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材国际
- 企业英文名: Sinom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Ltd.
- 实际控制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600970.SH
- 注册资本: 264202.1768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5-04-12
- 大股东: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0.97%
- 董秘: 曾暄
- 董秘电话: 010-64399502
- 所属行业: 土木工程建筑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范鹏飞、谭志东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临淮街32号
- 概念板块: 工程建设 江苏板块 中特估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沪股通 上证380 中证500 融资融券 中字头 DeepSeek概念 一带一路 央企改革 央国企改革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1-12-28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000710929340E
- 法定代表人: 印志松
- 董事长: 印志松
- 电话: 010-64399502,010-64399501
- 传真: 010-64399500
- 企业官网: www.sinoma.com.cn
- 企业邮箱: 600970@sinoma.com.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路16号中材国际大厦
- 邮编: 100102
- 主营业务: 工程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生产运营服务,其他业务
- 经营范围: 非金属新材料、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的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安装、工程总承包;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工程勘测、监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制造及以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承包境外建材行业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承包上述境外工程的勘测、咨询、设计和监理项目;进出口业务;对外派遣实施境外建材行业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房产租赁;国内贸易。(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软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国际”、“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也是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市场少数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之一,提供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土建安装、矿山服务、生产运维等“一站式”系统集成服务。
2021年,公司完成了中国建材集团水泥矿山工程技术服务领域内的资产整合,创造了本业务规模最大的A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巩固了水泥工程全球第一的地位。
在境内,我们相继研发、建设了我国首条日产1000吨到全球最大的日产14000吨系列生产线,承接了国内90%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设计或建设,实现了关键设备从成套进口、全面国产化到整线出口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境外,我们坚持“全球化、属地化、多元化”定位,累计在84个国家建设了28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4年保持世界第一,“SINOMA”品牌成为国际建材工程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
未来,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绿色智能的推动者和全球发展的建设者三大定位,持续为国家绿色发展、行业转型升级做好服务支撑,为全球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价值。
-
商业规划:
2024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目标,克服内需不足、外需不稳、小币种汇率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挑战,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价值创造,强化精益运营,提升抗风险能力,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各项经营指标承压提质,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公司持续巩固全球市场基础和技术装备优势,强化业务协同及内部资源共享,拓增量、优存量、抓变量、强质量,强化全球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新签合同和营业收入、净利润再创新高。
2024年实现新签合同额634.44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境外新签合同额362.01亿元,同比增长9%;受境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效益整体下行影响,境内新签合同额272.43亿元,同比减少4%。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效结转合同额597.18亿元,为未来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1.27亿元,同比增长0.72%;综合毛利率19.63%,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83亿元,同比增长2.31%;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2.90亿元。
(一)主业核心优势持续夯实,业务结构转型取得实效工程服务筑牢优势。
工程服务业务强化“两端延伸”,价值链前端提高自主技术供给和研发创新能力、差异化定制服务方案,价值链后端加快建立全球服务网络和及时反馈机制,加快向技改、运维、备品备件一体化服务转型。
2024年公司积极把握全球新建及存量水泥生产线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技改升级需求,凭借SINOMA全球品牌效应和深厚客户基础、全产业链业务优势和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有效对冲国内市场波动,境外新签合同和营业收入实现双增长。
全年新签工程服务合同额371.78亿元,其中,新签境外工程服务合同275.29亿元,同比增长2%,成功获取沙特、菲律宾、伊拉克、捷克、加拿大等15个国家19条境外水泥整线项目。
坚定践行“价本利”理念,深化内部协同和精益管理,从“卷价格”向“卷价值”转变,在行业减量发展的新常态下实现价值增值。
全年工程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71.25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境外收入160.39亿元,同比增长12.16%;毛利率15.97%,同比增长0.24个百分点。
全球603个在执行项目平稳高效履约,12个项目成功点火,取得PAC证书44项、FAC证书19项,尼日利亚及阿联酋2个项目获得建材工程建设优质工程奖。
装备精良扬帆远航。
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双轮驱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装备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持续强化研发、制造、市场、服务全价值链本土化布局,全力打造高端装备研发平台和全球领先的装备产业高地。
装备业务深化整合融合,立磨、辊压机、自动化、环保、热工五大业务整合平稳按期落地,高端装备智造园全面投运,协同成效进一步显现。
2024年,受国内水泥行业有效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公司新签装备合同额71.64亿元,同比减少3%;但装备业务境外拓展成效显著,境外新签合同大幅增长,实现境外新签合同额31.48亿元,同比增长96%。
报告期内,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2.14亿元,同比减少18.42%,毛利率22.82%,同比减少1.18个百分点,公司十类核心主机装备自给率达67%。
“两外一服”战略加快实施,装备境外业务收入占装备收入比重提升至36%,自主研发的主机装备大规模应用于沙特、马来西亚等海外项目;装备外行业收入占装备收入比重提升至37%,高压辊磨机成功应用于铁矿石干法制粉项目,篦冷机首次进入氧化锌行业,输送机销往锂业、煤矸石等行业;沙特、印尼海外服务中心相继落地运营。
全球运营持续攀升。
全面对接客户全生命周期生产需求,全球运维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进一步提升EPC工程运维转化率,服务化转型取得实效。
2024年,公司新签生产运营服务合同额173.12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新签矿山运维合同额108.35亿元,同比增长36%;新签水泥运维和其他合同额64.77亿元,同比增长15%。
报告期内,生产运营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29.20亿元,同比增长21.88%,毛利率21.48%,同比减少0.31个百分点;其中,矿山运维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21.89%,毛利率17.56%,同比增长2.08个百分点;水泥及其他运维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21.88%,毛利率27.64%,同比减少4.08个百分点。
截至报告期末,在执行矿山运维服务项目318个,其中境外项目9个,水泥供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1%;报告期完成供矿量6.8亿吨,同比增长4.3%;在执行水泥运维服务生产线68条,年提供产能超1亿吨。
(二)绿色低碳智能升级引领,全球属地经营稳步落地绿色技术驱动低碳发展。
提高应用场景针对性,大力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加大低碳水泥、全氧燃烧、悬浮煅烧、氢能煅烧、CCUS等绿色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推进除尘、脱硫、脱硝超净排放最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探索煤矸石梯级利用多技术路径系统解决方案,以多样化应用场景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应用示范。
积极攻坚高端市场,成功签约欧盟减碳重点项目海德堡捷克熟料线,法国SPL粘土煅烧低碳水泥成功应用于巴黎奥运会场馆建设,90%替代燃料生产线拉豪波兰项目顺利点火,全球水泥行业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技术领域规模最大项目——青州中联全氧燃烧富集提纯示范项目关键指标成功达标,磷石膏资源化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项目通过性能考核,锂矿焙烧、锰渣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实现外行业应用。
绿色矿山建设平稳推进,公司所属中材矿山累计建成167座绿色矿山,在27个项目投入运营266辆新能源矿车,保山项目实现绿色矿山零排废,中材矿山首个“零电矿山”在西藏祁连山项目实现并网运行。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打造专业化替代燃料产业链及绿能业务平台,构建替代燃料“收、储、制、运、用”一体化业务体系,供货超过4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倍,大力推进全球绿能业务开拓与布局,构建新能源全过程业务体系和一站式绿电服务方案。
数字智能驱动产业升级。
深度推进数字化战略落地与数字智能业务整合融合,打造数字中材国际建设服务商和工业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围绕产业链布局数智链,构建研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程数字化、装备智能化、工厂智能化的数字化系统能力和全周期产品序列,成功构建“全覆盖”智能工厂产品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中材智科累计获得数字智能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11项、行业级12项,公司装备制造数智化、工业工程智能设计、AI赋能露天矿山采运无人化等项目入选工信部典型应用案例。
全球属地经营走深走实。
持续优化属地经营顶层规划和战略引领,发挥全产业链以及属地核心优势,巩固优化属地资源共享机制,持续推进“全球织网”效应的充分渗透,强化产业协同和平台赋能,推动属地经营实现稳健增长,彰显未来发展张力。
2024年海外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占比实现双增长,新签境外合同额362.01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境外收入222.68亿元,同比增长10.85%;境外业务毛利率23.07%,同比增长1.87个百分点,公司国际化指数44.83%,同比增长2.79个百分点。
参股公司中材水泥境外布局加快落地,突尼斯项目完成签约,实现首个海外并购项目签约。
注重属地本土化人才建设和文化融合,境外员工人数4252人,同比增长19%,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强化科技创新引擎作用,深化全球创新产业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升级,以技术突破赋能产业跃升。
充分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的技术与创新优势,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夯实前沿技术创新优势。
持续维持高研发投入,全年公司研发投入17.70亿元,为主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布全球首套水泥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技术,自主研发的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流程再造技术荣获WCA气候行动技术与工程奖,水泥工业集成脱硝技术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大宗无机固废制备低碳胶凝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应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强化知识产权成果管理,全年申请发明专利392件,其中国际专利21件,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92件,其中国际专利授权13件。
积极融入集团“共链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
2024年,公司在执行标准项目89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8项,主持和参与编制或修订标准19项,两项团体标准入选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获得建材联合会科技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强化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布局,科技部国合项目“新型低碳水泥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装备联合研发”完成中试生产,实现石灰石用量降低25%,烧成热耗降低28%,碳排放强度降低26%。
碳数据管理实现境内外业务全贯通,自主研发的替代燃料计量仓在14条生产线实现应用。
以科创激励凝聚发展动能,以国际合作共筑创新生态。
公司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科研投入和授权专利等专项考核和激励,凝聚核心人才。
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公司联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古巴拉斯维亚斯中央大学等就水泥新材料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开展持续研究,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成功组织承办第四届煅烧粘土基可持续混凝土国际会议(ICCCSC2024),致力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
成功召开中材国际第二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充分展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新成果。
(四)对标一流攻坚价值创造,全面释放改革创新动能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一体推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各项行动。
统筹推进改革深化提升、创建一流和价值创造、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专项行动,不断推动公司内在价值塑造与潜力提升。
公司获评国资委“双百”考核优秀企业,入选国资委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所属装备集团获评“科改”专项考核优秀企业,3家企业荣获建材企业管理创新型企业,2项成果获评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获评建材企业管理创新经典案例一等奖。
中长期激励覆盖全级次企业共2483人,覆盖面占比16%,激发公司长期发展活力。
(五)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护航公司发展行稳致远持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扎实做好公司重大风险识别应对和动态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落实合规管理体系有效闭环。
严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境外重大问题研究和涉外专业人才配置,强化境外重要人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管控,定期开展境外风险专项排查。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把安全环保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压倒一切”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推行现场安全生产红黄牌警示管理制度,继续保持安全环保“双零”绩效。
(六)践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促进价值共享生态建设在坚持稳健经营、为股东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回馈社会,实现与客户、供应商、员工、股东共同发展。
坚持合作共赢,持续深化拓展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长期合作,持续深化产业链融通发展,构建战略合作生态圈。
2024年公司首次披露英文版ESG报告,MSCI的BB评级。
报告期内,公司制定发布“1324”可持续发展战略,助力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的持续提升。
公司强化主动型投资者关系管理,为股东创造卓越、稳定的价值回报,自上市以来累计向股东派发现金分红超过63亿元;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高现金分红比例。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