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雷尔伟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南京雷尔伟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雷尔伟
- 企业英文名: Nanjing Railway New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刘俊
- 上市代码: 301016.SZ
- 注册资本: 15600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6-30
- 大股东: 刘俊
- 持股比例: 64.49%
- 董秘: 陈娟
- 董秘电话: 025-85848681
- 所属行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刘畅、曾丽梅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国枫(深圳)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龙泰路19号
- 概念板块: 交运设备 江苏板块 创业板综 融资融券 QFII重仓 储能 铁路基建 无人驾驶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1994-04-2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191135364311P
- 法定代表人: 王冲
- 董事长: 王冲
- 电话: 025-58744466,025-85848681
- 传真: 025-58744499
- 企业官网: www.njlew.com.cn
- 企业邮箱: info@njlew.cn
- 办公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龙泰路21号
- 邮编: 210061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各类型轨道车辆车体部件、电气系统部件及转向架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 经营范围: 轨道交通装备、机电一体化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轨道车辆配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铁路专用设备、器材及配件的制造、修理与销售;电子电器产品、机械设备及金属结构件的设计、制造、销售;橡胶元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咨询和服务;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开发;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房屋租赁、机械设备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 企业简介: 南京雷尔伟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公司于2021年6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实行集团一体化管理,设立包括南京创想电气有限公司、南京浦镇铁路产品配件有限公司、安徽雷尔伟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长春雷尔伟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各类型轨道车辆车体部件、转向架零部件及电气系统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铁路交通领域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覆盖时速60公里至350公里的各类型轨道车辆。公司自创立起,坚持自主创新和前沿技术研发,自主研发各型轨道车辆车体大部件先进制造技术、转向架系统零部件制造技术、电气系统部件研发制造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检测与保障技术等先进核心技术。近年来公司先后荣获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瞪羚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京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荣誉。公司拥有多项授权发明专利,质量体系通过EN15085国际焊接质量体系认证(CL1级)、ISO/TS22163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银牌证书)、DN6701粘接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认证、ISO5001国际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行业内权威资质认证,诸多产品通过了技术审查及CRCC认证,并已成为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中车浦镇、中车四方、中车长客、中车唐山等轨道车辆整车制造企业、国铁集团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城市地铁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公司产品成功应用于“复兴号”在内的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铁路客车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国内逾30个城市百余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同时公司积极践行我国轨道交通行业“走出去”战略,代表性项自包括美国丹佛、洛杉矶、新加坡、墨尔本、哥德堡、布鲁塞尔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雷尔伟以创新科技为动力,服务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公司将着眼于2035交通强国远景目标,紧紧抓住市场和发展机遇,持续专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进一步拓展新能源、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提升公司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努力成为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一流供应商,助力中国轨道交通再创辉煌,共同书写轨道上的中国奇迹。
- 商业规划: 1、主营业务、主要产品的基本情况公司主要从事各类型轨道车辆车体部件、电气系统部件及转向架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具体包括底架组成、墙板组成、车顶组成、司机室组成等车体部件以及电动开闭机构、蓄电池在线检测系统等电气系统部件及牵引制动类、减震缓冲类等转向架零部件,主要产品已全面应用于铁路交通领域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覆盖时速60公里至350公里的各类型轨道车辆。2、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已建立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自身情况、市场规则和运作机制,公司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①研发模式公司通过参与下游客户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获得销售订单,除对轨道车辆运营维护用转向架零部件类产品及其所需原材料有一定备货外,主要以客户订单为导向组织产品工艺研发、原材料采购及产品生产,经内部质量检验及客户验收后完成向客户交付,实现盈利。公司建立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研发和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的创新式研发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订单式研发模式下,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产品的定制化需求进行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首件试制和鉴定,最终满足客户订单需求。创新式研发模式下,公司根据行业及市场未来发展需求,对产品方案和工艺流程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最终研发出符合行业未来发展需求的产品。公司继续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成功开发蜂窝式多孔铝合金结构材料,并应用于杭州机场快线项目司机室组成产品上。同时开发了地铁车辆合金热塑内装墙板产品,已在标准地铁项目中装车推广应用。此外,公司积极开发车辆电气系统部件,开发的镍镉、镍氢电池在线检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市域地铁项目;自主开发的地铁轮缘润滑装置,已成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公司将航空航天领域的先进超塑成形技术运用到轨道车辆制造行业中,解决了高精度、大尺寸、复杂形状铝合金结构件的整体成形关键技术的难题,并在滁宁城际项目、杭德项目、合肥6、合肥7及合肥8项目中的司机室部件上批量推广应用。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这些举措对公司运营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公司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在人力资源方面,公司通过培训提升员工技能,优化人员配置,降低了人力成本。此外公司还注重节能降耗,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这些降本增效的措施不仅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优化运营模式,公司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采购模式报告期内,公司采购模式主要以销售订单及生产需求为导向,包括自主采购和客户指定采购。③生产模式报告期内,在主要以订单为导向下,公司与客户签订项目销售合同,生产制造部按照客户指定要求及交付计划分批次组织生产、交付,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下料、成型、机加工、装配焊接、热处理、无损检测等。质量管理部负责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验。采购部负责根据生产计划确保物料及时供应。④销售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客户以国内外整车制造企业及铁路总公司地方铁路局为主,客户所处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产品销售主要采用直销模式;为保证销售效率、回款周期等,公司对部分铁路总公司地方铁路局客户转向架零部件产品销售采用买断式经销模式。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3、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轨道车辆车体大部件先进制造技术、轨道车辆转向架系统零部件制造技术、嵌入式硬件和软件开发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检测与保障技术”贯穿于产品研发、制造、检测等全生命周期,具有较强经营成果转换能力。公司全力以客户为中心,继续推进各项提质增效工作,共实现营业收入3.66亿元。公司具有稳健的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不利影响事项。4、市场地位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服务于城轨车辆、铁路客车和动车组车辆三大产业领域,拥有车体部件、电气系统部件、转向架零部件的先进研发设计、验证、质量控制平台和自动化生产线。公司先后参与完成多个轨道车辆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助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1、概述2024年,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升级,不断提升各类产品业务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成本控制与降本增效方面加大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602.79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30%;实现营业利润7,810.52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0.9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725.24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4.02%。”。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