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星云股份
- 企业英文名: Fujian Nebula Electronics., Ltd.
- 实际控制人: 李有财,刘作斌
- 上市代码: 300648.SZ
- 注册资本: 14778.389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7-04-25
- 大股东: 李有财
- 持股比例: 14.97%
- 董秘: 许龙飞
- 董秘电话: 0591-28051312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林庆瑜、陈苏华
- 律师事务所: 福建至理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快安马江大道石狮路6号1-4#楼
- 概念板块: 电池 福建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预亏预减 高压快充 储能 华为汽车 固态电池 刀片电池 华为概念 独角兽 新能源车 充电桩 燃料电池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福建
- 成立日期: 2005-01-2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50100770663716E
- 法定代表人: 李有财
- 董事长: 李有财
- 电话: 0591-28051312
- 传真: 0591-28328898
- 企业官网: www.e-nebula.com
- 企业邮箱: investment@e-nebula.com
- 办公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马江路7号星云科技园
- 邮编: 350015
- 主营业务: 锂电池检测系统等锂电设备、储能PCS、充电桩、检测服务等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电工仪器仪表制造;电工仪器仪表销售;机械设备研发;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专用设备销售;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测量仪器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软件外包服务;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充电桩销售;机动车充电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船用配套设备制造;船舶自动化、检测、监控系统制造;船舶港口服务;港口设施设备和机械租赁维修业务;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蓄电池租赁;住房租赁;机械设备租赁;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区块链技术相关软件和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对外承包工程;工程管理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建筑劳务分包;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建设工程勘察;建设工程监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云股份)是一家专业研发并生产销售锂电池组检测设备、锂电池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储能变流器及充电桩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于2017年在创业板上市,代码300648。目前,在东莞、昆山、宜宾、天津、北京设有分/子公司,在宁德、重庆、溧阳设有办事处或服务点。凭借母公司与全资子公司星云检测、参股公司星云软件的业务规划,星云股份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线,含可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移动电源、智能家居、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叉车、电动船舶、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锂电池测试设备及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除了锂电池相关研发、生产设备外,星云股份近年来还重点布局储能及电动汽车新基建领域,通过储能变流器及一体式非车载直流充电机的开发为储能电站的推广应用及电动汽车的智能快充技术提供助力。目前公司管理体系已通过ISO9001/IEC27001:2013/ISO14001/OHSMS/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全资子公司星云检测还获得了CMA认证证书。部分产品还分别通过了型式试验、CQC认证、CE认证。除此之外,星云股份还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福建省锂电池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创新型企业、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福建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高成长企业等荣誉。2021年,星云股份通过评审,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作为锂电池设备企业,星云股份还参与了4项国家标准制定:GB/T38661—2020《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标准、GB/T38331-2019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BT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目前客户覆盖了各大行业,包含:华为、苹果OEM/ODM、三星、LG、松下、福特、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集团、广汽、东风、长安、UL、BYD、TUV、NVT、CATL、大疆、美的、孚能、亿纬、金龙、ATBS等。星云人秉承“成就客户,至诚守信”、“专注创新,以人为本”、“团结奋斗,协作共享”的价值观,聚焦新能源行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商业规划: (一)所处行业发展情况1、公司在产业链所处位置公司处于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游,包含锂电设备、储能产品、充电桩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电池检测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2、下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当前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从全球碳排放来源看,主要部分是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电力、交通领域,因此在电力、交通行业持续推进碳减排就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电力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高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交通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升交通工具的电动化水平。锂电池作为电化学能量的重要载体,在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消费及小动力锂电池等多个领域。公司下游覆盖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消费及小动力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服务市场。(1)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度逐渐提高,行业进入由政策向市场驱动的换挡期,市场化竞争愈加激烈,虽行业全面进入深度洗牌阶段,但依旧保持良好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产品力增强、充放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消费者接受度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4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增长需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1-6月,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该数据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改革和高端制造的成果体现。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拉动下,2024年1-6月,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增长。根据SNEResearch的统计数据,全球市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64.6GWh,同比增长22.3%。(2)储能电池领域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提高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是当前和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风力和光伏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其输出功率具有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构成了挑战。因此为了维护电网稳定运行,对储能尤其是新型储能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同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提升了对快速充电的需求,通过储能+快充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对电网的功率波动冲击并充分享受峰谷电价差带来的额外收益,也将带动储能的需求。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的推出,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中,提出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鼓励新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分时价格体系,推动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储能主体在削峰填谷、优化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新方式。各地也出台各类落地政策,对储能项目建设更加细化、明确。海上风电配储、分布式光伏配储、工商业配储、零碳园区等储能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促进储能发展。2024年上半年,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的调研统计,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了116GWh,相较于上年同期实现了41%的增长;全球范围内,保持了同样的增长势头,根据研究机构InfoLinkConsulting报告,2024年1-6月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14.5GWh,同比增长33.6%。(3)消费及小动力电池领域近年来,随着消费电子行业步入稳定发展期,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等电子消费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随着5G、AI等新兴技术与消费电子融合,将会加速产品更新迭代,推动电子消费品市场扩大规模。根据GGII数据,2024年上半年数码锂电池出货量为23GWh。当前小动力锂电池的主要拉动因素为电动两轮车的销量增长,起点研究院(SPIR)预测,2029年中国电动两轮车锂电池市场规模将会达到309亿元,出货量将会达到38.6Gwh,中国锂电两轮车渗透率达到35.2%。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换电模式有望成为国内电动两轮车锂电池市场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是在即时配送和快递物流行业中,换电模式已成为高效充电的刚需;其次,锂电池价格的下降将推动电动两轮车锂电池的增长,锂电池价格快速下调后与铅酸电池的价格逐渐接近,加之锂电池在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等方面的优势,为锂电池的市场普及和替代铅酸电池提供了有力支持。(4)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服务领域近年来国家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一个能够有效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规划期末,即2025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计划形成一个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以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2024年1-6月,中国新增公共充电桩39.6万台,同比上升12.7%,而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增量为125.2万台,同比上升14.7%;新增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数量为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截止2024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24.3万台,同比增加54.0%。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在公共充电桩中,快充桩数量占比已提升至44%,说明快充已经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充电基础设施市场有望保持持续扩张,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用户的充电需求。下游行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公司相应产品的市场需求。3、公司所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公司所在的锂电设备行业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研发替代进而自主创新的转变。公司自成立之初,通过不懈的研发努力,在锂电池检测领域逐渐实现了对美、日、韩等国进口设备的替代。公司坚持以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关键零部件提供商的企业定位,将自身的核心能力从锂电池检测设备领域延伸到储能PCS、电池检测服务、充电桩等业务领域中,持续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锂电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锂电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GGII预计到2025年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75亿元。未来锂电设备行业有望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其中技术创新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锂电池的需求。预计未来优质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伴随着国内锂电池生产商向海外市场拓展,锂电设备生产商也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储能PCS作为新型储能系统和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储能变流器(PCS)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储能变流器的新增市场规模为60.5亿元。当前储能PCS的系统效率、成本性能等方面不断保持优化,新技术如高压系统(1500V)、液冷方案、光储一体化已逐渐得到市场认可。未来随着行业企业不断创新,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电池检测服务作为确保锂电池安全性、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储能、消费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对锂电池安全相关检测也十分重视,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22〕31号)有关要求,宣布“关于对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2023年6月公安部牵头发布《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表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将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以上政策的发布为电池检测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动力和储能领域对锂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将进一步推动锂电池检测服务市场的发展。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呈现出与新能源汽车同步的高速增长,并有望在未来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在当前快充车型不断推出市场的背景下,高压(800V--1000V)直流快充、液冷散热系统将成为充电桩的主流。在运营平台端则更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二)公司业务模式、市场地位及竞争状况1、公司业务模式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根据市场及客户的需求进行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1)研发模式公司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技术前瞻趋势开展研发的创新研发管理体系。公司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前,首先由市场部进行市场评估和客户调研,然后根据客户需求和技术趋势进行立项;研发部根据立项材料,通过IPD流程开展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实时收集市场、客户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反馈信息,以保证产品及技术的领先性。公司拥有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掌握了锂电池检测、大功率电力电子测控技术等核心技术,对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采购模式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采购管理制度,并确保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循相应制度和流程。公司定期对合格供应商的供货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项措施控制采购成本。当生产部门收到生产订单时,首先根据物料需求情况制定生产计划;而后生产管理部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由ERP系统自动生成申请单;最终由采购部通过ERP系统进行分单、下单,与供应商议价后签订采购合同。为满足客户采购周期要求,公司合理控制存货水平,进行适度库存安排。(3)生产模式公司的主要产品需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设计、开发和生产,所以产品之间存在差异性,这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必须采用以销定产的柔性生产管理模式。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规模化产品的生产工作,从而促进公司逐步从“定制化设备型企业”发展成为“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型企业”。这些举措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进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4)销售模式公司秉承“成就客户”的理念,立足锂电池行业,深耕现有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业务板块。公司通过与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或机构合作,形成行业示范及引导效应,已在下游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在巩固锂电池检测领域技术优势的同时,积极向新型储能、新型电池技术等业务领域延伸,形成了很好的业务延续性和持续性。2、公司市场地位及竞争状况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以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关键部件专业提供商,业务覆盖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消费及小动力锂电池等多个领域。公司以电池仿真测试、电池过程测试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向下游的电池制造企业及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电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公司以多年累积的锂电池测试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测控技术为基础开发储能变流器(PCS)系列产品、充电桩及智能电站控制系统,并与锂电池、储能行业头部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向充电运营商等下游客户推广“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系列产品;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福建星云检测与下游电池客户深度合作,为下游客户开展锂电池检测服务;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召,通过参股公司积极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服务等后服务市场。公司通过十余年在研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持续积累,在下游客户中获得了充分信任和认可,业务覆盖目前主流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并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向储能等业务领域延伸。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QYResearch发布的《全球充放电测试仪市场研究报告2023-2029》,全球充放电测试仪(ChargeandDischargeTester)前五的核心厂商包括WONIKPNE、ESPECCorp、Chroma、星云电子、ArbinInstruments,表明公司产品得到国内国际客户的广泛好评。公司的技术实力同样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公司是工信部颁发的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同时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标委动力电池标准工作组、全国电工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锂离子电池制造成套装备标准工作组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全权成员单位,参与起草了4项关于锂电池检测的国家标准并均已发布实施。公司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凭借“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公司的主要业务情况1、业务概述公司主要业务包含锂电池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电池检测服务、储能PCS及充电桩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多种形式。公司可提供锂电池从研发到应用的全方位测试产品解决方案。产品涵盖电芯检测、模组检测、电池组充放电测试、电池模组及电池组电芯电压温度监测、电池组低压绝缘测试、电池组BMS自动测试、电池模组、电池组EOL测试及工况模拟测试系统等多种测试设备。公司发挥自身检测技术优势,通过子公司向下游锂电池企业开展检测服务,在提高公司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强了核心客户粘性,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公司已由传统的设备销售型企业转型升级为集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企业。公司积极把握储能、高压快充等技术趋势,与行业头部企业合资成立储能业务公司,积极推广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和储能相关产品,推动公司业务不断向规模化转型。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服务市场,推出星云系列充电桩,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懂电池更安全”的充电服务网络,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年轻、更便捷、更环保、更智能的充电服务体验。2024年上半年,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波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主营业务,积极提高经营水平、实行控本增效,主要经营数据同比有所改善。但由于整体收入规模仍有不足,因此导致公司经营亏损。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1.04%,毛利率、费用率等均优于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同比增长134.45%,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收到成效。2、主要产品、服务及其应用领域(1)主要产品、服务具体如下:(2)解决方案具体如下:(四)业绩驱动因素1、政策环境与行业发展因素公司所处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储能领域、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在政策推动和行业发展的带动下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多年以来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整体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的重要组成,带动了动力电池供应链的同步完善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产业优势。世界范围内欧、美各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显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全球电动化趋势已经成型。在“双碳”目标下,随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的逐渐明晰,一方面能源生产领域不断提高风、光等新能源占比,逐步减低化石能源比例;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消耗终端将向电动化及智能化转型,实现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储能可以同时从新型电力系统的供、需两方面提供支撑。新型储能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出台的主要法规及政策如下:2、产品力和研发优势因素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多年在锂电池检测领域的深耕与积累,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768项(发明专利116项,实用新型591项,外观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89项。公司保持在技术研发及创新方面的高强度投入,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达到672人。公司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团队,通过长期不懈的研发投入,持续的技术革新与升级换代,公司研发出的产品凭借着突出的性能、卓越的品质,广获市场好评。公司积极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标委动力电池标准工作组、全国电工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锂离子电池制造成套装备标准工作组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全权成员单位,参与起草了4项锂电池检测相关国家标准并已发布实施。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相关课题研发,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制造与集成应用”所属课题“高安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与集成应用”、国家重点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与评价技术”项目子课题“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精准评价技术”的研究。公司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凭借“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这一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严格评审程序,公司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表明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各界认可。3、营销和服务因素公司秉承“成就客户至诚守信/专注创新以人为本/团结奋斗协作共享”的经营理念,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公司注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投入生产运营后的持续性技术跟踪服务,将设备技术升级与客户的需求更新紧密联系,通过后续的增值服务,赢得广大客户的肯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国内营销网络战略布局上,公司已在北京、昆山、西安、武汉、天津、东莞、宁德等地设立分、子公司,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的区域优势、高端人力资源优势,进行产品开发升级和市场推广;同时公司也大力推进海外营销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大海外产品营销及服务力度,提升国际市场的市场参与度,丰富公司境外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主要股东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数(股) | 持股比例 |
---|---|---|---|
1 | 李有财 | 11,062,095 | 21.82% |
2 | 江美珠 | 9,835,084 | 19.40% |
3 | 刘作斌 | 8,391,076 | 16.55% |
4 | 汤平 | 8,391,076 | 16.55% |
5 | 刘秋明 | 2,093,663 | 4.13% |
6 | 深圳市达晨创丰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 | 2,057,432 | 4.06% |
7 | 福州开发区鑫鸿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1,610,228 | 3.18% |
8 | 陈天宇 | 1,344,567 | 2.65% |
9 | 福建宣元华兴投资合伙企业(普通合伙) | 1,231,650 | 2.43% |
10 | 福建华兴汇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1,127,000 | 2.22% |
企业发展进程