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旷达科技
- 企业英文名: Kuangda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沈介良
- 上市代码: 002516.SZ
- 注册资本: 147083.8682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0-12-07
- 大股东: 沈介良
- 持股比例: 46.63%
- 董秘: 陈艳
- 董秘电话: 0519-86159358
- 所属行业: 纺织业
-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刘淑云、郭锐
- 律师事务所: 江苏泰和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旷达路1号
- 概念板块: 汽车零部件 江苏板块 深股通 抗菌面料 绿色电力 半导体概念 万达概念 国产芯片 太阳能 新能源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0-12-06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400250870180E
- 法定代表人: 龚旭东
- 董事长: 吴凯
- 电话: 021-50199358,0519-86159358
- 传真: 0519-86549358
- 企业官网: www.kuangdacn.com
- 企业邮箱: yan.chen@kuangdacn.com
- 办公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旷达路1号
- 邮编: 213179
- 主营业务: 汽车内饰材料及内饰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光伏电站的投资运营。同时通过投资合营公司芯投微进入射频前端滤波器领域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合成纤维制造;汽车装饰用品制造;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皮革制品制造;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面料纺织加工;面料印染加工;新材料技术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股权投资;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企业总部管理;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516.SZ,简称:旷达科技)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交通工具内饰材料、座椅面套、座舱舒适系统研发、制造、销售为主,涉足光伏投资运营、射频滤波器等业务领域的集团企业。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旷达路1号,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现为深交所主板公司)。旷达科技肩负“领跑中国、服务全球”的愿景,三十年来,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生产体系,具备雄厚的各类交通工具内饰材料、内饰件研发、制造全套技术力量及先进测试手段,为汽车内饰提供系统化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服务,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内饰件行业的标杆型专业制造服务企业,全球领先的交通工具内饰材料专业制造服务企业。旷达科技恪守“做行业专家,当产业配角”使命,追求长远高质量的发展,以行业领先的产品覆盖率、品类齐全率,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全面拥有涤纶环保有色纤维材料、织物面料、生态合成革、超纤仿麂皮、座椅面套、座舱舒适系统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座椅、门板、顶蓬、头枕、遮阳板、仪表台、中央扶手等部位,在高铁/动车、航空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关键客户有:一汽集团、上汽集团、本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乘用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宇通客车、金龙客车等,同时获得新能源造车主流车企的多个新能源车型新项目定点并为其批量供货,还将业务拓展到欧美、东南亚、中亚和日韩等国际市场,获得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的全球供应商认可,满足全球客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旷达科技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实现服务第一”的经营理念,形成了以江苏常州总部为中心,长春、天津、武汉、广州、柳州等生产销售基地为依托,以常州科创中心为核心,上海、北美、欧洲研发一体联动的战略布局,构建“零距离”高效服务体系,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坚持绿色环保原则,以技术推动创新,推进可持续发展,获取全球回收标准GRS认证,自主研发的生物基聚酰胺内饰材料、生态多功能车用内饰面料等创新型产品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并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两化融合五大管理体系,具有完备、可靠的体系保证。“十四五”期间,旷达科技将坚持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焦交通工具内饰材料主业,积极引进推广智能化生产模式,加快产业链拓展和技术升级,加快二次创业转型升级,深化旷达品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百年企业”而努力奋斗。
- 商业规划: 公司于2013年涉足光伏电站的投资与运营,属于集中式地面光伏发电业务。基于光伏电站属于重资产项目,公司调整发展战略,于2017年底对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进行优化、出售部分光伏电站资产。公司光伏发电业务主要利用太阳光能、太阳能组件、逆变器等电子元件组成的发电体系,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是属于国家鼓励的绿色电力开发能源项目。工作原理即太阳能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经过并网逆变器转换成符合市电电网要求的交流电之后直接接入公共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基础上网电量根据国家电价批复执行,包括标杆电价及国家再生能源补贴两部分。超出基础上网电量部分通过电量交易平台竞价交易实现销售。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尚有光伏发电电站7座,分别位于新疆富蕴1座30MW,新疆温泉1座30MW,新疆若羌1座20MW,云南通海1座30MW,陕西榆林1座50MW,山东菏泽1座10MW,河北宣化1座30MW,共计200MW。2024年公司光伏电站累计销售电量为24,644.45万KWh,其中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总电量13,965.65KWh,占总上网电量的56.67%;总上网电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2.60%,市场化交易总电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17%。主要生产经营信息公司售电业务情况相关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涉及到新能源发电业务公司对光伏电站没有继续投建及扩张计划。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光伏电站的应收补贴余额为48,689.29万元。(1)饰件业务主要产品及经营模式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内饰材料,形成织物面料、生态合成革和超纤仿麂皮三大系列产品,以及以上产品前后道的有色纤维、座椅面套、汽车电子饰件等产品。研发模式:公司围绕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及测试技术等方向进行创新设计与研发,以自主研发设计为主,同时依托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研发。旨在提供专注于消费者需求的交通工具内饰材料和汽车电子饰件产品的前瞻趋势研究、色彩纹理设计、产品性能测试、材料工艺创新研发、产品工艺开发以及数字化设计等全流程解决方案与个性化定制服务。通过深加工和价值附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司内饰件材料与产品战略的创新发展。采购模式:因公司汽车内饰件业务下属公司较多,在全国分布较广,因此公司对通用性材料采取统一谈价,对其他辅助材料等采用信息共享、分别采购的联合采购模式。生产模式:公司汽车内饰件业务实施“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的订单制定销售计划组织生产。销售模式:公司汽车内饰件产品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公司作为汽车主机厂的二级供应商,公司产品由销售部门(或下属公司)直接销售给汽车主机厂或其一级配套供应商。(2)饰件业务主要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主要风险:汽车整车制造环节的竞争格局变化,汽车产业供应环节的议价能力相对弱势和技术研发投入压力等行业情况,可能会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和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投入如果不能及时应用落地,也将对公司市场拓展等增大压力。应对措施: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高技术含量内饰材料的需求;加强与客户的合作,拓展市场份额,尤其要拓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客户资源;持续深化研发创新工作,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关系,形成更稳定的产业生态。1、概述(1)主营业务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9,830.14万元,同比增长16.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48.82万元,同比下降14.50%。①汽车内饰业务2024年度汽车内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2,591.74万元,同比增长20.88%;实现净利润13,205.68万元,同比增长21.88%。②新能源业务2024年度公司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2.60%,实现光伏发电业务及其他收入17,238.40万元,同比下降17.99%;新能源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3,143.14万元,同比下降62.06%。报告期内重要参股公司芯投微在产能建设、技术验证及客户拓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全流程自主可控能力。(2)变动情况说明①汽车内饰业务受益于汽车行业复苏、公司客户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订单量的增加;同时,公司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成本管控措施的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汽车内饰件业务实现收入与净利润双维度增长。②新能源业务2024年电网消纳限制较为严重,随着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部分地区电网难以适应大规模的光伏发电接入,导致限电现象频发;同时报告期内光伏市场化交易电价显著下跌,公司光伏电站平均售电价格承压,导致公司光伏发电量与发电收益双重下降。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