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均胜电子
- 企业英文名: NINGBO JOYSON ELECTRONIC CORP.
- 实际控制人: 王剑峰
- 上市代码: 600699.SH
- 注册资本: 140870.1543 万元
- 上市日期: 1993-12-06
- 大股东: 均胜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36.73%
- 董秘: 俞朝辉
- 董秘电话: 0574-87907001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王齐、徐文彬
- 律师事务所: 高伟绅律师行,通商律师事务所,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清逸路99号
- 概念板块: 汽车零部件 浙江板块 标准普尔 MSCI中国 沪股通 上证380 中证500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人形机器人 预盈预增 英伟达概念 高压快充 激光雷达 华为汽车 华为概念 无线充电 车联网(车路云) 新能源车 无人驾驶 充电桩 2025规划 特斯拉 智能机器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1992-08-0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20060543096X6
- 法定代表人: 王剑峰
- 董事长: 王剑峰
- 电话: 0574-87907001
- 传真: 0574-87402859
- 企业官网: www.joyson.com
- 企业邮箱: 600699@joyson.com
- 办公地址: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清逸路99号,香港铜锣湾勿地臣街1号时代广场2座31楼
- 邮编: 315040
- 主营业务: 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两大板块,汽车电子业务主要包括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等,汽车安全业务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智能方向盘和集成式安全解决方案相关产品
- 经营范围: 电子产品、电子元件、汽车电子装置(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光电机一体化产品、数字电视机、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放声设备、汽车配件、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动机进气增压器)、汽车内外饰件、橡塑金属制品、汽车后视镜的设计、制造、加工;模具设计、制造、加工;销售自产产品;制造业项目投资;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 企业简介: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均胜电子”,股票代码:600699)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供应商,主要致力于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系统等的研发、制造与服务。均胜电子总部位处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公司业务架构分为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汽车电子事业部与汽车安全事业部,并于全球各汽车主要出产国设有研发中心和配套工厂。成立于2004年的均胜电子从汽车功能件为主业的零部件起步,2011年至今,公司先后收购了德国PREH、德国QUIN、美国KSS以及日本高田资产(PSAN业务除外)等。通过企业创新升级和多次国际并购,公司实现全球化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公司现有产品覆盖与驾驶有关的域控制器、人机交互、汽车安全(主动、被动安全)、车载信息娱乐、新能源管理和5G车载互联等。凭靠先进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品质管理及优秀服务,均胜电子成为宝马、奔驰、奥迪、大众、通用、福特、本田和丰田等全球汽车制造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并屡获保时捷、大众、通用等汽车制造商优秀供应商奖。
- 商业规划: 2024年,公司积极把握全球汽车行业智能电动化和中国自主品牌崛起趋势下的业务机遇,新订单成果丰硕,尤其是汽车安全业务凭借在新产品研发设计上的突破、供应链的有效垂直整合以及客户拓展策略的精准实施,新业务订单规模创历史新高,市场地位持续增长,汽车电子业务则是在新兴业务布局上持续取得定点突破。此外,面对全球地缘政治、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欧洲主要国家市场景气度下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积极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在继续围绕“稳增长、提业绩”核心经营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及时调整欧洲区业务战略规划,强力推进欧洲区业务资源整合,有效精简组织、优化人员,为未来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规模保持稳健,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其余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取得良好进展,具体情况如下:(一)把握市场新机遇,新订单规模增长强劲,新业务布局取得突破近年来,在巩固现有核心客户业务的同时,公司重点瞄准新兴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全球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中国自主品牌及头部新势力品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国内车企加速出海等市场机遇,积极发挥全球化布局的研发生产销售协同战略以及快速响应客户的本土化优势,面向上述市场加大项目拓展力度,提升各产品线协同效应,不断提高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及现有客户的占有率,同时以前瞻视角持续开发创新产品,丰富现有产品矩阵,积极培育新增长点。2024年公司新项目订单金额规模再创新高,新获定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金额约839亿元。具体情况如下:汽车安全业务新获定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金额约574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国、亚太、欧洲区业务超出预期,市场地位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日本区域重新获得日系客户规模化订单;汽车电子业务新获定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金额约265亿元;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新订单金额超460亿元,占比超55%;中国市场特别是自主品牌/新势力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国内新获订单金额约350亿元,占比超40%,且头部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客户订单金额占比持续提升,尤其汽车安全业务已完成对新能源销量榜TOP10客户的全覆盖。此外,得益于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深耕布局及研发投入,公司的业务品类不断得到拓展延伸,例如,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领域,公司新获取了海外主机厂客户L2和L2++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业务,开辟了智能驾驶业务新局面,为后续海外市场智能驾驶业务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国内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客户上获得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区域控制器(ZCU)等新业务,实现零的突破。(二)多举并措提升成本竞争力,提高业绩增长弹性,特别是汽车安全业务业绩提升显著目前全球汽车市场增长放缓但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正快速上涨,得益于公司丰富的客户基础及先期在国内客户结构上的布局和调整,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559亿元,其中,汽车安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387亿元,汽车电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70亿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公司各项业务开展保持相对稳健。根据全球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供应链结构,公司结合实际运营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推进多项成本改善措施,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成本竞争力,提高业绩增长的弹性,包括(1)优化全球供应链,提升核心零部件的自供比例并推进部分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2)提升区域管理和全球产品线管理的能力和融合;(3)强化全球产能协同,将部分产能从高成本国家转移到最佳成本国家,特别是在东南亚、中国等地适当扩大产能,同时对人工成本较高的地区持续推进自动化制造升级;(4)将成本理念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并利用“平台化、模块化”研发战略,实现从短期到中长期的持续成本改善;(5)搭建全球人才库,强化区域人才协同;(6)充分发挥中国及亚洲区域的管理及生产优势,向海外输送管理人才及中国智能制造经验,提升海外工厂生产效率,改善业绩。此外,公司还专门针对欧洲汽车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强力推进欧洲区业务的资源整合,尤其是在德国地区,削减约600名研发、管理、生产等人员,同时还关闭德国阿沙芬堡工厂和罗马尼亚周边的卫星工厂,推进美洲地区5个工厂的关停工作,有效精简组织、优化人员,为未来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业务调整战略规划短期内产生了一定的重组整合费用,对公司的利润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而言,精简无效组织后将更有利于控制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整体业务的竞争力,从而增强业务未来的盈利能力。报告期内,上述公司重点推进的各项降本增效措施成效显著,成本持续优化,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稳步提升1.8个百分点至16.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12.8亿元,同比增长27.7%,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特别是汽车安全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2.27个百分点至约14.81%,欧洲、美洲区域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全球四大业务区域均已实现盈利;汽车电子主营业务毛利率约19.71%,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分国内外地区看,公司主营业务国内地区毛利率同比提升2.36个百分点至约19.69%,国外地区毛利率同比提升1.53个百分点至约15.18%。未来,随着公司近几年新获大规模高质量订单的逐步量产交付、“盈利提升”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欧洲区组织精简效益的逐步释放,同时再结合股权激励等激励措施的有效刺激,公司总体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改善提升。(三)围绕汽车智能电动化变革持续研发创新,积极打造企业新质生产力1、汽车电子业务紧跟智能电动化趋势,持续技术创新全球汽车行业智能电动化变革已经带来细分领域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市场。公司坚定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核心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车路云协同、新能源汽车高压快充等领域保持高强度研发创新投入,保障公司能够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持续领先。同时公司借助完善的产品线布局和全球化布局的先发优势,快速拓展新兴市场与新兴业务领域,并积极赋能海外车企智能电动化转型及中国车企出海,把握相关业务机遇。全球汽车行业智能电动化变革的另一面,则是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技术迭代更新加速,以及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国内外亦呈现出独立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公司汽车电子业务通过开发多芯片的产品方案应对不同市场,通过研发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供应链能力,推进国产替代进程,强化全球研发资源的协同,提高生产制造效率,提升汽车电子产品的成本竞争力。智能驾驶领域:凭借公司在技术、制造及全球化布局的多重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取海外客户品牌全生命周期规划数十万辆的L2和L2++智能辅助驾驶(城市NOA)解决方案的定点,并计划在2025年底左右实现量产,开辟了智能驾驶业务的新局面,为后续前景较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智能驾驶业务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司目前已陆续发布基于高通、地平线及黑芝麻等各大芯片平台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针对国内外不同市场,基于不同芯片平台,公司将联合生态圈合作伙伴持续推进高级辅助驾驶功能迭代升级,提供L2+/L2++级别中高级别驾驶辅助系统(ADAS)全栈解决方案。例如,公司与头部智能驾驶算法公司Momenta开展合作,整合双方在算法迭代与工程化落地领域的优势资源,加速构建覆盖高速、城区、泊车全场景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此外,面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趋势,公司将会连同行业头部合作伙伴持续推进驾舱融合域控制器、座舱网联融合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单元的研发,保证技术位于行业前沿,并积极寻求商业化机会。智能网联、车路云协同领域:公司5G-V2X产品订单已逐步进入量产周期,收入正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同时,公司已领先于行业率先启动基于3GPPR17的5G+C-V2X解决方案/3GPPR17RedCap轻量化5G产品的开发,并利用自身对海外法律法规及生态体系的经验优势,积极推进智能网联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落地。在车路协同领域,公司已经具备全栈解决方案,包含全链条的OBU(车载单元)、RSU(路侧单元)、MEC(移动边缘计算)和Cloud(云平台)等,并将与运营商等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网联技术在车路云互联及低空经济的应用。报告期内公司与中国联通合作在宁波高新区共同推进实施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完成了路侧设备智能化升级,共同推动「全域出行」「万物互联」的智能网联综合先导区建设。智能座舱领域:公司智能座舱领域业务现有订单持续放量保证了公司的市场优势地位。公司将把握高通等主流芯片趋势,针对国内外市场实施不同产品策略,并持续推进多屏联动、多模态交互和AI主动交互的智能共情座舱研发,同时延展智能座舱衍生产品线,如功放、电子后视镜等,并在豪华高端品牌上取得功放等产品的新业务订单进展,打造更好的驾乘视听体验。此外,公司与华为合作的Hicar、鸿蒙座舱等创新产品技术也正不断推向市场,为用户带来智能互联体验。新能源管理领域:基于公司在800V高压快充领域的先发优势,公司持续推进单一及多合一功率电子、无线充电等产品/技术的研发,同时已经开启对1000V及以上电源管理系统和功率电子器件的研发。未来将协同香山股份新能源充配电业务,探索扩大在新能源汽车能量管理领域的业务边界。2、汽车安全紧跟行业前沿迭代创新,保持技术领先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渗透、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的发展、安全法规及碰撞测试要求的提升,对主被动安全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公司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将安全产品与电子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基于车辆在感知、决策与执行三阶段的不同安全需求,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安全解决方案,实现更高效、更全面、更舒适的智能安全保护。驾乘人员监测系统(DMS+OMS)以及生命体征检测方向盘:利用先进传感器,在L2+智能辅助驾驶中识别驾乘人员状态,包括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监测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结合面部识别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或分心,并利用算法解析驾驶员状态,并通过屏幕、灯带等方式进行显示,异常时,系统会发出警报,并自动调节车内环境以缓解疲劳,从而满足安全行驶的需求。全新智能安全带系统:采用电机替代火药预紧及限力杆,实现“实时感知-动态适配”,在紧急情况下,结合OMS乘员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以及安全域控制器制定的安全策略,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型、姿态等特点,动态调整安全带预紧力、伸缩长度及负载限制阈值,提供个性化保护,更有效地固定乘员姿态,在包括大仰角坐姿或躺姿在内的各种情形下,结合相应的安全气囊产品,均能实现充分的乘员保护。新一代离手监测系统:可检测驾驶员是否操控方向盘,并将信息实时发送给整车域控制器或其他电子控制器,根据不同驾驶模式和道路状况提醒驾驶员进行接管或让自动驾驶系统接管,保障驾乘安全,具备高精准性、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折叠隐藏式方向盘:面向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的创新产品,采用整体折叠方案,最大限度释放腿部空间,还高度集成HOD(离手检测)、Lightbar(氛围灯)、电加热和健康监测等功能,并具备安全性能较高、设置灵活等特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舒适与安全保障。此外,在汽车安全法规迭代加速的产业环境下,一方面公司积极参与行业各类汽车安全技术、标准研究和评估的工作会议和研讨会,保证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前沿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公司构建了具有前瞻性的研发体系适配法规。以中国2024年开始实施的GB24550-2024行人保护强制标准为例,该标准将车辆行人保护GTR测试工况从3种扩展至7种,对外部安全气囊等技术的需求大增。公司已经提前布局,构建"预研-适配-量产"三级响应机制,从而实现已有成熟的量产产品适配法规要求,节约客户开发时间,助力主机厂快速获得认证。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中国、日本、欧洲和美国依据各地市场特点,建立不同产品的核心平台化研发体系,实现"全球技术,区域适配",迅速响应并适应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四)稳步推进全球产能的优化,结构性扩大中国市场布局公司结合全球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新业务订单量产情况,持续推进全球产能的优化布局,推动海外产能向最佳成本国家/地区(东南亚、非洲等)和中国转移,及时精简整合欧洲、美洲区域产能,优化提升其产能利用率,特别是加强全球平台性项目的产能规划,利用亚洲区优秀运营管理能力和经验以及供应链优势,通过全球布局、平台化设计及精益生产等方式,提升产品利润率。例如,公司将罗马尼亚方向盘的相关产能转移至摩洛哥工厂,罗马尼亚汽车电子的相关产能转移至中国工厂以及将欧美安全气囊的相关产能转移至菲律宾工厂。基于产品成本竞争力提升需求,公司还在浙江湖州扩建气体发生器产业基地,以提高气体发生器点火具、产气药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供比例。公司于2023年下半年正式完工投产的汽车安全合肥新产业基地第一期项目前正基于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全力量产爬坡保证客户供应。(五)依托全球化布局优势,赋能中国车企出海目前中国自主品牌及新势力品牌纷纷瞄准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出海扩张,品牌高端化趋势明显,且出海模式也正从纯产品出口渐渐向“研产销”全链条输出的阶段迈进。与此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智能电动化领域已经形成技术、供应链等领域的多重优势,伴随着中国车企出海逐步实现技术出海,融入国际竞争,欧洲的主流车厂已开始逐步接受中国零部件公司提供的智能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作为已经完成全球化布局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全球主要汽车出产国均配套有相应的制造基地或研发中心,中国企业的基因与全球化布局势构成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公司能够快速响应中国汽车品牌需求,大幅降低沟通成本,并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及研发资源,以最佳成本为中国主机厂出海提供研发、生产及售后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借助中国企业在智能化及电动化领域的技术优势,结合全球化的生产布局和对全球市场和法规的了解,推进技术出海,赋能全球市场的海外车厂进行智能化转型。公司依托与国内本土主机厂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助力中国车企出海,特别是热门的东南亚、墨西哥和匈牙利等地,报告期内,公司汽车安全事业部与广汽埃安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本地化研发生产服务,助力其加速布局全球市场,此外也已经获得国内头部自主品牌东南亚工厂的订单,并与其他国内头部自主品牌洽谈海外市场的本地合作事宜。在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领域,公司已制定相关产品战略,并依托完善的产品线加大对中国出海车企和海外车企的拓展力度。报告期内获得了多个国内自主品牌出海项目的定点以及纯海外市场的项目定点,涵盖智能座舱域控、车身域控、智能驾驶域控等多种智能化产品。(六)AI赋能,提效增利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而大模型作为AI领域的核心,正引领着技术革新的浪潮,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影响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目前公司正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积极拥抱AI的变革,并通过AI化转型来提升企业各方面经营管理的效率,例如通过AI预测算法、识别算法等替代人工实验,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对GPT、DeepSeek、Manus等各类AI大模型的应用,同时用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对其进行深度工程优化,自主研发了均胜AI搜索平台,该AI搜索平台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积累的海量非机构化文档,涵盖研发设计文档、客户需求文档、产品规格文档等,实现跨文档、跨语言的智能语义搜索,生成高质量的综合回答,并给出具体的引用出处,极大提高企业内部知识的整合与流转效率。此外,公司还针对汽车行业软件开发的流程特性和行业标准要求,自主开发出均胜AI编程工具JAIC(JoysonAICoding)。这一AI编程工具,除具备基本的代码问答和生成功能外,还能实现单元测试自动化、静态代码分析及修改等定制化功能,有效提升公司汽车软件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AI的赋能为公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技术的开发提质增效。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