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杭州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海联讯
- 企业英文名: Hangzhou Hirisu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 实际控制人: 杭州市人民政府
- 上市代码: 300277.SZ
- 注册资本: 33500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1-11-23
- 大股东: 杭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29.8%
- 董秘: 陈翔
- 董秘电话: 0571-86081329,0755-26972918
- 所属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高虹、何华博
- 律师事务所: 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庆春路60号东清大厦206-6室
- 概念板块: 互联网服务 创业板综 华为概念 人工智能 国企改革 智能电网 深圳特区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2000-01-04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7152459096
- 法定代表人: 高春凤
- 董事长: 钱宇辰
- 电话: 0755-26972918
- 传真: 0755-26972818
- 企业官网: www.hirisun.com
- 企业邮箱: szhlx@hirisun.com
- 办公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庆春路60号东清大厦206-6室,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高新南七道206号高新工业村R2-B座301
- 邮编: 310003,518057
- 主营业务: 海联讯是一家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面向电力企业,以提供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从事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及咨询服务,电力信息化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产业链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软件开发;软件销售;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通信设备制造;通信设备销售;光通信设备销售;通信传输设备专业修理;通信交换设备专业修理;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信息安全设备制造;信息安全设备销售;安防设备销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安全系统监控服务;网络设备制造;网络设备销售;通讯设备销售;通讯设备修理;移动通信设备销售;卫星移动通信终端销售;移动终端设备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电子专用设备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电子元器件零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仪器仪表销售;充电桩销售;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设备制造;物联网设备销售;数据处理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5G通信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硬件销售;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住房租赁;会议及展览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杭州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联讯”),成立于2000年1月,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主要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立足电力企业信息化,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与咨询服务。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产业链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目前,公司已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城市销售、服务网络,业务覆盖:行业咨询、业务梳理、应用集成、专业软件、配套网络主机、传输通信、硬件集成及服务等,凭借专注电力领域及在行业中的良好服务表现,公司已跻身为中国电力行业有影响力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基于多年行业应用经验的积累及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秉承“服务客户,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使我们能更好的满足行业特定需求。从协助客户完成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构想,到各阶段信息、通信网络建设,通过长期与知名企业的合作,融合了软件与硬件、设备与服务,从多元化的技术中汲取精华,使我们后续的技术服务支持涵盖面广、体系完备,从而多角度、全流程融入客户的发展,实现了双方相携成长、业务共赢的局面。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未来发展随着国家新基建、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电网企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电力信息化迎来良好发展机遇。海联讯将充分运用我们在行业的多年积累,不断扩展、完善自身的业务应用系统及技术服务,在行业中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同时,也将立足国家发展规划,以战略发展眼光,布局新产业新领域,逐步实现公司多元化。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等内容未发生重大变化。海联讯是一家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面向电力企业,以提供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从事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及咨询服务,电力信息化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产业链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1、公司主要业务(1)系统集成业务主要表现形式1)输电网通信解决方案在公司的系统集成业务中,输电网通信解决方案是公司系统集成业务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业务。输电网通信解决方案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而输电网通信系统是调度交换网、行政交换网、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电视电话会议网等业务网络的承载网络和支撑平台。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等概念的提出,上层应用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对于底层通信的带宽和实时性、安全性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底层通信网络持续演进。输电网通信系统一般采用光纤通信技术为主,以变电站和输电线路为依托,结合电网架构,以电力特种光缆为传输载体,覆盖所有变电站、供电公司和主要调电厂。电力主干传输网系统包括OTN光传输设备、MSTP多业务光传输平台、PCM综合接入设备、协议转换设备等,以及用于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等设备,结合网络管理和控制系统软件,用于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远动、保护、监测设备和主控系统有机地组成一个可以统一维护、集中管理的综合用于生产与管理业务的通信系统。下图为输电网通信解决方案示意图:2)配用电网通信解决方案配用电网络是电力网络的末端,是电力主干网节与电力用户衔接的区域,具有站点多、网络环境复杂的特点。通信解决方案因地制宜,结合客户的业务需求和现场的约束条件,综合采用有线、无线等各种技术路线,保证客户的业务数据稳定传送。配用电网解决方案,一方面优化了城市配用电通信网结构,提高了配用电通信网的传输能力和传输可靠性;另一方面满足了未来通信带宽增长的需要,使配用电通信发展适度超前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完善配用电通信网络结构,增加了配用电通信网的传输能力,提高了配用电通信网的传输质量。配用电通信网主要承载业务是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另外,也可在视频监控、语音、分布式电源接入、部分营业厅宽带接入、电动汽车充电站以及未来的电力物联网等方面的业务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配用电通信网与输电通信网的无缝连接,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通信信息平台的目标,以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配用电通信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①配网自动化通信解决方案②用电信息采集通信解决方案3)高清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解决方案一体化电视电话会议平台由网络硬视频、专线硬视频和网络软视频三部分构成,不需每个地市部署MCU,总部统一部署MCU,可节省费用,统一标准;行政电视会议系统、应急电视会议系统仍采用双平台方式,其中至少一套平台采用专线承载;一体化电视会议系统维持单平台。基于资源池的网络硬视频作为视频会议的主用平台,根据整体要求,部署资源池,县级及以上视频会议室的高清化改造和覆盖率提升应基于网络硬视频开展,专线硬视频系统作为网络硬视频的重要补充,用于总部、中心召开大型重要会议时,与网络硬视频系统形成双平台会议保障能力,以确保会议系统运行稳定、画质高清、信息安全。4)同步网解决方案频率同步网总体具备向“时频融合”的目标平滑演进的功能。通过整合、完善和优化现有频率同步网,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实现系统统一规划。省内频率同步网基于三级传输网、四级传输网进行构建,以全同步方式运行。频率同步网以二级时钟划分同步区,每个同步区至少设置两个基准时钟,即第一基准时钟(PRC或LPR),第二基准时钟(LPR),以及按需设置的辅助基准时钟(LPR)。通信网时间同步可采用NTP或PTP技术组网,时钟精度达到毫秒级。PRC以铯钟基准源为主用,北斗卫星或GPS为备用;LPR以北斗卫星或GPS为主用,同时应至少有2个不同路由的地面定时信号作为备用。统一考虑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规划和传输系统同步链路的安排,定时链路规划应遵循由上及下的原则,传输系统同步链路安排应服从于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规划的需要。同步网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升运行水平的重要保障。(2)软件开发及销售业务主要表现形式公司为电力企业客户提供综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包含数据管理、运监支撑、安全调控、应急处理、决策分析或流程再造等。着眼信息系统,基于数据模型,数据流转关系和数据统计信息等,围绕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两个核心,立足数据动态感知,聚焦大数据分析挖掘,构建全数据覆盖的、去中心化的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同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开发管理软件,助力客户提升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3)技术及咨询服务业务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客户业务需求,公司提供专业的信息化规划设计、后期持续应用维护及升级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保障客户应用系统或软硬件产品平稳运行,主要通过定期巡检(预防性维护)、远程诊断和故障排除、现场支持、常驻外派值守等方式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方案升级、系统调优与初始化、数据迁移与修复、业务管理咨询、运行维护等细致周到的服务,解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做客户之所需。2、主要经营模式公司经营模式主要分为采购模式、销售模式及盈利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采购模式公司的采购工作主要由采购部负责,主要执行“以销定采、适量库存”的采购模式,采取询价采购的方式,根据已有订单及客户需求预测等因素制定采购计划,结合采购价格、采购周期、市场供求及历史合作情况选择供应商进行采购,同时也会根据市场情况采购一定的库存储备。公司的关键原材料、核心配件采购均选择知名品牌产品,确保质量符合要求、稳定可靠。目前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等主流通讯设备制造厂商及配套设备制造厂商形成较为稳定而良好的合作关系,主要向其采购SDH、OTN等光传输设备,光路子系统、光放设备等光通信设备。(2)销售模式公司的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省地市电力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为更好地贴近客户、响应客户、服务客户,公司在深圳、北京、太原、福州、杭州、唐山设立子(孙)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获取订单的方式包括竞争性谈判、招投标、询价和商务谈判等。公司采用以解决方案带动销售的营销策略,与客户多频次深度互动挖掘客户难点、痛点,通过技术研讨、优秀应用案例分享及方案实践运行效果等方式取得客户的认可,为客户提供适应于业务和管理需求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客户采购需求。(3)盈利模式公司业务以系统集成为主,通过软件赋能、优质服务,协助客户完成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构想到技术分析、信息整合、通信网络实施的整个过程,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覆盖:行业咨询、业务梳理、方案设计、应用集成、软件开发、工程实施、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等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收入来源主要是向客户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与实施。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1)行业政策促发展近年来,得益于电力行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广泛应用,电力信息化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为电力信息化服务商带来更多发展机会。(2)优质的设计与服务能力电力技术复杂性高,且跨领域的操作规范与运用标准不一致,系统内部的流程、底层内容及逻辑差异性大。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余年,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高效的业务整合能力、专业的管理及业务团队,了解电力客户的业务流程及信息化流程,并熟悉客户的生产、管理、应用等相关规定和习惯偏好,为客户设计出最贴合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建立了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畅通业务线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响应客户诉求,为客户排忧解难,赢得客户好评。(3)满足多元化需求电力信息化市场较为分散,参与者众多,且均在各自专业化及细分领域深耕多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公司围绕客户的切实需求不断延伸产品线,拓宽服务链,在产品种类、技术应用、服务品质等维度不断发力,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代码:6531)。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电力信息化业务,致力于提升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产业链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1、行业基本情况(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2024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62,350亿元,同比增长11.5%;软件业利润总额7,347亿元,同比增长15.7%;软件业务出口254.6亿美元,同比增长0.6%,总体上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软件业务收入和利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软件业务出口收入增速由负转正。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信息技术服务收入42,224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软件产品3.6个百分点,展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24年,我国软件产业将保持向稳向好发展态势,随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深入建设,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关键软件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水平不断深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快软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产教融合持续深化,数字化发展新动能得到持续释放,数字化发展需求及工业等各行业应用需求的不断释放,将激发以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活力。(2)电力信息化行业发展情况1)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改加速推进,电力信息化建设需求明显提升2023年以来,新能源新增装机呈现爆发式高增长,远超电网同期新增消纳能力,消纳问题凸显,全国范围内风光利用率明显下滑。在此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电改顶层文件以推动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包括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电力市场基本规则、电力市场价格机制等,建立形成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规则为主干,信息披露、准入注册、计量结算规则为支撑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奠定制度基础。随着电改持续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持续护航,在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节点,电力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行业景气度将迎来显著回升。2)源/网侧信息化伴随新能源体系同步建设在电源侧,基于新能源发电高波动性和随机性,《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新能源电站需要定时向电网调度部门报送功率预测数据,功率预测系统成为刚需;新能源并网控制系统、新能源电站运维巡检等信息化建设同样有望受益于新能源装机的稳步提升。此外,在电力交易体系加速建设背景下,以发电厂+售/用电侧为客群的电力交易辅助决策系统同样有望迎来发展期。在电网侧,我国电力资源与负荷资源逆向分布,叠加间歇性电源大比例接入,加速驱动电网数字化建设需求。在输电侧,我国当前通道能力仍存在较大外送缺口,预计2024-2025年特高压存在密集建设期。配电侧,2024年3月《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配电网需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智慧调控运行体系加快升级,支撑多元创新发展。这将为新能源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指导。2、行业发展阶段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技术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到21世纪初期,电力信息化建设已实现规模化,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得以广泛应用。各电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化、综合性应用发展,从局部应用到全局应用,从单机运行发展到网络化运行。经过几十年信息化建设,如今已进入科学发展阶段,电力企业决策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大大提高,决策层、管理层和生产业务层的各项工作与信息系统密不可分,信息化已经完成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融合,并向智能化、数字化等形态进一步演进。自2002年起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完成了厂网分离,电力行业就形成了两大电力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的格局,电力信息化的进程也可以由此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专业应用建设阶段(2002年-2004年)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进行厂网分开,发电业务成立五大发电集团,之后各集团信息化建设以满足经营和生产的专业系统为主,发电企业MIS或ERP系统是本阶段的建设重点。第二阶段信息化整合建设期(2005年-2008年)2005年之后,随着管理的不断提升,各大发电集团逐步形成三级责任主体管理架构,专业经营和安全生产的应用系统基本建设完成。该时期各大集团为落实“集约化、集团化管理”的战略目标,信息化建设转为“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化整合为重点,实现数据共享和集团化管理。第三阶段集团管控一体化系统建设期(2009年至今)2009年以来,为响应国家“两化融合”要求,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均在加强集团管控力,提出管控一体化(集团是决策中心、二级单位是利润中心、三级单位是成本中心)的管理思想,信息化投入持续加大,信息化已经完成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融合,并向智能化、数字化等形态进一步演进。总体而言,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数字技术与传统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创新和转型。同时,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市场化改革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都为电力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电力行业主要政策报告期内,电力信息化行业的主要政策如下表所示:4、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目前,公司已建立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的销售、服务网络,凭借专注电力领域及在行业中的良好服务表现,成为中国电力行业有影响力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报告期内,公司遵循“保障传统业务稳步发展,努力探索新业务”的大原则,精益求精保效益,抢抓机遇谋发展。公司聚焦电力行业,紧跟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及创新发展态势,深挖现有市场区域的客户需求,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谋求新的发展机会。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812.65万元,同比增长18.0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87.64万元,同比下降46.82%,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