发队伍,始终坚持以行业前沿、国际视野的高视角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公司实现了从感知层到数据层,再到行业智慧应用层的数字化全产业链,为客户的数字化行业应用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建立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数百项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六项市级以上科技奖项,累计授权专利103项,发明专利12项,并多次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担当重任,实现了公司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近年来,碧兴物联依靠卓越的产品品质与技术服务,获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实现了快速发展。作为国内数字化应用领域的先行者,碧兴物联的产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省市及企业上千个重点项目,成为从智慧环境监测行业的先行者到拓展数字水利、数字农业、数字海洋、公共安全大数据、城市数字化管理等多个赛道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放眼未来,碧兴物联将继续秉持“奋斗为基,创新为力;诚信共赢,追求卓越”的立业理念,进一步拓展数字化产业链和行业应用市场。公司将百倍努力,用最好的业绩回报国家、社会及股东,在全球视野中彰显中国企业的巨大创新力量。
- 商业规划: 公司主要提供物联网架构上的感知层硬件及大数据应用软件,即数据生产单元的感知设备及大数据处理平台软件。产品已经在数字生态、数字水利/水务、数字农业、数字海洋及公共安全领域有一定的规模化应用。公司已形成涵盖智能感知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融合、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不同层级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物联网各个垂直领域。公司产品以精准感知技术为基础,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同时不断吸收、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数字化软硬件技术向更多的行业和更广的应用领域推进,在数字生态、数字农业、数字水利/水务等行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效。2024年是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实体经济的挑战较大。中央政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两重”“两新”政策加速扩围,而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两重”中的“重点领域安全”建设战略内。另外,公司的部分业务也覆盖于设备更新领域。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持续推动“两新”政策落地见效。受行业市场环境及宏观经济的影响,2024年生态智慧感知与监测行业市场的总体需求仍然偏弱,部分客户财政资金紧张,项目建设进度延期,生态监测行业面临产品快速提升智慧化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偏弱的双重压力。2024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天空地海全覆盖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出台《2024年深化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工作要点》,挖掘前沿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推动监测业务提质降本增效等目标,拟定了具体的前沿技术路线名称和业务应用的建议清单。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技术升级的要求加大了研发投入,确保了公司环境监测设备的智慧化更新走在行业的前列。报告期内,受行业市场需求偏弱,部分客户财政资金紧张,在执行生态监测订单部分项目工程实施进度推进缓慢,而数字农业、数字水利/水务等业务增长尚需一定的周期等综合因素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不及上年,由盈转亏。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35.84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54.61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5.91%和264.92%。2024年,数字及人工智能与经济融合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巩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为公司未来在数字行业领域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9方面落实举措。数字经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数字赋能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等为总体要求,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要求加快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智慧水务作为城市智能化的关键组成因素之一,与智慧供热、智慧燃气等一道推动城市功能迈向更高层次的协同与优化。2024年1月,国家数据局出台《“数据要素X”三年行业计划(2024-2026年)》,要求提升农业生产数智化水平,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相关服务企业融合利用遥感、气象、土壤、农事作业、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市场等数据,加快打造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数智化场景,实现精准种植、精准养殖、精准捕捞等智慧农业作业方式;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为应对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价格波动等影响提供支撑等。数字生态、数字水利/水务、公安大数据、数字农业、数字海洋、数字社区治理、数字灾害预防预控等各产业领域都加快了数字化提质升级,为公司在以上领域的业务拓展提供巨大发展机会。2024年,公司在智慧环境监测行业市场需求偏弱的情况下,积极面对挑战,加大新产品创新研发力度;积极把握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新机遇,加大数字农业、数字水利水务、数字海洋、数字应急等新领域的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行业头部客户的合作;密切融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新技术与公司产品的融合;聚焦主营业务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持续加强管理与创新,约束与激励并重,降本增效,持续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巩固数字生态监测市场竞争力,大力开拓数字水利/水务、数字农业等新领域、新市场公司在2024年行业市场需求偏弱的情况下,加强对客户和市场的研究,关注行业动态并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在服务和创新上持续发力,确保产品和服务始终满足客户的期望,为进一步巩固智慧环境监测行业市场领先地位夯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中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运行维护项目第6包和第13包,服务范围扩展至湖南、广西、贵州、江苏及上海等省市,涵盖200余个国控水站的运维管理及400余个国控断面的样品采集与监测,在国家地表水运维项目中进入第三个服务周期,国控运维由西北西南转战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推动区域市场开发,进一步加强了跨区域运维能力和提高运营效率。公司参与研发的“地下水环境自动监测与大数据智慧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项目创新性地实现了地下水多层自动监测、洗井、采样检测和数据分析,为地下水连续监测和土壤、地下水协同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公司联合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举办了地下水采样技术产品推广会,为后续的产品推广打下基础。公司中标广州市生态局流溪河流域“三水统筹”协同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响应美丽河湖建设规划,在水体生态监测领域积累经验;公司中标或联合中标威海、深圳等地的数字海洋项目,在数字海洋建设领域持续拓展市场;公司联合中移动物联承建了河南兰考20万亩数字化大田项目。公安大数据产品研发人员深入一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应急指挥和突发事件处理上取得产品的突破性创新,在本报告期也有一定的市场进展。公司加大感知层设备应用领域的拓展,本年度在数字水利、数字农业、数字海洋、数字社区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公司取得了北京水文监测设施功能提升、辽宁中小河流水文(位)站新建及改造等项目订单,树立了团队信心,扩大了公司在数字水利市场的影响力,并且在实战中锻炼了销售、技术及交付团队,积累了项目建设经验。公司在高标准农田、农业物联网精准种植服务等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效。公司将继续紧跟国家数字化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公司在感知层硬件的技术优势,发展软件及行业应用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加大感知层设备的数字化产品在生态、水利、农业、城市运营、灾害预防、海洋灾害预警、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拓展产品与技术的应用范围,在更多的数字化领域寻找市场机遇。2.融合新兴技术,加速新产品研发生态环境部在《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天空地海全覆盖。在此政策文件的要求和指引下,公司顺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持续进行产品研发,在产品中不断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产品的技术升级。2024年度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展了“百日攻坚”等系列研发活动,紧跟并融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脚步,在垂直应用行业加快落地并取得了一定研发成果。水质监测仪器V3版本、“三智一体”智能化产品(智能站房、智能采样、自动化实验室)、水质自动化实验室、高性价比VOC等系列产品研发完成,部分产品已经有少量销售;公司自主研发完成的重金属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铊因子,性能指标优于市场同类产品;数字化雷达流量计、液位计、RTU通讯模块等水利/水务类升级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本年度还完成了噪声平台、AI算法平台及智慧水站配套平台的开发,持续开展AI算法在数字生态、数字农业、数字水务、数字城市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研发,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公司根据三水统筹项目需求,开发了三水统筹水生态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公司在水务领域的解决方案;完成智慧水站平台及其手机端的开发,拓展了公司在智能设备管理上的应用范围;开发了边缘计算端平台,实现数据智能采集与边缘侧实时分析,助力公司在环境物联网领域的边缘计算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进度,继续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等国家数字经济和行业具体应用”作为基本的产品开发方向,不断优化研发体系,加强研发与市场的有机配合,追踪、吸收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行业新技术,紧跟行业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增强公司市场核心竞争力。3.重视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落实绩效管理政策公司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选聘、人才培养、薪酬激励等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和机制,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不断挖掘和培养人才。公司从外部引进了多名中高管人才,加强公司的团队实力;同时,以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拓宽人才选拔的渠道和机制。公司持续改善制度建设与流程优化,落实部门六定管理,通过考核及激励管理系统,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个人绩效相结合,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定期组织对员工、部门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回顾与总结,报告期部门考核工作完成度100%;持续改进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公司运行效率。公司推动落实技能培训,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及内部环境,深入开展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工作,包括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鼓励有优秀经验的人员萃取经验知识,培养内部培训师,开发内部培训课程,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职业素养。4.产品生产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不断优化感知层设备仪表的生产工艺,对制程、部件等进行深入分解和分析,并进行流程优化、材料替代等,从而寻求最优设计方案。通过细化运维成本的过程控制,结合集采、配送、定额、人员复用等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控制了运维成本,提高了运维项目的毛利率。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