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建科院
- 企业英文名: Shenzhe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300675.SZ
- 注册资本: 14666.6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7-07-19
- 大股东: 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2.86%
- 董秘: 姚培
- 董秘电话: 0755-23950525
- 所属行业: 专业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杨玲、周永明
- 律师事务所: 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
- 概念板块: 工程咨询服务 广东板块 创业板综 预亏预减 预盈预增 房屋检测 微盘股 新型城镇化 建筑节能 碳交易 雄安新区 装配建筑 区块链 央国企改革 智慧城市 深圳特区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07-08-20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665899831W
- 法定代表人: 叶青
- 董事长: 叶青
- 电话: 0755-23950525
- 传真: 0755-23931800
- 企业官网: www.szibr.com
- 企业邮箱: ibrir@ibrcn.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
- 邮编: 518049
- 主营业务: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咨询、生态城市规划、公信业务、EPC及项目全过程管理等
- 经营范围: 城市及建筑科学研究,城市规划编制,工程咨询、勘察、设计、质量检测与检查、项目管理、监理及相关技术服务,环境工程检测和咨询,建筑工程性能评估,能耗测评及节能检测评价,绿色节能改造咨询与施工,绿色建筑与园区运营管理,碳审计与评估,绿色低碳技术与产品咨询、投资、培训推广,节能管理服务,会议展览,物业租赁与管理,建筑服务;科普宣传服务;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创业投资(限投资未上市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培训推广;认证服务。
- 企业简介: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科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绿色建筑先锋单位、国家绿色建筑华南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以来专注于持续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构建绿色建筑、社区、城区,到低碳生态城市4个层面的“诊断”、“规划”、“建设”、“运营”、“更新”五位一体的业务能力和资质,通过科研、规划、设计、咨询、检测与公信、运营等多业务协同提供综合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成为该领域先行者和国内外知名领导者之一。在2009年成功完成首个自我设计自筹自建自我运营的“低成本,中国式”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建科大楼”的基础上,建科院探索城市、城区规模下更多影响因素。同时也衍生出更多的业务能力与模式:设计监理(或设计全过程咨询服务)、代建业务、EPC业务、DOT业务等。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主营业务主要聚焦于城市绿色发展和绿色人居公信两大全过程技术服务板块,并依托科技赋能和项目服务,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一)主要业务1.城市绿色发展全过程技术服务在城市绿色发展服务板块中,公司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EPC及项目全过程管理、绿色建设运营等技术咨询服务,是公司多年形成的核心主营业务。报告期内:(1)城市规划业务围绕“点绿成金”的核心理念,在基于对生态本底的科学诊断基础上,以共享协同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集成创新提升片区运作效率,实现城市绿色发展;(2)绿色建筑设计业务,是公司绿色理念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共享设计理念和方法,为客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为人性化和适宜化的多种空间。2.绿色人居公信全过程技术服务公信服务业务,以检测、检验、认证为基础,以保障公众利益为核心,以城市、建筑、家居的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可持续性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为目标,围绕低碳绿色的成效开展验证及持续评估,提供集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工程性能质量检测检验认证、综合技术研究咨询于一体的服务模式,包括:建设工程检测和验收全过程服务、合成材料运动场地检测及监管、甲方内部质量控制抽检服务、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风险管理服务等技术服务,绿色建筑综合咨询、绿色建筑等级符合性评估、碳绩效体系服务、能源环境规划咨询、装修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咨询、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过程咨询等技术咨询服务,绿色建材产品/体系/服务认证服务,绿色生态城区智慧运营监测数据平台建设服务等。(二)经营模式及市场策略公司持续深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以及国家级新区——雄安,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地区,并培育西南区域市场,以“城市客户”战略为当地政府、国有企业提供绿色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技术服务等。为更好地突出生态规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公信检测和绿色运营等全过程综合能力的优势与绿色科技储备竞争力,公司集中力量和资源服务于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业务需求大、具有典型特征的多个重点城市区域,在“双碳”背景下,从城市发展研究入手,实施以城市绿色发展为目的的全过程业务服务和组合业务服务营销策略,即“城市客户”市场战略,为不同类型特征的城市提供应对“双碳”挑战的全流程、跨专业、定制化、“陪伴式”、体系化创新性服务及解决方案,并提升公司客户的集中度和单个城市业务规模,从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同时,鉴于服务型业务成本前置、回款后置的特性,公司也高度关注客户履约能力,通过建机制、组战队等方式强化应收账款管理。(三)重点项目及奖项公司积极关注和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具有科创型、综合性等特征的新动能业务服务,着力服务于城市新产业发展,在完成深圳国际低碳城、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深圳职教园项目:作为深圳首个采用“指挥部+总师制+总体设计”机制的项目,公司承担“总师制+总体设计”服务,集成百余项减碳技术,推动项目达到近零碳水平,通过上盖大板、空间复合利用等自研技术拓展城市空间,并引入低碳技术、智慧校园等产业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引领+城市场景应用”的双重驱动。雄安新区金融岛站周边一体化开发项目:雄安新区2023年核心城市开发项目及起步区标志性建筑,也是金融功能先行示范区的核心TOD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部分建筑达超低能耗建筑目标。公司依托雄安绿色发展实践积累,统筹方案设计并负责二标段全过程设计,助力雄安高质量建设,提升公司业绩与行业影响力。“光储直柔”技术应用:成功应用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广州太古汇等项目,通过柔性调节能力实现多电源灵活组合供电,拓展性强,支持并、离网无缝切换,助力构建建筑群智慧能源系统,并实现较好节能减碳效应和经济性。鲁纳古村“叠村”计划:融合公司多方面的技术实践积累,应用“叠变空间”等多方面的技术实践积累,通过自研模块化产品活化闲置空间,打造特色旅居、创业及活动场所,提供良好生活、创业环境的同时,还能充当自主供水供电的临时避难场所。公司屡获住建领域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省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等国家、省市级和行业奖项,项目多次迎接国家及省市领导、各界人士到访,社会与行业认可度高。1、概述报告期内,在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完成换届工作,继续深化战略转型,以“重大突破项目、重要市场客户、重点创新业务”(简称三重专项)模式为抓手,推动“新动能”业务成为新引擎,加速数字化管理升级,有效控制成本支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扭亏为盈,经营性现金流继续保持正向,资产规模维持稳定。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3.72亿元,同比下降11.83%,主要系公司新拓展业务还未集中进入确认期、同时在手合同的营收释放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情形所致。报告期内,营业收入集中于以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华南区域和华北区域,营收总额占比达87.60%,从板块上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信服务的营收总额占比达86.28%,与往期基本持平,体现出公司在适变外部环境过程中,坚持战略定力、立足主业优势、深耕重点区域、落实“城市客户”战略等举措的有效性。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呈现稳健态势,利润指标呈现持续优化特征:城市规划业务毛利率保持44.48%的稳定水平,建筑设计和公信服务的毛利率分别回升至36.30%和34.03%,这既得益于“三重专项”的有效统筹推进和持续性投入,也得益于各业务板块成本管控能力和协同效率的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体现出公司在强化预算管理、执行降本增效策略的有效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上年度不可比的产权流转、公允价值变动等一次性增加值影响,但整体仍保持为正。报告期内,公司的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合同额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中标包括深圳市职教园(深圳市重点片区国际低碳城片区的重点项目)、雄安新区金融岛站(雄安新区起步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部分标段检测等多个千万级合同额的项目,公司科创引领业务、全过程技术服务、陪伴式服务等差异化优势,推动“新动能”业务合同额占比提升至约45%,在为保障公司业绩的同时,为业务转型和能力升级提供了有效牵引。报告期内,在面临回款承压显著、应收账款提升的情况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继续保持正向,持续筑牢经营安全底线。上述成绩的取得,源于系列重点措施的推进:(1)新动能业务驱动创新突破与可持续增长公司以“三重专项”为抓手,顺应行业更注重的创新、综合、精细化服务需求,捕捉各地城市服务提升、韧性城市建设、能源管理强化等的机遇,中标和实施多个“全过程技术服务”和“生态社区运营”领域千万级合同额的重点项目,推动新旧动能转化。报告期内,公司中标的深圳市职教园“总师制+总体设计”服务,从区域规划层面为落实城市重大项目提供全过程管控服务,依托自研技术拓展城市空间,集成百余项技术打造近零碳标杆项目,推动实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落地,展现“科研创新引领+城市场景应用”服务优势的同时发挥重要业绩驱动作用;中标的雄安新区金融岛站周边一体化开发项目的方案设计总体统筹及二标段全过程设计服务,展现公司多年来深耕雄安新区、开展绿色发展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业务成效,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公司业绩和行业影响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持续推进的轨道交通第三方检测项目,受益于深耕重点客户带来对需求的深度把握,和前期拓展轨道交通检测能力、建设全自动化智能检测实验室等投入,在持续贡献业绩的同时也展现出公司服务公信力和数智化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开展的能源托管型节能改造项目,依托“光储直柔”创新研发成果实现建筑高效、柔性用能,落实节能降碳目标,体现出重点客户对公司创新业务开拓的积极支持作用。公司也结合科研和业务创新,孵化绿色建筑符合性评估、生态社区运营等创新业务、“叠变”业务、数字化交付业务等,验证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实现业绩可持续提升。(2)数字化赋能与精准控本增效筑牢发展根基公司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生态型组织的敏捷适变能力,同时采取专项举措实现控本增效、保障回款,应对外部挑战,保障公司业务模式向新动能转换稳健推进。为此,公司借鉴优秀企业经验,于报告期内继续开发新乐活行业专属数字化底座等平台工具,整合原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有效提升日常办公、协同工作、专项攻坚等效率,管理精细度和组织敏捷度进一步提升。而在日常经营工作中,公司结合“三重专项”策略实施,继续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举措,专项市场预算向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业务的领域倾斜,业务开拓成本同比下降约30%,夯实成本费用管控成效;同时,合理优化异地分支机构办公场所,北京办公室搬迁后区位和面积基本不变,上海办公室结合业务调整办公区域,控制固定支出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物业空间使用效率,综合实现租金成本同比下降约18%;并且,通过强化人才盘点和绩效考核,以管理手段激发员工动能,薪酬开支同比降低约14%,有力反映出公司依靠人力效能提升而非简单人员扩张的人力管理模式优势。而面对部分区域项目建设放缓、客户资金及结算审批周期更长的情形,公司采取包括应收款回款统筹和管理、加强子公司现金流和亏损管控等措施,压实资金和现金流安全要求,着力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幅,最终实现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继续保持为正,并为后续经营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