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国中铁
- 企业英文名: CHINA RAILWAY GROUP LIMITED
- 实际控制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601390.SH
- 注册资本: 2474186.5118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7-12-03
- 大股东: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6.98%
- 董秘: 马永红
- 董秘电话: 010-51878413
- 所属行业: 土木工程建筑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马燕梅、殷莉莉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8号院1号楼918
- 概念板块: 工程建设 北京板块 中特估 破净股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证金持股 沪股通 上证180_ 上证50_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中字头 HS300_ AH股 央企改革 工程机械概念 磁悬浮概念 装配建筑 万达概念 化债(AMC)概念 PPP模式 分拆预期 一带一路 小金属概念 央国企改革 水利建设 铁路基建 参股券商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7-09-12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710935003U
- 法定代表人: 陈文健
- 董事长: 陈文健
- 电话: 010-51878092,010-51878413
- 传真: 010-51878264
- 企业官网: www.crec.cn
- 企业邮箱: ir@crec.cn
- 办公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9号中国中铁广场A座
- 邮编: 100039
- 主营业务: 工程建造业务,设计咨询业务,装备制造业务,特色地产业务,资产经营业务,资源利用业务,金融物贸业务,新兴业务
- 经营范围: 土木工程建筑和线路、管道、设备安装的总承包;上述项目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监理、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的分项承包;土木工程专用机械设备、器材、构件、钢梁、钢结构、建筑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租赁;在新建铁路线正式验收交付运营前的临时性客、货运输业务及相关服务;承包本行业的国外工程,境内外资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资源开发,物贸物流;进出口业务;经营对销贸易和转口贸易;汽车销售;电子产品及通信信号设备、交电、建筑五金、水暖器材、日用百货的销售。
-
企业简介: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资源利用、金融投资和其他新兴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设在中国北京。
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连续18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2023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9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0位。
中国中铁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流。
1950年3月为中国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后变更为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
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基本建设总局,组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2000年9月,与铁道部实行政企分开,整体移交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
2003年5月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能。
2007年9月12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12月3日和12月7日,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2017年12月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具有中国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以及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公路路基、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公路行业甲级设计资质,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和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
中国中铁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
中国中铁业务范围涵盖了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包括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等等,能够提供建筑业“纵向一体化”的一揽子交钥匙服务。
此外,公司实施有限相关多元化战略,在勘察设计与咨询、工业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利用、高速公路运营、金融等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中国中铁在特大桥、深水桥、长大隧道、铁路电气化、桥梁钢结构、盾构及高速道岔的研发制造、试车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技术优势。
桥梁修建技术方面,有多项修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铁路电气化技术代表着当前中国最高水平。
中国中铁机械装备领先。
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隧道掘进机械(盾构、TBM)、亚洲起重能力最大的吊装船、整套深海水上作业施工装备、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铁路建设的架桥机及铺轨机,以及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架空接触线路施工设备。
公司能够自行开发及制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用重工机械,同时公司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生产TBM并具有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
中国中铁是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
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67项;荣获省部级(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设奖)科技进步奖4253项;拥有专利24973项,其中发明专利5157项,海外专利157项;拥有国家级工法166项,省部级工法4609项。
公司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10个博士后工作站、36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9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107个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先后组建了20个专业研发中心。
中国中铁在全球市场久负盛名。
自20世纪70年代建设长达1861公里的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项目开始至今,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建设了一大批精品工程。
目前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和实施项目。
我们愿与国内外各界朋友携手合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商业规划:
2024年建筑业呈现高位降速、结构调整、理性发展、分化加剧特征,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体平稳,但细分领域出现分化且不均衡,传统建筑领域增量空间收窄,地方化债、企业回款等压力依然存在。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公司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国资委工作要求,聚力“效益提升、价值创造”,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应对建筑业周期调整,在“第二曲线”业务、海外业务等板块和地域成效显著,稳住了企业发展“基本盘”,体现了较强的发展韧性,也拓宽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27,151.8亿元,同比下降12.4%;营业总收入11,603.11亿元,同比下降8.17%;净利润307.58亿元,同比下降18.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87亿元,同比下降16.71%;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722.9亿元。
公司连续19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5位,《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9位;连续16年获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考核A级(优秀),其中连续11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A类评价结果。
——倾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彰显“大国重器”使命担当。
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始终把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积极投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首要任务。
倾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围绕促进区域发展深化企地合作,立足主责主业、发挥优势所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沪苏湖高铁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开展“聚焦2024世界隧道大会,打造中国隧道靓丽名片”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开站相关活动,展示“中国建造”全球影响力。
践行社会责任展现担当。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持续贡献中铁力量;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奋战湖南华容县洞庭湖决堤、陕西柞水高速公路桥梁垮塌、西藏定日县地震等救援抢险一线,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务院领导,国资委、应急管理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不断激发经营活力,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公司深入宣贯“全员创效、全要素创效、全过程创效”理念,积极推进财商法采“四融合”试点,大商务管理成效显著,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传统市场优势稳固。
报告期内,公司在铁路、公路、城轨、市政、房建等领域完成新签合同额1.87万亿元,铁路、城轨领域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顺利落地盐宜、通苏嘉甬铁路,黄山旅游T1线特许经营等重点项目。
川青铁路、西成铁路、常泰长江大桥、深中通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在“两重”建设、“四网融合”“三大工程”等领域捷报频传。
“第二曲线”加力扩围。
报告期内,公司“第二曲线”业务新签合同额4,257亿元,同比增长11%,加快进军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市场,做熟做透细分领域,多元发展催生新动能,中铁文保、中铁高速、中铁水务等品牌为公司发展赋能添彩,注入新发展潜能。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工作实现突破。
2024年是“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提出十周年,公司坚定不移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深入践行“三个转变”。
强化战新产业顶层设计。
加快构建“引领智能创造、智慧运维发展,做强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的2+4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加快创新创效转型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应用场景牵引技术突破,全方位推动智能建造引领行业发展,35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展顺利,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成功获批,北斗时空赋能数字化施工融合示范应用任务有序推进,盾构隧道智能建造顺利迈入2.0时代,TBM/盾构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排名建筑央企第一。
——深耕海外提质增速,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公司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完善高端对接机制,优化国别市场区域,企业品牌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海外经营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公司国际业务管理体系持续完善,海外“一体两翼N驱”格局有效运转,海外优先发展和优质发展“两优战略”成效显著,国别深耕与拓展能力有效提升。
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209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额8%,同比增长10.6%。
打造靓丽中国名片。
公司海外业务坚持“建设精品工程、助力社会发展”理念,在积极践行“走出去”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勇担使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得到项目所在地业主、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报告期内,匈塞铁路、秘鲁钱凯隧道、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格鲁吉亚KK公路隧道、尼泊尔引水隧道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在国际舞台彰显中铁力量。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
-
2007年9月11日
经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设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国资改革[2007]1095号)批准,中铁工以其拥有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下属公司的股权等出资投入本公司。
-
1989年6月14日
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作出《关于成立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决定》(铁劳[1989]68号),决定自1989年7月1日起,撤销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成立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
1990年3月7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作出(90)工商企字第10001051-3号《核准登记通知书》,核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登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