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云意电气
- 企业英文名: Jiangsu Yunyi Electric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付红玲
- 上市代码: 300304.SZ
- 注册资本: 87814.3718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2-03-21
- 大股东: 徐州云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0.1%
- 董秘: 梁超(代)
- 董秘电话: 0516-83306666
- 所属行业: 汽车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束哲民、秦聪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经济开发区黄山路26号
- 概念板块: 汽车零部件 江苏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深股通 预盈预增 半导体概念 胎压监测 新能源车 国产芯片 无人驾驶 太阳能 创投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7-04-2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300660802674Q
- 法定代表人: 付红玲
- 董事长: 付红玲
- 电话: 0516-83306666
- 传真: 0516-83306669
- 企业官网: www.yunyi-china.net
- 企业邮箱: dsh@yunyi-china.com
- 办公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经济开发区黄山路26号
- 邮编: 221116
- 主营业务: 车用智能电源控制器、智能电机及控制系统、新能源车用电机及控制系统等汽车智能核心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生产汽车零部件、电力电子元件、汽车电子装置、汽车仪器仪表、集成电路;销售自产产品;软件开发、销售;模具研发、制造、销售、技术咨询服务;自有房屋出租;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租赁;办公设备租赁服务;仓储设备租赁服务;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304)是一家致力于汽车电子零部件研发、制造和营销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客户提供卓越的车辆配套服务。凭借在汽车行业22年的研发和生产经验,云逸的主要产品包括汽车交流发电机整流器、稳压器、半导体、NOx传感器、氧传感器和精密注塑件等。
- 商业规划: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始终专注于汽车智能核心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以智能电源控制器为代表的稳增业务份额稳步提升,持续释放增长动能,筑牢业务基本盘;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智能雨刮系统产品、传感器类产品、新能源连接类零组件产品、半导体功率器件等成长业务板块快速发展,以差异化的市场策略逐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助力公司完善汽车智能核心电子产业布局,推动公司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作为汽车发电机的关键零部件,车用整流器和调节器主要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系统中,确保电压输出稳定,确保整车供电及正常运行,同时通过运用半导体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实现软启动、过载保护、与车载ECU通讯等多种功能,提高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环保性和舒适性,对汽车电子系统的使用寿命及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耗排放以及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微特电机控制器作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通过与ECU的实时通讯,基于FOC控制算法,精准实现对冷却风扇、电子水泵及鼓风机等部件的智能控制。凭借团队共创,实现了软硬件的全流程自主设计,并在FOC控制算法上取得重大突破,相关产品已通过国内权威实验室的EMC认证,显著提升了电机运行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为客户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成功切入国内OE市场供应体系,市场份额持续稳步增长。智能雨刮系统产品主要产品包含有骨雨刮、无骨雨刮、雨刮系统及相关控制单元、驱动装置等,公司现已掌握胶条橡胶材料配方自主研制、无骨算法设计及NVH设计与诊断等关键核心技术,同时依托丰富的正向开发经验、完善的研发体系、良好的制造基础和快速响应能力,以更突出的成本优势、产品质量优势与服务优势切入国内头部车企,加速进口替代进程,稳步提升市场份额。新能源连接类零组件产品包括充电枪、高压连接器、储能连接器等产品。公司具备模具设计与开发、机械加工、注塑冲压、非标自动化设计组装、产品测试等全流程服务能力,产业链高度垂直整合,叠加多年深耕汽车零部件领域所积累的深厚配套经验,紧跟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趋势,加速新产品的业务布局,凭借与客户同步开发、快速响应、敏捷交付的竞争优势,逐步打开头部系统供应商的合作新局面,持续积累终端车企客户的市场应用经验。传感器类产品主要为氮氧传感器,其作为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关键部件,以陶瓷芯高温共烧为核心技术,将成分复杂的高温尾气中NOx的含量经过算法计算转换数字信号,与ECU实现实时通讯。目前已掌握核心芯片开发与控制系统算法,依托专业化陶瓷芯片技术团队、国际先进的芯片制作工艺及数字化品质监控,确保产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致力主机配套与售后服务相结合的市场策略,提供最佳的氮氧化物含量监测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尾气排放环保政策要求,积极助力全球节能减排新变革。公司不断巩固和强化在汽车智能核心电子产品领域的综合配套能力,形成稳增业务与成长业务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1、销售模式(1)业务模式在主机配套市场,公司为汽车厂商、整车动力智能控制总成厂家、一级配套发电机企业、零部件系统商等供应车用智能电源控制器、智能雨刮系统产品、传感器类产品、精密注塑类产品等汽车核心电子产品。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公司销售部负责与国内外客户洽谈合作意向,在向客户批量供应产品之前,要经过多项客户认证程序,通过认证进入配套体系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通过每年与客户进行供应商年度合同谈判,确定当年向客户的供货比例,每年签订框架销售合同,以销定产。在售后服务市场,公司产品的销售对象主要为售后发电机制造厂商、经销商等企业。公司销售部根据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规格等要求向客户报价,达成合作意向后与客户签订销售协议,通过设计开发和客户验证程序后,进行批量生产向客户交付产品。凭借在主机配套市场形成的良好品牌效应,公司在售后市场与多家大型高端售后发电机制造厂商和经销商建立了成熟稳定的合作关系。(2)收入确认方法和时点内销收入确认方法与时点:根据不同客户的结算模式,大致区分为上线结算模式和货到验收模式。上线结算模式: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将货物发往客户指定仓库,客户将公司产品领用后,视为公司产品验收合格,客户将实际领用的产品明细与公司进行对账,公司核对无误后据此开具发票并确认收入;货到验收模式: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将货物发运给客户,客户收到后检验入库,并与公司发货单核对一致予以签收,公司据此确认收入。外销收入确认方法与时点: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产品开发方案,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在确定设计符合客户要求并进行耐久性功能试验后,客户下达订单,公司组织生产,产品生产完毕并入库后,根据客户要求确定船期和仓位,公司发货至指定仓库,在将货物出口报关单并取得报关单时确认收入。2、采购模式公司制定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过程实施有效管理,一方面严格按照采购制度规定进行采购商务招标与竞争性谈判,另一方面通过ERP系统自动下发采购订单,通过SRM系统跟踪采购物料交付及时性和准确性,并建立了有效的供应商绩效管理流程有效监控质量可靠性。从原材料采购的中间环节来看,公司原材料采购分为直接采购和代理采购两种方式:大部分电子材料通过代理商在国外采购,部分原材料在国内向生产商直接采购,在两种采购模式下均由原材料生产商向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从原材料供应方来看,公司原材料采购分为内部配套和对外采购:内部配套上,公司通过提高车用大功率二极管、精密嵌件注塑件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和配套质量水平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对外采购上,公司采购的原材料除内部配套能力不足的关键零部件以外,精密金属零部件由公司设计图纸提出技术参数和规格型号要求,向国内供应商定制购买,精密注塑件部件根据公司设计的图纸要求安排采购计划。公司根据ERP需求订单安排原材料采购,依据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中供应商管理要求对供应商资质认证、原材料验证试用等一系列程序,遴选行业内优质供应商。同时公司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协议确定原材料规格型号、价格、质量、供货时间和产品包装等,确保公司生产制造所需原材料的长期稳定供应。3、生产模式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框架销售合同,安排生产计划,对于售后服务市场的常规产品,公司储备合理库存,以满足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公司注重按照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之间的模块化、系统化配套趋势,加强对产品的模块化生产管理,实现产品的平台化,归一化。通过建立健全EPR、MES、WMS等数字化系统,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端到端的追溯和管理,实现工业4.0;其次依据制造过程中原材料和产品规格多样、品种丰富和批量不同的特点,持续推进云意精益生产模式(简称“YPS”),形成公司特有的柔性生产模式;同时通过ISC集成供应链变革,将供应链贯穿从供应商到客户全过程,形成端到端业务流的集成管理,满足了国内外主机市场和售后市场客户的订单要求。最后,公司严格贯彻执行IATF16949:2016质量体系关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产品的试生产、批量生产、总装、检验、出货、交付均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报告期内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4,503.19万元,同比增长28.35%,利润总额为48,408.48万元,同比增长3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107.98万元,同比增长31.51%,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6,045.54万元,同比增长38.09%。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系汽车行业整体的稳定增长、公司战略客户及大客户突破、海外市场拓展发力及内部运营效率提升,具体表现如下:202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需求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转型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表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活力,对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领跑全球,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带动全产业链升级,推动高端制造业产值增长。汽车行业全年实现产销量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得益于汽车行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深度聚焦年度战略目标,积极深化与全球战略客户与大客户的合作力度,大力增强新客户的开发力度,并实现标杆客户的有效突破,稳增业务及成长业务均实现业绩的稳步提升;公司积极开拓多业务板块的全球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与海外大客户的业务合作并获得多项业务定点,海外业务营收贡献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同时公司积极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完善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凝心聚力助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报告期内整车制造生产经营情况报告期内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情况同比变化30%以上的原因说明本报告期内,公司对新能源连接类零组件业务、半导体功率器件业务的建设及布局,推动2024年销售量、生产量、库存量均同比实现大幅增长。零部件销售模式公司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公司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生产经营情况1、概述2024年,全球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浪潮中加速推进,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环境,中国汽车行业以强大韧性筑牢发展根基,以创新活力开辟全新赛道,成为重塑全球汽车格局的中坚力量,全年实现产销量3,143.6万辆和3,128.2万辆,连续16年稳居全球首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4,503.19万元,同比增长28.35%,利润总额为48,408.48万元,同比增长3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107.98万元,同比增长31.51%,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6,078.15万元,同比增长38.22%。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系汽车行业整体的稳定增长、公司战略客户及大客户突破、海外市场拓展发力及内部运营效率提升。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开展工作情况如下:(1)稳住业绩增长基本盘,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在智能电源控制器领域深耕细作多年,凭借其深厚的技术优势、显著的成本优势及稳固的客户群体,构筑了公司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2024年,在全球传统燃油汽车市场刚性需求依然强劲、市场加速出清的行业背景下,公司不断强化与全球头部芯片厂商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深化核心主控芯片的技术升级,借助深度协同研发与规模化采购优势,打造更为突出的技术壁垒与成本竞争力;同时深化与法雷奥、日本电装等国际标杆客户的合作,进入更多主流车企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持续巩固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同时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坚守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深入实施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降本管控,形成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基本盘,助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紧抓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成长业务板块业绩加快兑现在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公司依托基本盘业务所沉淀的深厚技术根基和广泛客户资源,动态调整并优化产品结构,新能源相关成长型业务布局发展成效显现。智能雨刮系统产品不断加速进口替代进程,不断深化比亚迪、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上汽集团等国内头部车企的合作,积极探索智能雨刮系统领域的合作延伸;充电枪与连接器业务凭借突出的成本优势及快速响应的服务能力,成功与科大智能、阳光电源、许继电气、徐工集团等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同时,依托智能控制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和软件算法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子水泵、电子风扇等热管理系统智能控制器,已通过头部系统集成商批量供货于比亚迪、赛力斯、小米汽车等新能源车企。上述新能源业务领域的不断成长,已成为驱动公司整体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海外市场拓展步伐加快,加速进口替代进程报告期内,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加速走向国际市场,公司积极推动各业务单元在全球市场的深入发展,逐步扩大与海外大客户的业务合作并获得多项业务定点,公司海外业务实现5.9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重点加强海外销售网络的构建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提升海外销售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实力;充分发挥海外子公司的成本和服务优势,深入挖掘和整合全球资源,提高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减轻国际贸易摩擦对公司的影响,助力提升公司品牌国际影响力和整体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良好基础。(4)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开展多元化激励,激发组织活力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努力打造高素质研发人才梯队,并建立系统性培养机制——以导师制为牵引配合重大课题攻关实践,搭建多维度培养体系,加速研发团队专业能力进阶;不断扩大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规模,实现人才储备“量”与“质”的双重突破。建立健全"价值创造-评价-分配"三位一体管理体系,通过精准的岗位价值定位与目标导向,充分释放人才效能。配套实施短中长期多元化激励体系,深度激活员工创新动能与组织活力,形成战略目标与人才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5)加强流程变革,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管理效能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对标行业标杆,通过迭代公司流程架构与最佳实践,能力建立在组织之上,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高效、有序、低风险运行;在核心事业部推行业务与财务的集成管理,并成功导入SAP-ERP系统,打通SRM、WMS、MES周边执行系统,助力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通过IT化落地ISC(集成供应链)流程,同时进一步迭代优化LTC(从线索到回款)流程,实现了供应链端到端的全流程贯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形成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持续提高内部管理效能,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