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复神鹰
- 企业英文名: Zhongfu Shenying Carbon Fiber Co.,Ltd.
- 实际控制人: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上市代码: 688295.SH
- 注册资本: 90000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2-04-06
- 大股东: 中建材联合投资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33.16%
- 董秘: 金亮
- 董秘电话: 0518-86070140
- 所属行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郑建利、付俊惠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浦工业区南环路北
- 概念板块: 化纤行业 江苏板块 专精特新 沪股通 上证380 中证500 预亏预减 融资融券 碳纤维 低空经济 飞行汽车(eVTOL) 央企改革 氢能源 央国企改革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6-03-02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7007849886428
- 法定代表人: 张健
- 董事长: 张健
- 电话: 0518-86070140
- 传真: 0518-86070128
- 企业官网: www.zfsycf.com.cn
- 企业邮箱: stock@zfsycf.com.cn
- 办公地址: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浦工业区南环路北
- 邮编: 222000
- 主营业务: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制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承接相关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但国家限定或禁止经营的商品及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有连云港、西宁生产基地和上海研发基地,产能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公司于2022年4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中复神鹰,股票代码:688295)。中复神鹰系统掌握了T700级、T800级、M30级、M35级千吨级技术以及T1000级、M40级百吨级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干喷湿纺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自主化,拥有成熟的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制造技术。2018年1月,中复神鹰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我国碳纤维行业所获得的最高奖项。2021年底,公司建设的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入选了国资委央企十大超级工程。目前,公司产品基本实现了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各类型碳纤维的品种覆盖,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压力容器、碳碳复材、风电叶片、交通建设、体育休闲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公司始终秉承“创新、融合、奋进、责任”的核心价值观与“让世界感受碳纤维力量”的企业使命,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未来,公司将集中技术力量研发突破新一代高强、高模的高性能碳纤维,加快航空级预浸料项目建设以延伸产业链,在碳纤维生产装备的先进性、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能规模,实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 商业规划: 2024年开年以来,碳纤维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提前布局产能开始释放,市场博弈加剧。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复神鹰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寻求破局之举,通过在产品打造、技术创新、市场攻坚、质效统筹、风险管控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全力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一)打造产品矩阵,强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产品体系全面升级。2024年,公司持续开发了M55J、M60J级等高性能高模碳纤维,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实现碳纤维产品全覆盖;在高强高模碳纤维产品族上,完成全球首款可工程化M50X级碳纤维产品开发,填补市场空白;深度打磨高强中模及以上高性能碳纤维制备技术,T1100级碳纤维成功斩获国内行业竞选最高分,国内T800级以上高强中模碳纤维销量占比位居行业首位;M40X、M46X、T1100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高端体育休闲领域实现批量使用,其中M40级碳纤维产品顺利通过8级成熟度鉴定,推动产品矩阵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公司承担政府科研任务24项,包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等国家级专项12项,承担中国建材集团“揭榜挂帅”项目1项。资质建设方面,神鹰西宁实现三大突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入选青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省级绿色工厂认证,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二)加强技术研发,筑牢科技创新硬底座建立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驱动的研发体系。2024年,公司直击市场应用难题,采用公司“揭榜挂帅”形式,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发挥“技术+市场”营销模式的能动性,保障产品快速高效响应客户需求,引入微球脱粘等界面应用评价设备,提高应用技术开发效率。开发了电子3C领域用M40级碳纤维,解决国产碳纤维湿热老化问题,实现了在国产多个品牌手机产品中国产化替代;开发了热塑领域用T800级碳纤维,满足尼龙、聚醚醚酮等树脂复合材料匹配性要求;开发了具有高设计应变许用值的干喷湿纺48K大丝束产品,满足了147米超长海上风电叶片应用要求。持续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沉淀创新技术底座。公司始终坚持高研发投入,连续3年投入强度均超亿元,其中2024年研发投入为1.90亿元,为公司科技创新注入活力;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研发硬件基础,保证研发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了“技术研发-工程化试验-产业化验证-应用研究”研发平台,构建连云港、西宁、上海三地协同的研发模式;积极布局国际专利,2024年全年公司及各子公司共获授权专利107件,“低灰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获中国专利银奖。(三)强力攻坚市场,多维度营销布局战略数智驱动营销体系升级。2024年,公司利用经营大数据,实现碳纤维市场的客户集群精准定位与营销;通过不断完善超高强、超高模、超高强高模碳纤维产品结构,市占率进一步稳固;通过高端细分领域及低空经济等新应用市场的开发,扩大了产品应用覆盖面;通过搭建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产品服务体系,用户产品使用体验得到明显改善。多维构建全球化营销生态。推行“一企一策”差异化营销,引入“货到人到”销售模式,创新由产品经理、交付经理与客户经理组成的“铁三角”协同机制,打通服务链条,做厚客户界面,提升全价值链解决方案能力;设立异地仓、搭建国内子公司销售协同队伍、建立海外业务处并实施本土化运营,以精准的市场策略和创新销售模式成功开拓多元应用场景,打造出广泛而深入的销售体系及网络,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深度布局与拓展。(四)统筹生产质效,协同双基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产能结构。紧紧围绕连云港大浦和神鹰西宁两大生产基地创建错位发展,将生产高效化、灵活化作为核心任务,运用产线柔性切换特点,动态调整生产工艺,实现定制化生产。规模化转向品质化。西宁基地打破以生产流程为核心的传统横向分厂管理模式,创新实施以产品应用领域划分的纵向管理模式,建立全流程实名制质量溯源体系,实现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全周期追踪管理。纵深推进降本行动。两基地通过低品位能源综合利用、设备能效提升等节能优化升级措施,实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同比去年下降4%,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下降约5.5%。此外,公司将生产过程产生的碳纤维余料应用于热塑工业领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五)强化风险防控,夯实生产经营基本盘构建全链条现金流安全屏障。2024年,碳纤维行业下行,供需关系错位,市场价格持续回落,公司高度重视现金流风险,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司库建设及多重计划性资金管理手段,加强资金集中管控,实时把握资金动态,增强资金适配性管理,提升资金总量匹配、结构匹配、时点匹配的能力。实现两金压降与风险防控双向协同。为提升资金周转速度,防范资金风险,公司在应收账款及存货两端发力,控增量、降存量。存货方面,加强生产计划性管理,严格执行以销定产,合理确定物资经济采购周期及采购最佳批量;应收账款方面,严格完善客户信用评估机制,强化业务、财务、法务等协同发力,应收账款绩效考核刚性兑现。截至报告期末,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同比下降25%,保证了公司现金流的良性运转、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公司通过建立合规风险相关制度,不断健全有效的风险治理架构,开展业务流程梳理专项活动,重点针对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等业务,进行风险点识别,着重增强风险点的审批力度,逐步形成信息系统风险管控体系,精准掌握风险动态,确保公司管理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