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浙商中拓
  • 企业英文名: Zheshang Development Group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000906.SZ
  • 注册资本: 70856.1679 万元
  • 上市日期: 1999-07-07
  • 大股东: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3.98%
  • 董秘: 雷邦景
  • 董秘电话: 0571-86850618
  • 所属行业: 商务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杨胤、马圣
  • 律师事务所: 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博奥路1658号拓中大厦1幢27层-28层
  • 概念板块: 商业百货 物流行业 浙江板块 破净股 内贸流通 深股通 养老金 股权激励 储能 阿里概念 国企改革 电商概念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1999-04-12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30000712108626U
  • 法定代表人: 袁仁军
  • 董事长: 袁仁军
  • 电话: 0571-86850678
  • 传真: 0571-86850639
  • 企业官网: www.zmd.com.cn
  • 企业邮箱: zmd000906@zmd.com.cn
  • 办公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博奥路1658号拓中大厦1幢27层-28层
  • 邮编: 311203
  • 主营业务: 生产资料供应链管理集成服务
  • 经营范围: 矿产品、金属材料、贵金属制品、建材、非危险及监控的化工产品、通用设备及零配件、建筑专用设备及零配件、电气机械、五金产品、仪器仪表、橡胶及制品、燃料油(不含成品油)、石油制品(不含成品油及危险化学品)的销售,电子商务平台的研发,供应链管理,以自有资金进行矿产资源、出租汽车业、餐饮娱乐业、汽车销售租赁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投资,仓储物流服务(不含危险品和监控品),货运代理,合同能源管理,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出租车营运,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金属材料剪切加工和配送,有色金属压延加工、销售,交通安全设施产品的生产、加工(限分支机构经营),提供机械设备、自有房屋租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不含金融、证券、期货)。(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省交通集团旗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是由原湖南物产集团下属4家公司剥离优质资产组建南方建材集团,通过募集方式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000906)。2008年6月,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浙江物产国际,正式进入浙江省国资系统;2016年1月,浙江省交通集团成为公司控股股东;2018年8月,公司注册地正式由湖南长沙迁至浙江杭州。公司已连续14年入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榜单,2023年排名第69位。公司在2020年中国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排行榜中位列前30强,在第19届和21届中国上市公司金牛奖评选中分别荣获“金牛投资价值150强”和“金牛最具投资价值奖”奖项。自2019年起,公司连续4年获得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最高评级“A”级。2020年公司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授予“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2023年入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列第26位。2021年公司被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家单位联合授予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2022年公司入围浙江省综合百强企业,列第11位;入围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列第3位;入选浙江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公司定位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即紧盯成为一家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行业领先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一个目标”;服务基本建设和生产制造“两类客户”;打造集成服务、风险管控、资本运作“三大能力”;聚焦产业金融、基差贸易、增值服务、产业投资“四种盈利模式”;强化党建文化、数字天网、物流地网、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五大支撑保障”。公司下属业务单位分布于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全国大部分区域,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尼设有4家平台公司,充分融入国家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产融一体、贸工一体、内外一体发展,加速数字化“天网”与物流“地网”融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集咨询、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产成品销售、剪切加工、物流配送、金融监管、信息化管理、风险对冲、资产管理及各个环节中的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公司秉承“创业、创新、创效”的企业精神,以“争做世界一流企业”为指引,以“让产业链更集约更高效”为使命,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和“二次创业”,向着“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链组织者和供应链管理者”的奋斗目标稳步迈进,在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 发展进程: 公司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99)99号"文批准,由南方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集团")作为独家发起人,采取募集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9年7月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公司于1999年4月12日在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4300001002319。自2012年8月16日起,公司名称由“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物产中拓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SouthernBuildingMaterialsCo.Ltd.”变更为“ZhejiangMaterialsDevelopmentCo.,Ltd.”。 经公司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公司中文证券简称自2017年1月19日起由“物产中拓”变更为“浙商中拓”,英文证券简称由“ZMD”变更为“ZDG”,公司股票代码“000906”不变。
  • 商业规划: 公司所属行业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主业为面向产业客户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公司聚焦于各类基建和制造业客户的供应链需求痛点,融合全国线下网络和数智化运营平台,协同整合社会仓储、运输及加工等资源,为供应链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产销衔接、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生产加工、产业金融、价格管理、生产管理和咨询、数字化等全链条集成化和一站式服务,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链组织者和供应链管理者”。公司已连续14年入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榜单,2023年排名第69位,连续四年获深交所信息披露最高评级“A”级,主体长期信用评级为AA+;荣获“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奖”、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国家5A级物流企业”、“中国物流企业50强”、“2023年中国数字化仓储标准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重点进口平台”、浙江省“雄鹰行动”企业、浙江省服务业旗舰企业。(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模式公司以“让产业链更集约更高效”为使命,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形态,聚焦客户在采销、仓储、运输、加工、供应链金融、价格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痛点,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集成服务,帮助客户降本增效,优化产业链整体资源配置。目前,公司经营品类已涵盖传统大宗商品、新能源、再生资源等产业链上几十个细分品种,经营网络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全国主要区域,共设立59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尼、泰国拥有5家国际化平台子公司,业务覆盖东盟、南美、非洲等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国家56个,东盟国家9个。公司主要业务模式如下:1、配供配送模式公司依托自身资源渠道优势,发挥采销衔接、仓储、运输、加工等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一站式集成服务,该模式分为工程配供配送和工业配供配送两种类型。工程配供配送模式主要服务于基本建设客户,围绕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存在的物资采购难、项目资金量大、配送时效性高、保供保质保量要求高等特点,发挥自身在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方面的资源优势,为行业客户提供成熟完备的工程物资配送集成服务解决方案。图1:中拓工程配供配送模式工业配供配送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客户,针对客户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及行业沉淀的上游资源网络提供供应链服务,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满足制造企业多样性个性化的供应链管理需求。2、库供分销模式充分利用上游资源和资金实力,自行购置批量库存后向下游分销,助力客户降低供应链成本,包括两种模式:一是收集客户采购意向,集中采购后定向销售给下游客户;二是基于自身仓储网点开展库存分销,严格管理头寸,通过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防范价格风险,以获取稳定收益。图2:中拓库供分销服务模式3、厂库供应链模式为满足一定规模制造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所开发的定制化服务模式。在此模式下,公司深度介入客户生产环节,在其生产区域内设置自管仓库,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库存管理、物流金融、套期保值、生产管理、管理咨询等在内的一站式集成服务,赋能客户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实力。目前公司在山西、浙江、江苏等多个区域均已有成熟项目落地。图3:中拓厂库供应链模式4、物流金融模式物流金融是公司基于供应链集成服务和风险管控能力,发挥数字天网和物流地网优势,通过提供货物质押监管、价格盯市、市场渠道等服务,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制造类企业间的风控中介,为制造类企业盘活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价值,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普惠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问题。图4:中拓物流金融模式5、“贸易+基地+平台”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再生资源业务,在交易业务平稳推进的同时,充分整合上游资源,深度绑定终端客户,投资实体基地汇聚流量,构建集收购、金融、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模式。公司已在再生钢铁原料、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PET等品种开展布局。图5:中拓再生资源“贸易+基地+平台”模式6、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以满足产业核心客户需求的供应链服务为基础,持续向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延伸,在此过程中通过股权合作强化与产业链企业黏性,依托业务和投资的双轮驱动获得稳定的供应链服务收益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已在光伏、储能产业链为多家头部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并以此为中心往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以光伏产业链为例,公司已完成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支架到光伏电站自上而下的业务布局。为产业链上的生产型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加工服务、产业金融、行情信息等供应链服务,且为客户提供光伏EPC及运维服务。图6:中拓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7、虚拟工厂模式虚拟工厂是公司“贸工一体”的升级版,公司凭借品牌、资金、渠道等优势,锁定制造企业所有或部分产能,掌握原材料及产成品货权,实现供应链服务与生产制造的融合发展,增强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该模式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以相对较低成本满足客户加工需求,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在此模式下,公司通过与制造企业合作,强化客户合作粘性,同时获取加工利润。目前虚拟工厂已应用于黑色、化工、新能源领域。图7:中拓虚拟工厂模式(二)主要盈利来源基于行业特性以及自身资源和优势,在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过程中,公司盈利来源主要为四种:产业金融、基差贸易、增值服务、产业投资。产业金融:一是基于信用环境及行业资金密集特性,依托公司品牌及平台优势,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获取收益;二是发挥公司“风控中介”作用,以供应链服务及风控能力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为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获取中介服务收益。基差贸易:依托集研究、风控、情报、交易为一体的系统化能力,发挥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通过期现结合平抑价格风险;风险可控前提下,深入挖掘时间差、区域差、品种差和期现差,获取价格管理收益。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仓储、运输、加工、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管理咨询等服务,获取增值服务收益。产业投资: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服务过程中,挖掘有价值的投资机会,通过股权强化商权,实现“股权”和“商权”的良性互动,并获取适当的投资收益。图8:中拓商业模式一览图(三)行业情况说明1、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1)行业重要性愈加凸显,政策红利释放进一步助推行业发展近年来,支撑供应链服务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提出要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从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应用等六个方面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提出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培养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企业。2024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作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之一。2024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是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全球集散分拨中心,支持各类主体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助推行业进一步发展。(2)大宗商品供应链市场广阔,规模企业渗透空间有望提升目前,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体呈现市场空间大、参与者多、集中度低的特点。2023年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市场规模超55万亿元,但行业CR5市占率不足5%。头部企业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拥有深厚的生产资料供应链运营经验和专业背景,管理机制成熟,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强,风控体系完善,专业人才队伍稳定,已具备较强的集成服务能力,在竞争中更具优势,有望实现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3)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供应链企业价值进一步凸显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的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性更加重要,亟需发挥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价值,强化资源保障能力,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降低产业链供应链成本,提升供应链安全和效率,赋能实体经济。(4)国内企业加速出海,“走出去”迎来重要机遇目前国内大宗供应链企业竞争激烈,产业客户出海趋势明显,叠加全球供应链重构,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全球化布局成为行业企业的重要发展举措。国内大宗商品供应链头部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1此处以大宗商品工业企业营收口径统计市场规模。同时,由于我国为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国,故将大宗商品进口额也计入市场规模。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市场规模=大宗商品相关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大宗商品进口额。2CR5为物产中大、建发股份、厦门国贸、厦门象屿、浙商中拓(上市公司,排名不分先后)。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战略。同时,中央以及地方均高度重视进出口促稳提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我国对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为国内供应链企业“走出去”带来发展机遇。(5)智慧供应链趋势明显,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资料服务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推动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数字化趋势明显。随着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将深化全链路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国内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服务下沉,供应链风险防范能力强化,流通效率持续提升。2、新能源行业随着气候、生态等问题愈演愈烈,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已成共识。2023年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上,超过100个国家达成重要协议: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至少达到11,000GW。同年11月,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光伏行业已成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发电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驱动下,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1-6月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量1.02亿千瓦,同比增长30.68%。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1亿千瓦,同比增长51.6%。行业需求持续旺盛,景气度向好。伴随供给宽松叠加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全产业链降本,光伏装机经济性愈发凸显,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储能行业可以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存在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问题,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在成本补偿机制逐步明确、电力清洁化加速背景下,储能需求向好。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新能源行业的持续扩张孕育出较大的供应链服务空间,产业扩张周期带来的保供需求、资金需求等亟需供应链企业介入提供支持。行业具备鲜明的工业品市场特点,非标属性强,对于供应链企业的要求较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更具竞争优势。3、再生资源行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及“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发展再生资源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出台系列政策,再生资源行业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等重要政策的引领下,发展总体向好。2024年3月国务院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产业链,提升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助力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编写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6亿吨,相比2022年增长1.5%;回收总额超1.3万亿元,产业规模保持稳定。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废钢铁、废塑料、废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利用率仍较低,“双碳”背景及循环经济概念下再生资源社会效应突出,有望进一步激发行业需求。叠加相关领域的税收减免及价格形成机制的出台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25年末我国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量和产值分别将达到4.5亿吨、5万亿元的目标,其中废有色金属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废钢铁利用量达到3.2亿吨。(四)经营情况说明报告期内,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公司狠抓作风和能力建设,全力拓市场、控风险,推动企业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7.61亿元,同比增加0.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9亿元,同比下降30.49%。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1、经营实物量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公司经营实物量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1-6月实现经营实4十大品种分别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及废电池(铅酸电池除外)。物量达5088万吨,同比增长22.7%,其中钢材实物量为1295万吨,同比减少4.1%;铁矿石1565万吨,同比增长10.9%;煤炭1146万吨,同比增长138.8%。2、国际业务快速拓展。报告期内,公司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大国际业务拓展,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国际业务收入278亿元,同比增加44.2%,国际业务收入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达28%。国际业务已覆盖全球六大洲80个国家和地区,新增阿尔巴尼亚、安道尔、波兰、伯利兹、法国、海地等国家。公司聘请了全球知名战略咨询公司开展全球化战略咨询项目,为公司“走出去”提供方向和指引。3、再生资源业务稳健扩张。报告期内,再生资源业务深化与钢厂的战略合作,关注财税政策变动,强化风险闭环管理,实物量和营收规模持续稳健增长。报告期内,再生资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29.2%;实物量389万吨,同比增长43.6%。4、新能源业务做优做强。公司围绕光伏、锂电两条产业链不断拓展。报告期内,新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户用光伏新增建档电站880MW,新增完工电站423MW;两轮车换电已投放11个地市。5、降本增效扎实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开展“全员、全要素、全企业”成本管理,制定年度行动方案和重点任务工作清单,按月动态跟踪推进情况;持续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成本;压降物流费用,加强物流节点管控及运输询价比价,降低运营成本;争取交易保证金授信政策,节约交易成本。通过多措并举,在降本增效上取得实效。6、风险管控持续强化。一是强化“全员、全面、全程、全体系”的风险管控体系,提升面对复杂外部形势的适应力;二是持续推进资产结构、业务结构、人员结构、治理结构“四个优化”,强化低效资产处置,加强商业模式梳理优化,将公司资金、资源投向优质业务、战略性业务,确保公司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三是持续优化迭代价格管理系统,加强现货头寸精细化管理,强化头寸风险监控,保障公司业务平稳运行。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