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新联电子
- 企业英文名: Nanjing Xinlian Electronics Co.,Ltd
- 实际控制人: 胡敏
- 上市代码: 002546.SZ
- 注册资本: 83404.909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1-02-11
- 大股东: 南京新联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37.33%
- 董秘: 彭辉
- 董秘电话: 025-83699366
- 所属行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公证天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娄新洁、嵇金丹
- 律师事务所: 江苏融鼎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利源北路66号
- 概念板块: 电网设备 江苏板块 预盈预增 破净股 机构重仓 低价股 虚拟电厂 充电桩 智能电网 云计算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3-09-25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1007541098700
- 法定代表人: 胡敏
- 董事长: 胡敏
- 电话: 025-68105959,025-68253088,025-83699366
- 传真: 025-87153628
- 企业官网: www.xldz.com
- 企业邮箱: xldz@xldz.com
- 办公地址: 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家园中路28号
- 邮编: 211100
- 主营业务: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云服务、电力柜
- 经营范围: 三遥系统(国家有专项规定的办理许可证后经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设备、配电自动化系统及设备、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电子设备、计量箱、变压器、高低压开关、高低压成套设备、能源管理系统及设备、节能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计算机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电子技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546)坐落于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30多年发展,形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云服务、电力柜三大业务板块,向电网公司和用电企业提供能源综合服务及解决方案。作为国内主要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生产厂家之一,公司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从主站系统、通信组网到终端采集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承建多个省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电网数据智能采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用服务电网的专家技术服务企业用户,创新商业模式,建设能源综合服务云平台,向企业用户及环保监管机构提供基于云平台的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环保设施智能监测系统、餐饮废气监测系统、生态环境治理协作协同数据系统、智慧用电安全管理系统、综合能源管理系统、配电房安全管理系统、中央空调智能监控系统、电力需求响应等能源综合服务。新联能源综合服务云平台通过中电联科技成果暨产品技术鉴定,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分布式数据库算法、微功率无线自组网通信技术、一二次融合测量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平台具备10万用户以上的接入能力。公司通过投资云南耀邦达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实现强强合作、优势互补,拓展电力咨询、设计、施工、运维等业务领域。云南耀邦达公司具备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承装(修、试)二级等专业资质,曾获2018年度中国南方电网优质工程(110kV东坡输变电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工程奖项。未来,新联电子将持续创新,引导需求,不断拓展产品和服务,做值得信赖的能源综合服务商。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云服务、电力柜三大业务板块。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公司是国内主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生产厂家之一,具有深厚的技术和行业积累。公司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从主站系统、通信组网到终端采集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产品包括主站系统、专变终端、集中器、采集器等终端设备,并承建了多个省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用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电数字化、自动化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对加强电力保障、推进有序用电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双碳”目标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负荷不再单纯从电网获取电能,配电网呈现供电多元化的特征。基于智能用电技术,以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商用空调、工业用户为主体的源网荷储互动是维持系统功率与电量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配电系统未来运行控制的关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电力负荷管理作用将提高到新的高度。随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化推动“供电服务”向“供电+能效服务”的双轮驱动转型,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需求侧服务成为各地电网企业积极探索的新业务方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销售对象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属成员企业为主,主要以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以销定产。2、智能用电云服务公司运用多年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积累,顺应国家和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开展了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直接服务于各个用电企业。通过在用户侧安装监测设备,实现对企业配电分路或关键设备的用电数据采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用户低成本建设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并利用系统大数据,为用户提供配电房运维、节能改造、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管理等增值服务业务,实现企业用能的经济、安全、高效。公司运用物联网、边缘计算、电气控制、规则引擎等技术建设用户侧系统集成平台,群聚能耗监测与分析、负荷监测、远程控制、设备运维等多项APP应用,可用一套硬件设备支撑多系统同时运行,具备“软件定义终端,终端即平台”的能力,实现对用户侧各类设备的全面互联与智能控制,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负荷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同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面向虚拟电厂运营商、公共服务机构、售电公司、分布式电站、负荷聚合商等用能单位和能源管理运营主体提供数据增值服务,帮助用户优化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公司拥有数据采集与服务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积累,高性价比的数据采集与通信组网能力,能够满足用户对数据采集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持续提供优质的数据服务。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的用户无需购买设备,由公司提供设备,进行勘查、方案设计、安装、运维等服务,用户只需支付服务费就能获得相应的数据服务。公司通过授权线下服务商的形式在多个省市建立了线下服务网点,对线下服务商提供培训、体系建设、业务指导等,线下服务商在公司的各种体系支撑下,负责现场勘查、设备安装、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3、电力柜电力柜是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瑞特电子拥有全自动数控冲床、钣金柔性生产线、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折弯机、机器人焊接、自动静电喷涂生产线等多台套先进的加工制造设备,具有很强的制造加工能力,同时具备专业的屏柜配线生产能力,是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电力屏柜制造商之一。电力柜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配电柜、充电桩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根据客户技术要求,按订单组织生产,以销定产。1、概述2024年是公司深化战略转型、加速技术创新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秉承“健康新联、价值新联”的发展理念,在保持用电信息采集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围绕能源综合服务商的战略目标,在技术创新、业务拓展、组织效能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3.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0.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03%。其中,用电信息采集业务2024年销售收入6.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1%,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的用电信息采集产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公司均成功中标;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具备10万用户以上的接入能力,运行稳定,平台有效客户数13,300多户,同时构建了完整的数据服务体系,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技术和规模发展需求。根据公司的战略部署,2024年在以下方面重点开展工作:(1)紧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加快对能源数智化业务的拓展。随着国家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将原募投项目“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变更为实施“用户侧系统集成平台(一期)”项目,充分发挥公司在用户和技术上的积累和沉淀,为用户的能源数智化转型赋能,打造公司在能源数智化领域的地位,提升公司业务的深度与广度。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空调负荷柔性调控业务,已在陕西、上海、重庆等地进行试点应用,得到用户好评。积极推进用户侧系统集成平台的建设,搭建综合能源管理、需求响应、配电监测、智慧楼宇、配电房无人值守等应用场景,通过基础应用的扩充调整,低成本构建多项数据延伸服务。(2)深化技术创新,提升工业大数据采集与系统集成能力。2024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紧抓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机遇,加大相关产品的研发投入。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完善全系列新一代数据采集终端产品的开发、认证及试点,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对用户侧系统集成平台进行迭代和完善,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前瞻性预研多个业务系统,形成完整的产品线,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5,440.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2%。公司申请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并新获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达到39项。公司不断加强对信息采集技术、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全覆盖、免维护、高性价比的数据采集与通讯组网能力,提升公司的工业大数据采集及系统集成能力。(3)推动内部组织变革,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快速发现并响应市场需求的协同工作机制。2024年,为了快速开拓新业务,公司加强市场、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的内部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及时将市场动态、用户反馈等信息传递给公司相关部门,对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为用户创造价值,赢得市场先机。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