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泰格医药
- 企业英文名: Hangzhou Tigermed Consulting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叶小平,曹晓春
- 上市代码: 300347.SZ
- 注册资本: 86494.85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2-08-17
- 大股东: 叶小平
- 持股比例: 20.49%
- 董秘: 李晓日
- 董秘电话: 0571-89986795
- 所属行业: 研究和试验发展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王法亮、杨成艳
- 律师事务所: 嘉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聚工路19号8幢20层2001-2010室
- 概念板块: 医疗服务 浙江板块 宁组合 富时罗素 深证100R MSCI中国 深股通 创业成份 融资融券 深成500 基金重仓 HS300_ AH股 AIGC概念 创新药 肝炎概念 CRO 互联医疗 人工智能 2025规划 病毒防治 医疗器械概念 生物疫苗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2004-12-15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00076823762XE
- 法定代表人: 曹晓春
- 董事长: 叶小平(Xiaoping Ye)
- 电话: 0571-28887227
- 传真: 0571-88211196
- 企业官网: www.tigermedgrp.com
- 企业邮箱: ir@tigermedgrp.com
- 办公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聚工路19号盛大科技园A座18层
- 邮编: 310051
- 主营业务: 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和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
- 经营范围: 服务:医药相关产业产品及健康相关产业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让,临床试验数据的管理与统计分析,翻译,以承接服务外包方式从事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成年人的非证书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成年人的非文化教育培训,收集、整理、储存和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开展职业介绍,开展人才信息咨询。(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347.SZ/3347.HK)是行业领先的一体化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为全球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提供跨越全周期的创新研发解决方案。通过全面的服务体系和顶尖的质量标准,我们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风险,确保研究项目高质量交付,加速医药产品市场化进程,履行对行业和患者的承诺。同时,我们也通过覆盖各领域的100多家子公司,打造赋能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致力于解决最具挑战的全球健康问题,满足患者的未尽医疗需求,创造社会价值,造福人类健康。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1、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为新药研发提供临床试验全过程专业服务的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为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企业提供全面而综合的临床研究解决方案,保证研究质量、降低研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经费,推进产品市场化进程,让患者早日用上更新、更优的医药和医疗产品。公司提供服务主要包括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和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1)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公司提供创新药物、仿制药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运营服务以及与临床试验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包括临床运营、临床药理、注册与法规事务、科学事务、医学翻译、药物警戒、真实世界研究、第三方稽查与培训等服务。(2)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公司提供在药物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及实验室服务,包括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临床试验现场管理、医学影像以及实验室服务。实验室业务主要由公司控股子公司方达控股承担2、经营模式公司为全球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提供跨越全周期的创新研发解决方案。通过全面的服务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标准,从临床前开发到临床试验到上市后研究,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风险,确保研究项目高质量交付,加速医药产品市场化进程。(二)业务发展近年来,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周期和国内产业周期的叠加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研发需求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客户对于生物医药研发的风险偏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依赖于外部融资的尚未盈利客户面临现金流压力。在上述因素的传导下,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和相关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增长挑战。自2024年初起,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有所回暖,行业融资额环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恢复,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或里程碑付款也逐渐成为企业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2024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行业呈现出了恢复态势。2024年上半年NMPA批准了27个1类新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个;同期,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CDE)公示的临床试验数量达到了2,29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29个;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开临床试验总数量继续保持全球最高。注1同时,在早期研发和临床数据不断取得突破、重磅产品在多个治疗领域持续验证需求以及在资本配置端对于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周期也持续恢复。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发达国家市场,其生物医药行业在2024年呈现出了很高的活跃度。有着广阔市场空间、前沿技术路线及创新型靶点的资产受到市场的欢迎,结合跨行业的AI制药等领域逐渐兴起,2024年上半年美国生物医药融资环境已经超过美联储加息前的水平。为应对未来的专利到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跨国药企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进行并购和授权交易。在2024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行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也从政策和资本两端对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2024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创新药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上半年北京、广州、珠海、上海等地政府陆续发布支持生物医药创新的落地政策和发展意见。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政策涵盖研发、审评、应用、支付、融资等创新药发展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全国各级政府陆续跟进;国家药监局部署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审议通过了《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缩短药物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并同意在北京、上海先行试点。8月15日,北京和上海同时发布了第一批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名单;同期,上海正式设立总规模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母基金支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发展。政府在政策端的大力支持使得国内创新药和临床研究行业的远期定位更加清晰,并对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跨国药企保持了在中国临床开发的稳定投入,且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在全球占比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前20大跨国药企2023年在中国新开293个临床试验,占其全球临床试验总量的15.4%,远高于2018年的9.8%。在中国,围绕着临床研究的开展,跨国药企在真实世界研究、药物警戒等综合证据生成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高质量的现场管理服务和注册等咨询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务需求是公司未来在中国市场商务开发的重点。注22024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在海外授权交易领域继续保持活跃,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潜在总额达到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对外授权药物包括ADC、RNAi疗法、放射性药物等多类型创新产品。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数量连续6个季度超过授权引进(License-in)数量。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始着眼全球市场,积极开展海外临床研究。注3在上述宏观趋势下,公司上半年积极应对行业周期和结构性变化,新签订单数量和金额均较去年同期实现了较好的增长;新签订单增长主要来自于跨国药企在国内的需求和中国药企、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其合作伙伴在海外的临床需求增加。2024年上半年,公司来自于国内药企、器械公司和初创型生物科技公司在国内的订单需求企稳,金额同比有所增长。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公司在2023年以12.8%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中国临床外包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以1.4%的全球市场份额成为2023年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临床外包服务提供商。自2004年成立至2023年间,公司累计为中国61%的已上市1类新药提供了研发服务。2024年上半年,公司为15个获批的中国1类新药提供了服务,以及助力2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成功上市。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巩固了与优质且多元化客户群体的业务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800个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上年同期为772个及上年末为752个。注4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员工人数为9,348人;其中,公司拥有1,000余名专业临床监查员(CRA),2,800余名专业临床研究协调员(CRC),有超过800名的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专业人才以及1,600余名实验室服务团队。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了临床运营策略委员会,汇集相关资源和专家,强化临床策略方面的能力,并有效提升了临床项目竞标成功率以促进订单转化。在报告期内,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商务拓展,公司决定按治疗领域成立具有针对性的商务拓展业务团队,第一批选择成立了细胞和基因治疗(CGT)、GLP-1以及放射性药物三个治疗领域的特别业务团队,整合公司在该类领域内的行业资源和业务经验,向该相关领域的客户和项目提供定制化的研发策略和临床开发服务。公司还成立了针对跨国药企(MNC)的解决方案部门,制定专门面向MNC客户开发和市场拓展策略,促进与其在国内的长期战略合作;同时为MNC客户在国内提供服务于综合证据生成(IntegratedEvidenceGeneration)需求的广泛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持续对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为代表的海外市场进行投入,已初步建立独立的海外业务能力和品牌,在继续稳固国内客户及其海外合作伙伴出海项目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拓展海外初创公司客户的本土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在北美的临床业务及新签订单继续快速增长,已在北美新建立了本土医学监查(MM)和药物警戒(PV)团队。现有美国本土临床运营团队近100人,覆盖美国21个州的42个城市,与美国45个州的超过700个临床试验中心开展合作。美国地区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超过45个,其中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超过25个。公司在境外(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国家)进行中的单一区域临床试验由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94个增至本报告期末的208个。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55个,累计MRCT项目经验超过133个。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东南亚临床运营团队超过60人,在东南亚地区进行中的临床试验项目44个。2024年上半年,公司整合了跨越东欧至西欧共的15个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统一以泰格欧洲(TigermedEMEA)事业部进行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累计在欧洲执行了超过100个I-IV期临床试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经验覆盖欧洲19个国家。2024年7月,公司完成了对日本CRO公司MedicalEdgeCo.,Ltd.(MedicalEdge)的收购,进一步加强了在日本及亚太地区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临床数据信息系统服务的布局。公司将持续通过团队扩张和潜在的并购整合以增强在海外市场的服务能力和范围,同时进行业务拓展,实现海外业务增长以及提高全球临床运营的协同能力,力争在欧美以及海外新兴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强当地临床试验运营和其他相关服务的专业能力,逐步提升全球运营能力,助力客户走向全球,成为创新产品国际化的桥梁和纽带。公司继续寻求与医疗健康行业内各参与方建立互利互惠的外部伙伴关系且与其开展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卓越临床研究中心(E-Site)在国内部署了19个大区,与273家临床研究机构建立了E-Site重点合作中心关系,其中88家为绿色通道中心,与77家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了7家共建中心的建设,形成了多元化深度共赢的战略合作模式。报告期内,公司针对E-Site合作中心开展院内培训体系建立、机构资质申请服务和临床研究GCP培训等,共同探索建立高标准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助力新药研发,满足广大患者的临床需求。放眼未来,公司将持续拥抱监管变革、技术创新和全球拓展,持续完善和打造一体化临床研发服务平台,提升端到端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公司将通过建立特定治疗领域业务团队,不断拓展跨国药企和国内大型药企客户业务;通过可持续增长和潜在收购提升公司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商务和运营能力;同时将加强建设与行业各方的互惠协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力求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业绩增长,为股东持续创造回报。前20大跨国药企包括:Merck&Co.;Roche;Bayer;Johnson&Johnson;AstraZeneca;Novartis;Sanofi;EliLilly;AbbVie;Pfizer;Bristol-MyersSquibb;GSK;NovoNordisk;TakedaPharmaceuticals;Amgen;GileadSciences;BoehringerIngelheim;CSL;AstellasPharma;VertexPharmaceuticals。 (三)员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员工总数有所下降,由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9,701人下降至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9,348人。员工覆盖全球37个国家,以下为截至本报告期末按职能及地区划分的人员明细:国内员工人数由上年末的8,069人下降至本报告期末的7,626人,人员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上半年公司对个别受国内行业周期性影响较大的部门规模进行了适当的缩减,例如国内实验室服务团队及疫苗临床运营团队;同时,因为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公司2024年上半年对个别业务板块进行了战略调整,该类板块的人员规模也随之下降。海外员工人数由上年末的1,632人增至本报告期末1,722人。作为业务增长策略的一部分,公司预计在未来将持续扩大主要海外市场的临床运营、项目管理团及业务拓展团队的规模。高素质且稳定的员工对于公司向客户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至关重要。公司将致力于吸引具有全球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行业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等以支持全球扩张,也将继续完善员工招聘、转岗、培训和发展计划以及长期激励计划以培养和保留人才。(四)主营业务经营情况1、主营业务收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9,569.43万元,上年同期367,035.78万元,同比下降10.21%。其中,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163,712.18万元,上年同期210,335.03万元,同比下降22.17%;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收入165,857.25万元,上年同期156,700.75万元,同比增长5.84%。从地域角度,公司境内主营业务收入182,156.12万元,上年同期205,779.82万元,同比下降11.48%,境内收入下降主要由于2024年上半年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板块境内收入同比下滑,具体原因于按板块分析中详述。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147,413.31万元,上年同期161,255.96万元,同比下降8.58%;去年同期,公司产生了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相关收入,剔除该等项目后公司的境外收入同比实现了增长。(1)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报告期内,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板块实现收入163,712.18万元,上年同期210,335.03万元,同比下降22.17%。板块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2023年上半年,板块内有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相关收入;2)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主要因为行业发展和行业周期影响所致,2023年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新签订单金额同比有所下降,导致2024年上半年执行的国内创新药临床试验整体工作量有所下降;同时,2023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行业竞争格局影响,国内临床运营新签订单的平均单价有所下滑,导致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执行该等订单时同等工作量对应产生的收入相应有所减少。随着行业情绪的逐渐恢复和公司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业务在2024年第2季度较第1季度有所好转,且好转趋势有望延续。2024年上半年,剔除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相关收入的影响,公司海外临床运营业务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在北美的临床运营业务收入及新签订单持续快速增长。受益于多元的业务需求,包括来自跨国药企的需求,公司的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和药物警戒等业务也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较好的增长。该类业务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临床运营业务在报告期内给板块带来的影响。报告期内,板块内的注册和医疗翻译等业务表现较为稳定。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从2023年6月30日的772个项目、2023年12月31日的752个项目增加至800个项目,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按阶段的分类如下:注:其他主要包括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有537个药物临床研究项目在境内开展,263个项目在境外开展,其中有208个项目在境外(包括韩国、澳大利亚及美国)进行单一区域临床试验;有55个项目进行多区域临床试验。在不同区域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数量如下:报告期内,公司远程智能临床试验(DCT,DecentralizedClinicalTrial)团队助力美国一跨国药企全新一代CGRP受体拮抗剂治疗偏头痛在中国获批;并成为欧洲一跨国药企的优先供应商。公司参与了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CDSDR)《DCT实践案例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并担任课题副组长、课题组秘书长。完成实施3家医院的基于E2E(eSourcetoEDC)模式的ESDR(电子源数据存储库,electronicsourcedatarepository)部署和院内数据对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完成基于E2E的模式的I期临床项目(包括生物等效性试验)63个。公司医疗器械团队能为客户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设计与开发、临床前、临床研究、注册申报、上市后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服务。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购知名医疗器械CRONAMSA的中国分公司能盛(上海)医疗器械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并与NAMS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与NAMSA在中国区域的独家合作及全球合作。报告期内,助力2款创新器械产品成功上市(支气管导航操作控制系统、二尖瓣夹系统)。IVD业务拓展至泛肿瘤早筛及血型试剂检测等特色业务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医疗器械团队承接了国内多个首创产品的临床运营服务以及支持了多个行业创新领先产品的临床策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正在进行567个医疗器械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和IVD临床试验运营、医学监查、方案设计和医学撰写等;公司医疗器械团队服务了全球超过2,100家客户,累计医疗器械和IVD注册项目经验5,900余个,累计医疗器械和IVD临床试验项目经验940余个。报告期内,公司注册团队助力2个产品在中国注册上市获批,29项IND/MRCT临床试验申请在多个国家获得临床批件;新增美国FDAIND项目21个,其中19项已获FDA受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注册团队服务的客户数量从上年末的720家增至779家,累计完成1,121个项目。报告期内,公司药物警戒业务持续增长,新增项目数量106个,新增客户80个。该业务持续拓展高附加值领域服务,打造高规格药物警戒医生团队。截至报告期末,该团队有150余名国内外专业人才,首次建立了美国本土的药物警戒团队;全球客户数量超过250家,累计超过900个项目经验;参与中国已获批1类新药36个。公司医学翻译团队可提供超过80种语言的药品、医疗器械、IVD笔译、同传和交传等医学翻译服务。报告期内,医学翻译业务新增34家客户,其中药企13家,医疗器械企业21家;自主开发的医疗语言小模型—医雅智能医学机翻系统/语言服务平台2.0二期上线。截至报告期末,医学翻译团队累计服务客户超过630家,累计翻译完成的注册申报项目超过20,000个。(2)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报告期内,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实现收入165,857.25万元,上年同期156,700.75万元,同比增长5.84%。2024年上半年,受益于充足的业务需求和与上年同期相比较为明显的效率提升,板块内的现场管理业务同比实现较快增长;同期,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业务相对稳健,实验室服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医学影像、受试者招募等板块内其他业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内相关行业发展及行业周期影响,执行项目平均单价有所下滑。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方达控股在意大利内尔维亚诺收购临床前DMPK和生物分析实验室,扩展了在欧洲的药效学和分析业务。方达控股子公司方达制药建立起了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用药/安慰剂生产以及药物临床供应一体化流程与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方达控股累计通过中国NMPA及美国FDA现场核查超过200次;在执行的实验室服务项目数量为5,173个。报告期内,公司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服务获得了更多国内外新客户,全球数统客户数量由去年同期的296家增至超过330家;助力11款新药在中国、美国和日本获批;成立了由25名员工组成的数据科学团队,主要负责数据相关的工具开发、质量解决方案、新型业务场景的开拓等;公司自主开发的RBQM(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系统)1期平台获得国家专利。截至报告期末,有824个正在进行的数统项目,其中489个项目由国内团队实施,335个项目由海外团队实施;拥有800余名国内外专业人才。报告期内,公司现场管理团队完成165个项目;新签订单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外资跨国药企及头部生物科技企业客户占比不断提升;为9个中国已获批1类新药提供了SMO现场管理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正在进行的现场管理项目由上年末的1,952个增至2,110个,团队与中国超过140座城市的1,100多家医院和临床试验中心合作,设置分公司15个,拥有2,800余名专业临床研究协调员(CRC)。报告期内,公司独立影像评估团队新增客户超过10家,项目覆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等多个疾病领域,并成功助力3个新药获批上市、4个项目递交申报。截至报告期末,该团队累计有42个项目成功递交至EMA/PMDA/NMPA申报,其中27个项目获批上市。2、毛利润及毛利率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润为128,949.26万元,上年同期145,770.74万元,同比下降11.54%;主营业务毛利率为39.13%,与上年同期的39.72%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同期,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为200,620.17万元,上年同期221,265.04万元,同比下降9.33%。按性质划分的主营业务成本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的明细如下:单位: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直接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4.51%,比去年同期的30.02%有所上升;直接项目相关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9.38%,比去年同期的23.86%有所下降。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项目相关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变化的原因主要是2024年上半年的直接项目相关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而在2023年上半年产生了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第三方供应商相关费用,该类费用属于直接项目相关成本。报告期内,公司间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98%,同比略有变动。(1)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报告期内,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板块毛利润为62,799.84万元,上年同期83,579.64万元,同比下降24.86%;板块毛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由于板块收入在报告期内同比下滑。报告期内,板块毛利率为38.36%,与上年同期的39.74%相比略有下降,主要由于2024年上半年国内临床运营业务执行的订单平均单价同比有所下滑,因而执行该等订单时同等成本对应的收入相应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公司针对国内临床运营业务采取了人力成本调控、团队结构优化、提升团队效率等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业务平均单价下滑给板块毛利率带来的影响。报告期内,团队工作效率提升和较高质量的在执行订单,使板块内的器械临床业务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同时,去年同期公司产生了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的第三方供应商相关费用,报告期内该等费用的减少对于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板块的毛利率产生了正面的影响。(2)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报告期内,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毛利润为66,149.42万元,上年同期62,191.10万元,同比增长6.36%;板块毛利率为39.88%,与上年同期的39.69%相比略有提升。报告期内,板块内现场管理业务毛利率同比改善较为明显,主要由于团队工作效率同比提升,上年同期现场管理业务的工作效率尚处在恢复期;报告期内,公司的现场管理团队执行了更多的盈利能力较好的订单。同期,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业务毛利率同比略有改善,业务盈利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实验室服务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主要由于方达控股的收入增长放缓,同时,随着方达控股新建的临床前研究设施、位于中国和北美的实验室等陆续开始运营,新业务和新实验设施产生的相关固定成本增加,贡献的毛利率较低,导致实验室服务毛利同比下降。医学影像、受试者招募等板块内其他业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内相关行业发展和行业周期影响,执行项目平均单价有所下滑,使得毛利率略有下降;公司针对该等业务采取了人力成本调控、团队结构优化、提升团队效率等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平均单价下滑给毛利率带来的影响。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主要股东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数(股) | 持股比例 |
---|---|---|---|
1 | 叶小平 | 14,888,960 | 27.88% |
2 | QM8 | 6,956,480 | 13.03% |
3 | 曹晓春 | 5,170,080 | 9.68% |
4 | Zhuan Yin | 2,256,000 | 4.23% |
5 | 施笑利 | 2,066,680 | 3.87% |
6 | 徐家廉 | 2,049,800 | 3.84% |
7 | 泰默投资 | 1,924,840 | 3.61% |
8 | Bing Zhang | 1,068,000 | 2.00% |
9 | 宫芸洁 | 1,033,360 | 1.94% |
10 | 泰迪投资 | 945,560 | 1.77%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