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1999-03-30
  • 组织形式: 集体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000712560751D
  • 法定代表人: 任海亮
  • 董事长: 任海亮
  • 电话: 0579-86588399,0579-86551999
  • 传真: 0579-86588395
  • 企业官网: www.dmegc.com.cn
  • 企业邮箱: gfgs@dmegc.com.cn
  • 办公地址: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华夏大道233号东磁大厦
  • 邮编: 322118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磁性材料+器件、光伏+锂电两大产业群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磁性材料生产;磁性材料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有色金属合金制造;有色金属合金销售;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电气安装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歌舞娱乐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0年,股份公司改制设立于1999年3月。2006年8月,在深圳交易所成功上市,是一家“磁材+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公司是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单位,全国铁氧体磁性行业的龙头企业,全球首批获得低碳认证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以横店东磁为龙头的东阳磁性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磁都”。已主持或参与62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团队标准、联盟标准的制定。公司“铁氧体永磁元件”系列产品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软磁材料及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款光伏产品入围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获TüV南德颁发的全球首张“智能组件”认证证书及TüV莱茵全球首个多倍加严认证。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日本电产、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评为“优秀供应商”,荣获博世全球最佳供应商大奖,持续入围彭博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第一梯队。
  • 发展进程: 公司系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1999]38号文《关于设立横店集团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由横店集团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东阳市化纤纺织厂、东阳市抗生素有限公司、东阳市有机合成化工九厂和东阳市荆江化工厂等4家法人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现有注册资本180,000,000.00元,股份总数180,000,000.00股,均为A股股份,其中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份59,995,000.00股,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120,005,000.00股。公司股票已于2006年8月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 商业规划: 公司主要从事磁材+器件、光伏+锂电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一)主要业务情况磁材+器件:立足“横向布局多材料体系,纵向延伸发展器件”的发展定位。公司自1980年进入磁性材料行业,历经四十多年发展,现已具备年产29万吨磁性材料生产能力。产品包括预烧料、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塑磁、磁粉心、非晶纳米晶等多种材料体系,并纵向延伸发展了振动器件、硬质合金、电感、EMC滤波器件等产品,可为客户提供从材料到器件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汽车、光伏、消费电子、通信通讯、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人造钻石等领域。光伏:立足“电池组件一体化,并适度参与下游EPC工程建设和电站开发”的发展定位。公司自2009年进入光伏产业,现已具备年产23GW电池和17GW组件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标准化电池、组件及全黑组件、温室系统、防眩光、海漂、高透光、智能组件等系列差异化产品,可为全球不同光伏市场提供不同的户用分布式、工商业分布式、集中式电站用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公司也适度参与了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电站的开发和建设,以及EPC工程的承接和建设。锂电:立足“聚焦小动力,延伸发展储能”的发展定位。公司自2016年进入锂电产业,现已具备年产7GWh锂电池生产能力,产品主要包括18650和21700型号的三元圆柱电芯,广泛应用于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智能家居、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备用电源等领域。同时,公司亦在培育户储、工商业储能相关产品,并与第三方合作参与大储市场拓展。(二)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搭建了矩阵式供应链管理结构,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依托供应商管理系统(SRM)及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等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供应链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供应商管理效率。公司通过建立健全系列采购管理制度,持续提升需求管理、战略开发与合作、采购执行及供应商管理和赋能等,推进可持续供应链建设。日常公司会结合全球各区域市场针对产品类型的需求、自身产品发展规划、原材料供需关系、生产成本以及产能扩张进度等情况,对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价格趋势进行预判,适时采取战略储备或去材料库存策略。主要原辅材料会确定战略供应商,签署年度采购框架协议,光伏产业已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了从硅矿到组件的全供应链追溯系统,以提升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透明性。2、生产模式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在中国、印尼、印度、越南、泰国等地区设有生产基地,主要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并根据客户需求、订单和工厂产能等情况合理将生产任务分配至全球各生产基地。公司依托统一的CRM、SRM、MES等核心系统,提高生产、运营管理效率;新能源产业各生产区域均已采用智能物联网,实时跟踪记录产品生产过程,可全过程追溯产品信息;持续完善IATF16949、ISO14001、ISO50001、ISO45001、ISO27001、SA8000等管理体系,确保各运营环节符合国际标准,对各工序产品质量和生产全过程实施管控。同时积极融入数字化和低碳理念,在各业务板块打造数智化工厂和零碳工厂,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低碳环保的优质产品。3、销售模式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各板块经营部门负责国内市场的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国际部针对海外不同市场区域和销售模式建立本地化、专业化的销售团队,为当地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同时,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差异化的销售策略,如光伏产品采用了分销与直销并行的销售模式,磁材、器件及锂电等产品则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在结算模式方面,公司根据合同付款方式的不同,部分订单会在签订合同后或发货前收到一定比例的预付款,销往海外产品一般会采用信用证结算或者投保信用保险。发货完成后,公司会及时跟踪客户回款,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4、研发模式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依托健全的研发管理机制和创新平台,建立了研究院、事业部和生产工厂组成的“三级协同创新”体系,以确保产品与技术创新从立项规划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高效协同,从而保持量产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优势。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同第三方的研发合作,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司创新活力。公司先后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同创建研发创新平台,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多项技术与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积极加入各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的制订和推广。(三)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27亿元。主要系:磁材产业在巩固优势领域的基础上,抓住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同时,加大了新产品新领域的开发,在新能源汽车和算力领域获得了多个定点项目,使得收入和盈利同比实现了双增长。光伏产业进入深度洗牌,在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盈利受到严重挤压的情况下,公司通过持续深化实施差异化战略,加大海内外市场的开拓;前瞻性布局海外产能打开优质市场;推动下游电站开发建设等措施,实现了出货量同比增长73%,并保持了合理的盈利能力。锂电产业聚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等小动力应用市场,持续保持了业内领先的稼动率,出货量同比增长56%,盈利也有较大幅度回升。另外,公司本着谨慎性原则,对PERC电池产线设备进行了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以客观、公允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概述2024年,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放缓,而地缘政治紧张、气候变化、供应链动荡等因素为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光伏行业更是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司持续深化核心业务和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强化战略执行,提升先进产能,狠抓精细管理,力拓优质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5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27亿元。销售收入构成(单位:亿元、%)24.213%光伏110.7磁材器件45.859%锂电25%其他(一)“磁、光”协同,夯实双轮驱动根基。报告期内,磁材器件板块,巩固优势领域,抢抓政策机遇,业绩贡献稳定;光伏板块,在极致竞争环境下,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组件出货维持高增,逆市保持较好盈利;锂电板块,聚焦小动力,拓展多领域应用,实现量利齐升。磁材器件:龙头地位巩固,业绩贡献稳定。2024年实现收入45.78亿元,出货23.2万吨,同比增长17%。产能端,从满足不同区域客户需求出发,持续推进国内外生产基地的布局,完成了梧州永磁二期、越南永磁基地首期、印度电机基地产线扩建项目的建设,启动了泰国软磁基地的布局,以助力公司提升先进产能,加大海内外市场的拓展。产品端,在巩固原有材料体系的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如永磁着力于开发用于恶劣环境的低温度系数和特高Hcj特性材料、用于低噪音马达的永磁体等;软磁着力于开发高饱和磁通密度和更低的功率损耗的功率类材料;高磁导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热稳定性好、高韧性的非晶纳米晶材料;饱和磁通密度、损耗、直流偏置特性、温度系数特性优异的磁粉心材料;高功率密度、高绝缘电阻、低损耗的芯片电感类产品等。市场端,永磁铁氧体继续发挥综合竞争优势,抓住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通过提升主流客户采购占比和加大新客户、新项目开发力度等措施,出货量同比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并纵向推动机壳定子打开了高端市场,获得定点项目,实现产品创新;软磁铁氧体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求差异化市场,积极推动磁粉心、非晶纳米晶及相关器件在算力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其中,铜片电感已成为国内知名企业的采购首选,EMC滤波器件亦已获得多个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定点开发和生产,为后续的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塑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拓展了热管理系统、转向系统、安全系统等多品类产品,保持了收入和盈利双增长;振动器件在手机和非手机领域均实现了出货量的增长;硬质合金维持了大规格顶锤产品较高市占率,并积极开发梯度材料利用和复合片产品。光伏产业: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逆市保持较好盈利。2024年实现收入110.7亿元,出货17.2GW,同比增长73%。产能端,完成国内连云港二期高效组件、宜宾二期高效电池项目的建设;并迈出光伏产能海外战略性布局重要一步,印尼高效电池建成投产。产品端,公司先后推动了激光技术、Poly-finger应用,截至2024年底,公司量产N型电池效率已提升至26.5%,优质品率达到98.17%,相关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非硅成本控制亦保持在业内领先。2024年,公司还先后推出了TOPConG12RT双玻组件、M10RT-B78HSW组件、54版型双玻黑组件、36版型易安装小组件、Greenhouse之不同尺寸和透光度率的系列产品,以及专为“光伏+海洋”“光伏+交通”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打造的海漂组件、防眩光组件等场景化组件产品,可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选择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并储备了0BB、BC、HJT等新型封装互联组件技术,以丰富产品结构,满足应用市场多样化产品需求。市场端,公司持续深化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大海内外市场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拓展力度,国内市场出货实现翻番以上增长;欧洲将市场版图从西北欧扩展到了东欧和南欧的部分国家,出货实现了高基数下的良好增长;印尼产能助力公司打开了优质市场,第四季度起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另外,还增加了东南欧、巴西、美国等地销售布局。光伏电站方面,公司已搭建了大型集中式项目和分布式项目投资、EPC建设、运维服务的专业运营架构,报告期内完成大型渔光互补电站建设超600MW,承接分布式EPC项目超100MW,在手储备电站项目超1GW。锂电产业:聚焦小动力领域,小圆柱电池出货量国内前三。2024年实现收入24.15亿元,出货5.31亿支,同比增长56%。在材料价格触底反弹、部分小动力应用市场需求回暖的情况下,公司快速调整经营节奏,抓住市场机遇,保持了7GWh产能的高稼动率。产品端,公司着力于推动18650、21700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市场端,在电动两轮车领域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越南、巴西、韩国等市场取得了突破;电动工具市场取得了多个客户的认可,出货翻番以上增长;智能家居市场出货亦增速显著。此外,公司还在积极布局户储、工商业储能等产品,并实现了户储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出货验证。(二)向“新”发力,蓄势赋能产业发展。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量产导入进程,以持续赋能产业发展。2024年,公司先后组织技术创新项目54项、重大技术创新专项40项,在研项目包括海上、滩涂和水上组件开发、N-TOPConplus大尺寸高效太阳能电池开发、高倍率锂离子电芯开发、三代锂离子电池开发、新一代宽温功率材料开发、超高频低损耗材料及其电感器件项目等;有9项产品通过省经信厅新产品认定,其中国际领先4项、国际先进3项、国内领先2项。还有一项高Bs宽温低损耗软磁铁氧体材料被认定为省内首批次新材料。同时,为确保创新成果得到保护,报告期,公司申请专利313项,获授权专利139项,其中发明专利63件、实用新型专利72项,外观专利4项;新增主导或参与制订标准9项。公司太阳能测试中心于2024年3月获得“TüV莱茵目击实验室”资质证书,获该项资质后,公司可依据国际标准,直接在现场完成环境、性能、安全、材料、户外等五大专业实验检测,在赋能公司研发的同时,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服务体验。同时,公司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以更高的标准驱动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2024年,通过了《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GB/T29490-2023)的换版审核,以及《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指南(ISO56005)》三级评价认证。(三)稳步出“海”,推进深度国际化。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国际化团队的建设,通过内部培养与海外当地人才引进的有效结合,建立了一支覆盖生产、销售、服务的国际化团队,为深入开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市场布局,新增了东南欧、美国、巴西等区域营销布局;产能布局,因地制宜,结合公司各产业板块的市场开拓节奏,新增国内基地投资的同时,在印尼、越南、泰国、印度等区域做了布局或扩产,这不仅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推动了海外关键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供应链建设,公司供应商已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障了设备和材料多样化需求的采购。(四)与“数”同行,助力公司新质发展。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对数智化成功经验和案例进行横向、纵向的复制推广,从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精准化、管理移动化及决策数据化相结合,持续推动国内外智能工厂的复制和升级。2024年,软磁八厂、四川东磁、连云港东磁三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5G工厂名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5个国家级5G工厂,2个省级5G工厂。同时,公司在核心业务系统、原材料追溯系统、海外销售平台建设、制造运营管理建设和网络安全、AI应用等也全面铺开了数字化转型和相互融合探索,逐步打通物流、数据流和信息流,实现产销协同,推动精益生产,提质增效,打造了智能制造优势。(五)逐“绿”前行,坚定低碳发展道路。公司已确立2030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环境战略目标,我们不断完善环境与资源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工艺改进、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绿色能源推广、零碳工厂建设等一系列实践行动,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另外,2024年公司正式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展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ESG评级上得到显著上升,如MSCI评级从2023年的BB上升到BBB;CDP水安全问卷上调至A-评分,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气候变化问卷获得B评分,领先于可再生能源设备行业的平均水平;华证指数新一期ESG评级AA评级。公司还先后获评“光储行业最佳碳中和实践奖”“光储行业碳中和最佳人气奖”“中国上市公司年度ESG先锋人物”等奖项。公司太阳能事业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启动“绿色百分百”行动,实现电池与组件产品100%绿色能源使用;连云港基地获得TüV南德意志集团颁发的行业首张ISO14068组织碳中和达成核查声明证书,成为名副其实的“碳中和工厂”;泗洪、连云港和宜宾3个基地获得组织温室气体核查声明和绿色能源消费核查声明,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东磁力量。报告期内,公司加大了大型渔光和农光互补电站的开发和建设,工商业和户用分布式电站的EPC工程承接,并在部分新建厂房上安装光伏电站,以进一步提高光伏锂电等板块的绿电使用比例;公司还实施了多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如外围空调系统由半智能控制改为智能控制、通过回收空压机多余热量对纯水进行加热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贡献力量。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